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总结

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17课 走进科学家

知识点:

1、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科学家,如哥白尼、达尔文、李四光、袁隆平......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些热衷于探索生命世界上的神奇现象,有些致力于发现物质世界的规律,还有些用毕生的经历揭示地球与宇宙的奥秘;也有些科学家同时在几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2、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3、19xx年法国人制造的第一辆三轮蒸汽汽车。

4、18xx年德国人制造的四轮汽车。

5、19xx年美国人制造的T型福特汽车。

18课 科学学习回顾

1、从学习科学课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并尝试着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2、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在科学课中进行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可分为观察与实验、计划与实施、阅读与思考、设计与制作。

3、在科学课上,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如观察、记录、预测、分类、对比实验、设计与制作、建立模型、信息搜集和整理、表达与交流等。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复习题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们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选择并保留了那些(基因)发生突变,(体态)、(习性)有了变化的个体,(野生动物)最终被驯化为家畜。

2、人们很早就发现(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这些动物与人有很都相似的地方,因此称它们为(类人猿)。

3、达尔文于18xx年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

4、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古时候认为生物是(神)创造的。(化石)是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5、现代的马是由(始祖马)进化到(草原马),再进化到(现代野马)。

6、人们为了获取(经济价值)驯养鸵鸟,人们驯养水貂为了满足(皮毛的需求),现代的驯养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

7、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8、有些传染病是人与动物共患的,例如(狂犬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因此人类在驯化动物时要注意防范(人畜共患传染病)。

9、我国对猪的喂养在(60xx年)以前就开始了。

10、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痕迹可以追朔到(35亿)年以前。

11、认为生物的种可以改变的人是(拉马克),认为地球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突发的变革或灾变,造成生物的灭绝与创造的人是(居维叶),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人是(达尔文)。

12、(5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发现只有(海洋生物)。(4.08亿年前)的化石中出现了最早的陆生动植物,3.60亿年前的脊柱动物化石中,只有(两栖动物)。(1.44)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出现了(哺乳动物)

13、北京猿人与现代人十分接近,身高(1.56)米,脑容量平均(1088)毫升,能制作(石器)和(骨器),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人工取火)。

14、弓箭发明于(15000)年前。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当时的猪的骨骸已与现代的家猪很相似。

二、问答题。

1、人们为什么要驯养动物?(人们驯养动物有什么好处?)

答:驯养动物是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人们驯养了更多的动物。

2、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地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促进生物进化。

3、骆驼刺的哪些结构适合沙漠的生活环境?

答:叶片小,减少蒸发,防止水分流失,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水价,针状的枝,防止天敌啃食叶片。

4、“人猿同祖”吗?请写出你搜集的证据.(类人猿的哪些地方与人类相像?) 答:人猿是同祖,通过科学家研究考察发现了大量的类人猿化石。

5、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被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就是化石。

6、说说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什么?

答:区别是人能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拓者。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三、名词解释。

1、驯化,是指野生动植物经过长期培养或培育后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

2、驯养,指饲养野生动物使之逐渐驯服。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五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一、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情况

五年级共有6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40名,各班男生比例较大。本学期,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课程非常感兴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

通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素养有了进一步发展。本学期,我以科学教科书为依托,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智力,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们以主题研究的形式学习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地球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声音的传播、自然世界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

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我们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1.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以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识以及对火山、地震现象的了解为主要内容,以“解暗箱”为主要探究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由表象推测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

2.声音的秘密: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主题,在内容设置上突出“做”科学的特点,强调体验式、发现式的科学探究方法。

3.秋冬星空:依据《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将星空作为学生长期观察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重点研究秋冬星空的显著特征,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实际的观点分析观察结果,对星空的变化进行预测。“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4.生活中的材料:以常见材料为研究目标,培养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行选择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实验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材料的多样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5.水循环:从学生熟悉的蒸发、沸腾等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灾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灾自然界循环变化的内在联系。

6.研究与实践:以《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材料与我们的生活》两个研究专题,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通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情况

重点:本学期的学习,我们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1.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运用自我反思性评价与教师评价、小组成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

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3.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4.认真学习和把握课程标准,吃透大纲教材,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

5.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喜欢科学学科,积极主动地学习。

6.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7.组织指导科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 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

1.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不够均衡。

2.受条件限制,有些实验因学生的实验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影响了实验效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自制力不强,不能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收获不够理想。

4.学生的课外探究情况不够理想,有的学生观察事物不够细致,记录不够详实,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提醒,提供必要的帮助。

5.个别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需要提醒他们努力发展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动脑、动手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