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总结与反思

南江四中 刘庆友

课改已进行一期的时间了,我一直在严格按照我校的要求进行课改,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主要成就总结如下。

1、学生的主体意识大为提高。作为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课改的主体是学生,改老师不改学生就等于没改,当然我们的学生已经深深把握了课改这一实质。一期来,我在认真课改的同时,也听了很多很多优秀老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学习颇多,收获颇丰,感慨颇深,受益匪浅。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主题展示,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深深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由原来的消极被动的学习已经转化为积极主动上进,成绩也在逐步上升。

2、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精彩演练场。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人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课堂教学让人直接地感受到新课改、新课堂的清新气息。

3、三维课堂目标得到初步的落实。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感受,学生的精彩展现了课改的魅力。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往的教学方法方式,并不是全面彻底与传统教学划清界限,而是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学习别人的,发展自己的,立足于实际,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全盘照搬照抄是必然要反对的。对于这一点,我作为一名教师,是深有感触的。在课改的路上还是有着许多困惑的。

对于我所任教的高二两个班,我感到了太多的困惑,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再加上学生基础较差,学生真的很难动起来,当然如果属于造假,为了上一节课,之前先准备一周时间,先打好埋伏,这个学生讲解这个问题,那个学生回答这个内容,哪个学生提问哪个,哪个学生怎么样纠错,诸如这类课堂暂时还是可以勉强做到。学生哪怕什么也学不会,至少表现还是很热烈的,课堂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关于这类问题,相信存在于很多方面,而不单单是两张皮的现象。而学生也厌烦这种造假,甚至只是瞎起哄。所以,怎样能真正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算是我的其中一个困惑吧,真的有时感到举步维艰,不是老师不课改,而是学生不作为。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可是,高中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学生的基础薄弱,厌学懒动,抄袭应付,当然,抄袭还是好的,哪怕全班答案都差不多,更有学生自始至终就不交作业,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老师管他们,他们就会不满意,甚至与老师起矛盾,在学生评教时就借机回报。所有这些也影响着课改的进程与效果。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实际上,部分课堂仍然呈现出一言堂,满堂灌。即使是偶尔的分组讨论,也是一种造作,一种牵强附会,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发生、规律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机会少,依然主动性太差不知道参与,也不愿意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减无增,学生很难体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情景。

小组人力资源不均衡。一个班里知道学习的学生,姑且不说学的好与坏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毕竟我们还是要成绩的,分数依然是我们的命根。把他们一组分一个,本意是带动学生共同学习,结果呢,整体熔炉就把他们同化了,逐渐也就不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虽然,课堂上,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多数讨论仅仅留在形式上,而更多时候,他们不讨论,这既有意识的原因,也有能力的原因。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而我们现在的小组讨论是:有的根本不需要讨论,但为了活跃气氛,发挥小组“作用”而搞形式上的讨论,有的问题学生讨论一段时间根本没有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很多人与我心有同感吧。 如此种种的困惑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老师们的最大担心,莫过于知识与技能的弱化,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出成绩的,是关系考评的位次,是牵扯到老师切身利益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隐性的,上级的评价机制是什么?更何况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会给知识与技能带来促进吗?这是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其二,老师们必竟受多年传统观念的浸染,习惯于依纲据本的传统习惯根深蒂固,而课改中,课堂的改革是否一定会有如意的效果,这是谁也说不准的。而教师没有直面新课改实验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勇气,尤其是面对我们的学生现实,畏难情绪较强,虽然道理虽也明白,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尤其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心无力。

教师在课改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急功近利。 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困难也大,老师们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想在课改中有所作为的肯定不是好老师。但是,有所作为,决不是立竿见影。可是,面多高中学生的沉重学业,面多高考,面对基础如此薄弱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因此,要防止教学、教研工作形式化。老师们是否应该放下为功利的思想,不必计较一时的考评量化的暂时情况,成功毕竟是在螺旋上升中实现的。

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根本在学生。我相信,如果老师们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老师们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课改也将会以更加理性化的现实走向成熟。 而我更相信,把学生放开,不要管得太多,让他们自主管理的同时,他们就学会了自主学习。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第二篇:课改总结与反思

课改总结与反思

通海二中 倪永英

到学校快一年的时间了,我一直在不断的尝试,并努力践行我校“四步十六字”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以及听评课活动,下面是我个人的总结和一些见解。

经过实践和对比,我认为我校现行的“四步十六字”教学,步骤简单易于操作,且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保障,(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约束和管理学生),如能长期坚持并切实落到实处,很好督促学生用好学案,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到各环节的学习中,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模式教学有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

一、小组合作,分工明确:优差生结合,形成一个小集体,优生带动差生,学生群策群力、争先恐后,学习兴趣浓厚。二是减轻教师课堂教学量,使教师能有时间有精力讲深讲透重难点,提高讲解效率;三是及时点评,“评”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掀起竞争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但是,在实施“四步十六字”教学中,我也感到了一些“困惑”。

1、有时学生们投入的积极性却不高,唯唯诺诺、缩手缩脚不敢表现;2、往往变成尖子生讨论,讨论交流不充分;3、讨论环节有时很乱,有的学生趁机讲闲打闹4、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不成。5、有时对课堂教学设计缺少整体的布局和规划,问题设置还不够深入、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 。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学校课改的步伐。另外新课改更要求教师要有团体,合作的精神,应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取经,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

 

第三篇:课改总结与反思

南江四中 刘庆友

课改已进行一期的时间了,我一直在严格按照我校的要求进行课改,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主要成就总结如下。

1、学生的主体意识大为提高。作为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课改的主体是学生,改老师不改学生就等于没改,当然我们的学生已经深深把握了课改这一实质。一期来,我在认真课改的同时,也听了很多很多优秀老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学习颇多,收获颇丰,感慨颇深,受益匪浅。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主题展示,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深深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由原来的消极被动的学习已经转化为积极主动上进,成绩也在逐步上升。

2、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精彩演练场。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人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课堂教学让人直接地感受到新课改、新课堂的清新气息。

3、三维课堂目标得到初步的落实。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感受,学生的精彩展现了课改的魅力。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往的教学方法方式,并不是全面彻底与传统教学划清界限,而是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学习别人的,发展自己的,立足于实际,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全盘照搬照抄是必然要反对的。对于这一点,我作为一名教师,是深有感触的。在课改的路上还是有着许多困惑的。

对于我所任教的高二两个班,我感到了太多的困惑,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再加上学生基础较差,学生真的很难动起来,当然如果属于造假,为了上一节课,之前先准备一周时间,先打好埋伏,这个学生讲解这个问题,那个学生回答这个内容,哪个学生提问哪个,哪个学生怎么样纠错,诸如这类课堂暂时还是可以勉强做到。学生哪怕什么也学不会,至少表现还是很热烈的,课堂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关于这类问题,相信存在于很多方面,而不单单是两张皮的现象。而学生也厌烦这种造假,甚至只是瞎起哄。所以,怎样能真正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算是我的其中一个困惑吧,真的有时感到举步维艰,不是老师不课改,而是学生不作为。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可是,高中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学生的基础薄弱,厌学懒动,抄袭应付,当然,抄袭还是好的,哪怕全班答案都差不多,更有学生自始至终就不交作业,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老师管他们,他们就会不满意,甚至与老师起矛盾,在学生评教时就借机回报。所有这些也影响着课改的进程与效果。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实际上,部分课堂仍然呈现出一言堂,满堂灌。即使是偶尔的分组讨论,也是一种造作,一种牵强附会,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发生、规律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机会少,依然主动性太差不知道参与,也不愿意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减无增,学生很难体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情景。

小组人力资源不均衡。一个班里知道学习的学生,姑且不说学的好与坏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毕竟我们还是要成绩的,分数依然是我们的命根。把他们一组分一个,本意是带动学生共同学习,结果呢,整体熔炉就把他们同化了,逐渐也就不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虽然,课堂上,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多数讨论仅仅留在形式上,而更多时候,他们不讨论,这既有意识的原因,也有能力的原因。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而我们现在的小组讨论是:有的根本不需要讨论,但为了活跃气氛,发挥小组“作用”而搞形式上的讨论,有的问题学生讨论一段时间根本没有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很多人与我心有同感吧。 如此种种的困惑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老师们的最大担心,莫过于知识与技能的弱化,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出成绩的,是关系考评的位次,是牵扯到老师切身利益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隐性的,上级的评价机制是什么?更何况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会给知识与技能带来促进吗?这是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其二,老师们必竟受多年传统观念的浸染,习惯于依纲据本的传统习惯根深蒂固,而课改中,课堂的改革是否一定会有如意的效果,这是谁也说不准的。而教师没有直面新课改实验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勇气,尤其是面对我们的学生现实,畏难情绪较强,虽然道理虽也明白,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尤其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心无力。

教师在课改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急功近利。 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困难也大,老师们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想在课改中有所作为的肯定不是好老师。但是,有所作为,决不是立竿见影。可是,面多高中学生的沉重学业,面多高考,面对基础如此薄弱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因此,要防止教学、教研工作形式化。老师们是否应该放下为功利的思想,不必计较一时的考评量化的暂时情况,成功毕竟是在螺旋上升中实现的。

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根本在学生。我相信,如果老师们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老师们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课改也将会以更加理性化的现实走向成熟。 而我更相信,把学生放开,不要管得太多,让他们自主管理的同时,他们就学会了自主学习。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会给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