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仁(孔子):仁学思想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仁,即“克己复礼为仁”。 作为统治者,他们的行为必须具备五种品德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说:“恭、宽、信、敏、惠。

2.兼爱(墨子):是墨家的一个中心的理论,也是墨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标志。所谓“兼爱”,按照墨子的思想,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来表达:“视人如己”。提出“兼以易别”,主张推行一种没有亲疏差别的普遍的仁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为仁、义。强调行为的效果。墨子的兼爱是“爱无等差”,不分轻重厚薄,爱人如己。

3.法(韩非子):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4.虚壹而静(荀子):就是虚心、专心和静心。“虚”指虚心,就是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再去接收新的知识;“一”是指思想专一,要求不要使同时接收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静”是指思想宁静,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5.道法自然(老子):“道”是超出天地人之上,天地人都要遵循“道”的法则而行事。“道”遵行的是一种“自然”。就“道”自身来说,就是自己如此;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其自然而然的演化。

6.心斋(庄子):庄子把旨在“得道”的精神修养称作“心斋”。“心斋”就是为心灵净化而进行的斋戒,它不同于宗教的戒律,而是精神修养的一种工夫。

7.四心说(孟子):人生来就有“善端”。在人的意识中,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本质特性。孟子认为人心所固有的“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他把这种“善端”分为四类,即所谓“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把这四种善心说成是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

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人文”精神,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关系;第三,“奇偶”精神,奇与偶的分离与结合,乃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第四,“会通”精神,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

2.24史是指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3.绘画的分类,书法的特点。

绘画的分类: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

书法的特点:楷:褚遂良,丰艳流畅,变化多姿,笔法方圆兼备,笔势流动,神采飞扬,舒展大方附抑有情。

行:清新的美,王羲之,英俊豪迈,饶有气势,有“破体”之称。苏轼行书,粗壮丰满,错落有致,极其随意,各具姿态,洒脱奔放

草:怀素,游走飞动,狂纵雄强,剑拔弩张,随手万变,疏密斜正大小枯润协调

颜体:雄强浑厚,端庄凝重用笔劲健、流畅,笔力深沉,圆劲内涵,雍容雄秀,大气磅礴。 柳体:方圆并用,提按分明,挺拔秀美,落笔锐利,字画瘦硬,骨格显露

4.中医养生的原则。

一、养德,二、养神,三、节制色欲,养精,

四、重视运动,不要过度,五、保护脾胃,饮食有则

5. 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文化内涵。

1、宫殿与城市建筑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

早期的都城是在宫殿的基础上扩展而来。西周都城丰镐和东都洛邑的布局,体现了“礼”的要求和观念。这种周王城式的布局模式一直影响着以后历代都城的规划和营建。故宫从空间布局到建筑细微部分,体现出帝王的绝对权力,激起臣民皈依的心理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中国自古以后就有崇高自然的文化传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推崇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不断发展,讲究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明清时期注重以少总多,小中见大,主次相成,虚实相生,形成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体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追求。苏州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先抑后扬

3、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佛教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佛教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最能看出传统文化汲取融合外来文化的会通精神。而道教及伊斯兰教的建筑史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住点,在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方面是有很大差别的。民居建筑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最能体现这种差异,表现为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和形态。窑洞住宅极富有人与自然的亲和感。北京四合院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6.儒墨之争的主要内容?

就关注的问题而言,两家大体相同,即都在寻求如何通过伦理的改造以达到变革社会、实现天下之治的目的。但选择的解决途径却截然相反:两家各自演绎出一套思想系统。

第一, 儒家亲亲,墨家兼爱

第二, 儒家尊尊(尊贤,贵贵:居低位的尊敬居高位的。孔子区分君子小人,孟子分

劳心者和劳力者),墨家尚贤

第三, 儒家繁饰礼乐,墨家非礼非乐

第四, 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墨家主张薄葬短丧(节用)

第五, 儒家耻言功利,墨家爱利并举

第六, 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

第七, 儒家主有命,墨家则非命

7.“四书五经六艺”分别指?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同五经最后一句,更注重儒家经典的学术性 “五经”, 《诗》风雅颂“礼”、《书》春秋以前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孝悌”、《礼》士礼、《易》周易、《春秋》鲁国的编年史,伦理政治色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的基本课程。

“六艺”,礼(政治伦理课)、乐(综合文艺课)礼乐是六艺教育的核心和基石、射、御(军事训练课)、书、数(基础文化课)

论述题:

1、 结合现代“西学东渐”的情况,谈谈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第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早是通过传教士,大规模的传入是洋务运动时期,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力图把自然科学引入哲学,一方面把它作为武器批判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又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建构新哲学。西方自然科学取得许多成就:

1、生物学中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 2、天文学中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3、物理学中牛顿力学、以太说、电子说 4、化学中的元素说

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使中国人增长了新知,开阔了视野,在认识上产生巨大飞跃,为中国近代哲学变革提供了基础,成为中国哲学近代化的重要动力。

第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因为,中国哲学走向近代化是深受西方哲学影响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实证主义,康德、黑格尔哲学等,中国哲学引进、吸收了西方哲学,进而努力实现中西哲学的融合是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重要内容。严复介绍了英国哲学,王国维把近代德国哲学引入中国哲学中,在梁启超的思想中引用了很多的日文资料。20世纪初,出去留学的中国人增多,有更多的人介绍西方哲学: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和霍布斯的哲学等。这些哲学给中哲注入了新的思想资料和思维方法,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和眼界。西方哲学的传入给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带来了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也给中国哲学输入了新的成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传统哲学的批判和继承近代哲学变革的中心环节,矛头指向了程朱理学。批判传统的天命论,宗法血缘,纲常伦理,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代之以经验论的“即物实测”, 1、使中国哲学的物质观、天道观、变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产生了明显变革,从而克服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朴素性,把唯物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带来了新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3、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使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了变化。但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缺少经济的推动力。

第四,“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展开了古今东西之争、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等,在文化上存在严重分歧,一派是全盘西化,以陈独秀为代表;另一派是中体西化,以张之洞,曾国藩为代表传统制度,西方科学技术,坚船利炮;第三派是当代新儒家观念,承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最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点。

结合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特点,谈谈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差异

古代书院教学的特点:

第一, 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争鸣风气。以儒家教育为主线,

书院教师不只是一般的灌输经典知识,更强调在自己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 注重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结合,着眼于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 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的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优

良传统。注意养成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

传统教育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以下经验:尊师爱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温故知新,身体力行,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专业性,涉及面广,学科门类,自然科学

传统教做人,符合天道,现代反;内容:传纵向知识体系,忽视更新变化少,缺少横向关系和综合运用,现,理论实践结合,知识应用与转化,内容开放性多样性。目的:利社会利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生活生存技能,理念,传:封闭静态被动保守,现:开放动态超前变革,教学媒体:网络多媒体,口耳相传,形式合作体验网络,注重接受

2、 佛教与道教相通的地方

1、 在经济的多元融合和民族的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会通之学”的特色。

2、 道教吸取佛教思想,健全了自己的宗教体系,历史上两教的辩论目的是去异求同,在关

系史上,道、佛互补是其发展的主流。

3、 道教在初创时期,就曾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来编造书,模仿佛教的某些戒规来制定道教

的科仪。“老君五戒”除个别文字外,都是模仿佛教而来,克制欲望,回归心灵的自然宁静

4、 还吸取了佛教某些宗教理论,佛教“轮回转生”既可以加强宗教力量对人心的控制,又

对丑恶行为抑制,道假托真人之口引入,侈谈天界地狱,神秘。黄观子奉佛道故事与佛教“四谛”相似

5、 心性问题,同归

6、 养生方面

7、 佛“空”借用老子“无”诠释空

8、 等级观念,只有师徒没有服从

 

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读本总结1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试读总结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助力。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当今青少年德育教育和校本文化研究的实际需要,朝阳区推出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并组织各校进行学习和推进,北苑中学紧跟区教委这一先进思想,抓住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契机,在这一学期针对《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实践,做了多方面地努力与创新,为了在下学期更好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工作的开展,现将本学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营造和谐校园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品德,道德的光芒甚至比太阳的光芒还要灿烂。”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名中国学生不经历中华文化的学习、熏陶、洗礼,就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失去精神支撑,难以成为有用之才、栋梁之才。因此,北苑中学非常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围绕“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的思路,结合农村校等校本和区域实际,坚持主体性、实践性、互动性、时代性原则,通过课堂教学、经典诵读活动、校本教材开发等途径,在全校全面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了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化。

(一)教育管理理念

北苑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教,提高质量,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以“育人是学校发展之本,质量是学校发展之根”的工作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文明、优秀和特长并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校级领导有专人分管,定期举办国学讲座、专题研讨会和典型推广等活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学校德育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正确的价值指向,体现国家意志、弘扬民族精神、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传统文化发展的要求。我校本学期通过常规工作如抓好学校的各项常规,如进一步强化学生升国旗、卫生、纪律、仪表、两操等常规方面的自觉自律意识;抓好文明礼仪教育,使全体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提升学生传统美德修养。我们学校还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以及教室、走廊、宣传栏、展板等环境布置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如教学楼一进门处以及教学楼侧面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 民乐团演出、合唱团等形式,凸显紧跟时代特征、紧贴学生特点、紧随校园特色的良好育人氛围,较好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本学期,我们主抓学生“孝道教育”系列活动,从学生的小事做起,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们对传统美德的感悟,也促进学生们自身的发展。

(三)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

为了深入细致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内容,本学期聘请了专家进行了《国学》的专题讲座。旨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名家的简介,国学文化历史解毒等等,在七、八年级各举办了四次。国学老师生动精彩的讲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活动后学生们表示“我们很喜欢听这样的讲座,多办几次我们的收获更大”。

二、传统文化读本与学科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融合了语文、政治、美术、历史、音乐、三礼等多学科的内容,学校给各个学科老师做了培训,使其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所任教的学科当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多学科联动发展、紧密配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实和发展。

例如:思品课活动——八年级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班级:八年级一班 地点:教室

活动目标:

1.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之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礼仪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识。

2.理解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思想,丰富学生的心灵。

3.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本年级的培养目标,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①谈谈我们的传统节日,说说有哪些传统习俗。

②学生分组搜集资料,重点搜集七大节日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2.实施阶段

①学生分七组展示搜集资料,组里选出代表介绍本组节日。别组同学可以对此传统节日进行提问及质疑,初步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

②学生展示完毕,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感受、感悟儒家思想的人生启迪和指导人生。

③系统学习儒家思想核心——“仁礼恕忠孝和”,进而将重点落在“礼”以及如何实现“礼”。

3.总结阶段

①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总结本组活动的优劣之处;

②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提升。

四、结束语

继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核心的是要注重精神的层面。在建设文化强国时要将重物质重技术的倾向扭转过来,注重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从精神上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大家和经典的产生和传播,增加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注重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让我们国家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这样我们的国家才大有希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读本是一门很好的读本资料,如果能更加系统地学习,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在传统文化宣传的进程中,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希望在上级指导下,有更多老师参与其中,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尽力。

北京市北苑中学

20xx年x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