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河南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作者:关海波 段小玲 文章来源:河南省嵩县农业局

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生产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局领导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成立有农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科技专家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亲自担任,主管科技领导为副组长,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农业科技专家组组长由总农艺师担任,站所长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为成员。每年召开5次以上领导小组会议,印发相关文件,研究安排年度科技工作,

分解目标任务,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经费筹措等问题,保证了农业科技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近年来全系统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业科技人员参加省级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的试验示范补助,土样采集化验,编写、印发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等各项开支。

3、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素质。组织人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农业系统的技术人员全部参加了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组织的现代农业技术,小麦、玉米和蔬菜生产新技术的专题培训班,每期受训时间都在5天以上。通过培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新技术,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4、人人承担科技创新项目。为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全县农业生产,20xx年局制定了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人人承担1-2项科技创新项目,年终进行总结验收,并对完成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30余名农技人员承担了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4项。同时每名科技人员还指导了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

5、建设示范基地,实施科技带动。在全县建设了10个小麦、玉米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10000个农户,印发小麦、玉米主推技术,落实增产技术措施,有力促进了我县粮食连年增产。

6、强化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人员每年编写小麦、玉米、蔬菜生产主推技术,无公害蔬菜、辣椒、蔬菜制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沼气建设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沼气实用技术读本、测土配方技术问答、农业生产技术意见,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新品种介绍,调查报告等技术资料40多项,印发技术宣传资料8万多份。利用农民文化艺术节、科技宣传周、专题培训班、街头咨询等形式,科技人员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强力宣传、大力培训农作物生产、无公害蔬菜、外繁种子生产,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药管理、沼气建设等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共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和阳光工程培训80多期,受训人员达120xx余人次。在县电视台制作农业技术专题节目10期,如《小麦品种介绍》、《如何选用小麦品种》、《收秋种麦技术访谈》,《大棚蔬菜冬春灾害性天气应对技术措施》节目,在广播电视局《科技天地》栏目连续播放,深受农民喜欢,也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打下了基础。在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方面,利用广播电视、科技赶集、网络宣传、现场会、发放施肥建议卡及悬挂条幅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每年培训农民5000人、技术骨干200人。农村沼气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分别对沼气技术服务村级网点负责人、循环农业示范村负责人、工程建设重点村负责人及沼气户进行培训,受训人员26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2万多份。通过培训,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我农民提供方方面面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先后在《中国农业推广网》上发表信息文章300余篇,利用《嵩县农业信息网》开辟引导农民致富新渠道、销售农副产品的新途径和学习新技术的窗口,年发布新闻类文章200余篇,技术类文章500余篇。在《嵩县手机报》发表简讯类文章30余篇。在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举办的“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征文活动中投稿11篇。在嵩县电视台录制新闻及技术讲座40多期。免费为农民提供市场价格信息、农业科技咨询等农民最关心的实用性强的信息服务项目,直接为农民服务。在信息引导下,我县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时合理调整了结构和产业方向,带动15000多农民走上了特色农业的路子。在关键农时季节,我们及时为县、乡两级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服务。顺势药业有限公司、山珍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网上销售产品,一些农民开始利用网上信息引进技术调整种植结构,通过网上信息找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销土特产品。目前全县有650家涉农机构及农户可以上网。农民和企业进行网上交易额达250万元,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影响和带动其它企业稳步发展。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情况。

小麦:20xx-20xx年我县实施了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项目,为项目区群众免费提供了近50万公斤优质小麦种子,在此示范下我县小麦主导品种更加突出,品种布局更趋合理。虽然春季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后期叶锈、赤霉病发病较重,但主要品种仍然表现良好,不同品种在不同类型田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水肥地,矮抗58、周麦22、豫麦49-198、焦麦668、新麦19五个品种,平均亩产519.8公斤,分品种亩产依次为568.8公斤、529.8公斤、512公斤、508公斤、480公斤,表现较好的是矮抗58、周麦22,表现一般的是豫麦49-198、焦麦668,表现较差的是新麦19。在旱肥地,洛旱6号、焦麦668、周麦22、豫麦49-198、新麦19六个品种,平均亩产484.4公斤,分品种亩产依次为539.1公斤、518.5公斤、483.2公斤、450.7公斤、435.4公斤,表现较好的是洛旱6号、焦麦668、周麦22,表现一般的是豫麦49-198、新麦19。在旱薄地,洛旱6号、焦麦668、豫麦49-198、周麦22、新麦19五个品种,平均亩产369.2公斤,品种亩产依次为409.8公斤、395.7公斤、372.8公斤、352.6公斤、315.0公斤,表现较好的是洛旱6号、焦麦668、豫麦49-198,表现一般的是周麦22、新麦19。

品种展示:试验田为旱肥地,代表我县小麦大部分类型田。我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后期高温、暴雨逼熟现象经常发生,有一定的耐旱性、分蘖力较强、灌浆速度较快、熟期相对较早,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适宜我县种植。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们认为:在23个展示品种中,周麦22适宜在我县大面积推广,良星66、周麦23、丰德存1号、新麦21、舜麦1718、洲元9369、太学7号、中育12、开麦20等小麦新品种,今年在我县

展示试验中表现突出,建议示范种植;其它高产品种需进一步试验。

主要品种种植面积。本年度全县种植小麦34万亩,其中,豫麦49-198为15万亩、周

麦22为5万亩、洛旱6号为5万亩、新麦19为3万亩、焦麦668为2万亩、其它4万亩。

玉米:20xx年参加展示品种36个,比对照浚单20(亩产620.1公斤)增产的有先行5号、秀青73-1、博农118等7个品种。今年参展品种36个,结果尚未出来。

红薯:展示品种有洛薯9816-1、安平1号、郑红22、洛薯96-6、商薯19、豫薯8号,洛薯0402、徐薯18共8个品种,其中徐薯18为对照品种,以上薯苗均有洛阳市种子管理站委托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种植地为丘陵旱坡地,土壤瘠薄、肥力低下;实行堆栽,密度过低,在此条件下郑红22、洛薯9816-1、豫薯8号、徐薯18四个品种表现突出,综合性状郑红22最佳、洛薯9816-1次之,第三为豫薯8号、徐薯18;安平1号鲜薯产量虽然不高,但鲜食品质特好;其余品种表现较差。在目前生产条件、用途、种植习惯下,郑红

22、洛薯9816-1、豫薯8号、徐薯18可作为主导品种;做烘烤用途时首选安平1号。

花生:展示品种有豫花15、远杂9307、驻花1号、郑农7号、德富2号、黑花生,白沙1016共7个品种,其中白沙1016为对照品种。综合产量水平、特征特性等各方面性状,驻花1号表现最佳、其次为远杂9102、豫花15、远杂9307,这几个品种都优于白沙10016,都适宜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对照种白沙1016仍不失为一个优良品种,目前主要问题是退化严重,经过提纯复状后还可适当种植。郑农花7号、黑花生、德富2号表现较差,暂不易大面积推广,有待进一步观察。

2、玉米新品种选育。嵩县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玉米育种,目前巳搜集整理国内外玉米育种材料800多个,主要有国内优良玉米自交系478、郑58、昌7-2、浚9058、248等;美国材料X1150T、78599、6JK、先玉335、DK623、DK656、PH6WC、PH4CV;南斯拉夫材料SPZ634、SPZ648、SPZ636;法国材料D486等。我所对引入的材料,在原始材料圃进行观察鉴定,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需要的材料,用选出的材料与农家种"金棒锤""八行白"进行杂交,然后种入选种圃,根据育种目标,对材料采用自交、回交等育种方法,进行自交系选育。并每年到海南岛进行加代选育。每年组配玉米新组合700多个,已育成玉米自交系22个,玉米新品种10余个,其中嵩玉619、嵩玉809、嵩玉901、正在参加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试验,特别是嵩玉619在河南省玉米品种试验中,连续两年表现突出,省种子管理站曾推荐其参加国家玉米试验;今年是嵩玉619参加玉米品种审定程序最后一年,有望通过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以填补我县一直没有自育玉米新品种的空白。

3、测土配方施肥。完成了嵩县20xx-20xx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自20xx年开始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样品采集、田间调查、分析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制定与校正试验、配方肥加工与推广、数据库建设、化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技术推广应用、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专家系统开发与耕地地力评价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xx-20xx年度,项目共采集土样6529个,整修化验室总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建立了四个检测室以及土样室、天平室、标准室、高温室。新购置化验设备36台套,化验土壤样品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有效锰、铜、铁、锌等6529个55750项次,其中大量元素47009项次、中微量元素5136项次、其他3605项次。植株样品测试

330个1650项次。完成田间试验47个、校正试验60个,确定小麦施肥配方4个、玉米施肥配方3个、红薯配方2个、花生配方2个。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为155万亩,增加粮食4.88万吨,节约化肥(折纯)3080吨,总计节本增收12656.3万元。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改变了广大农民的施肥观念,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改良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力,降低了种植成本,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此项目已通过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4、完成了“三大核心技术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科研项目。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县小麦生产中品种利用、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确定了夺取小麦丰收的主要技术途径和主要措施——小麦品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三大核心技术。 20xx年小麦生产期间共计推广三大核心技术105.3万亩次,其中小麦品种利用32.3万亩、配方施肥30万亩和病虫草害防治43万亩次,增产小麦1500万公斤,增收节支3014.4万元。20xx年小麦播种期间共计推广三大核心技术66.7万亩次,其中小麦品种利用16.7万亩、配方施肥30万亩和病虫草害防治20万亩次。带动了全县小麦生产水平上台阶,填补了嵩县小麦生产科技上的一项空白,在全市也处于领先水平。

5、完成了“红辣8号等新品种及高产配套技术推广”县科技项目,推广面积6000亩,收获前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干椒190公斤,示范区同对照区相比,亩增干椒58公斤, 按常

年每公斤干椒10元计算,红辣8号亩创产值1900元,亩增值58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6、农村沼气建设技术创新。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我们重点进行了沼气池密封层施工新技术和“观察孔”设计创新。沼气池密封层施工在传统的“三灰四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沼气专用密封剂的施工工序,确保沼气池体不漏气。“观察孔”,就是在水压板盖板上预建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形观察孔,用于检查池内原料的多少、稀稠,产气情况。

7、其他还完成了农作物新型农药、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油菜品种试验示范、小麦耕作、中药材、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等。

8、完成小麦、花生高产创建项目。本年度在田湖镇13个行政村建立1个万亩连片高产示范方,并在田湖镇洒落村建立了发1个高产创建千亩方和1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方。品种为周麦22和百农矮抗58。通过精心组织,落实“选用良种、配方施肥、适期播种、精量匀播、浇好拔节孕穗水、‘前氮后移’追好拔节肥、做好中后期‘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措施,经县农业部门测产验收,万亩示范方亩平均穗数46.7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5.17克,平均亩产达到617.5公斤。洒落千亩示范方平均亩穗数48.3万, 穗粒数34.2粒, 千粒重 44.94克,亩产达到631.0公斤。其中百亩攻关田平均亩穗数49.2万, 穗粒数33.9粒, 千粒重47.35克, 亩产达到671.3公斤。分别比全县8万亩水地小麦平均单产 482.8公斤 增产27.9%、30.7%和39.0%。

花生高产创建项目正在进行汇总。

9、取得的主要成果。近年来完成了科研项目7项,“三大核心技术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嵩县20xx-20xx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完成了“红辣8号等新品种及高产配套技术推广”科技项目,沼气建设新技术在示范村的推广应用项目,洛旱6号试验示范项目等,发表论文多篇(论文“浅议农广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xx年x月被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

校评为优秀论文,“玉米苗期缺苗、弱苗、死苗的原因分析”20xx年x月发表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上)。获得县科技成果奖励5项。

 

第二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汇报

淄博市农业综合开发

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情况汇报

(20xx年x月x日)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财政投入农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带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办将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一项重要措施,全面融入于农发项目的整体建设之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为全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大力加强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突出节水灌溉。项目区内新打机井和配套旧井全部安装了水锤消除器,铺设了方便实用的PVC地下防渗渠,节水、省工效果非常明显;配套安装的出水口坚固耐用,使用十分方便;农灌电缆由地上全部改为地下,避免了被盗现象。二是完善排涝体系。配合道路建设,开挖疏浚农田排水沟,合理设计

桥涵、林网,达到了林象一致,排水通畅,方便进地的良好效果。通过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平原实现了沟渠路林桥涵闸机电井泵房管全面配套,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山区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配套,形成了路环山、水上山,蓄水、用水、保水相结合的高效生态系统。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已建成的土地治理项目区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00万公斤,新增优质果品生产能力3000万公斤,受益农民达到30余万人,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

(二)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科技推广水平

20xx年,我们争取到一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统筹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安排在临淄区,全国仅22个项目。项目连续投资三年,现已全面完成。在建设过程中,为加强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进行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一是发展新品种。加大投入,以优质薄皮核桃和大樱桃为主要种植模式,结构调整有了历史性突破,改变了过去单一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目前新农村示范区3000亩核桃基地,20xx大樱桃基地已经形成。二是推广新技术。项目区内全部实行小麦统一供种、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秆全部实现深耕还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结合新型耕作制度改革,示范推广了10余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其中推广小麦起垄种植5000

余亩,推广使用有机肥1000吨;承担国家院士级项目2项,新建试验田70余亩,承担有关试验12项。通过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小麦每亩可增产15%以上,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左右,带动农民依靠技术更新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三是推广利用新能源。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鼓励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厨房、厕所、庭院卫生条件的改善。

(三)加强科技推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我办从20xx年x月开始,按照刘书记的批示精神,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政策优势和项目平台,在淄川、博山、沂源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积极支持发展有机农业,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聘请技术专家,全程指导基地建设,专家组分别与博山、淄川和沂源等三个重点区县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技术方案,根据农时派出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二是加快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集中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种苗繁育基地、技术培训和研发基地,发挥好示范基地带动效应。联系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组织实施了沂源县悦庄镇200亩有机韭菜物理防治韭蛆科研攻关项目,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20余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三是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制约难题。在专家指导下,搞好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建设有机肥厂,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体系;大力普

及推广了配方施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无毒化栽培和杀虫灯、防虫网物理防治等实用技术,解决了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肥料、病虫害防治等关问题。四是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完善了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全程监控,做到生产技术有规程、农产品有编号、最终产品有检测的产销对接机制,健全完善了基地生产资料专供、生产户登记备案、农业管理记录、质量安全检测等制度,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体系。五是狠抓农民技术培训。20xx年累计召开村民大会、座谈会150余次,走访农户20xx余户。举办有机农业讲座、培训班70余个,培训人员15000余人次,编印发放《有机农业知识问答》5000册。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初步扭转了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慢的局面,实现了基地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农民增收益,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产业化经营优先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项目

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从实际出发, 以拉

长产业链为重点,在选项立项上优先考虑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对高科技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扶持不断壮大,如得益乳业、十里香核桃油、淄川七河食用菌、高青优质黑牛、沂源山川果品、桓台梨花面粉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每年直接带动1.2万户农民受益,这些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一般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0元以上。

二、两点建议

(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才不断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吸纳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科技投入

虽然近几年中央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逐年在加大,但主要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则相对较少,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没有专门的经费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广。因此希望省、市级财政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实效最大的效益。

 

第三篇:科技工作情况汇报

科 技 工 作 情 况 汇 报

湘乡市科学技术局

(20xx年2月5日)

一、20xx年科技工作成绩显著

20xx年,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任务,按照“创新求发展、服务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在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的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服务“三新”和提升服务能力四个重点,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科技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县(市、区)、湖南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我局被表彰为湘潭市文明单位、湘潭市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湘乡市新型工业化考核先进单位。

(一)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20xx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工作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市里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科技创新情况汇报,并对全市科技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出台《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湘乡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湘乡市“两型社会”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关于开展科技示范点创 1

建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我市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环境。新设立产学研结合、科学技术奖励、农村科技示范点创建等多项引导奖励资金。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直40个单位和22个乡镇办事处的绩效考核内容,充分激发了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科技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科技引领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20xx年,我市继续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力度,全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8亿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主动应对危机,围绕老工业区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皮革工业技术升级、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创建等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服务。如五矿湖铁硅锰电炉烟气治理与余热发电项目将于3月底竣工,大家担忧的铁合金生产粉尘笼罩和火光冲天的景象即将成为历史;该公司的“利用中锰渣和硅质还原剂生产低碳低磷高硅硅锰合金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韶峰集团日产5000吨的干法熟料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湘潭碱业有限公司20万吨/年干铵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年新增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41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产值10亿元,增速达42.9%,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完成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25亿元,增速达29%。埃普特公司还获得了国家创新基金扶持。全年累计申请专利237件,其中发明专利34件,已授权42件。

(三)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全面深化。20xx年,市人 2

民政府与中南大学等6所大学、院所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聘请省内外29名各领域的权威专家组建了“湘乡市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团”出谋划策和技术攻关。目前,全市有32家企业与中南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在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如怀其皮革集团与四川大学联合组建“湖南省皮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市在清洁制革及动物生物质领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湘乡华龙米业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校企合作成立了粮油食品深加工研发中心,已研发新产品新技术6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新开发的“米胚油提炼及精创技术”,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五矿湖铁依托中南大学技术支撑成功创建省级铁合金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等,产学研合作的全面深化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技术支持。

(四)科技项目建设全面丰收。坚持围绕产业抓项目,围绕瓶颈抓攻关,争取和实施科技项目92个。项目新增数量、质量、标准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争取并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湘潭市科技项目26个,其中国家重点2项,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湘潭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5个,共向上争取资金1600万元。特别是成功争取和组织实施“湘乡工业区钢铝冶金重要辅助原料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示范”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围绕铁合金和氟化工两大支柱产业节能减排的核心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攻关,采用微生物修复铬渣堆场重度铬污染土壤,关键技术取 3

得突破,建立了25吨/批的中试示范工程;开展了晶种添加CaF2沉淀法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有效解决氟化学公司目前用石灰中和沉淀法处理含氟废水存在的氟浓度难以达标和CaF2沉渣不能回收利用的问题。“优质稻丰产高效栽培及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新型集成房间隔穿刺系统”和“新型脑血栓切除器和脑动脉瘤成型修复支架的研制”分别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和湖南省科技重点项目支持。

(五)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国家科技富民强市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累计推广应用新技术12项,建设示范基地10万亩,技术培训5万多人次,平均每亩可增收节支196.04元,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项目检查组在年度检查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年选派27名科技特派员,为我市优质水果栽培、稻米深加工、油茶种植、生猪养殖等8大特色产业和6个乡镇卫生院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新技术36项,引进新品种50多个,培育农产品品牌5个,受益总人口达15000余人。创建科技示范乡镇3个、科技示范村5个,科技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工作与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主体 4

作用难以发挥;三是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不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风险投资和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五是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二、20xx年科技工作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省、湘潭市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的目标,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总揽,注重围绕增长点、抢占制高点、抓住结合点、形成项目落脚点下功夫,充分发挥科技在主攻“两翼”,推进“三新”,建设“两型”实践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支撑经济建设;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紧密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工作重点

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总揽,以服务“调结构、转方式”为核心,突出抓好以下8个重点:

1、科技攻关求突破。要抓好皮革清洁生产技术升级,冶金建材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氟化盐和氨氮化工清洁生产与资源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涟水河流域铬污染土 5

壤和地下水修复关键技术,新型节能环保工程机械扩型升级技术,铸造工艺升档提质关键技术,新型城市化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技术,农业种养生态链关键技术,农村面源污染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涉及人口健康、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等12类技术攻关,力求取得突破。

2、产学研合作求深入。进一步加大政府、企业与知名大学、院所、银行的合作力度,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重点抓好铁合金、氟化工、皮革、建材和环保机械等产业的技术瓶颈攻关、新产品开发和专利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促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

3、科技项目建设求扶持。精心储备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项目,拓宽科技项目领域,做好科技项目库建设。及时了解国家、省、湘潭市的项目计划信息,积极做好衔接沟通工作,提前介入、重点推荐,为企业裂变、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研发、新项目包装、新技术储备提供技术服务和项目支撑,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得到国家、省和湘潭市的立项支持。积极组织和实施好节能减排科技重大专项,继续支持引导五矿湖铁、氟化学公司、怀其皮革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建省级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4、科技示范点创建求实效。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点的创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送科技下乡”“到基层创业”等活动,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村科技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知识产权战略求推进。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宣传力度, 6

实施专利申请奖励资助。加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工作力度,依靠知识产权战略推动,提高规模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国家、省、湘潭市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试点;完成省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争创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

6、防震减灾保平安。加大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力度,认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加强地震应急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宏观观测点管理和前兆台建设,强化建筑工程抗震设许可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求高起点。围绕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工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城市及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设工业强市、打造魅力龙城、共创和谐湘乡”的总体目标,高起点谋划、制定“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服务体系建设求完善。建立科技专家人才库,建立项目科技评估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高新技术办公室,建设工业园区科技孵化器,建立包括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内容的科技服务组织。推动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科技服务网络。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