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此次课程设计依然是分组进行的,我们组的课程设计题目是方波信号发生器频率漂移及跟踪校正控制。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也让我对Proteus软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前对Proteus的了解只是皮毛,通过在网上查询才知道Proteus是世界上著名的EDA工具,从原理图布图、代码调试到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协同仿真,一键切换到PCB设计,真正实现了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设计。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其处理器模型支持8051、HC11、PIC10/12/16/18/24/30/DsPIC33、AVR、ARM、8086和MSP430等,20xx年即将增加Cortex和DSP系列处理器,并持续增加其他系列处理器模型。在编译方面,它也支持IAR、Keil和MPLAB等多种编译器。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对PID控制算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弥补了因当时只为了课程期末考试而只关注了它的表面而遗留下的不足。

回顾起此次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这一星期的日子里,时间是很紧迫的,也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比如说PID控制算法怎样才能在真正的应用中发挥作用,怎样才能让它达到比较完美的纠正效果……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我认为,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收获了阅历,收获了成熟,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查找大量资料,请教同学,使我在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方面都得了到很好的提升。此次课程设计的成功,少不了同学的热心帮助,以及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大力配合。没有大家的默契,也收获不了今日的成功,在课设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努力查找资料,仔细检查,认真核对,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艰辛,在此,谢谢所有人的努力和帮助,才使这次课程设计能够得以顺利地完成。

此次设计让我更加明白团队精神的真实含义与其可贵之处;让我明白了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

 

第二篇:课程设计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更加熟悉了PCB板设计的工作流程。

一、首先是电路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设置电路原理图;

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是整个电路设计的基础,因此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是占了整个电路设计大部分。电路原理图的设计一般得注意原理图环境设置,放置元件和布线等细节。

原理图设计完毕后编译,并且生成网络报表,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因为之后的PCB制作就是根据网络表导入元件封装元件。

(二)印刷电路板的设计;

首先得进行一些PCB板子的参数设置,其次是keepout的边框设置。然后就是导入网络表。封装布局,连线布局等等。

二,PCB板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1、生成的印刷电路板与原理图不相符,有一些元件没有连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问题在原理图上。原理图看上去是连上了,但画图不符合规范,导致未连接上,不规范连线有:a,连线超过元器件的段点;b,连线两部分有重复。解决方法是:画原理图连线时,应尽量做到在元件端点处连线,元器件连线尽量一线连通。

2,在印刷电路板设计中装入网络表时不能完全调入,原因有:a,原理图中未定义元件的封装形式;b、印刷电路板封装的名称不存在,致使在封装库中找不到;c、封装可以找到,但元件的管脚名称与印刷电路板中封装的焊盘名称不一致。解决方法是:a、到网络表文档中查找未定义封装的元件,补上元件封装;b、确认印刷电路板元件

封装库是否调入,同时检查原理图中元件封装名称是否与印刷电路板封装库中的名称一致。C、将印刷电路板中的元件修改成与原理图中的定义相同一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