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张建平

微生物学是基础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学科,与医学、农业、工业发酵、食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学科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我院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由于它覆盖面广、应用广泛、对于学生的生物学素质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就业深造机会的提升均有较大的作用而受到师生的重视,因此《微生物学》于20xx年x月被列入我院精品建设课程。

经过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课程建设的立项内容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连续两年学生评价为优秀。现将课程建设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1、 着力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

课程建设人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不仅仅是文字材料的堆砌,而是在原有教学过程上的加载,特别是由于我院为新办学院,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久,另外,在师资队伍上,理论与实验课程包括实验准备均由一人担任,因此将精品课程的建设着眼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有限的建设条件获得最大的建设成效。由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理应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作为本课的主讲教师和课程建设人将课堂作为精心设计的舞台、将每一次教学内容做成精心排练的节目,不断的认真探索教学规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教学水平和效果逐步提高。

A、 教学理念的完善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构建,教师无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老师要在引领学生上下功夫,从日常生活导入教学内容,从有趣的科学故事和科学现象引出学科的概念,使教学内容引人入胜;教师语言风趣、课堂讨论热烈,使教学过程轻松愉快;以名人的成功、社会的需求启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B、 关注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的过程也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主讲教师制作了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发音清晰、节奏适度的教学语言形成教学内容对学生感官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学生的状态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较多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活跃了气氛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C、 教学内容的重组调整

微生物学内容庞杂,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学习成效,课程建设人对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和安排,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反应良好,例如,强化了绪论的讲授,将书本“结束语”的部分放到绪论部分,对以后所讲的内容在绪论中作了简要的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总体的认识和初步的印象,对以后要单独开课的学习内容如“第九章感染与免疫”,经与单独开设《普通免疫学》课程的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后省略不讲,“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结合同一学期《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部分讲授,将“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穿插于第八章中讲授。

2、 强化实验教学,并使理论与实验课互为补充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的许多内容与实验技术密不可分,不懂实验技术就难以理解理论内容,不会相关的实验方法也无法把握微生物学的要点,微生物学有其

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这种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教师充分利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的教学均由课程建设人担任的机会,做好了理论与实验课的相互补充和强化。

具体做法是:

A、建立适合的课程实验体系

将实验归纳为三个方面,1、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如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技术、各类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各类微生物标本的制作,细菌染色以及培养基制备等技术。2、为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而设计的实验,如各类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3、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学生学习后既可从一般环境分离出不同类型微生物,也可从特殊环境分离出具有特殊生理性能的微生物。

B、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如何在较短的实验课时内进行更多的实验,发挥课堂效益,让学生做得看得更多,又能从容不迫,为此授课教师对实验间隙的利用及课堂讲解、实验项目和次序做了巧妙安排。

从所选教材上的18个实验整合为本课程的八个大实验,在第一个大实验中,教师将环境微生物的检查、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以及细菌的标本一并观察,在第五个大实验中,安排进行了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细菌放线菌常用培养基的配制,酵母菌、霉菌常用培养基配制)的实验,教师在讲解了相关的内容和方法后,分别安排不同的小组配制不同的培养基并灭菌,而这些培养基分别用于后续实验的材料,从而节省了实验的时间和材料。

再如,在预热培养基的间隙,教师选择与该课实验内容有关的题目进行讨论,有效填补了课堂时间空白。例如实验八的内容是: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在讲解完实验方法和要求等内容后,有一段空余等待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准备了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在课堂上讨论:如1、含化学消毒剂的滤纸片周围形成的抑(杀)菌圈表明该区域培养基中的原有细菌被杀死或被抑制而不能进行生长,你如何用实验证明抑(杀)菌圈的形成是由于化学消毒剂的抑菌作用还是杀菌作用?2、影响抑(杀)菌圈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抑(杀)菌圈大小是否准确地反映出化学消毒剂抑(杀)菌能力的强弱?3、在你的实验中,75%和100%的乙醇对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有何不同?你知道医院常用作消毒剂的乙醇浓度是多少么?请说明用此浓度乙醇的原因和机理?4、某公司推出一种新型饮料,并声称是100%纯天然产品,不含防腐剂,利用你所掌握的微生物学知识,试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初步判断此饮料是否含防腐剂。5、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碳源要求的试验中,发现某一不能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周围也会长出菌落圈,试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并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老师适时归纳指点,使课堂上本来需要等待的一段时间变成学生最难忘、最喜欢、最不够用的时光。

C、理论与实验课的相互穿插

无菌技术和显微技术是微生物学的最核心技术,限于条件,在实验室中难以讲透讲全。为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另外安排时间针对该部分内容使用多媒体授课一次。讲述了无菌操作的概念、方法、器具和各类显微镜的原理。

3、 抓好课堂教学以外的延伸

《微生物学》作为精品建设课程的确立,缘于该课程原有教学基础较好以及该课程的学科基础性和在实践应用上的重要性,因此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微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训练

A、开设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开放选修实验

开放选修实验对于教师来说是结合其学科特长、科研需要而提出的课外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是根据其兴趣特长而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课程建设人充分利用开放选修实验发现对微生物学有兴趣的同学,增加微生物学的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在实践上的应用。先后开设的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开放选修实验有: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温度对线虫的影响,松材线虫的液体培养,家蚕厌氧菌的分离,磁对生物的影响等。有8人参加。

B、开展与微生物研究有关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与微生物研究有关的毕业论文可以强化微生物学的知识,熟练相应的操作技能。我院已有两届毕业学生,课程建设人先后指导的与微生物学有关的毕业论文有:无菌松材线虫的获取,脉冲磁场对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影响初探,电对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影响,伴生细菌对松材线虫生长繁殖的影响,松枯梢孢菌的无细菌纯化方法研究,抗甲醛微生物的筛选和降解诱变的初步研究。

C、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可以更好的了解生产实际,我院每年进行的总计3-4个生产实习项目中均有与微生物有关的单位,如课程建设人于20xx年带队指导的生产实习是:到镇江市征润州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工艺流程,各系统和结构物的功能。到镇江市恒顺集团恒新药业有限公司了解生物制药的原理,实地考察车间内生物药的提取加工过程。到中国农科院蚕药厂:参观GMP生产车间,了解制药企业在GMP认证及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参观企业的产品装配车间和相关实验室。到蚕业研究所桑树种质资源圃了解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与收集保存的方法。其中前三个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

D、勤工助学

实验室的勤工助学在缓解学生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既可帮助老师准备实验项目,还可熟悉相关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微生物学实验室每年有2个同学参加勤工助学,至20xx年共计8人考研,经过微生物学实验室勤工助学的同学都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满怀信心,其中2人分别考入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朱一凡,牛文静)。 E、考研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影响感召了许多同学毕业后继续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和工作的热望,在考研方面,已经毕业的2届学生中,考取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3人:牛文静和陶雪英(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朱一凡(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与微生物学密切有关的数人,如王斌(江南大学食品专业),王耘(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吴云登(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制药专业)等等。

4、 其它:按精品课程申报书内容要求的其它各要件完成情况

已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引入微生物学实验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料的上网,实验指导书的撰写,以上均见附件,另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原课程建设人及主讲教师均为本人,现正在培养一名实验教师。

5、 问题、不足与建议

尚无课程建设的教学论文,学生考试成绩区分度不够,未拉开较大的差距,课时短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建议课程打通,如分子生物学实验选用材料及主要方法均是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中一些内容可以划归到微生物学实验中一并讲深讲透等等。

20xx.09

 

第二篇:生理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生理学教研室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对于“五个一流”的内涵,我们认为应该结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准确理解和把握。“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一流教学内容”即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流教学方法”即要以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流教材”是指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教学管理” 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20xx年,生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几年来,教研室全体老师非常珍惜精品课程称号,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媒理论为一体,逐步形成现代生理学教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及课件制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全院课程建设起到积极地示范作用,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1. 队伍建设 教研室以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逐步建成一只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教研室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6人,教师的学历、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更加合理。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省教学名师1人,校教坛新秀1人,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升。

2.教学管理 以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指导文件,改革教学内容,修改了各专业教学大纲、规范教案。制定了课程建设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课程建设目标。

3. 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进行教学辅导资料的建设,编写辅导材料,引进国外优秀的生理学教材和教学软件。完善CAI课件及其他教学媒体(视频资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网络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场所”现代生理学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开放、互动、智能化的教学系统,20xx年,生理学网络课程获省教育软件竞赛二等奖。20xx年,一名教师获校级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

4.实验教学 配合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大力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创新精神。已成立科研兴趣小组30个,完成小论文20余篇。一些实验教学视频文件准备上网,扩大了实验教学资源。

5.教学改革 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PBL教学法),编写了PBL教师手册和教学教案,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指导教学,积极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定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教学实施方案。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努力开展双语教学。

6.考试改革 探索改进考试方法,自编复习资料,并建立试题库。多种考试方法相结合,

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平时作业、小论文及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结合PBL教学,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考试方法,全面考核教学效果。

题,提出教学问题,申报学院及教育厅教学科研项目。目前,已获得院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以教育创新指导创新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科学研究 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近五年来,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院级科研课题6项,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4项,院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有4篇被SCI收录。

课程建设是一项要常抓不懈的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理学的课程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教学系统正面临信息化社会的冲击。生理学课程的建设逐步达到教学系统网络化、教学实施科学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基本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线,配合网上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辅导手段的现代生理学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更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思想层面上,要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转变,从学校的静态培养教育向终身学习的动态发展教育转变;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学科式课程向整合式课程转变,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从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要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研究方式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在教材上,要从以文字形式表现的“规划教材” 为主向应用“立体化”教材转变;在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上,学生从接受者向参与者、研究者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向指导者、促进者转变。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网络为场所的现代教学模式。按照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建设要求,加大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继续完善PBL、CBL教学方法,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网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台,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习效果。

20xx.12.20 7.教学研究 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们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教学问

 

第三篇:国家质量工程之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精品课程”

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师教学质量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教学工作的长期积累,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20xx年和20xx年,我校“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焊接”两门课程先后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一)实施程序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实行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形成学校主导、系部主抓、负责人主建、教研室主管的“四主”运行体制。学校通过专题会议,不断出台各项改革举措,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系部通过切实有效的落实和不断改进建设工作,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2.统筹规划,确保建设预期。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先后制定《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等内容。同时,明确了项目资金预算、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

3.不断总结,加强过程控制。负责人根据建设规划,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合理安排使用建设经费,每个季度定期开展建设工作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和学校考核,确保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实施进度。同时,学校和系部积极协调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宣传、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推广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二)建设情况

1.总体情况。根据《船体识图与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船舶焊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照建设进度高质量的完成了建设内容,履行了建设承诺。

2.教学队伍建设情况

(1)团队结构不断改善。两门课程建设组分别增加了1名和2名教师,其中新

增海外留学硕士1人。团队成员中已有4人职称得到晋升。

(2)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课程组11人次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TIFE学院职业教育培训;8人次赴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习;23人次到、沪东中华、广船国际、江西江州、九江同方、芜湖恒泰、九江金旸等船舶制造企业和设计所顶岗锻炼;19人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培训;6人取得船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2人取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质量监督考评员证书。

(3)教师教改水平不断提升。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3篇;团队成员主持、参与校级以上课题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人被评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2人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1)紧密依托江西江州、九江同方江新等区域骨干造船企业,与江西省造船工业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船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校和企业课程带头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创新了“四学段校企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全新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国家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形式,由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

(3)由于船舶建造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必须符合并按照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进行。课程建设组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企业造船质量标准》及船舶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规范融入到教学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

(4)通过引进江西江州船厂、九江同方江新船厂的120xxDWT多用途船和800T油船的实际生产设计任务和建造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则按照船舶建造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使学生规范操作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其中,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29个,90%以上的教学环节安排在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

(5)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共同实施完整的学习性项目,项目教学

以国家、船舶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项目实施则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有意识的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如:参照企业环境布置校内实训场地、以企业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

(6)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综合评定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实操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考核方式分自评、互评及专兼职教师评定。

4.教学条件建设情况

(1)教材编写。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

(2)实践条件建设。新增船体结构制作、船舶CAD/CAM两个实训室和1个船舶焊接实训车间,购置了价值200万元的世界主流造船设计软件1套,新增工业焊接设备35台,实训场地面积新增1200m2,实验实训条件在船舶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校外实习基地新增12个,与松下焊接公司、美国PTC公司达成了校企共建协议。

(3)网络资源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丰富课程资源,两门课程既能满足课程教学,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其中,新增和修订教学课件17个,新增和修订实习实训项目32个,新增教学录像4个,并对课程标准、情境讲义、情境任务书、教学动画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改版。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工作环境布置,实训场地按照船体加工流程布置实训设备,配置投影和扩音设备。其次是岗位设置,也就是实训室按照企业岗位设置情况为学生定岗,学生必须佩戴岗位标识并按岗位要求进行学习,不允许“串岗”和“脱岗”。然后是运作管理,课程学习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各个“项目小组”完成实训项目,并指定一个“项目负责人”进行带班管理,既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

(2)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师生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

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6.教学效果

(1)经过多次对学生的调查,95%以上的学生增强了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两门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校外专家对两门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给予了教高评价,造船企业从业人员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一)建设成效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两年来专业共启动建设了8门课程,其中“船体装配”、“船体放样”、“船体构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新出版《船体识图与制图》、《船舶材料与焊接》两本国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劳动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编写了《船体识图与制图实训教程》和《船舶焊接实训教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关课程建设的教研论文3篇;课程团队主持、参与校级以上教研课题4项,其中,“校企合作创新船舶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课题获20xx年江西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船舶军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获20xx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xx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xx年,“船舶建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中有2人被评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技术能手,1人被评为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

(二)教师参与情况

两门精品课程在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校企共同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

1.参与两门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校专任教师共13人,企业兼职教师11人,其中新增教师3人,1人为海外留学硕士。

2.通过参加国内外教育培训,赴高校进行专业进修,到船厂顶岗锻炼,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通过深入造船企业参与工程项目,不

断加强教学研究,教师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课程建设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任务分工明确,主讲和助教老师教学配合默契。双师授课,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三)学生受益情况

1.两门课程分别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动力与装备技术、船舶检验三个专业开展了教学实施。其中,“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教学班级22个,“船舶焊接”课程教学班级14个。

2.通过课程教学,课程考核通过率分别达到99.6%和99.5%;1179人参加了国家计算机绘图员职业资格鉴定,1167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2%;727人参加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船舶焊接职业资格鉴定,721人合格,通过率达到99.1%。

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造船0601班学生李志高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江西省专科院校第八届职业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学生参加“正保杯”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25人获奖。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就国家精品课程而言,数量较少,而且过于集中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原因是院系发展不平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精品课程虽然都有自我评价的说明, 但缺少网络课程实时教学评估(评价)系统。课程应当加强完善在线评测,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就学习的效果进行点评, 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者也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回馈实时了解课程使用情况, 为精品课程的改进提高参考依据。

3.精品课程建设有时过于重视网络技术,陷入了“高科技”“网络化”教学误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主体应该是课程本身, 精品课程网站是课程教学体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应该以课程自身为核心, 以如何便于表达课程体系为主要立足点, 注重实效, 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 避免盲目追求技术, 要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经费花费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4.精品课程教学的研究立项还不够, 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习效果低于预期结果。学校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使国家的投入能得到最大的回报,防止课程建设形式化, 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的有关建议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来促进教学建设, 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人才培养质量。

2.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与同类高校和船舶制造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扩大学习者的受益面。

3.发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积极推广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质量的提升。

4.争取更多的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和企业实践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执教水平。力争教材申报列入国家“十二五”教材规划,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