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前设置三个必修本、三个选修本,集中了老教材的所有内容,最大的特点是重新按新的视角来编排,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现,更显系统性、条理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涉及的高中内容。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遇到下列问题

1.内容多时间少,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教学的时间少的矛盾。

2.高中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内容知识点与练习中的知识点不一致,书后练习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由于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而设置,不是以线性的知识展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补充相关知识对学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3.与以往多次课程改革相比较,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从学科内容的量、学校安排的课时来看,有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的窘况。我校高一时每周开课两节,高二第一学期每周亦开课两节,但第二学期理科班开课四节。

5.实验室没有更新,难以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二)在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如何处理把握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的关系

以学生的被动接受,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新的亮点,教师们普遍感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的关系不好操作,担心被说成是“那样教不行,不能学到知识”或者说“某教师上课纪律差得很,管不住学生”等等。

2.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者围绕着一定的情境、文本或材料,首先要生成一个认知需要(同时伴随着情感需要),如生成一个令自己困惑的疑问或问题,接下来的一切建构行动(自主寻找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都是由这个新生成的认知需要启动的,都是围绕着这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需要或目标服务的。

探究式学习包括探究意图(需要)、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文字的实施与开展(探究行动)、反思(总结和结论)等基本过程。

通常可以理解为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步骤。新教材有关探究性问题的安排量是很大的,但是在课堂上按照以上科学探究的步骤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则是很难进行的。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提高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尤为重要

本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很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相关的探究实验技能欠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现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学校师资水平差别很大,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选修课的探究性实验专题内容又多,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所在,而有些教师匆匆上阵忙于简单应付,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所以提高整体高中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广义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学习方式是课堂上的新亮点。

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上我们不能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广义探究”,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凡是学生努力得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探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广义探究”。

对教师来说,在生物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理解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适合我们高中生物课程的实际要求的“广义探究”。

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更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在单位时间内把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把握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即活而不乱);把握好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的关系(即以授受式学习为基本、常用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广义探究”),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的,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生物学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提升已有的认识,进而解决处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解决高中教材书后练习中的知识点多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因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接受新知识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效果,这是最好的有效教学。

4.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实验室必须更新,必须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必须保证实验课的正常开设,保证学生探究性实验的相关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建议参照省级普通高中生物实验室的标准为各个学校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5.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学校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加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备课组也是开展生物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4)应以案例研究及反思为主要的生物教研活动方式,建立规范有效的活动方式,争取使不同的教师都能从每次活动有收获、有提高,目的要将案例的研究深化,善于通过活动使教师心得从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经验的理性升华,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新课标生物教学实施总结

生物备课组

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质疑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对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重视课堂教学“情感化”

新课改下,硬性说教少了,寓教于乐、寓教寓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情景随处可

见。例如,在讲授保护环境的内容时,教师能从身边的事实、现象出发,让学生“耳闻目睹”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重金属污染后出生的畸形儿、乱砍滥伐森林后的洪水爆发等。

2、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化”

对学生评价落到平时: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能否解答问题?能否搜集资料?能否认真做实验?能否合作交流?学生的各种表现归入期评成绩。实行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3、组织学生搜集资料“群体化”

初中生物教材多了很多问题探讨、合作讨论、技能训练、思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小知识。如果每一项都在课堂一一实施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课前把学生分组,合理搭配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前通过讨论,查阅资料把问题准备好,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分组总结。这样的课堂就会比较活跃,对于教师也很好控制,并在讨论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资料、疑问。在课堂中也很好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4、设计课堂探究与家庭实验相结合

新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探究”和“进一步探究”活动,但是有一些探究活动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我们根据生物特有的生长发育时间,提前1~2周,将一些周期性长的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堂探究实验相结合,例如: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伸长最快的部位?”等设计成与家庭实验相结合的实验。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又使实验结果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真正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真谛。

5、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新课标下,教师不再仅仅重视实验结果,更重视实验过程,课前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工作,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已经开始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在上“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课时,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资源,再例如,让学生参与收集种子、鼠妇、蚯蚓等,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问题,还让学生在采集材料的时候,亲身体验生物的生活环境,为学生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走近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强。但只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那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1. 试卷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涵盖面广,涉及选修1和选修3的各个方面,在强化基础、突出能力的前提下,较好地体现了当前整个教学改革、特别是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方向,不少试题新颖、灵活,能力立意明显,区分度高,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而具有较高的评价测试效度。

2.各部分的分值分配

基因工程 8分 细胞工程10分 胚胎工程16分 生物技术的伦理和安全性1分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7分、微生物培养、酶的研究和应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3. 各试题质量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阅卷以及正答率统计情况看,学生对大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不少正答率都在90%左右,比如单选题的1、3、4、7、8、9、10、11、12、14、18、19、20、25.但是对于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不够全面,稍微欠缺,一些源于教材,且命题者原本预期容易的送分题,实际得分却并不理想,如选择题的15、17、23、24、27、31、33及非选择题的1(1)(2)、(4)2(2)(3)和3(1),第二卷第2题,完全是回归课本,但学生对该部分题目作答情况却不太理想。比如,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到 桑椹胚或囊胚 时期的胚进行操作,很多学生只答其中一个 。对囊胚时期的胚胎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很多学生用语不规范,写成将囊胚均分,其实这句话在课本上有原句,并且多次强调,但部分学生仍然出错。相反,原本以为考核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得分却很不错,如12、13、20等,侧重于对分析、实验思维的考核,由于有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加上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相应训练,所以学生反倒都能够顺利回答出来。

本次考试相对较难的试题有选择题2、15、22、30、34和非选择题1的(1)(3)和4的(2)

(3)

4.下一阶段备考策略

1、以书为本,夯实易丢分部分的基础知识

1.1 对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要到位

概念、原理与规律是学科知识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些知识构成了生物学科的主干与框架。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不能浅尝辄止,而需要明确它们的内涵与外延,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2 对相关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形成网络

生物知识点多、零散,现阶段复习重在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1.3 重视规律的基础上关注例外,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完善。

1.4 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视对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生物学事实,结论的记忆。

2、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

2.1 精选训练题

本阶段训练主要目的是稳定学生的选择得分率,故训练题型以选择题的限时训练为主,配合使用理综,信息卷,押宝卷等。

2.2 指导加强解题后的反思

2.2.1 想一想做过的题目考点是什么?考什么能力?

2.2.2 想一想题目的条件是如何限定的?要求指向什么?尝试如果改变题目的限

定条件或要求,答案应该怎样?

2.3 鼓励经常翻看错题本

复习到末期,尽量少做新题,而鼓励时常翻看错题本,翻看课本、笔记,重视全面复习。

3、强化实验。

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仍是高考的重点和主流,且有泛实验化的趋势,后期复习需进一步强化。

3.1 掌握教材基础实验方法与技能,学会迁移与变式运用。

3.2 利用好教材经典实验来拓展应用。

3.3 挖掘隐含的实验思想与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4 注重实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实验基本原则在新情景中的应用。

4、有效的讲解练习

讲解时阐明评分标准,注重规范答题,避免丢分。

 

第二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总结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去,现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齐划一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在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在“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生学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其二,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诱导学生思考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总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能学习、能领悟的,都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着重从探索方向予以引导,关键之处以点拨。其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搭建平台,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砥砺智慧,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四,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建立知识结构和体系,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三、改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 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例如,介绍孟德尔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试验,最后选中豌豆,面对繁琐的数据他并没有放弃试验,而且创新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地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通过这一史实的介绍,学生会感悟出:科学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实现的。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生物学素养。

2. 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择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酶与代谢”一节新课的理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完成两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

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酶的催化效力高于无机催化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学生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再来学习“酶的特性”理论的知识,就有了基础,就避免了老师将酶的特性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和学生苦苦背诵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深刻内涵。

3. 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如在传授“线粒体的分布”的知识点前,我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下列材料:

(1)德国生理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动物部分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肝细胞950个,肾皮质细胞400个,平滑肌细胞260个,心肌细胞12500个。

(2)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线粒体比较集中。

(3)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线粒体数目较多。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线粒体主要分布在生命动旺盛部位”的结论知识。

(三)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 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 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

3. 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包容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展现出清晰的层次,如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王小青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脑力程度存在差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此对学生的照顾有时不够到位。另外,新教材文字少,要讲的内容不多,到底要讲多深多透,对教师来说,也有些困惑。

2、学生方面 :

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上课懈怠,不集中精力学习,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终生学习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