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麻城市思想品德课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麻城市中馆驿镇中心小学 叶代学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下面来谈谈体会:

一、享受专家、学者的精辟分析,品味思品课的快乐。

近一年来,通过远程培训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我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培训所设计的全部课程。系统地学习了《“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良好的开端——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导入》、《关注个体促进学生发展》、《谋而后动——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规范设计》、《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地理与环境内容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品德与生活(社会)中科学素养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历史与文化内容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全球发展与国际意识内容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以及《评出方向,评出动力——小学品生,品社课中评价量规的制定与运用》、《师德与师爱》《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过程性评价在小学品生,品社课中的应用》和《有序的课堂——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等课题,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多年萦绕在心间的困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同时,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入的领会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通过师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另外,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还需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只有不断地吸取知识,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来作保证,才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到理论依据,找到工作的突破点和发展点,才会知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抛弃什么。

二、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新思维和新主张,他们会思考,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如果我们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工作的热情,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打天下,怎能胜任这份特殊的工作呢?现代社会,旧知识迅速老化,新知识飞速生成,假如我们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教育手段,就势必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发展。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大家多讨论,多交流,多从别人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才有可能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向一个“教学专家”转变。

三、明确了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向。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要上好思品课首先要依据课标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要吃透教材,要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把握重点和难点。当前的中学思品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了许多有艺术性的资料。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插图漫画等等。作为思品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等,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把政治知识学活了。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挖掘材料还要注意确定教材的重难点。教科书有一些内容同学们不易理解的,教师应该对其深入理解,然后找到一种易于让学生们掌握的方法。新教材中删去了的部分有些在中考中、生活中还是很有用的地方,教师

应该补充讲解,而且还可以弥补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缺陷,充实学生的知识。其次,研究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学生和我们是不同时代出生的两代人,他们和我们在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不同,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眼光去看这些学生,更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要求他们。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知道的很多,但有的却根本不知道。有些东西他们根本就不以为然。所以我们只有去研究学生才能对我们的教材进行取舍和增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最后,要研究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在认真阅读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和难点后就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来突破。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思考,什么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铺垫,什么时候给予慷慨演说,我们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周密布置。这时候老师就是一个导演,你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部戏的成败。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思品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是要善于利用课本,把课本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授,善于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我们身边。能够联系生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材的生活化具体化,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制作好课件,课件要尽可能多涵盖知识面,但又要突出主题,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深刻。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能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较扩大知识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即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很活跃,心情一定很舒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愉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思品课堂。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同时,我还体会到,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要盲目奉行“拿来主义”,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上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随之发生转变。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极容易把很多的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我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社会》也不应该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舞蹈”课。二是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但也容易让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

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与社会》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2、不要太刻意追求“师生民主”,绝不能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一是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二是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 、“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三是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我发现,有的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3、不要过分偏重“赏识教育”,绝不能忽视科学客观评价。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者用赞许的掌声等等笼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批“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地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因此,在学生有了最起码的理性批判能力后,少一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多一点赏识和批判并举的深层次改进建议,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4、不要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

5、不要过多依赖“情境生动”,绝不能形式超越主题目的。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一节课下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图文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因此,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总之,要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一份热心,对家长的一片诚心。用老师的人格改变学生的灵魂。我要考虑学生什么时候需要我,

学生最需要我什么。我要做学生最需要的人,我要做学生最需要的事,只有这样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也才能体现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价值,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责任,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下面来谈谈体会:

一、享受专家、学者的精辟分析,品味思品课的快意人生。

这次培训一路走来,虽说很辛苦,但收获多多,惊喜多多。通过学习,我领略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和一线教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多年萦绕在心间的困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同时,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入的领会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通过师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另外,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还需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只有不断地吸取知识,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来作保证,才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到理论依据,找到工作的突破点和发展点,才会知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抛弃什么。

二、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绝非易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新思维和新主张,他们会思考,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如果我们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工作的热情,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打天下,怎能胜任这份特殊的工作呢?现代社会,旧知识迅速老化,新知识飞速生成,假如我们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教育手段,就势必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发展。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大家多讨论,多交流,多从别人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才有可能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向一个“教学专家”转变。

三、明确了思品课目标,指明了教学方向。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要上好思品课首先要依据课标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要吃透教材,要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把握重点和难点。当前的中学思品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了许多有艺术性的资料。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插图漫画

等等。作为思品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做创造性的劳动,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等等,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把政治知识学活了。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挖掘材料还要注意确定教材的重难点。教科书有一些内容同学们不易理解的,教师应该对其深入理解,然后找到一种易于让学生们掌握的方法。新教材中删去了的部分有些在中考中、生活中还是很有用的地方,教师应该补充讲解,而且还可以弥补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缺陷,充实学生的知识。

其次,研究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和我们是不同时代出生的两代人,他们和我们在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不同,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眼光去看这些学生,更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要求他们。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知道的很多,但有的却根本不知道。有些东西他们根本就不以为然。所以我们只有去研究学生才能对我们的教材进行取舍和增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

最后,要研究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在认真阅读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和难点后就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来突破。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思考,什么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铺垫,什么时候给予慷慨演说,我们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周密布置。这时候老师就是一个导演,你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部戏的成败。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政治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是要善于利用课本,把课本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授,善于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我们身边。能够联系生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材的生活化具体化,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制作好课件,课件要尽可能多涵盖知识面,但又要突出主题,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深刻。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能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较扩大知识

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即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很活跃,心情一定很舒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愉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思品课堂。

总之,要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一份热心,对家长的一片诚心。用老师的人格改变学生的灵魂。我要考虑学生什么时候需要我,学生最需要我什么。我要做学生最需要的人,我要做学生最需要的事,只有这样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也才能体现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价值,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责任,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一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二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既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要深入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三要掌握多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既要能形象思维,又要能抽象思维;既要能聚合思维,又要能发散思维,更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突发事件难以预测,因此处理这类事情需要教师具备机敏的应变能力,而培养应变能力的关键实际上在于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任何应变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在不同教学情景下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的能力,所以善于把经验性的感性认识

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反思和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不测。

4. 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学机智的深度。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是教学机智得以丰富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充满智慧的反思能发现事物,而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教师对过去教学经历进行反思的体验,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并使其更具有智慧。教学中教师面对复杂教育情境时迸发了教学机智,对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来说,这一切并没有结束。教师对这些具有经验意义的问题,进行理解与反思,以此为基础,教师就能理解或接近理解在那个经历中所隐含的意义体验。从而在未来的教育情境中能更加机智的、富有思想的采取行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