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总结

1 心脏传导系统有:

窦房结、结间束(前、中、后)、房室结、房室束、束支(左束支[左束支包括左前、 左后分支]、右束支)、蒲肯野氏纤维网组成。

2 房室交界区有房室结与房室束组成。

3 心电向量:是心脏电活动产生 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4 瞬间综合心电向量:是某瞬间心脏某部除极或复极产生的综合心电向量。

5 额面、横面及侧面空间心电向量投影为平面心电 向量。

6 双极肢体导联包括表I、II、III

7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包括 aVR、 aVL、 aVF

8 单极胸导联包括V1~6

9 导联定位组:1)左室侧壁组: I、aVL、V6

2)左室前壁组: V4、V5

3)左室下壁组: II、III、aVF

4)左室后壁组: V7、V8、V9

5)右室导联组: V1、V2、aVR、V3R、V4R、V5R

6)左右室过渡区: V3

7)前间隔导联组: V1~3

8)左室高侧壁: I、aVL

10 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1 ) 心电图是心电向量图的投影图

2 )肢导心电图是额面向量环投影图

3 ) 胸导心电图是横面向量环投影图

11 心电轴:额平面心室除极的总综合向量。

1)正常心电轴:-30~90度,见于正常人

2)心电轴左偏:<-30度,见于心脏横位,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

3)心电轴右偏:>90度,见于心脏垂位、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

12目测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13心电图各波特点:

P波:1) P波为心房除极波(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除极)

2 )正常P波圆顿、光滑

3 )方向:II、V4-6直立,aVR导联倒置

4) 电压:肢导<0.25mV,胸导<0.15mV

5 )时间:〈0.12S

P-R间期:1)是指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自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2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Q间期为0.12-0.20S

3)P-R间期<0.12S为缩短,见于预激综合症

4)P-R间期 >0.20S为延长,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QRS综合波(波群):1)为心室除极波

2)方 向:(1)正常时: V1、V2以向下为主,呈rS型;V4、V5、

V6以向上为主,呈Rs。极度顺钟向转位时:V1-6呈rS。

(2)正常II导联室波恒定以向上为主。

(3)正常aVR室波恒定以向下为主,呈rS或Qr。 3

3)电 压:(1)正常电压:Q波〈同导R/4 ,RV1<1.0mV, RV5 <2.5mV, RaVR<0.5mV,RI<1.5 mV, RaVL<1.2mV, RaVF、

II、III〈2.0 mV。(2)QRS低电压:I、II、III导联QRS电压算术和

皆小于0.5mV。

4)时 间:(1) 正常Q波时间<0.04S,QRS间期<0.12S

(2) QRS间期>0.12S,见于束支阻滞

(3)Q波>0.04S见于心肌梗死

(4)室壁激动时间(VAT):由QRS波群开始至R 顶峰为

心室内膜至外膜除极时间。

(5) 正常右室VATV1 < 0.03S,左室VATV5 < 0.05S

ST 段:1 )时间: < 0.16S,延长见于低血钙、冠心病等

2 )高度:正常V1-3<0.3mV,其余<0.1mV

3 )ST段抬高:见于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包炎急性期

4 )ST段下降:正常< 0.05mv,异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等

T 波:1)是左右心室复极波

2)形状:圆顿低而宽,两支不对称,前支长,后支短,常无切迹。双峰T波:见

于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

3)方向:常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4)电压:正常各导联T波不超过1.2mV,不低于本导联R/10。

若>1.2mV称T波高电压,见于高钾、心肌梗塞超急期等;

若<R/10称T波低平,见于心肌缺血、心肌炎等。

Q—T 间期:1)从Q波开始至T波终点,是心室除极加复极的总时间

2 )正常Q-TC < 0.44SQ-T间期延长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奎尼丁中毒

14左 房 肥 大:1 )二尖瓣P波,P波增宽> 0.12S,波顶呈双峰,峰距> 0.04 S 2)V1导联P波呈正负双向,PtfV1<- 0.04mm·s

15右房肥大:1)肺型P波:高尖P波,电压>0.25mV(在Ⅱ 、Ⅲ 、avF导联明显

2)V1导联P波呈双向,其电压算术和>0.2mV

3) V1导联P波起始指数IPI V1>0.03mm.s

16左 室 肥 大:1)左室导联QRS电压增高 RV5>2.5mV,RV5 + SV1>3.5mV (女

性)或4.0 mV(男性),RⅠ>1.5mV,RavL>1.2mV, RⅠ+SⅢ>

2.5mV(向左上大时),RⅡ.Ⅲ.avF> 2.0mV(向左下大时).

2 )继发性ST—T改变 :左室导联组ST段下降,T波倒置。

3 )心电轴轻度左偏,VATV5 >0.05S

17右 室 肥 大:1)RV1>1mV, RV1+ SV5>1.2 mV,AVR导联R/Q或R/S>1,R

>0.5mV

2)继发性ST—T改变,右室导联组ST段下降, T波倒置。

3)心电轴右偏。

4)显著顺钟向转位,V1-6呈rS。

18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基本图形:1 )缺血型:对称性尖深倒置的冠状T波

2)损伤型:ST段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弓背向上

的单向曲线,ST > 0.1mv.

3 )坏死型:异常深宽Q波或QS型波(Q波宽>

0.04S,深>同导联R/4)

19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及分期:1)超急期: ST段斜直上抬,T波高耸,数分钟或者数

小时内,心电图可见ST段斜直上抬,

T波高耸。

2)急性期: ST段弓背型或者水平型上抬或者呈单向曲

线, 此期持续数天,一般不超过2周,

ST段逐渐降至等电位线,结束急性

期。与ST段抬高几乎同时或者在梗死

数小时甚至迟至1—2天出现异常Q

波或QS波,多数人(约80%)常终

生不消失, 少数可在数月数年后变小

或者完全消失。急性期三种心电图改

变可并存。亚急期:从ST段恢复到等

电位线开始,T波倒置渐深,约在3~6

周达最深,呈冠状T波

3)亚急期:从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开始,T波倒置渐

深,约在3~6周达最深,呈冠状T波。

4) 慢性恢复期:T波倒置逐渐恢复至正常,多需数月

(一般3个月左右)部分病人可转入慢性冠状动脉

供血不足状态,T波呈永久性倒置,若经数月(约3

—6个月)后仅留后遗症有异常Q波,则诊断为陈旧

性心肌梗死。

20异常Q波:宽≥0.04s,深≥同导R/4或Q波有切迹

但要除外下列情况:左、右室肥大、左、右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脑血管

意外、重症感染如肺炎、败血症、急性胰腺炎等

21心肌的自律性:窦房结自律性为最高,正常为60—100次/ 分,是心脏的最高自律中枢。

心脏的第二起搏点是房室交界区,40—60次/分,称为交界性逸搏心律。

第三起搏点在室内束支等部位,20—40次/分,称为室性逸搏心律。

22心肌的兴奋性:1).绝对不应期 相当于心电图的QRS波开始至T波顶峰。

2).相对不应期 相当于T波顶峰至T波终点处

3.)易损期 T波顶峰前或后30—40ms内,有一短暂兴奋性增强时期。

23心肌的传导性 :心肌各部分传导速度差别很大,浦肯野纤维传导最快,房室结传导最

慢,激动在此有0.05秒的生理停留期。

24窦性心律: 1)频率为 60~100次/分钟。

2) P波在II、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3 )P--R间期≥0.12秒

4 )P-P间距相差<0.12秒

25窦性心动过速:1)窦性心率频率大于100次/分钟

2) P波在II、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3 )P--R间期≥0.12秒

4 )P-P间距相差<0.12秒

26窦性心动过缓:1)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

2) P波在II、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3 )P--R间期≥0.12秒

4 )P-P间距相差<0.12秒

27窦性心律不齐:1)频率为 60~100次/分钟。

2) P波在II、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3 )P--R间期≥0.12秒

4)P—P间距相差大于0.12秒

28室性过早搏动:1)提前的宽大畸形QRS--T, QRS间期>0.12秒,T波的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2)代偿期完全,即室性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窦性周期

(正常P—P间期)的2倍。有时在窦性周期中插入1个期前收缩, 即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无代偿期。

3).畸形QRS前多无P波,或有无关P波(舒张晚期室性期前收缩)。

29房性过早搏动:1 )提前出现的异常P′波,多数后继的QRS波形态正常,P ′—R

≥0.12秒。

2 )代偿期不完全,即房性期前收缩前后的2个窦性P波间距小于窦

性周期的2倍。

3) 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即绝对不应期—T波顶峰前的房性期前收缩,

其后无QRS波群。

4) 房性期前收缩伴干扰性P ′—R间期延长,是由于交界区处在相

对不应期,而延缓了房性期前收缩的下传时间。

5) 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期前收缩后的QRS波变形,多呈

右束支阻滞图形,是由于心室处在相对不应期,干扰了房性期前收

缩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产生差异性室波。

30交界性过早搏动:1 )提前发生的室上性QRS波群(QRS间期<0.10秒),或可呈差

异性室波。

2 )代偿期多数完全,少数不完全。

3 ) P波的特点

(1)逆行性P波(P-波)(PⅡ倒置,PaVR直立)可在QRS

波群前,但P--R<0.12s

(2)逆行性P波可在 QRS 波后,但 R—P- < 0.20秒。

(3)QRS波群前后无任何P波。

(4)交界性期前收缩前可有窦性P波,但P—R间期< 0.12秒,

此系舒张晚期的交接性期前收缩。

(5)交界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窦性P波,此系窦性激动按规律出

现,没有受到干扰之故。

31室上速(PSVT):1 )心率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2)QRS波群形态与时限可正常,也可异常;

3)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P波逆行,常埋藏于QRS波内或其终

末,保持恒定;

4)起始突然,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

随之引起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

5)由于房性与交界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不易区分顾统称为室上性阵发

性心动过速。

32室性心动过速:1) 3个或以上的室早连发;

2) QRS波宽大畸形,ST-T与主波相反; 心室率为 150-200次/分

钟;节律略不齐;

3) 有时可见窦性P波重合于QRS波的不同部位( 房室分离),偶

可发现P波下传心室形成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33心房扑动:1)P波消失,心房扑动波F波所替代,F波呈大锯齿形 ,大小形态间隔

基本相同, 其频率常为 250~350次/分,在Ⅱ ,Ⅲ ,AVF 尤其V1

导联明显。如果F波间距大小有差异,其频率在350—400次/分,称为

不纯性房扑。

2) 当心房率为300次/分钟时,心室率通常为150次/分钟,即F波以2:

1下传,HR>100次/分,称为快速型房扑;HR<100次/分,称为缓

慢型房扑。

3) 心律若房室传导比例固定,则室律齐;若房室传导不固定,则室律

不整齐,如在2:1 3:1 4:1 之间变动。

4) QRS波群形态正常,若伴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

症时,QRS波群增宽。

34一度房室阻滞 :是房室结相对不应期延长引起的,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但

P--R间期延长,超过相应年龄与心率的正常最高值,成人超过 0.20s。

35二度I型房室阻滞(文氏,莫式Ⅰ型):1)P波规律出现,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

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周而复始形成

P:R=5:4,4:3 , 3:2 等房室传导 。

2)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

3)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两倍。

36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1 )P--R间期固定伴室波脱漏

2 )部分P波后无QRS波

3 )续2次以上QRS波脱落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7三度(完全性)房室阻滞:1)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即房室完全脱节,P

与QRS无关。各有固定节律,因此P波可在QRS波前或后

或重叠。

2) 心房率>心室率,室率在40—60次/分为交界性逸搏心

律;室率在20—40次/分为室性逸搏心律。

3) QRS波群形态:根据起源部位不同,QRS波群正常或

增宽。

38窦房传导阻滞:1)二度I型 :窦房传导逐渐延长直至一次窦性激动不能传入心房,心

电图表现为P—P间距渐短,突然变长,该长P—P间距<基本P—P

间距的整倍数(2、3、4…倍)。

2).二度Ⅱ型:规律的窦性P—P间距中突然出现1个长P—P间距,该

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整数倍。

39右束支阻滞:1) QRS波群的改变:Vl导联呈rSR’或M型R或qR型,V5、 V6的S波宽钝。

2)继发性ST—T改变,V1、V2的ST段下降,T波倒置。

3)QRS间期大于等于0.12秒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4)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图形QRS时限小于0.12s。

5)心电轴轻度右偏。

40左束支阻滞:1)V5、V6导联R波宽大有切迹或粗钝、一般无q波。

2) 继发性ST-T改变,V5、V6、I、avL,ST段下降,T波倒置。 V1、

V2呈QS波或rS形,r极小。

3) QRS间期>0.12s 或=0.12s,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不完全性左束支

阻滞图形QRS时限小于0.12s。4

4) 心电轴常轻度左偏。

41房室旁路典型预激表现为:1)P--R间期短于0.12s;

2)QRS波群起始部分粗钝(称delta波),终末部分正常 QRS

波群增宽≥0.12s.

3)ST-T波呈继发性改变,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2心房颤动:1)P波消失,代替以房颤f波,其大小、 形态、 间隔极不同,频率350~600

次/分,在Ⅱ、Ⅲ、avF尤其是V1导联明显

2)室律绝对不齐

3)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预激

综合征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4)心室率:(1)超速型:HR>180次/分,常见于预激综合征及甲亢伴房颤

(2)快速型:HR在101-180次/分

(3)缓慢型:HR≤100次/分

(4)过缓型:HR<50次/分,常预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伴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43 Ron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叫做RonT室性期前收缩

 

第二篇:心电图总结

1、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的英文简称?

心电图: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这种电流能通过组织和体液传导至体表,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英文:ECG。

2、除极过程和复极过程

除极过程:电源(正电荷)在前,电穴(负电荷)在后。

复极过程:电穴(负电荷)在前,电源(正电荷)在后。

3、心电向量

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之为心电向量。

4、心电图各个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

PR间期: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ST段:心室的缓慢复极期。

T波:心室的快速复极期。

5、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1)双极肢体导联:即标准导联Ⅰ、Ⅱ、Ⅲ。正负极在肢体上。(标准导联为双极导联)。

2)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正极在肢体,负极在心电图机上)。

3)胸导联:正极在肢体,负极在心电图机上。包括V1V2V3V4V5V6。胸导联的位置必记:V1位于胸骨右缘的第四肋间;V2位于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位于V2和V4两点连线的中点;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V5位于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处;V6位于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

6、心率的测量

心率=60s/PP或RR间距(s)

7、心电轴的临床意义(左手代表Ⅰ导,右手代表Ⅲ导。)P485

1)正常心电轴的范围为-30~+90°之间。

2)电轴位于-30~-90°范围为心电轴左偏,轻度:0~-30°,重度:-30~-90°。

3)位于+90°~+180°范围为心电轴右偏,轻度:+90~+110°,重度:>110°。

8、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12s,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9、PR间期正常范围为0.12~0.20s。

10、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时间范围为0.06~0.10s。

11、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想加)一般不应都<0.5mv。六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的振幅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0.8mv。

12、正常人的Q波时间<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

13、ST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

14、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T波振幅一般不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10。

15、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16、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一般不出现,只有在低血钾时出现明显增高。

17、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1)P波尖而高耸,以ⅡⅢ、avF最明显,又称为肺型P波。2)其振幅≥0.25mv(肢体导联),≥0.20mv(胸导联)。

18、左心房肥大:多见于二尖瓣型狭窄,故称二尖瓣型P波。诊断标准:1)P波增宽≥0.12s,常呈双峰型,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明显。2)V1的波P波呈正负双向,Ptfv1 ≤-0.04mm·s。

19、左室肥大诊断标准:

1)左室高电压表现:胸导联Rv5或Rv6 >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

2)心电轴左偏<-30°。

3)ST-T改变,ST压低,T波直立。

4)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仍<0.12s。

20、右室肥大诊断标准

1)Rv1+Sv5>1.05mv(重症>1.2mv).

2)心电轴右偏,≥﹢90°,重症﹥﹢110°。

3)ST-T改变,ST段压低,T波双向倒置。

21、心肌缺血分为缺血型和损伤型或(ST段的改变和T波的改变)。

1)缺血型: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出现对称高大的T波;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出现对称倒置的T波;

2)损伤型:心内膜下心肌损伤,ST段压低;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ST段抬高。

22、重点**判断、填空、问答、图。**心肌梗塞**

基本图形:1)缺血型改变:A、心内膜下,对称高大的T波;B、心外膜下:对称倒置的T波。

2)损伤性改变:A、损伤电流学说。B、除极受阻学说。ST段抬高。

3)坏死型改变:出现异常Q波,(宽度≥0.04s,深度≥?R)或QS波。

23、**心肌梗塞的分期及特点**(各期时间段和变化)

1)早期(超急性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表现为T波高尖,ST段呈损伤型抬高,此期如果治疗迅速、有效,可避免发生心肌梗塞。

2)急性期:此期于梗塞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高耸T波开始降低后出现Q波,ST段呈弓背抬高逐渐下降,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应严格卧床,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3)近期(亚急性期):出现于梗塞后数周至数月,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倒置T波逐渐变浅,直至恢复正常或恒定不变。此期,患者可开始逐渐活动。

4)陈旧期(愈合期):梗塞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T段不再变化,只留下坏死型Q波。

24、定位诊断

1)前间壁梗塞:V1、V2、V3。

2)前壁梗塞:V3、V4

3)下壁梗塞:Ⅱ、Ⅲ、avF.

4)高侧壁:Ⅰ、avL

5)广泛前壁梗塞:V1-V6

6)正后壁梗塞:V7-V9

7)右室壁梗塞:V3R-V5R

25、心肌梗塞鉴别:1)早期复极综合征。2)急性心包炎。3)变异型心绞痛。以上四种疾病均为*ST段升高*。

26、心律失常: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正常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心脏由于某些原因使激动的起源、频率、传导顺序及其速度发生异常。心律失常分为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

27、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多系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28、期前收缩分类: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29、房早心电图特点: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2)P'-R≥0.12s,QRS波形同窦性。3)代偿间歇不完全。

30、交界性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同窦性或略异。2)P'波在QRS前,P'-R<0.12s,P'在后,R-P'<0.20s。3)QRS前后也可无P'波。4)代偿间歇多完全。

31、室性心电图特点:1)期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其前无P波。2)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3)有完全代偿间歇。

3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1)突然发生,突然停止。2)心率160-250次/分,并匀齐。

3)QRS波群同窦性,时限<0.10s。4)可有ST-T改变。

3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1)频率140-200次/分,不太匀齐。2)QRS宽大畸形,时限≥0.12s。

3)有继发性ST-T改变。4)有时可见保持固有节律的窦性P波融合在QRS波群的不同部位,偶有心室夺获。

34、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实际上是加速了的自主心律,频率比窦性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室上性频率70-130次/分,室性60-100次/分,无阵发性发作与终止特点。

35、窦房结:60-100次/分,房室交界区:40-60次/分,希氏束以下:25-40次/分。

36、心室易颤期:T波顶峰前30ms处。心房易颤期:相当于R波的降支和S波的时间。

37、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①P波:Ⅱ导直立,avR倒置。②P-R间期≥0.12s。③频率60-100次/分。④P-R间期之差<0.12s。

38、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频率>100次/分,有时可伴发继发性ST-T改变。

39、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频率<60次/分,<40次/分少见。

40、Ⅰ°房室传导阻滞:P-P间期≥0.21s。

41、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脱落后一个QRS波群,脱落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恢复后,P-R间期又缩短,再重复上述现象,称为文氏现象。

42、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43、Ⅲ°房室传导阻滞:P与QRS无关,无固定的P-R间期,各保持自身的节律,房率大于室率,室率:①交界性逸搏心律:QRS形态正常,频率40-60次/分。②室性逸搏心律:QRS宽大畸形,频率小于40次/分。

1avF、V4-V6,S波粗顿。③V1V2、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

46、左束支阻滞:①QRS时限≥0.12s②V5V6、Ⅰ、avL呈R型,R波顶峰粗顿有切迹。③V1V2呈QS或极小的r波。④心电轴有不同程度的左偏。⑤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47、左前分支阻滞:①左偏-30°~-90°,>-45°,诊断价值更大。②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 ③Ⅰ、avL呈qR型,RavL>RⅠ。

48、左后分支阻滞:①右偏+90°~180°,>120°诊断价值更大。②ⅡⅢ、avF呈qR型。③Ⅰ、avL呈rS型。

49、预激综合征:属传导途径异常,是指在正常的房室结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束。

50、WPW综合征:心电图特征:①PR间期缩短,<0.12s②QRS增宽,≥0.12s③QRS起始部有预激波,即delta波。④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51、预激综合征无Q波,心肌梗死有Q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