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1、罗宾斯管理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完成活动的过程。

2、法约尔管理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可通信的知识。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以鉴别的符号。数据经过加工之后,对特定的使用者就称之为信息,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合称为三流。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4、信息的属性: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包括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价值性,变换性,共享性,可压缩性,传输性。

5、信息量的大小决定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得到这条信息所得收益和不得这条信息所得收益之差即是价值。

6、西蒙在著名的决策过程模型论著: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情报,设计,选择三个阶段。a,情报收集 b,方案设计 c,抉择

7、决策问题分类:a,按决策的影响范围和重要程度不同,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b,按决策的主体不同,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c,按决策是否重复,分为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d,按决策问题所处条件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8、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9、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目的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其另一特点是利用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管理信息系统处理结构化的问题,决策支持系统(DSS)处理非结构化问题。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结合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和全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生产方式及组织管理的要求,按照时间顺序,管理信息系统出现了MRP,MRP2,ERP,SCM等主流体系。

11、MRP的基本原理:在已知主生产计划的条件下,根据产品结构、制造工艺流程,产品交货期以及库存状态等信息由计算机编制出各个时间段各种物料的生产及采购计划。

12、MAP系统是基于物料库存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其目标是:围绕所要生产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通过按照各种物料真正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订货与生产日期,以避免造成库存积压。

13、闭环MRP:闭环MRP根据长期生产计划来制定主生产计划、而主生产计划必须经过产能负荷分析保证其可行,然后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及控制,

同时,利用供应商、车间和计划人员的反馈进行系统的实施。闭环MRP是一个集计划,执行,反馈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它能对生产中的人力,设备和材料各项资源进行计划于控制,使生产管理的应变能力有所加强。

14、ERP的定义: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技术是外在表现,管理思想技术方法是内在表现。

15、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达到最小化。

16、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组成要素必须包括两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务活动,即必须利用电子方式或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商务活动,其目的是充分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17、电子商务的分类:a 企业对企业(B2B)b 企业对消费者(B2C)c 企业对政府(B2G)。

18、业务流程:是一组由商业规则控制的相互关联的商业功能,那些商业规则对于某一个企业来说是独特的。企业流程:就是企业完成其业务、获得利润的过程。

19、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20、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内容:1.管理层再造。BPR的成功,需要良好的沟通规则和渠道,高层管理者的广泛支持,积极的公司文化,团队工作和协调等。2员工再造。BPR的主要因素是人,为了成功地实施BPR,必须先进行人的再造。3信息技术在BPR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BPR的助推器,BPR是“信息技术导致的企业再构造”。

21、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步骤:a 流程再造目标的确定b 对现有业务流程的分析诊断 c 流程再造的策略。d 流程设计e 业务流程评价及组织保障的设计

22、影响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素:1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互动关系(1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组织管理密切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又影响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效益和效果。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更是更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信息化只用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以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2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3 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服务。4、信息化为企业管理创新创造了条件 5、信息系统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2企业管理方面的缺陷会导致管理信息系统失败3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搭建起良好信息文化建设平台4从构建管理环境的角度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23、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案例:福特汽车公司采购应付账款部门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1管理战略转移2决策的复杂化3企业组织的调整 信息系统建设对社会的影响:1信息技术创造着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劳动生产率2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

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社会资源高效率分配,加速了全球化进程3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之中,是新经济的催化剂4信息系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5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

24、主机包括主板、微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CPU)、总线结构、内存储器。外设有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5、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主机,外设)、软件系统(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软件,其他系统软件)、应用软件(通用软件,专业软件)。

26、总线可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内部存储器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可读可写入,断电信息消失)和只读存储器(ROM)(可读不可写入,断电信息不消失) 常见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两键鼠标,三键鼠标,多键鼠标),扫描仪,光笔,数字化仪,话筒,条码阅读器。

27衡量打印机好坏的指标有三项:打印分辨率,打印速度,噪声。操作系统五大基本管理功能:微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

28、常见的典型微机操作系统有Windows系列,Unix,Linux等。应用软件包括通用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图形显示软件)和专业软件。

29、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技术进步的速度。

30.、网络拓扑结构:1、点—点信道网络2共享信道网络,共享信道分为总线信道、卫星信道和无线信道,拓扑结构有总线性、树形、环线

3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局域网(LAN)2广域网(WAN)3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的ARPA)4综合业务数字网。CS模式(C代表客户端,S代表服务端)BS架构更新换代很容易。

32、C/S模式与B/S模式的对比:一、系统的性能比较。cs 模式的客户端和服务器都能处理任务,可减轻服务器压力。Bs 模式的优势是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但客户端只能完成浏览、查询、数据输入等简单功能,服务器负担很重。二、系统的开发比较。Cs 模式是建立在中间件产品基础上的,对应用开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迫使使用开发者投入很多精力来解决应用程序以外的问题,使得应用程序的维护、移植、操作变得复杂。三、系统的升级维护比较。Cs 系统的各部分模块中有一部分改变,就要关联到其他模块的变动,系统升级成本较大。Bs 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几乎所有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升级只需要新服务器端的软件即可,降低了异地用户的维护和升级成本。

33概念模型(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转向关系型数据模型,ER模型图到数据表格。

34、E-R方法:E-R模型反映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相互联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它抽取了客观事物中人们所关心的信息,而忽略非本质的细节,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地描述。

35、数据库设计1需求分析阶段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4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阶段5数据实施阶段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

36、诺兰模型:1初始阶段2传播阶段3控制阶段4集成阶段5数据管理阶段6成熟阶段。 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1入厂物流2生产作业3出厂物流4市场营销5售后服务。

37、战略规划的三要素1方向和目标2约束和政策3计划和指标

38、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基本方法:1用户自行开发 2委托开发 3从市场上购买合适组织需要的软件 4购买后二次开发方式

39、系统分析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阶段,是一个功能分解的过程,它把系统看成是一个可以分解的功能集合。系统分析报告是信息系统设计的依据及最后系统验收评价的基本标准。

40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1 组织结构 2 功能分析

41、逻辑模型是新系统开发中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法,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成果

42、系统设计的任务: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具体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及网络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计划

43、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1关键成功因素法(CSF)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3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注意1系统需求分析2开发方式选择及实现3评价。

44、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一 ,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分为5个阶段(1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开发请求—可行性分析—确定系统目标)2系统分析阶段(需求分析—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分析—确定新系统逻辑模型)3系统设计阶段(系统总体设计结构—代码设计—数据存储设计—模块结构与处理流程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撰写系统设计报告)4系统实施阶段(物理系统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调试)5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运行—系统维护))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优点:开发目标清晰化,工作阶段程式化,432开发过程按工程标准规范化,文档资料标准化,设计方法结构化。缺点:用户介入系统开发的深度不够,系统需求难以确定,开发周期长,不直观,用户最后才能看到真实模型,不能较大范围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原型法,优点是自底向上,缺点是小型。系统分析报告是信息系统设计的依据及最后系统验收评价的基本标准。可行性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报告的标准。

45、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1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2业务流程分析3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4数据字典5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6系统化分析—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设计得到的具体的物理模型是系统实施的重要依据。系统设计的任务是逻辑模型。46、系统设计原则1系统性2灵活性3可靠性4经济性。

47、系统吞吐量: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即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

48、代码的功能:1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2便于录入3提高数据统一性4提高处理效率和精度。代码的种类:1顺序码2层次码3特征组合码4助忆码。

49、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物理模型。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调试,系统运行与切换。

50、对程序设计的要求:1可维护性2可靠性3可理解性4效率。

55、系统调试就是指在计算机上以各种可能的数据和操作条件对系统进行测试,找出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使之完全符合系统的设计要求。其目的是找出系统程序的错误

51、大型系统的调试工作量大约占到整个软件开发工作量的40%到50%。系统调试是以找出系统程序的错误为目的。

52、系统切换:1试点2直接切换3并行切换4分段切换。第二种方式最简单,但风险也最大,一旦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就会给工作造成混乱,因此只适合在不重要或时间要求不高的小系统中使用。第三种方式优点是无风险,可靠性高,缺点是费用太大。 第四种方式的可靠性和所耗费用都介于前两者之间,适合在较大系统中采用。

53、系统评价的内容:1系统的总体性能评价:系统的总体性能评价是考察系统运行后,系统的功能是否达到了系统设计的目标要求,并且评价系统工作情况的科学性和用户资源的利用率。

54、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一)直接经济效益指标1系统投资及费用:包括系统的硬件,软件,开发费用等一次性收入,系统开发和运行相关的经营费用以及系统运行期间的各种维护费用。2系统收益:包括使用信息系统后企业库存资金减少,生产效率提高,销售利润增加和人工成本减少等。3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指系统使用后,给企业带来的新增效益抵偿全部系统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二.间接经济效益指标:间接经济效益指实施信息系统后,给企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如对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等。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1.信息化概览: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演化和转型。 2.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

3.信息的性质1. 事实性 2. 时效性 3. 不完全性 4. 等级性 5. 变换性 6. 价值性 4.信息的度量①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能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的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大,反之,发出的信息量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信息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作是负熵,信息量愈大,则负熵愈大。②可以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③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

例如,现在某甲到1000人的学校去找某乙,某乙所处的可能性空间是该学校的1000人。当传达室告诉他:“这个人是管理系的”,而管理系有100人,那么,他获得的信息为100 /1 000=1/10,也就是可能性空间缩小到原来的1/10。 通常,我们不直接用1/10来表示信息量,而用1/10的负对数来表示,即-log1/10= log10

5.决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循;非结构化决策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半结构化决策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6.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面向管理决策 2.综合性 3.人机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7.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安东尼金字塔模型安东尼等人通过对欧美制造企业的长期研究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型系统结构,称为安冬尼金字塔模型.

理解1.企业管理系统分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和企业外部管理系统;2.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由业务子系统、战术子系统、战略子系统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3.企业外部系统由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组成4.物流是单向的,由供应商流向企业,再有企业流向分销商,再有分销商流向零售商,最后又零售商流向消费者 5.资金流的流向与物流流向相逆 6.信息流是双向的 7.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经过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与外界相连.

8MRP的产生——定货点法1.订货点量(OP)=周平均物料消耗量*采购提前期+安全库存量 例:某项物料的需求量为100件/周,采购提前期为6周,并保持2周的安全库存量,则该项物料的订货点量计算如下: OP=100*6+2*100=800件

9MRP的基本原理根据产品的需求时间和需求数量对相关物料进行展开,根据物料的提前期确定(反求)各(非批量)物料的投产或订货时间。也就是说:MRP思想的提出解决了物料转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何时需要,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它不仅在数量上解决了缺料问题,更关键的是从时间上来解决缺料问题。 10. MPS:以生产计划大纲为依据,把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分布于每一时间段上,并在生产计划与可用能力之间做出平衡。1)MRP与CRP的区别: ①MRP对象是物料,物料是具体的、形象的和可见的 ②CRP的对象是能力,能力是抽象的,且随工作效率、人员出勤率、设备完好率等而变化,不定因素多且抽象,除物料外,还需要根据物料在各自工艺线路使用的工作中心及占用时间来确定

11. MRP II管理模式特点(1)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 全厂一个计划、层层落实;全厂上下、服从企业总体目标(2)管理系统性 各职能部门业务联成一体;协同合作、发扬团队精神 (3)数据共享性 统一数据库、统一工作程序;人人自觉维护数据、及时、准确、完整(4)动态应变性 闭环系统、响应迅速 ;各岗位及时输入反馈信息 (5)模拟预见性 MRPII信息逻辑反映生产经营管理客观规律,具有决策模拟性 (6)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会数据; 通过资金流监控物流、指导经营生产活动

12.冲突的种类:A.命名冲突B.属性冲突C.结构冲突

13 逻辑设计方法(1)实体的转换:(2)实体间联系的转换式。

14.函数依赖与主码假如有一学生关系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专业) 学生有多个属性,但只要主码“学号”确定,则其他属性值均可确定,这就类似于自变量x确定,则函数值f(x)也就惟一确定了,类似于这样的数据依赖被称为函数依赖。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专业)(2)分类①完全依赖②部分依赖③传递依赖。

15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把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用专门的通信设备和线缆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或者说是由资源子网(计算机的软、硬件和信息)和通信子网(通信设备、线缆和协议)构成的系统。 资源子网负责提供或接受信息;通信子网负责路由决定和数据转发。 基本要素(1)至少存在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相互间需要共享资源、信息交换与传递。(2)两个以上独立操作计算机之间要拥有某种通信手段 或方法能够进行互连。(3)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之间要做到相互通信,就必须制定各方都认可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通信协议。(4)需要拥有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的软件系统,这就是网络操作系统(NOS)

16分类(1)按通信距离:局域网(LAN)(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通信子网的构型。总线型、星型、环型。

17TCP/IP协议实际上是一个协议系列,包含了100多个协议。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和IP(网际协议)仅是其中的两个协议。由于他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协议,且应用广泛并广为人知,因此通常用TCP/IP协议代表整个INTERNET协议系列。 18Internet的工作方式也可称为网络的计算模式 Internet的工作方式也可称为网络的计算模式,它由早期的集中模式开始,经历了文件/服务器模式,直到现在的客户/服务器模式。 1、集中模式:由大型主机和非智能终端组成。 特点: 对服务器的处理和存储能力要求高。

应用程序和数据全部集中存放在服务器中进行处理。

2.文件/服务器模式 :由PC机和服务器组成,应用程序和数据存放在服务器中。处理在PC机上进行。

特点: 分散处理,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 增加了网络传输的负担。 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3、客户/服务器模式(C/S: Client/Server) :物理连接情况和文件/服务器模式相同,处理数据的方式不同。PC机负责运行客户程序和发出请求;服务器负责处理数据并返回处理结果。

特点: 很好地发挥了PC机和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又减轻了网络传输的负担。

安装客户程序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安装服务程序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

4、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 Browse/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模式是C/S模式的特例。在B/S模式中,客户端采用浏览器,不需要专门的客户程序。对用户而言,使用所习惯的上网界面,也不需要专门学习操作。

19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就是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

(1)初始阶段:初装阶段指单位购臵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一般,“初装”阶段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部门。(2)蔓延阶段;人们把计算机用于简单的数据处理而提高了效率,计算机技术应用开始大面积推广普及。 前两个阶段都属于自然成长的过程,此时,开始进行人为的计划控制了(3)控制阶段:各部门盲目使用计算机,开发信息系统,而缺乏对其应用的总体规划和管理,既浪费了资源,也没有提高效益,计算机应用出现了滑坡。(4)集成阶段 人们开始从实际需要出发,总结经验,全面规划开发计算机的各层应用,进行系 统的集成和改造。(5)管理阶段:在上阶段的基础上,引进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并充分发挥计算

机信息系统的功能,把计 算机应用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领域。(6)成熟阶段;人们除了把计算机应用于日常管理之外,进一步共享资源、优化数据、统一规划,扩展应用,大大发挥了计算机决策支持的作用。

20 BSP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21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1、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生产产品,保证合理的利润)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 (价格、性能、产品外观、广告宣传等)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对汽车制造业可能是制造成本控制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22企业流程重组(BPR)的概念 业务流程重组是一种管理思想。它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23手段:信息技术IT;组织变革;

24,开发MIS的策略和方法:一、开发策略(1)上—下(指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这种开发策略逻辑性强,难度较大,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 (2)下—上(指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整个MIS)优点: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开发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在初装和蔓延阶段,常常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缺点:系统设计不够周密,缺乏整体的系统思考,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MIS系统的设计;而“自上而下”的策略用于大型MIS系统的设计。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这是建设MIS的正确策略。二、开发方法原型法结构化面向对象CASE

25结构化开发方法 (1)基本思想: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要开发的系统,从层次的角度,自顶向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先全局,后局部),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生命周期,新系统是上一个系统的继续,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强调严格的规范管理和严格的系统开发步骤,每步工作的成果要求要文档化、标准化。结构化方法是迄今为止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采用综合开发策略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2)基本流程: 结构化方法的开发流程实际上就是一系列比较详细的开发步骤(系统生命周期)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般将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统一为系统分析阶段) ①系统分析:根据用户的请求,确定系统目标和总体结构,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②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③系统实施:由程序员对系统进行编程和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培训业务人员和操作员,以及由业务人员完成数据准备,然后系统投入试运行。(3)特点结构化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6系统的生命周期的定义:系统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投入使用以后,经过若干年,由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人们又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设计更新的系统。这种周而复始、循环

不息的过程被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①优点 I.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系统的开发;分阶段实现整个系统,降低系统开发的风险。II.面向用户: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愿望(只有用户才真正了解系统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III.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档标准化、图表规范化:要求开发过程的每一步都按工程标准规范化,文档资料也要标准化(保证系统开发的连续性,减少错误,增强沟通—开发中的各种文档资料)IV.工作进度阶段性明确:结构化开发方法严格遵循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论,认为系统的开发过程本身具有不可跨越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②缺点I.系统目标难以确定:由于在系统分析时就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并且以文档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开发系统的依据,这就潜藏着某种危机,用户很难准确地陈述其需求。II.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开发思路上是以不变应万变,希望预先将所有的问题在系统分析阶段讨论清楚,然后形成文档,双方签字认可,不管以后形势如何变化,都以此来解决问题。IV.工作量大:由于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这方面的工作劳动量非常大,有时会造成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27原型法:信息系统原型:就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可以反复修改、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系统。(1)产生的原因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用户在项目开始初期就非常明确地陈述其需求,需求陈述出现错误,对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这种方法不允许失败,事实上这种要求又难以做到。人们设想,能否有一种方法,能够迅速发现需求错误。当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出现后,自xx年代中期以来,原型法逐步被接受,并成为一种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3)优点①以用户为中心 ②通过一系列对原型的修改和完善,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失败的风险:原型法减少了大量的文档编制时间;使用原型系统来测试开发思想及方案,减少了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③降低了用户培训时间:简化了管理,降低了开发成本(用户参与原型系统开发的过程就是培训的过程)④开发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4)缺点①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深度不够,可能在需求目标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就开始开发系统,从而构建的第一个原型可能并不是最优方案 ②对开发工具、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快速开发工具、综合的人才素质)③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但是,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强调的是系统局部的优化而非全局的优化,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该方法的另一不足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28可行性分析含义:是根据确定的问题,通过分析新系统需要的信息技术、可能发生的投资和费用、产生的效益,确定将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可能性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

(1)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 MIS的开发是来自合作伙伴的需要、竞争对手的挑战,或者是其它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水平,或者是新的信息技术出现等

(2)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 ①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②管理上的可行性: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 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③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当前的软、硬件技术能 否满足对系统提出的要求, 以及考虑开发人员的水平④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对 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29 ⒈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的结果要用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内容包括:1项目的目标2系统简述3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4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

(3)可行性分析结论应明确指出以下内容之一 ①可以立即开发 ②改进原系统 ③目前不可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

详细调查

详细调查就是对现行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进行调查,绘制出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

详细调查主要针对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两部分 2.原则——用户参与原则

①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②主管人员③设计部门的系统分析人员④系统设计人员

调查方法:①访问②召开调查会③发调查表④参加业务实践 代码设计

1原则①惟一性②标准化③扩展性④简便性⑤避免误解性

2.种类:①顺序码:又称系列码,是一种用连续数代表编码对象的码②区间码

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如身份证)③助记码

3校验位:代码输入很重要,为了防止代码的错误输入,引入了“校验位”——在代码的基础上加上一位(后),通过某种计算规则来保证其他代码的正确性

30管理功能调查:功能是各组织机构职能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个目标,为了实现系统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各种功能。以功能为准绳设计和考虑系统系统,将会对组织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独立性。

31管理业务流程图 是用于描述系统内各部门、人员之间存在的业务关系、作业顺序以及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32数据字典 是指数据流程图上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集合。 内容1.数据项I2.数据结构DS3.数据流D4.数据存储F5.处理逻辑P6.外部实体S。

1. 数据项 数据项(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 又称为数据元素,是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如学号、姓名等。2.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的名称和编号、简述 数据结构的组成)

数据结构的描述重点是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即说明这个数据结构包括哪些成分。

外部实体是数据的来源和去向。因此在外部实体中的条目主要说明外部实体产生的数据和输入的数据以及外部实体的数量。

33 决策树 判断树是用来表示逻辑判断问题的一种图形工具,它能简洁地表达数据流程图中处理逻辑的逻辑判断功能。

决策表(又称判断表)可以清晰地表达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表达判断逻辑的工具,它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各种条件的全部组合以及在各种组合下应采取的行动

34系统依据:系统吞吐量;系统响应时间;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处理方式;区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

3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硬件选择;计算机网

37 系统切换的方法 直接切换法;并行切换法;试点切换法 38 人类发展的三大资源 物质;能源;信息

39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性;可靠性;经济型;灵活性

40 决策问题的类型 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41关系的性质 元组不可完全相似;元组无序;属性无序;规范化;属性名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