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同课异构总结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我们一年级“同课异构”公开课已经全部结束,反思这几节课,我感触很深。我们年级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老师,她们那种好学上进、积极进取的精神令我感动;她们各自独特的教学风采,也使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大约几时”时,教师们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二、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总之,看到每一位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课件、板书、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她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平台

 

第二篇:科学同课异构总结1

科学同课异构总结

何官屯——马春梅

本次在我乡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非常成功,充分发挥了每位教师的不同优势,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差异,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执教老师所展示的课,无论是从教学理念、学科专业水平、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课教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课堂教学符合科学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能够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教具和学具的准备都很合理、充分,教学设计灵活,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结构完整,课堂效果都很好。多媒体使用恰到好处,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作课教师都注重了教学语言的使用,语言有亲和力,导语简练、准确、有指导性,衔接自然,少有重复罗嗦。

3、实验教学注重了遵循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科学课的新课改理念。教育局贾主任实验大胆放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实验过程中注重对比实验条件的掌控。

4、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的指导。贾主任在引导学生做溶解实验中,学生做完实验,汇报交流时,先让做得快并成功的组汇报,师:“把你们组成功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用一句简单的导语,引导生把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展示出来。姚官屯张校长执教的《盐到哪里去理》一课,探究试验结束后,实验交流时一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不仅对所有准备材料进行了实验,还依据实验现象给实验材料进行了分类,实验记录清晰有条理。张校长及时评价并表扬了该组,并提示学生:实验中要注意实验方法和技巧。

5、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作课老师们基本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课题,课上也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最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或想办法,或制作,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思考与建议:

1、关注学生前概念,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情况。

备课精细:我主要说说备课指导思想问题,备课时不要只想我怎么怎么去教,而是应首先考虑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怎么去引?怎么去导?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情去备。这也正是所有学科一直以来提倡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要想转变行动,先要转变思想,有了新理念的思想才能有新理念的行动。科学启蒙大师刘默耕说过:“问题是按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你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这是教学指导思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从备课就开始了。如设计引入,想一想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已有认知基础是什么?找到最佳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梯度;探究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怎么理解的?逐步引导、提升。

充分预设: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列举能溶解物体时,如果说出“面粉”怎么办?老师预想到才能有备无患。预设到的就可以将材料准备出来,已备解决问题。

2、关注生成,生成让你更精彩。

每次听课过程中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学生实验中有新的发现,交流中有新的

思维,出乎老师意料之外,老师措手不及,赶紧搪塞带过,接着按自己的计划往下讲。没有及时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白白损失了很多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更强烈探究欲望和深入研究的机会。

例如:在听姚官屯听张维升校长的课时就有学生提出面粉溶解在水中吗?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要置之不理,不妨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问问学生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张校长做的非常好不但引导学生思考还让听课老师一块参与其中。我们应该高兴自己的课堂上有学生的“意外”发现,有“生成”的课堂算是一节好课的标志之一。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进行合理的生成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解决,使之成为课堂的亮点。

3、关注课堂评价,使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课堂评价:这是一节好课不可或缺的部分。老话题了大家都知道。

我认为好的课堂评价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交流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准确回答、完整表达、及时补充、创新思维等,给予及时的评价,或鼓励、或表扬、或肯定,学生会兴趣盎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兴趣的投入到学习中。

(2)帮助学生判断。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回答很盲目,有时自己其实也不确定,带有猜的成分,其他学生听后也是半信半疑,不敢断定,老师的肯定性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做出判断。

(3)有效组织课堂。有的课堂评价也可以起到组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学生实验一环节,一般课堂都比较乱,乱说、乱嚷、乱动现象时有存在,有的老师上课时就不停的喊:谁谁注意点,安静点??,但效果甚微。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来提示其他小组。如贾老师在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哪些物体在水里会溶、哪些物体不溶实验中,就及时的表扬做得好的小组,表扬了他们小组的小组纪律,其他小组立刻安定下来;表扬了他们小组的合作较好,其他小组立刻注意;表扬他们小组的实验记录,其他小组立刻效仿。

4、关注实验交流,实验交流要充分,不能蜻蜓点水。

这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展示实验效果和学生智慧的环节。在听“实验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一般在实验环节会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保证尽量全班把实验做完,而实验交流一般都匆匆带过,找一两个学生或小组汇报一下就顺理成章的得出实验结论了,个别学生的感受代替了全体,个别学生的结论代表了全部......,总感觉很牵强。

我个人认为:实验时间自然要给足给够,因为这样学生才能有探究,有思维,有发现!但实验交流时间也必须充分,甚至可能不少于或多于某些实验时间。因为在这一环节,要展示学生的成功经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找出失败原因,争辩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特别发现,分析意外生成性资源......。不充分怎么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怎么纠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不充分怎么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充分怎么展示学生的特别发现?哪来的讨论、争辩?不充分怎么抓住精彩的课堂生成,使之成为亮点?

5、关注学生自主探究,要由“扶”到“放”。

有“扶”才能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形成基本的科学技能和素养,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有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现我们的高效课堂。当然扶要扶的恰到好处,放要放的张弛有度。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一直是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

中,教师的干预、指导往往过多,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师扶的痕迹依然过重,总是放不开。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

(1)该学生说的,师代替了;可以学生说的,师也代替了。

(2)实验环节教师一步步安排好了,学生按照老师安排的步骤做,按步就搬,不知所然。虽然是很顺利,但无法体现新课改理念和实效性。

我这里主要谈谈“放”——要敢放。“放”才是自主探究,有效实验的的最好体现。

有的老师不敢大胆放手,主要是怕放开了学生太活跃,课堂太乱,无法组织,特别担心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出什么难题,自己应对不来。

我觉得大可不必总是忐忑学生给出什么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要相信他们,学生给出的难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我把这称为“踢球”的原则。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大部分问题学生都能自行解决。即使学生解决不了,老师也有了思维的空间,想出应对之策。

拿实验环节来说,老师们普遍觉得不好把握,总觉得实验都成功了才好,一有失败就慌了,感到课上砸了。一节真实的实验课,肯定有成功,也允许有失败。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这样才能健康成长。探究失败也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探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利用教学机智很好的处理成功与失败的实验就行了,达到展示成功,让大家学习共享,分析失败原因的让大家引以为戒、也从中得到启示就可以了。学生实验时老师要仔细巡视,对哪些组做得快、做得好,哪些组操作不规范,哪些组实验成功了,哪些组实验失败了......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交流时老师可以控制为:先展示快的、好的、规范的、成功的,同类的,让大家学习借鉴;然后在展示不同的、错误的、失败的,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争辩、找出原因、不足,进一步改正完善。南关董洁老师在实验交流环节就处理的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反思: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与融合,课后教研活动中老师们也积极发言,研讨热烈,交流彼此的经验,见解,相信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但几节科学课反映出科学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部分一线教师对科学课的教学还很盲目,缺乏专职教师和对副科的不够重视导致的科学教研活动还有待提高。主题教研程序引领规范,但在研讨内容上还欠丰富,解决研讨主题的方法、策略还较单一,方案还有待完善。老师们评课不能涉及多方面多角度,水平有待提高。

希望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思考能不仅仅是这次“活动”,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天的教学教研工作,从而使我们的专业发展能大辐提高。也希望大家的交流、讨论能给老师们以启示,能博众之长,补己之短,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我们教学行为的彻底转变。

 

第三篇:数学同课异构总结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我们一年级“同课异构”公开课已经全部结束,反思这几节课,我感触很深。我们年级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老师,她们那种好学上进、积极进取的精神令我感动;她们各自独特的教学风采,也使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大约几时”时,教师们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二、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所创设的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总之,看到每一位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课件、板书、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她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