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自然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中学自然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务实、创新、团结、奋进——十五中自然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宁波十五中自然教研组

新课程的推行已逐步进入人心,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让教师尽快更新理念,适应转变,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四个有和三个一”,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着眼于自身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课例、课件或公开课、经验交流),每学期有课改小结,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要求教师读一本对课改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而我们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正是围绕以上中心展开的。

一、自我评价反思与组内评价交流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自身的努力,教师能够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更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校、本组实际情况,每两周安排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以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让青年教师、新教师有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期中以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陈述课堂安排及构思依据,组内教师积极评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

教学的实施如果没有分析与总结,经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教研组要求组内教师每节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及课堂实践找出不足之处及成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教研组长

定期进行检查。根据这样的安排,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二、发挥本校“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的优势,展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学年我校被批准为“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结合校本培训内容,我们组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市级公开课研讨会我们教研组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选派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寒、暑假期组织了初一教师和其他年级青年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选派代表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①由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了“怎样说课”,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说课的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怎样说课;

②组织交流了“怎样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学习优秀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

③组织探讨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问题讨论”(吴老师),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自然科学学科特点”等。

④共同研讨了“怎样更好地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竞赛辅导”等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校有份校刊:《教研论坛》,里面都是我们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每期我们的自然组教师都有若干篇论文入选。这里的论文和我们组推选到各级参评的论文,就是在我们组这样浓厚的交流、研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升华而得到的。我们的校报《十五风景线》第二、三版都是我们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的展示。学校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我们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激活了。

三、结合学校课题,有效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XX年x月,我们学校探索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了市级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性研究》。为此,我们教研组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听、评了李骏老师的《真菌》和钟意定老师的《有关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电功率及电热公式的选用规律》两堂探究课,由两位老师提供这两节课的案例,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明确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起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同时也学习、交流了案例的撰写与点评。

四、充分体现新理念,成功展开新课程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XX年x月份新学期在宁波市市区各中学七年级新生中全面展开。这套教材以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7-9)课程标准”为依据。全书以“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材的核心理念。针对新课程推行,我们组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任组长,备课组长为副组长,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学科实验小组,负责新课程教学实践。

从目前我们学校的实施新教材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这套新的教材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上看,新教材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知识点上的整合,将原先一些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当然,由于新教材本身的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几本有限的“教师用书”和一些练习作业上,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在每个科学教师的办公室电脑上都安装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同时我们的学科实验小组教师平时都很注意收集相关的教学网站,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现在很多学生家里都具备了上网条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们经常会拿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在这个时候,切不可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的书本知识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些问题敷衍了事。因为,我们在中学阶段科学最大目标是培

养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学科实验小组的成员随时关注新课程的推行情况,积极组织研讨探索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在上课的时候注明这是由某某同学搜集。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则,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课改实验学校的协作交流。组织教师(主要是新初一任课教师)去北仑实验区的长江中学听课、学习,我们教研组的青年教师为来访的诸暨和松阳三中的教师开设了三堂教学观摩课,我组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李骏老师在不久前开设了一堂市级观摩课,获得相关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数字化小分队”作用,更灵活地展开教研组工作。

因为学科特点,我们自然组教师经常是三个人、五个人为一个备课组,就象军事上的“数字化小分队”,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备课组的成员比较容易找到空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制定远期和近期教学目标、一起探讨教学手法、组织相互间听课、评课等活动,因此,经常是一堂校级公开课前,备课组内教师已经一起探讨、听评了好几次。在XX届学生中考复习中,我们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划块分工备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如物理部分我们把它划分成热学、力学、电学、光学,每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块的知识点、资料、例题及习题精选等准备工作,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资源共享。其它内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在XX届中考中我校自然学科平均分超过119分,取得较好成绩。无论是教学安排、教学手法、学科资料、多媒体课件,甚至是一道难题的解题思路,我们的备课组教师间都能无私共享、探讨,我想这也是我们自然组能够不断向上原因之一。

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

“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学活动的展开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团结、合作精神,这样才能以好的情操熏陶影响学生。

我们教研组的教师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组内教师间总能互帮互助。初一新课程的展开似乎不关初二、初三老师的事,但是当初一教师新课程教学中涉及到什么问题,开设公开课需要什么帮助时,其他年级的教师都会毫不犹豫

伸出援助之手。上学期初三年级因为期末考试安排较晚,批卷、试卷评估时间较紧,整个组十几位老师一起奋战到晚上9点;初三年级的实验操作考试辅导需要大量人手,整组教师就一起参与探讨实验教学手法,探讨如何辅导才最有效等,并共同参与辅导工作。

 

第二篇:综合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综合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经安排,综合组进行了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时间为20xx年x月x日至15日,为期10天。在教研活动的开展期间,参与了听课、集体备课、各班上课和评课等多个环节。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各位教师受益匪浅,现对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情况作出总结:

本着相互学习的心理,每位教师用极其认真的态度参与了教研活动,努力寻找别人的优点,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参加教研活动期间,专心听课,认真备课,用心上课,客观评课,自始至终不忘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

首先,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了解到,其实,教师才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取决因素。教材大家都一样,可是一个学期的教学开展下来,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归根结底,除了学生总体素质有轻微的差异外,还有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师素质的不一样。但是如果说有好的教法,就有好的成绩,却是不实际的。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也不假,我们即使有满腹诗书,用到教育中来,不一定就能干出好的成绩;可是如果只有优秀的教法而没有知识,那么教育也就是空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做到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是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法,我们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行之有效。从这些来看,教研活动的开展正是给了我们教师一个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平台。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参加了听课、评课的环节,我学到了以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的方法等。看到别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而自己还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上,确实感触很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其次,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我在了解别人的同时,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自己,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并没有存在问题,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还跟得上,但是在教学上下的功夫太少了,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也就是每天的备课环节不够认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常记住去了解学生,将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之间能更好地相互学习与交流。在与别的教师多接触后,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

20xx年x月x日

 

第三篇: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校的生存质量。以校为本,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校本教研就成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

几年来,我校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研形式,立足本校实际,以促进本校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课例研讨”为主要形式,开创了一条适合本校情况的校本教研之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从实际出发,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

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业务能力相对较低,如何尽快转变这种被动局面,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某一个人很难解决,怎么办?那就要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课例研讨”这种校本教研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是由校长和各中层领导深入到各教研组,与同组教师共同选题、备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在评课与反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修改课件、上课、撰写教学反思,同科同组教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教师的整体水平也逐步提高。本学期,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转变:校长和各中层领导不再是单纯的参与教研组活动,而是直接兼任教研组长,根据教学需

要,随时拟定“课例研讨”内容,然后同科教师共同备课、上课、撰写教学反思。这样,我校的“课例研讨”不再是限定于某时间段内完成的“任务”,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在我校的整个学期无时不洋溢着教学研究的浓厚气息。领导的直接参与,不仅拉近了领导与教师的距离,也为领导直接掌握教学进度、了解一线教学情况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本校形成了从领导到教师人人搞研究、个个都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课例研讨的具体做法

1、面对同组教师,采取“多人同课循环”模式。即在前一位教师做课和评议的基础上,由其他教师再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就更适合于我们这类乡镇中学。

面对我校亟待提高的教师队伍,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共同进行课件的制作和整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同科教师分别用同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上同一节课,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又能清楚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以便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不仅如此,“多人同课循环”模式更为同科教师提供了相当广阔的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十分

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智慧的点燃,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的路径。

2.针对特定的教师,采用“一人同课多轮”模式。所谓“一人同课多轮”,就是指一个教师面对同样的课题进行多轮的教学实践,后一轮是在前一轮的集体评课和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再修改、吸收、完善从而得以升华。在如此精雕细琢、层递累进的研讨、评议、反思中,授课教师就可以在课程观念、教学思想、教材处理及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得到提高,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实现教师整体的专业成长。然而,整体是个体之和,我们绝不能忽视对教师个体的培养。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不管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薄弱的教师,还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或者是对于广大的普通教师,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3、在整个课例研讨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收集和保存每位教师做课中的各种资料。要求每一位做课教师简要写出本组教师对自己的评课记录和课后反思,连同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等归结到一起制作成word文档,保存到学校专项信息库中,作为永久性资料,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同时使教师个人在总结反思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课例研讨中需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例研讨的精髓在于集思

广益,是发挥教师群体特别是同科教师的集体智慧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或完成不好的任务。离开了团队合作,课例研讨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每位参与教师在整个课例研讨过程中,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听课、评课,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诚的讲出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和看法,以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

2、要注意收集整理课例研讨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无论是“多人同课循环”模式,还是“一人同课多轮”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听课评课记录和教学反思都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把这些收集起来,实际上是促进教师在逐步上好这一节课的基础上,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要注意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但是在我校实施课例研讨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被课件牵着走,课件的应用不是辅助教学而成了上课的一种负担;有些教师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也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课件与普通的挂图没什么两样;还有的教师干脆就把多媒体代替了板书,自己更省事了,把自读课上成了导读课,没有真正体现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所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技巧层面,更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还有待于对教师进一步进

行培训和引导。

四、几点感悟和理解

课例研讨作为我校的一种新的校本教研形式,有着其积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必然派生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偏差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不足之处。以后我们还将指导教师着力注意和理解以下问题:

1、对课例研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课例研讨是以课为例,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便更好的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不是单纯体现某个教学任务的内容;

2、课例研讨不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度的工作内容,要和常规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制度化;

3、课例研讨不是由学校或上级领导指定的工作任务,而是需要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

4、校本教研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既要做好工作,也要考虑尽量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努力使教师高效、愉快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