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格式

周记的格式1

第一行写上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第二行中间写上周记的题目;第三行的右边写上孩子的名字;第四行开始是周记的内容。周记年月日天气

1.本周记事-

2.自评-优,缺)

3.解决措施-

4.下周计划-

固定的周记格式:

开头写日期(年、月、周次)、天气情况,然后是所记内容,周记大部分都添加了标题 周记:用文字记载一周(一个星期)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的每周一次文字记录。它有别于“流水账”,在于流水账是由啥就记录啥,不需要作修饰和认识的升华,而且不限多少,一周之内可以记录您每一天的任何事情。

而周记:每周一次,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升华。

和日记差不多,比日记短,可以记述多件事物

周记的格式2

周记:用文字记载一周(一个星期)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的每周一次文字记录。

它有别于“流水账”日记,在于流水账是有啥就记录啥,不需要作修饰和认识的升华,而且不限多少,一周之内可以记录您每一天的任何事情。而周记:每周一次,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升华。

周记是对个人和某个团体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惑、所获的记录。周记作用:从学生角度来说,周记用来回顾一周的得失,提出经验教训,让班主任对班上情况有一个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了解,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周记用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答疑解惑,并通过周记的形式而置一些跟教育主题有关的主题作文,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在全班范围内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并为主题班会准备材料,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周记的格式3

XXXX年XX月XX日天气:XX心情

正文内

容:

 

第二篇:周记

简单是一种境界—听于永正老师《对话想象作文》有感

“作文难写,作文难教”,这是长此以往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写好作文,老师们上下求索,倍尝艰辛。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游戏中作文,让学生愉快作文;有的主张与多媒体网络结合??这些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好方法。然而直面作文教学的现状,情感虚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等现象“涛声依旧”,如同毒瘤难以根除,使得老师们不由感叹: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最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对话想象作文》一课,那简单的教学目标,简洁的教学设计,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易的教学媒介,犹如闷日里吹来的一袭清风,让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原来,作文教学还可如此简单!

一、 预设一个“跳一跳就拿到”的学习目标

片断一:

师:生活中,对话是我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好多事在对话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情也就结束了。比如早上一睁开眼睛话就来了,爸爸说,妈妈说,你说,爷爷奶奶都说;放学路上说,一到班级也说;回到家你又向家里人说。其实,好多对话记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人物说的话还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认识水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学好、写好对话。

赏析:作文难,难作文,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学就感到头痛,思维就处于模糊甚至混沌状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处于对作文的一种畏惧心理,认为作文是一项很难的心智活动。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障碍。于老师上述的一段话,是在学生欣赏下水文时说的。教师的几句不经意间的话,是在暗示学生:其实作文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我手写我口”,文章只是事实的陈述,思想的流露,感情自然抒发。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写多少字数,达到哪些要求。“其实,好多对话记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这朴实的话语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一剂良方。不但给本节作文课预设了一个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学习目标,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绿色心理空间。

二、 提供一根“我能学更能用”的学习拐棍

片断二:

师:出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对话描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写什么最多? 生:对话最多

师:对,再看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在写对话时还写了动作、表情

师:这叫提示语,作者在写对话时提示语的形式多种多样,读读看。

生:我发现提示语有的在话的后面,有的在话的中间,有的在话的前面

师:这个发现对我们写好人物对话很有帮助。作者在写对话时用了不同的提示语,它们的位置也有前有后,有时当读者清楚话是谁说的,还省略了提示语。我们一起读读再来感受一下。 师:还发现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文中一个人说的话就是一个自然段。

师:对,这样写可有两大好处,一可以使文章特别清晰,二可以使读者眼睛不疲劳,特别是写人物对话。再读读体会体会。

师:(悄悄地)其实写对话还有一个好处——能使文章显得很长,“字不够,对话凑”,写文章时没内容写时,就多写写对话,文章就长了,老师就不会批评了。这个诀窍于老师只对我们班同学说,可不能外传。

生:高兴地笑了

师:写对话时,标点符号也很重要,看看在不同位置的提示语时,标点怎么点? 生:略

师:那么短的时间同学们就掌握了对话一般的要领:第一,分自然段;二是写好提示语,要有变化,有变化才有艺术,才不死板;还要注意点好标点。同学们收获大吗?

生:大!

(听写一段对话,巩固写对话的几个要领)

赏析:下水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对于其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遗憾的是,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语文老师,他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其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在同学们习作之前,于老师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对话描写作为下水文让同学们诵读,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感悟出写好人物对话的几个要领:分自然段,写好不同的提示语,注意点好标点。其间,教师并没有烦琐的写作技巧的分析,更没有空洞的说教,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却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却给了学生一把写好人物对话的金钥匙。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拐棍,有效地降低了写好人物对话的难度。

三、设计一个“来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写作题材

情景一:听录音想象

师:老师请同学听段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想象,录音中有几个人在说话?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这段话的?他们话说完后事情会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生:(专心听录音)

师: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讲了两个年轻人因拥挤而吵架,一个老者劝说的事。你听了他们说话的语气与内容,好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与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再加个开头与结尾,加上提示语,就是一篇好作文。只要你仔细看,仔细听,仔细想,生活中到处都有可写的东西。想好了吗?现在不要求加题目,把你想象的写下来,注意刚才写对话的要求,给同学们七分钟的时间写下来。能完成吗?

生:能!

情景二:看哑剧想象

师:哑剧只见其人,不闻其声,于老师请班内一位同学合作表演一段哑剧,请同学仔细观察,想象我们会说些什么?

(老师邀请班内同学合作表演,内容为一教师帮学生批改作业的情景。师生演得很投入,全班同学欣赏时,笑声不断)

师:看清楚了吗?这其实是一位老师给同学批改作业的情景,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会说哪些话呢?用十五分钟时间把它写下来。有信心写好吗?

生:(齐声)有!

赏析:中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充满着各种幻想。想象 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思维活动。作文离不开想象,离开了想象的作文,犹如离开了灵魂的肉体。为此,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在命题上,更是挖空心思。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丰富的想象必须建立在生活和现实的基础上,决不是胡编乱造,否则学生就无话可说,无事可表,就是写出来也是空话连篇。于老师设计的两个片段练笔,一个是有关教育人们礼让他人的公益广告,一则是同学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老师给学生批作业的情景。细细品味,其实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根据听到的或看到的,展开丰富的联想,唤起以往的生活经历,写时自然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四、营造一种“我想写,我乐写”的写作氛围

片断三:

生:读习作:??女青年一听,双眉一挑:“嗨,你挤着我了!”

师:好!“双眉一挑”用得好!这一个词就把女青年说话的样子十分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这一个“挑”字就值千金,加十分!

师:(生读完后)这篇作文得多少分?

生:一百分

师:我看得给一百十分!还有加分呢!

师:(笑眯眯地问)这分鲜艳吗?

生:鲜艳!

师:开心吗?

生:开心!

师:此时此刻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并没有一百十分,还有改进的地方。

师:恩,谦虚,谦虚使人进步!掌声

生:学生在热烈的掌声中喜滋滋的跑到位置上。

赏析:上述片段只是于老师课堂中给学生作文众多随机评价中的一个。细细体味于老师的评价语言,你会发现,他始终在努力寻找着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始终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在赞赏着学生,鼓励着学生。以后几个发言的同学相继都得了一百多分的高分,有位女同学甚至得了一百五十分。在于老师的课堂,受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习作能力强的同学,课上还有个不为人知的小插曲。于老师小声地请一位同学帮他叫了班内习作水平最差的同学起来朗读习作,其间于老师不断给予委婉的修改建议,读完后,同样给了她较高的评价,还引导她边听同学的习作边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又在这位同学的作文本上,打上了鲜红的一百分。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于老师正是抓住了学生期盼成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想写更乐于写的写作氛围。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于老师简简单单教作文,却扎扎实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透视这“简单”的课堂教学,我们领略到的是于老师经过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是他超越语文教学技术所步入的“大道至简”的教学艺术境界。

此文发表《小学教学设计》20xx年第3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