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 研修班总结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高一地理 黄海龙 光阴似箭,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已接近尾声,一学年来本人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作为一名新老师,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困惑。现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本学期,我执教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地理(高一1-4班)。 首先对自己工作满意的地方: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能够积极听课,对自己把握不准的课程先向师傅探讨,听完老教师的课后,对整体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再传授给学生。

3、与老教师沟通,在其基础上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布置好作业,作业少而精,能够做到每次作业都认真批改。

并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6、积极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并认真书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7、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研修班,能够做到参加每一次研修活动,认真聆听经验,提高自己。并做好每一次的研修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每一次骨干教师讲课,都能够积极去听,并且能够写好评课记录及心得体会。

8、坚持每周都做高考模拟试卷,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亲年教师业务水平考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校长的一致肯定。

9、积极参加研修班的体育活动及文艺活动。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练习需要“精挑细选”,一个环节完成一个任务,重点环节一定要“敲响”,承前启后,环节紧扣,程序递进,螺旋攀升。不能前松后紧,致使拓展训练无法实现,让孩子们没有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桃子”,优等生吃不饱。练习的量一定要精心设计。

2、由于是新老师对知识点的把握有所欠缺。和学生的需求脱轨,不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学生的薄弱点把握不清。

3、和学生走得太近,和蔼有余而严厉不足,导致到最后课堂纪律较差。以后要加强管理,上课必须严厉起来。

4、课堂引入方面太单一,应该加强课堂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加入课堂问题的探索、探讨当中。

5、课堂上自己说的比较多,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少。应该注意问题的设置,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多让学生思考。

6、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做的不好,有些学生刚入高一,可能对新的学习方法、新的知识接受不较慢。针对不同成都的学生应该做到适当的个别辅导。

7、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眼神的交流比较少,下讲台的次数太少,关注学生不够。以后会多与学生有衍生的交流。

8、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没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麦面发展。身体素质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深知: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踏实、努力,继续探索、不断进步,以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紧跟时代发展的中学教师。

 

第二篇: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1、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2、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3、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

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而且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对于个体而言)

少数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课前预习时,我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移,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这叫换位思考法。在学习每一个问题,每项学习内容时,先让学生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样才能给别人讲清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主动钻研,积极思考,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动学习的位置。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等不靠,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 当然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探索要依靠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学生的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要长期坚持的,三年来就是靠着这扎扎实实的教学,扎扎实实的学习才使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自学能力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科学安排,课前、课堂、课后三者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向主动地位,使其变成学习的主人,我想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吧。

二、数学教育创新

大家都知道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为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源远流长。不可能再有什么知识层面的创新了。更不可能要求学生发明创造什么新的初等数学的结论。因此,我个人认为数学教育创新应该着眼于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用数学的语言就是——“认知建模”。而这过程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勤于思考:

创新的前题是理解。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伸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的理路需要思维过程。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所理解。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紧张思维活动后的理解,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溶入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拼弃过去那种单靠记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数学结论,然后套用这些结论或机械地模仿某种模式去解题的坏习惯。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有什么功能?如何应用?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认知过程的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避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2.善于提问: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我们倡导的只是能对学习的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我认为会提问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3.解决问题: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在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运用。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让学生明确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增强解题意识,提高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