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城市:包括三个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的意义。

国土规划:就是国土整治规划,是综合研究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这些资源以及和这些资源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资源在开发、利用、智力、保护中相互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以达到宏观上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用地:一般是指列入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土地,不论其是否开发或开发到什么程度。

解答题

英国的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指导思想

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有着吸引人的“磁性”,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还指出城市的发展应与乡村结合起来。

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

(1)城市总体规划应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应当依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当地的自然特色、历史和现状的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我国国情,科学地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节约用地,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

(3)规划中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卫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及自然景观。

(4)应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

(5)应当符合城市防灾和治安、交通管理、防空备战等方面的要求。在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思考题

城市规划的工作特点

1.政策性

2.综合性

3.长期性

4.地方性

我国城市按性质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中心城市

(二)工业城市

(三)交通港口城市

(四)特殊职能的城市

工业用地当中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

(1)工业用地应避开7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区;

(2)应满足厂房设备等对土壤耐压强度的要求,一般不应小于150kN/m2。

(3)尽量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岩溶、湿陷性黄土、淤泥等不良地质地段。

名词解释

城市:“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这里所提的镇,是指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不包括使用镇这一名次命名的乡村和集镇

国土规划:就是国土整治规划,是综合研究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这些资源以及和这些资源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资源在开发、利用、智力、保护中相互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以达到宏观上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人口自然增长:自然增长是指城市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人口净增值。

人口机械增长:机械增长是指城市非自然增长的人口净增数。

城市用地:城市用地,一般是指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土地,不论其是否开发或开发到什么程度。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是指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各项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分析。

居住区: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公共建筑项目配套:配套的含义或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对整个城市各类的公共建筑,应该配套齐全;另一是在局部地段,如在居民的公共活动中心,要根据它们的性质和服务对象,配置相互有联系的设施,以方便群众。

建筑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

判断填空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的工作特点:1.政策性2.综合性 3.长期性 4.地方性

我国城市按性质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中心城市(二)工业城市(三)交通港口城市四)特殊职能的城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1)工业用地应避开7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区 (2)应满足厂房设备等对土壤耐压强度的要求,一般不应小于150kN/m2。 (3)尽量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岩溶、湿陷性黄土、淤泥等不良地质地段。

城市居住用地的内容:1.住宅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道路用地4.绿地 居住用地的选择: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2.注意与工业等就业区的相对联系3. 用地数量与形态的适用性4. 依托现有城区5. 留有发展余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选址特点:依附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在其周围分布。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一般在大城市地区凝聚,或设在交通条件便捷的城市郊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

规模范围有两层含义,一是政策区范围,二是开发新建区范围。新建区用地规模一般在3~6km2。用地构成主要是管理、科研区,工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区,预留发展区。

城市总体布局比较的内容:1.用地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的比较 2.占地与迁民情况的比较3.生产条件及生产协作条件的比较4.生活居住组织情况的比较5.交通运输情况比较 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1)城市能源 (2)城市给排水(3)城市热源(4)城市邮电5)城市公共交通

(6)城市园林绿化 (7)城市环境保护 (8)城市防灾

居住区规划的成果包括以下内容:(1)居住区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居住区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xx。

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依照国际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城市公用设施分哪几类?

简答论述

工业布局的原则:

答:(一)工业要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

(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三)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英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指导思想:

答: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有着吸引人的“磁性”,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还指出城市的发展应与乡村结合起来。

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

(1)城市总体规划应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应当依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当地的自然特色、历史和现状的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我国国情,科学地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节约用地,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

(3)规划中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卫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及自然景观。

(4)应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

(5)应当符合城市防灾和治安、交通管理、防空备战等方面的要求。在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答:(1)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也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如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用地。

(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基本形式有:

答; (1)以组团和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以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以组团为基本单位组成小区的居住区

居住用地的组织原则:

(1)要服从城市总体的功能结构和综合效益的要求,同时其内部构成要体现出生活的秩序与效能。

(2)其规模确定要结合城市道路系统的组织,特别是干道的分布一起考虑。

(3)考虑公共设施系统配置与分布的经济合理性,和居民安全、方便地使用这些公共设施的合适距离。

(4)符合居民生活行为的特点和活动规律。

(5)配合城市行政管理系统考虑居民组织的适宜规模。

确定城市公共建筑指标应建筑用考虑的因素:

1.使用上的要求

2.生活习惯的要求

3.城市的性质、规模及城市布局的特点

4.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的水平

5.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

开发区的类型与功能:

(1)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主要功能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先进技术,以工业为主;

(2)高新技术产业区,其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经营;

(3)保税区,其主要功能是以保税生产资料、仓储和国际贸易为主,简单加工;

(4)国家旅游度假区,其功能是将旅游资源推向国际市场,旅游观光与度假相结合。

成本导向定价法:以产品的成本为中心,制定对企业最有利的价格的一种定向方法 标的:即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就是经济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测绘企业形象建设

企业形象的塑造和改善既需要企业决策人员和CIS专业人员的策划设计,又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进行群体创作。企业形象的塑造和改善,一般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干出良好业绩;(2)提供优质服务;(3)开展宣传与广告;(4)加强公关活动。

 

第二篇:城市规划复习总结

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区

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和自然观念。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成历史不长,活着历史虽然很悠

久,也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但其整体风貌主要是近代的。 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大城市走向郊区化的现象。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生脱节,出现过量乡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超过了国家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导致城市失业、城市贫困、犯罪和社会动乱等问题的现象。 低度城市化:当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而出现的城市化滞后。

城市中心区:是指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域,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综合服务空间,并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 容积率:指一个小区的总建设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城市景观:是城市人居环境赖以维持生态与发展的资源综合体。 小城镇: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基础设施:泛指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经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的一般条件的非营利行业和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中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基本观念:(1)整体观念 (2)区域观念 (3)自然观念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类: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散点型

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国际宪章有: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宣言、华盛顿宪章。

城市中心区结构形态:单核集聚模式、区域性集聚模式、多核集聚模式

基础设施的分类: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

英国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历史古城,保护区和登录建筑。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中心与中心区规划,城市住区规划,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历史环境保护规划,旧城更改新建规划,城市交通法展战略与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核心内容:辩证方位,体国经野,和天人合一。也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基本观念:整体观念,区域观念,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含义及思想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匠人建造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口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前面是朝,王宫的后面是市,每朝每市各百步见方。 意义:这段话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依据,因为蕴含了天象学及风水学知识,且建筑形体积只有对称美,反映出强烈的皇权之上的理念,折射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和宗教礼法. 城市保护宪章:1933《雅典宪章》和1977《马丘比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导则。

《雅典宪章》的思想:系统阐述了城市和它周围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指出城市和乡村都是构成一定区域的组成要素;创造性地把城市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认为居住时城市的首要功能;同事指出了保存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是十分重要的。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过程呈现出一条“逻辑斯蒂”曲线。(1)初期阶段:城市发展水平低、速度慢;以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占比重大。(2)中期阶段: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城市人口增长趋于缓慢,城乡差别越开越小。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1)直接因素:城市本身所在区位、景观 、生态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能源、公共建筑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2)间接因素: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教理念等人文条件。

国外城市规划的思想:(1)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模式,其形态规划总面积为圆形,道路网为环形放射,将城市划分为6个扇形区域。(2) 明日城市: 反对城市不断扩展,提倡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在大片绿地上成组营造大楼来提高人口密度而降低建筑密度,以分层分级组织交通人流车辆来提高城市效率而保证居民环境质量。

周边式住区规划理论:住房沿周边布置,中间留出土地供城市森林和学习用地。环境质量高。 旧城广义上包括哪两种类型?(1)一类是历史古城,至今还基本完好保留古城墙和城内路网格局,古城风貌尚存。(2)第二类旧区或因建

城市道路的等级和功能:(1)快速路:主要服务于机动车中长距离的出行,满足车辆快速行驶的要求;是城市交通运输的主动脉,连通的功能占主导地位。(2)主干路:担负着联系城市用地组团之间、各区域之间、大型交通集散点之间和对外交通节点的职能。(3)次干路:起分散主干路交通的功能,还是联系主干道的辅助性干道,也是分布在城市各区域内的地方性干道。(4)支路: 是地区性服务的道路,其功能以“到达”为主,直接为城市用地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的初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的中期阶段和高水平城市化基础上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的后期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较长时期才能增长到30%左右: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的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就从30%左右上升到60%~70%;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呈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大城市走向郊区化甚至逆城市化。

 

第三篇:城市规划总结Microsoft Word 文档

1 居民区产生的原因: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 城市产生的原因: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3 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

包括一下三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 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①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③城镇化水平

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5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规律:①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内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30%左右。②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业的剩余劳

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6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丶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途径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

成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时代。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

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

影响极为深远。

7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筑师维特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

古典建筑典籍,该书分为十卷,在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中提

到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8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9xx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今天的规划是一般都要把霍华德“田

园城市”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的开端。 《雅典宪章》:19xx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

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地反应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大纲

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

能的正常进行。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规划“综合有机”的发展 19xx年代,贝利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

思想。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也是其它规划法的基础。

10 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未来空间的安排。

11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类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

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12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即永续发展。

13 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资料调查 城市规划的研究调查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a 现场踏勘 b 基本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c 分析研究

(2)城市用地实用性评价 ① 地质条件: a 建筑地基 b 滑坡与崩塌 c 冲沟 d 地震:地震烈度有基本烈度和设计烈度

之分。基本烈度:通常是以一百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基本依据;设计烈度:是在地区宏

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 ②

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 ③气候条件:a太阳辐射 b 风向 c 温度 d降水与湿度

盛行风向:是按照城市的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的

风向频率:累计某一时期中(如一月、一季、一年或多年)各个方向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

总次数的百分比值(即风向的频率)来表示。

热岛效应:在大城市中,由于建筑密度、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区外要

高的现象,即所谓“热岛效应”

④地形条件 用地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

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用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10大类: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

广场用地 绿地 特殊用地 水域或其他用地

(3)城市战略规划 ①城市的性质和主要职能,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 a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b

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c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是指在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

观范围分析和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之外的职能,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 ②在确定城市性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次,确定城

市的性质要从区域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对城市的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

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性质。 ③城市规模 a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

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b 城市规模的构成:城镇人口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

住人口,有三部分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c城市规模预测:城市

人口规模的预测。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a 立足区域,讲求整体。 b 节约紧凑,强化结构(1 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2明确重点,抓住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3 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c 近远结合,弹性生长(1 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结合 2

旧区与新区发展的兼顾 3 注重发展弹性) d 保护环境,突出特色(1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 2 保护环

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 3 注重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布局艺术)

(4)专项规划 ①居住用地规划(1 居住用地占总用地面积比例18%~30% 2 居住用地的选择:地段好 地形形状好 避

免污染 靠近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 符合房地产开发的要求 考虑与旧区的关系)②工业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选择:a集中 b避免污染

③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a按照按照与居民神火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b以中心地方式布局 c按城市道路布局) ④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不值得基本要求:

a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单位以Km/km

表示,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以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b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道路三级划分:主干道(全市性干道) 次干道(区干道) 支路(街坊道路)

道路系统也可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型道路两大类。 c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d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e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停车场的服务半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由大型停车场可以设置按驳交通系统

⑤城市绿地规划 绿地包括线状(道路 、河流) 块状(公园(城市级)、广场、小游园、专业公园)、面状(各个小区的规划)

a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绿化率(%)=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用地面积)×100%

b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2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的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

3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6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措施

7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

8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供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等

9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细则

10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5)、总体布局 (6)、方案比较 (7)、经济建设

14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体系

①土地使用(用地面积、用地边界、用地形制、土地使用兼容)

②环境容量 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地面积占该快用地面积的比例) 居住人口密度 绿地率

③建筑建造 建筑限高:住宅(80-100m) 商业金融(120-150m) 标志性建筑<200m 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

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 高层后退14m,多层后退7m

建筑间距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④城市设计引导|(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围合,建筑小品)

⑤配套设施(市政设施,公共设施:行政,商业,支教,体卫等)、

⑥行为活动 交通活动(交通方式,出入口方式数量,其他交通设施,停车泊位|)

环境保护规定(噪音,水污染,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废弃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控制,其他)

15 居住区规划结构 组团及:1000-3000人 小区级:5000-10000人 居住区级:3~5万人

19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2一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租住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但单位来组织住区

16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群体平年组合的基本形式(行列式布置,周边式布置,混合式布置,自由式布置) 17 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据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为了避免以上缺点,在规划布置中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以及用矮墙分割等手法。行列式布置手法: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左右交错、左右前后交错) 单元错开拼接(等长拼接、不等长拼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直线型 曲线型 折线形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m2/hm2)

22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m/hm) 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

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城市设计研究内容:城市自然景观、城市人工景观、城市人文景观 特征:以人为本、综合性、时间性、地方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