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工作中的研修案例写一份反思或感悟

4、结合自身工作中的研修案例写一份反思或感悟

答:在执教的十六年中,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得失,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二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第二,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第三,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

5、如何提师能,促进新课堂的构建

答: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毫不犹豫的屏弃旧观念,转变旧思想,改变旧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长的更快。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把这种理念消化和吸收,并转变为教学行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明确学生是主体,是主角,教师是主导,是配角。

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在备课时我采用的做法是:在备课前先要看本单元的测试题,了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再看每一课的课后习题、课时检测,把握每节课的训练要点,并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在学案中有机渗透到课堂上。

其次,课堂实施目标教学、讲练结合。

“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应该先领着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确地知晓,这节课学什么,应该掌握和了解什么,学会哪些知识,怎么学。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怎样使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航引领的作用呢?

一是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认真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二是整体考虑教材的编排、教参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将课后思考题、《随堂检测》、单元过关等相关的练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习目标“简”却“精”,“少”而“实”;三是学习目标制定要合理、科学,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及时间,使学生学有目的,思考有方向;四是教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如果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而且易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使学习方式流于形式,造成课堂效率低,也会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滥竽充数,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五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讲练结合,当堂训练,检测目标实施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时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课堂上讲练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且要做到精讲多练,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帮助者。

再次,教师要关注后进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立足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虽然十个手指头不一样长,但是每一个学生我们都不能放弃。医生是从来不抱怨病人的,相反,医生总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一次一次地修改自己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所以,教师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思想。不抱怨学生,多些耐心、多些方法和策略,多关注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后进生的转化应更多的放在课堂上。只有抓住了他们,使他们对只是理解和消化了,其他学生也就都会了。对后进生要实施“五优“政策:发言优先、质疑优先、辅导优先、训练优先、测试优先。

最后,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

子曰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一把尺子,只有敢于否定自我,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课前反思主要是根据学情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来预设课堂教学设计;课中反思是对预设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要会及时调整,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课后反思是批判的对教学行为结束后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会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理性化,这样也便于教师不断的学习理论,用理论来作为支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第二篇: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森美易购 何磊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会有工作计划或者工作目标的,因为有了计划,才会有目的、有目标地去做;因为有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工作当成一种生活的享受,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在学生时代听了这句话以后不觉而然,但真正等到自己投入到这份工作时,发现自己需要学的太多:

1、态度端正:可能你会对工作孜孜不倦,埋头苦干,可能你对工作心不在焉,得过且过,或者你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又或者你甚至对工作不屑一顾,这都是做事的态度,然而,你的态度就恰恰影响了你工作的发挥,工作的进度和应有的进步,依然清晰记得领导曾给我“判”了几个字“心不在焉”,偶尔想起,这个确实是对当时自己态度最好写照,什么都不上心,什么都不投入,没有去摸索钻研的劲头,很难取得实质性进步。

2、勤用心,善思考:用力工作只能及格,用心工作才会优秀。做这份工作三个月,自认为自己的态度比较端正,做事也挺认真,但是往往有种结果是工作效率不高,做事容易犯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错误,周

而复始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工作只会越做越糟糕。静下心来发现,自己只是“用力”工作而已,而没有“用心”去工作,以后应该每天反思的、有计划的工作,要明白,自己不仅仅是为公司工作,更是为自己工作。

3、勤动手,戒惰性:回想自己这几个月的工作,一些工作上的事老是被领导在屁股后面每天催着、逼着做,并且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做好。草原上的动物们每天都在奔跑,可能饥饿可能受伤,这一切都来源于――要么生存,要么毁灭。人都是有惰性和太多的借口的,就是因为这份懒惰和浮躁,深深害了自己。戒心态浮躁对工作急于求成,我们当然要求效率,但更注重过程和结果。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些小感悟,或许反思的不是很到位。总之,我会记得这句话:只要紧紧把握今天,才能赢得一个灿烂的明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