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发展史考试重点独家总结

西方管理发展史

第一章 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

1.色诺芬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门生,代表作《经济论》(较为系统的阐述奴隶主经济)(又称《家庭管理》)和《雅典的收入》。前者是古希腊流传下来专门论述经济的第一部著作。

2.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门生,代表作《理想国》、《法律论》。

3. 柏拉图的分工学说对阶层的划分:最低阶层是自由民阶层;第二个阶层是卫国御侮的战士;最高阶层是执政党、哲学家。

4.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论》、《伦理学》。

5.亚里士多德的“家庭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的技术。

第二章 西方中世纪前后的管理思想

6. 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与蒙昧主义的典型代表,是中世纪西方的“神学泰斗”,被丰为“神学之父”,代表作《神学大全》。

7.阿奎那十分重视公平交易与公平价格,他认为公平价格不仅由耗费劳动来决定,而且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8. 阿奎那认为,交换是人们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理性的经济活动,货币是由交换产生的,应当使货币成为商品的担保品与等价物。

9.威尼斯在14xx年建立了政府的造船厂(即兵工厂),以改变依靠私人造船厂的情况。到16世纪时,威尼斯的兵工厂成为当时最大的工厂。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原则:①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互相制约和平衡的原则);②部件储存(三重任务);③装配线生产;④部件标准化;⑤会计控制;⑥存货控制;⑦成本控制;⑧人事管理。

10.尼古拉.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家。代表作《君主论》、罗马史论》、《佛罗伦萨史》。

11.马基雅维利论述的与管理有关的原则:①群众认可;②内聚力;③领导方法;④生存意志。该原则同样适用于管理其他组织。

12.托马斯.莫尔(英)是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代表作《乌托邦》。他根据英国当时的情况把社会分为两种人:食利者和生产者。

13.16世纪由马丁.路德(德)发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①新教伦理;②个人自由的伦理;洛克在《政府论》中,首先提出君主或立法机构是否违背他们的职责,这将由人民来做出判断,并提出了分权的学说,即立法权、行政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并互相制约,主张实行代议制度。③市场伦理。

第三章 西方工业革命前后的管理思想

14.手工业时代向工厂制时代的转变,主要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范围的延伸。

15.商业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为工厂制做好了社会经济准备;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工厂制成为可能。

16.英国的工业革命的过程,基本包括了三个方面:纺织机等机器是工具上的革命,蒸汽机是动力上的革命,工厂制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

17.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使资本家在政治上得到了保证。商业贸易的发达给资本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资本家获得充足的动力,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的运动,为资本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18世纪后半叶,在工业革命爆发时代,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从人们自身的自身认识水平这一内在因素,都为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理论的条件。

18.乔赛亚.韦奇伍德(英)是首开工业化大批量制陶工业先河并最早进行现代营销的重要人物。

19.韦其伍德管理思想的特色:

①独出心裁的营销活动和品牌战略;

②精英认可;

③市场经济,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消费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④与本特利得合作,他本人擅长于陶瓷生产技术,本特利则长于营销与经营;⑤把产品展示与艺术博览融为一体;

⑥把产品推销甚至赠与王室显贵,然后用显贵做宣传。

20.亚当.斯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该书的问世,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的构筑完成,并奠定了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的地位。

21.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他认为分工就没有管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的富有均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可以提高熟练程度、生产效率和时间。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第二,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必须损失的时间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短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可以做许多人的工作。

人性恶是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基础。

22.萨伊(法)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他是亚当.斯密学说的继承者和在西欧大陆的传播者。

23.萨伊认为制约分工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产品的消费量;二是资本的实力;三是行业本身的性质。

24.萨伊阐述的分工的弊端:

①除那些能够运往销售地而消费量相当巨大的产品外,分工不能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②农业的性质最不允许分工;

③一生专从事一种工作的人对这工作一定比别人干得更快更好,但同时他将不适应干其他一切工作,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他的其他才干将逐渐减退,或完全消失,做为一个人来讲他实际上是退化了。

25.萨伊认为,在一切情形下,都可以把劳动区分为三种:理论、应用和执行。把财富看作是科学家、企业主和工人的共同劳动的结果。

26.萨伊论述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条件:筹集资本的能力;组织产销活动的管理知识;敢于承担风险。

27.罗伯特.欧文(英)作为一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

28.查尔斯.巴贝奇是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管理理论的代表作《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29.巴贝尔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带来利益的思想,更全面、仔细 的分析了因分工带来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①分工节约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②分工节省了学习中所耗费的材料;

③分工节省了从一道工序到另一道工序所花费的时间;

④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

⑤分工由于经常重复同一种工序的操作,技术必然熟练,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⑥劳动分工后,由于注意力集中在比较单纯的作业上,就容易发现问题,有利于改进工具、机器,同时也容易设计更加精致、更加实用的工具和机器。

第四章 西方大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

30.弗雷德里克.泰罗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3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所以要为工人制定工作定额原理;②必须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标准化原理;

④制定并实施一种鼓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⑤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两者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协作,共同努力;

⑥把管理职能(计划职能)同实际操作(执行职能)分开;

⑦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

⑧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32.亨利.法约尔是西方古籍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所谓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33.法约尔同泰罗的比较:他们都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1)泰罗虽然出身于富裕家庭,但他是作为一个普通工人进入工厂的,其后主要从事与工程有关的工作。所以,他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而逐步向上发展的;

(2)法约尔虽然也是工程师出身,他的工作也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而向下发展的。他的管理理论是是以作为一个整体的大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而且他认为有关管理的理论和做法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

34.法约尔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划分为6部分: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要素)。

35.马克斯.韦伯(德)在管理史上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一)他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理想的行政组织。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要使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与知识为依据进行控

制,管理者应具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

(2)韦伯对权力的分类。韦伯把权力分为三种类型:

①合理的法定的权利;

②传统的权利;

③神授的权利。

(3)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

现实意义:韦伯研究了工业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他不仅研究组织行政管理,而且广泛的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他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管理的观点是他对社会和历史因素引起复杂结构的发展的研究结果,也是其社会理论的组成部分。

第五章 西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管理思想

36.霍桑实验以及梅奥实验结果分析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久远的影响,使西方管理思想在经历过早期管理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阶段之后进行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37.人际关系学派(梅奥学派)的人际关系论的内容是:①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是“非正式组织”。③新型的

 

第二篇:运营管理考试重点总结

传统的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别

力;或企业有设计能力,但在投产一段时间后,原设计水平明显落后;或企 业生产技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3 计划能力: 指企业在计划年度内依据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实际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为编 制 生产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4 规模经济生产能力。 生产运营能力的计量单位

二、生产运营系统 生产运营系统是由人和机器构成、 能将一定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有机整体。 它是企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生产运营系统是人的组织、物的配置和资金运筹的协调运营的统一体。 生产运营系统是由人设计建造的。它可以按照需要进行构造和重构,使它能 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三、生产与运营管理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管理是对全部生产系统的管理,相当于以生产 为中心的工厂管理。狭义的生产管理,通常指生产调度部门直接指挥的基本 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的生产作业部分的管理。广义的生产管理与狭义的 经营管理(企业外部) , 形成互相衔接、 相辅相成的两大管理系统,这两大管 理系统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小经营大管理理论) 四、生产与运营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率的生产制造系统,为企业制造有竞争力的产品 (顾客满意的产品) 。 即:在需要的时候,以适宜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具有适 当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任务 (生产服务系统的评价指标): (1 ) 保证和提高质量---- 质量管理(2 ) 保证适时适量投放市场---- 进度管理 (3 ) 产品价格为顾客所接受---成本管理(4 ) 资源要素管理---- 设备、 物料及人力资源管理(5 ) 不断提 高生产系统柔性(应变能力) 五、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始于 18 世纪 xx年代的英国,随后扩展到欧洲,19 世纪传到美国。17xx年,瓦特(James Watt) 发明了蒸汽机,给机器带来了能 源。 17xx年James Hargreave 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xx年Edmund Cartwright 发明了动力织布机,这 3 项发明带来了纺织工业的革命。随着产业革命的深 入发展、机器的大规模引入,科学管理也应运而生。 六、集成的概念:集成(Integration) 是将尽可能多的不同事物集中到一起。 19xx年, 美国的约瑟夫· 哈林顿 (Joseph Harrington ) 博士在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一书中首次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概念。 集成包括信息集成、功能集成、方法集成、过程集成、企业间集成、 知识集成、人的集成等等,可以概括为资源集成。 七、集成的作用:集成的作用是提高应变能力 MRPII 是计划功能的集成,加工中心是制造过程的集成,敏捷制造是企业的 集成。 信息集成是资源集成的基础,人的集成是资源集成的保证。 CIMS 是通过计算机将各种不同资源集成的制造系统。 CIMS 是解决有限的生产能力和无限的需求变化这对矛盾的根本途径, 是组织 生产运营的哲理,是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的根本途径。 八、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所积累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相区别并能使企业在价值创造和降低成本等方 面优于竞争对手的知识、技能、机制和学习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 (l ) 价值优越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 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 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 值最大化。 (2 )独特性,难以模仿和超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 独一无二的能力,企业可以依靠该能力赢得顾客的充分信任,形成特色,甚 至部分垄断,从而使得该企业在竞争中占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某项专长 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3 )延展性。 企业能够从某种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具有打开多种产品潜 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 (4 )非资产性。核心竞争力还有别于 品牌、专利等可以估价的无形资产,不局限于个别产品,也不是企业可以用 来生产产品的资源。因此,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 的。 (5 )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 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 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 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 (6 )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学习积累得到 的,它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因此一旦企业在某项核心竞争力 上取得领先地位,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来。 (7 )时效性。核心竞 争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 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 的保护和创新。从这一角度看,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建立并保持持续竞争优 势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与企业必备能力、 一般能力进行严格的区分。由社会公众 控制的能力是一般能力,由同行业企业控制的能力是企业的必备能力。这些 能力所有企业或多或少可以平等地获得,这些能力不能保证企业获得持续竞 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其专用性取决于积累的自然属 性。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为企业的员工部分 地充当了核心竞争力的承担者,而且核心竞争力又并非存在于单个人中,而 是置身于企业的组织环境中,必须通过规范的形式体现。 九 、 从 三 个 角 度 认 识 和 评 价 企 业 的 核 心 竞 争 能 力 :

生产能力决策: (1)新产品或风险产品的投资,要进行风险投资决策:

(2)明星和成熟产品的投资,应集中在增加固定资产和调整生产组织方面; (3 )衰退期的产品应采取收缩型的发展战略。 生产服务技术的选择:主要包括采用自有技术还是引进技术 生产类型的确定:单件生产——选择通用设备;成批生产——部分通用设备+ 部分专用设备; 大量生产——自动化专用设备。 生产服务系统的结构:包括硬件和软件 通用设备——能生产多品种、柔性强、适应能力强,但生产效率低,管理难 度大。 专用设备——生产效率较高、 生产质量稳定、 便于管理, 但投资较大, 适应能力差。 自动化设备——固定自动化、 可编程自动化、 柔性自动化,生 产效率高、投资大、产品质量稳定,具有综合优势。 十五、选址的原则:原则:费用最低;人才集聚; 接近用户; 有发展空间。 选址方法: (1 )定性分析法; (2 )分级加权评分法; (3 )线性规划法 在实际选址决策中,往往是定性的方法比定量的更有价值,采取以定性方法 为主,定量方法为辅的态度是比较妥当的。 十六、工艺专业化原则的优点: (1)适应能力强; (2 )工艺及设备管理较方 便; (3 )便于工人的考核和培训。 缺点: (1 )加工对象往返次数多,路线长; (2)生产效率低,费用高,时 间长; (3)协作关系复杂,管理协调任务重; 产品专业化原则的优点: (1 )运输路线短,往返次数少; (2 )加工周期短, 费用低,在制品少; (3 )可采用高效专用的设备,生产效率高; (4 )协作关 系简单,管理工作简化。 缺点: (1)适应性差; (2)设备管理复杂,利用率差; (3)不便于工人的培 训和考核; (4 )投资巨大。 十七、新产品开发方式 独立开发方式、科技协作方式、技术引进方式、自行研制与技术引进 相结合的方式 产品开发趋势:1,强调顾客满意度和产品竞争力 2,尽量减少设计,生产和 推出产品的时间。3 ,更加关注环境,减少污染。4 ,减少产品所用的材料和 包装。5 ,产品向多功能、高效化、小型化、微型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1 )为用户设计; (2 )为制造设计; (3 )运用并行 工程方法(P59 ,P60) ; (4)统一各职能部门意见。 十八、何谓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是关于生产系统的工作岗位设置和岗位责任 设计,是进行分工协作,提高组织效率的一项管理职能。 工作设计的内容(5W1H) :

4. 生产组织形式: a. 采用通用设备; b. 按工艺专业化原则建立生产单位; c. 部分相似零件在成组单元中生产; d. 采用专业化协作化生产方式。 (二)通用产品大量生产企业(如造纸、水泥、炼油、制糖化工等)生产管 理特征: 1.根据市场预测组织生产,控制库存应付市场需求的波动。2. 提高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优良的产品质量、低廉的价格、备件供应充分、维修服 务方便。3. 生产运作管理的重点: a 、保证原材料、动力不间断的供应; b 、加强设备维修,保证不出故障; c 、集中制定计划,大量应用经过优化的标准计划; d 、对生产过程实时监控,保证均衡地按节拍进行生产,保持产品质量稳定; e 、不断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4. 生产组织形式: a 、流水生产线; b 、自动生产线。 (三)通用产品成批生产企业(如制药、 纺织、炼钢、 仪器仪表、 工程机械、 快餐服务、公共交通、普通邮件、批发、体检、手表、自行车、洗衣机、电 视机、轿车等)1. 按市场预测和用户订单组织生产。2.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 关键: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更新老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3. 生 产运作管理的重点: a. 优化产品组合,在满足市场需求和生产资源约束条件 下,寻求最佳经济效益; b. 科学的组织各产品的轮番生产,合理确定生产批量和生产间隔期; c. 做好品种更换时的协调工作,改善零件加工过程工序间的衔接; d. 复杂结构的产品,要安排好关键部件的生产进度和物流平衡。4. 生产组 织形式:a 、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 b 、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元; c 、成组生产线; d、流水线、柔性制造系统。 二十、生产服务过程先进性、合理性的主要标志 连续性:指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各工艺阶段、各工序之间的流动,在时间上紧 密衔接、连续进行,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不必要的停顿和等待现象。即产品在 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平行性:指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平行交叉作业。 设计时采用并行工程 的工作方式,加工中工件的移动尽量采用平行移动,尽可能缩短生产周期。 比例性:也称协调性。指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即各生产环节的工人数、机器设备、生产面积的生产能力等,都必须互相协 调和适应。 节奏性:又称均衡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各工序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 所出产的产品量大致相等或均匀递增,不至于出现时松时紧和经常突 击赶工,保证均衡、有节奏地完成生产任务。 适应性:指生产过程要适应市场复杂多变的特点,具有灵活适应多品种、小 批量订货需求的能力。 二十一、年度生产计划:是指企业在一年内为使资源和需求之间平衡所作的 概括性设想,即根据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预测对企业年度内的产出 内容、产出量、劳动力水平、库存量等问题所作的决策性描述。年度生产计划的主要目标:1、使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2 、 顾客服务最大化; 3 、最小的库存费用;4、生产率稳定;5、设施设备有效利用。 二十二、盈亏平衡分析法:根据与决策方案相关的产品产销量,成本与盈利 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各种决策方案对盈亏产生的影响,从而评价和优选 方案的决策方法。 基本原理:从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两大类、计算公式、盈亏平衡分析图。 二十三、期量标准:也叫作业计划标准。是指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移动的 时间和数量标准。 “期”指期限、 时间,如投入期、加工周期、出产期等; “量” 指数量,即产品的投入产出的数量。 2 、期量标准的作用:A、制定期量标准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和依 据;B 、 先进合理的期量标准能正确确定产品在各个工艺阶段投入、产出的时 间和数量;C、先进合理的期量标准能保证生产过程的成套性和连续性; D 、 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3、制定期量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A、所用数据应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必要的计算,要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B 、各种“期”和“量”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客观反映合理组织生产的要 求; C 、对劳动力、设备、 生产负荷等要进行试算平衡,充分挖掘潜力,合理利用 生产能力; D 、要便于管理,易于为计划人员所掌握。 4、不同生产类型的期量标准:

十、市场竞争要素:1、成本 2 、质量 3、交货时间 4、制造柔性 5、交货可靠 性 6、应变能力 7 、新产品开发能力 8 、技术更新能力 9 、售后服务水平 竞争要素分类: 订单资格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订单赢得要素—— 产品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色。 十一、竞争因素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简单狭窄的工作:专业化程度高、可产生分工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人适应 机器、与他人交往少、沟通少、升迁机会少、易使人疲劳 解决分工过细不良影响的三种方法: (1 )工作丰富化——工作在纵向和横向 扩大。增加每个人工作的数量和种类,让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给予员工更 多的责任,增加员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责任心。 (2 )团队工作方式——团队自治,增加员工的交流和沟通,管理层次少, 增加合作精神,具有很强的创造力。适合于高素质的员工,高智能的工作。 (3 )工作职务轮换——允许员工定期轮换所做工作,通过“在岗培训”使员 工理解他人工作,增加工作分配的灵活性,有利于整个组织系统的改善。 十九、 工作测量:也称为工作研究或时间研究(Time study) ,指在一定 标准测定条件下,确定人们作业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制定出时间标准或定额的 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目的:制定作业标准和劳动定额;评价现实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及人员工作效 率;便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生产率。 意义: (1 )是企业制定劳动力需求计划的依据; (2 )是生产能力需求规划的 标准; (3 )是预测生产成本的资料; (4 )是制定劳动工资及奖励措施的基础。 何谓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 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形式有时间定额,产量定 额,看管定额 何为工序: 工序是指在一个工作地(或一台设备)上,一位工人(或一组工 人)对劳动对象连续实施的生产作业,是生产过程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工作地:指工人工作的场地,通常配备一名或几名工人,占有一定的面积, 拥有机器设备、工位器具及劳动对象。 1 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合理性 2 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准确性 3 确 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可比性 工艺(类) 工序:指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化学或几何形状变化的工序。 检验 (类 )工序:指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的工序。 运输(类) 工序:指工艺工序之间,工艺与检验工序之间运送劳动对象的工序。 三种生产类型的技术经济特性

十二、把竞争重点放在何处?⑴成本?低价优势⑵质量?高设计质量稳定的 质量⑶柔性?顾客化产品和服务品种和产量的柔性 (4 ) 时间?快速交货按时 交货快速开发新产品 十三、战略与战略管理: (一)战略:来源于军事术语“战争谋略” ,指在敌 对状态下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运筹,是指导及指挥军队克敌 制胜的艺术与方法。 (二)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对未来 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长远发展规划。 (三) 特点: (1) 长期性; (2 ) 全局性; (3 )计划性; (4 )复杂性; (5 )对抗性; (6 )领先性。 十四、生产能力的概念:指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年、 季、月,通常是一年) ,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和一定质 量水平的产品的最大数量,它是反映生产可能性的指标。 2 、影响生产能力的 因素: 1 固定资产的数量; 2 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3 固定资产的生产效 率;4 产品品种、结构、工艺复杂程度;5 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管理水平; 6 劳动者数量及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7 经营场所的 面积。3 、生产能力的种类:1 设计能力: 指企业在基建设计时,设计任 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中规定的生产能力 2 查定能力: 若企业没有设计能

(一)专用产品单件小批生产企业(如大型船厂、建筑工程、计算机软件、 出租车服务、零售服务、保健、理发等)生产管理特征 1. 按用户的订单或要求组织产品(服务)的设计和制造。 2.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强大的产品(服务)设计能力、短的生产周期、 良好的服务,包括对产品的安装调试、培训、使用维护等。 3. 生产运作管理的重点:a 、及时掌握企业的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成本情 况,以便对随机到达的订单和顾客要求进行正确决策; b 、随着产品的变化,抓住瓶颈环节,改善瓶颈环节的生产能力; c 、安排好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进度和物流平衡; d 、控制产品成套性,保证产品交货期。

二十四、流水生产概念:是指加工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有规律地从前 道工序流到后道工序加工,并按照一定的生产速度连续完成工序作业的生产 过程。特点:1 流水线上固定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零件) ,工作地专 业化程度高 2 流水线上每个工作地按工艺顺序安排为索链形式,劳动对象在工序 间作单向流动,自成系统,便于管理和控制 3 生产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4 生产具有较高连续性 5 流水线上各工序之间的生产能力是平衡的,成比例的 2 、流水线的评价:优点:1 产品的生产过程较好地符合连续性、平行性、 比例性以及均衡性要求 2 生产率较高 3 缩短生产周期, 减少在制品的占用 量和运输工作量, 加速资金周转 4 简化生产管理工作 缺点:1 柔性差 2 工人工作单调、紧张、易疲劳,不利于提高工人生产技 术水平 3 、流水生产组织的条件: 1 品种稳定 2 产品结构基本定型并标准化 3 原材料、协作件标准化,能保证及时供应 4 机器设备均处于完好状态 5 产品检验最好能在流水线上进行 4 、流水生产线的技术设计工艺路线、工艺规程的制定、专用设备的设计、设 备改装设计、专用工夹具设计、运输传送装置设计、信号装置设计即硬件设 计。 5 、单一对象流水线的组织设计,a 、确定流水线节拍与节奏 B、工序同期化 C 、计算流水线设备(工作地)数量及设备负荷率 D、计算工人人数 E、确定 流水线节拍性质 6 、节拍:流水线上连续投入或出产两个制品的时间间隔 7 、工序同期化:指通过采取技术组织措施调整工序时间,使之尽可能与节拍 相等或成整数倍关系的过程。 主要措施: (1 )机加工工序在未同期化的工序上采用高效率设备,或改装原 设备,提高出产效率;采用高效工艺装备;改变加工方法,减少切削时间 ; 改进工作地布置与操作方法;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 (2 )装配工序。适当分解和合并工序; 合理配置力量; 采用高效 率工具 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FMS ) 是由计算机控制 的、以数控机床(NC)和加工中心(MC)为基础、适应多品种中小批 量生产 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FMS 的组成:加工系统:由各类机床组成,该系统能加工的零件越多,系统 柔性越高。物料储运系统:负责物料的存取、运输和装卸,由立体仓库、托 盘交换台、机械手、传送带、自动运货小车等组成。 (物料:毛坯、半成品、 成品、工夹具、 刀具、 切屑等) 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这是 FMS 的“大脑” , 负责指挥整个系统的一切活动。其核心部分是系统控制软件和数据库。 FMS 的优势:在这个系统中,可同时加工多种不同的工件; ——多品种 一台机床在加工完一种零件后,在不停机状态下,按计算机指令转为加工另 一 种零件 (缩 短生产 周期, 减少在 制品 量,加 速资金 周转 ) ; ——时间快 各机床之间的联系是灵活的,工件在机床之间的传输没有固定流向和节拍; ——灵活性 注意几点: (1 )FMS 投资巨大,中小企业应慎重选择。 (2 )客观上有需要采用 FMS 解决的加工任务。 (3 )企业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保证系统投产后的正常运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