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0

(一) 文献搜集的途径

1. 电子资源。

以“混龄教育”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在20xx-20xx年的“全部期刊”中检索到67篇,再以“社会性”作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3篇论文。以“混龄教育 社会性”作为关键词在“杭州科技信息网”检索,在“学术论文”这一栏中检索到41篇,但就内容来看,与其直接相关的论文共有2篇。

(二) 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1. 关于混龄教育的定义及其特点

关于混龄教育的定义,赵爱玲的《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年)一文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定义,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王春燕则给出了更为通俗的解释。

(1) 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

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确切地说,是把3-6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2) 张更立,沈静在《幼儿混龄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分析》(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中指出,混龄教育的特点在于不管能力如何,将不同年龄儿童编在同一年级中,重视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学习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社会性的发展,心理和身体的健康。郭宗礼的《混龄教育模式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对比了同龄教育模式得出总结:

① 由于年龄差异,混龄教育班级中幼儿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② 与同龄教育的班级成员相对稳定不同,混龄教育班级成员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逐步更新。由于变化不大,这种更新既可以为班级增添活力,又不会根本改变班级原有的良好风气和习惯,从而使班级原有的特色和风气得以传承和保留,同时使幼儿的发展环境保持了动态平衡。

③ 与同龄教育中幼儿角色的单一性,不变性不同,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角色具有横向上的多重性和纵向上的渐变性。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以幼儿年龄为界限的班级组织形式,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制成班,每个年龄的幼儿就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与交往,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2. 关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郭宗礼的《混龄教育模式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250104)在文中列出关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几点促进作用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而王晓芬和刘晶波的《论幼儿混龄教育的必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则重点指出混龄教育弥补了独生子女成长中同伴群体缺失问题。

(1) 混龄教育模式为幼儿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真实自然的客观环境。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

2岁半至5岁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社会交往环境。混领班幼儿角色的多重性和渐变性更为接近真实的社会交往环境,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往往是多重角色而且是逐渐变化的。

(2) 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亲社会行为包括尊

重,谦让,分享合作等。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大都任性,自我中心,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而混龄教育则能弥补幼儿在交往上单一与局限的不足,为幼儿学会交往的技能与态度,学会关心,分享,助人,合作等社会性品质提供独特的帮助。

(3) 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能

力弱的大龄幼儿和中小龄幼儿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小龄幼儿,在中大龄幼儿的关心和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由于自己年龄小,不会出现自卑问题。

(4) 混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情感和自制能力的发展。在混龄儿童的交往中,幼

儿能更好地体验他人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别人,控制自己,进而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产生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移情能力。

(5) 混龄教育模式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同年龄的幼儿一

起游戏,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丰富了他们的交往经验,促进了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混龄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积极影响

3. 关于混龄班消极社会行为的研究

与其他关于混龄教育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论文相比,王卓和杨宁的《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则从另一个角度关注到了混龄班的消极社会行为。

(1) 与同龄版幼儿消极社会行为比较

统计分析发现,混领班幼儿的敌意言语行为明显少于同龄版幼儿。除此之外,混领班和同龄班幼儿在其他类型的消极社会性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混龄班幼儿身上也存在退缩,打斗式嬉戏,拒绝同伴,争夺抢占物品等消极的社会行为,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2) 混龄班幼儿特殊的社会问题

① 交往过度,如年长儿童在照顾年幼儿童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帮助甚至包办代替的现象,

以至于滋长了年幼儿童的依赖心理。

② 交往不当,年长儿童有时会以比较粗暴的行为方式对待年幼儿童,使年幼儿童感到畏惧。

(三) 对已搜集研究文献的简要评析

上述有关对3-6岁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的已有文献,对本研究的有关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成为本课题的立足点。但就已经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其一,对于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大部分文献过分关注混龄教育的积极影响,而对于混龄教育的消极社会性的影响,例如对于年长幼儿在与年幼儿童交往过程中易产生交往过度等行为,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其二,文献的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实证性,实验性研究比较少。文献中有引入蒙台梭利—教育者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社会交往环境的观点来证明混龄教育的合理性,但还不够系统。

 

第二篇: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其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不断揭示和证明。

幼儿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以后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和奠基作用。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因而,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既要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启发引导孩子。当今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很多家庭都开始重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但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来教育孩子,只一味注重对儿童知识的灌输,很少注重对儿童个人性格的培养。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一个“独苗”,家里的“活宝”,不仅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还在家人的呵护下日益变得自私与傲慢,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孩子时期或多或少地都被我们的家长们忽视了,等到孩子暴露出这些问题,家长警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在儿童期形成后,很少变化,并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发展则起着关键性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今天,虽然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我们感到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

1、儿童观落后。比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家庭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为使孩子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建议:

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

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性格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成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从而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2、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孩子终生受用的财富。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对孩子性格品质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尊重、孝敬老人,对待兄弟姐妹要宽容和帮助,夫妻之间理解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才可能获得稳定、温暖的家庭幸福,形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并从中学习到关心与信任。

3、有民主,才能有“自立”。好钢是炼出来的;出色的孩子,健康的性格是培养出来的。

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民主的氛围;平等、尊重,是家庭民主的生命所在。因此,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的想法,认真聆听他的意见,那怕其意见是幼稚、不成熟的,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的上进心、相信他的是非判断。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像对成年朋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动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听清楚明白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在这个时候,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是父母形象的“自损”,绝不会获得任何教育的收获。只有这样在民主的实行中孩子的自立意识才会随之诞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的性格也会随之而来。

4、教育目标要一致,步调要一致。

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目标,需要一个统一的“定位”,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而全家人的意见有可能有所偏差。所以,有必要研究社会的需要,综合自己的成长经验,在全家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定位”,要真正做到和谐的步调一致。思想上的统一尤为重要,尤其是爷爷、奶奶由于经历不一样,对社会的需要不了解,在教育孩子上必须与其它成员保持一致,尽量不要

因自己的教育而否定了别人的教育,注意教育的横向联系,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个合力,孩子也因此回形成宽容,接纳别人的良好性格。

5、严格,并不乏爱。

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疑的。爱而不会爱,比不爱更可悲,因为没有什么比以良好的出发点,引出截然不一样的结果更苦的。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需关心,呵护的方面很多,除了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其体魄的健康外,孩子内心的塑造、性格的健康发展,情感的滋润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应同样予以重视,树立“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给孩子以全面的关注,是体现“严格”的第一方面。家庭,虽然是孩子的另一个课堂,但它不可能有学校教育中的课本和施教的课堂。因此,使家庭生活有序可循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序”的核心点,是按孩子的成长需要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对孩子在家的全程活动,都要明确地列入计划安排之中,并让孩子理解,这种安排的意义,使其能逐步自觉参与,并形成习惯

6、做孩子的朋友。

在孩子面前做“严父、严母”是最容易,如最简单的当您用“威严”把自己包起来的时候,您也就距孩子远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其实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坐下来听孩子倾述,跟孩子交流,有时并不需要作父母的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让孩子觉得您真正理解了他的想法,体味出父母对他是尊重的,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给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孩子盼望所有的父母成为他们的朋友。关心、帮助孩子适应学习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又一重要因素,也是孩子形成大胆、自信、即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良好性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性格培养方面乃至一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完善的,那么这对于孩子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 只要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亲子观,必定回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成为生活的强者!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