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 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模式以及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有:

(1)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课一开始,陈老师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探究式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3)启发式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出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比较认同陈老师的设计,教师使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对乘方是如何一回事,又是如何神秘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在创设情境方面的优点是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每时每刻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情境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陈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即折叠纸的学习情景,学生是主体,

在问题设计方面的优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问题,很有层次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通过问题设计“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整数、0、负数的乘方运算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乘方的知识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进一步深化

在知识拓展方面的优点是再一次体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想说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

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在一开始通过折纸,引入了新知,我觉得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更能让学生明白是一种简便的表示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可以这样问:如果有10个2相乘、100个2相乘,那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写呢,可以怎么写?学了下面的知识,你就明白了。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解决疑难,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会自然形成,理解会更加透彻。

 

第二篇: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1、请指出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哪一层?

答: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在《石壕吏》这篇文章中,王老师列出的目标:(1)知道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古风”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杜甫的艺术风格,属于“知道”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属于“理解”的层次。(3)在阅读别的诗文时,也能读懂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即活学活用本课的生词,属于“运用”的层次。(4)分辨出古诗文中的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属于“分析”的层次。(5)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属于“综合”的层次。(6)体会战乱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逐步培养起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属于“评价”的层次。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答、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答:(1)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不仅是一款思维导图软件。当我们选择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做教学目标分析时,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够实现,然后可以在word上实现,在PPT上实现(框和线亲自绘制即可)。在电子白板上是不是同样可以实现呢?没试过,请指导。

(2)PPT软件更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所要学习的内容,用动画,图

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出来。( 3)Word软件,在文字处理上,它有优势。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答: 王老师在第一节课不理想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并通过与校长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体现了她对学习者以下特征的分析。(1)起点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由于乡村孩子上学普遍比较迟,尽管他们才上初二,年龄却和市一中高一、高二的学生相当,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较强。(2)认知结构分析:由于是通过广播站,学生了解世界新闻的途径和时间有限,伊拉克局势学生没有了解。

(3)学习态度分析:这个班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同年级最好的。

(4)学习动机分析: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

(5)学习风格分析:通过和校长的谈话,王老师对该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他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有了适当了解。

王老师在第一次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根据掌握的情况及学生需要及时反思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原来学生难以理解的伊拉克战争的故事改变成国民党抓壮丁。后者比前者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课堂气氛活跃。王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愧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很值得我们学习。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答: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阐明中应包括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等方面,我认为王老师的教学目标阐述还是规范的。王老师在去上课前,进行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准备适合的教学图片等,从此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掌控。但是由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不了解导致第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王老师在与校长交流后及时做了调整,这也可以看出王老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很强。 王老师在阐述过程与方法时,对于如何学习的过程没有介绍。我认为此处如果加上“通过分析、交流、理解学习课文”作为过程目标就更完善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