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理房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理房间》

王玉荣

教材编写的指导理念和基本特点:

1.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2.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

3.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4.教材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5.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各领域的特点:

(一)数与代数领域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三)分类统计与概率领域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编排顺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有八个单元及数学好玩等内容组成,其中第一二三七八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五六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第四单元是分类统计与概率领域,数学好玩和可爱的校园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整理房间》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第一课新授课 第四单元分类由《整理房间》(知道分类的标准)和《整理书包》 (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两课组成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

一年级下:分类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二年级下: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三年级下:再次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呈现

地位与作用

1根据内容

本单元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比较”(第三单元)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学生活动,教材组织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整理房间”和“整理书包”,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分类的思想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有所渗透,但明确提出分类,本单元还是第一次。学生对分类的方法,分类依据的认识及标准的确定

与选择,都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难点是初步认识分类的依据,能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2 根据学情

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编排意图

分类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本册教材前面的有关内容中也同样渗透了分类思想: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不是见什么数什么,而是要分类数;

第二单元“比较”则是统计的最基础知识之一,分类就是建立在比较和排列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也只有同类的量才能相加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分类知识的水平。

通过本单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本课特点: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房间”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以及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是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以及认识统计图都有很重要的迁移作用。

1、情感目标: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

2、能力目标: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分类过程,能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或者是按自己定的标准分类。

内容分析

1.生活化的数学: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对比笑笑与淘气的房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和整理的想法,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

2.活动化的数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根据学生的想法得出分类方法和结果。

3.问题化的数学:通过练一练,应用拓展,在情景和游戏中进一步巩固联系。都是根据标准进行分类。题目形式较为丰富。

4.建议与意见:(1).在例题中知识点渗入过多,尤其在本节课,直接给出了分类

标准,孩子们思考空间太少

(2).新教材中总结性的词语太少

 

第二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学设计

习作教材分析

写作是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套教材一贯注重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了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教材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以上两段话引自《课标》)”在这一方面,截止到第八册,教材所做的指导有:

修改的习惯(三年级)

修改的方法(四年级)七册:自己大声读;请别人提意见

八册:冷处理

修改的标准(四年级)七册:有根有据;有情有意

八册: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条有理

教材提出了许多习作的“点”,大体上分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加上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写的日记,引导习作与生活结合。学生可以动笔的机会很多,教师不应要求学生一律完成,而应当允许学生有所选择。“笔下生花”栏目中提出的习作题,既有写真实的,也有写想像的,“这样既求同又存异,让学生在选材方面既有所依托,又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依据《课标》展现的一种创意。(教材审查委员会评语)”请老师认真领会编写者的意图,不要加重师生的负担。

除此而外,阅读习作还有新闻方面的内容,这与二年级三年级对读报的指导是一脉相承、并呈阶梯式提高的。

四年级,愿意写、有内容写仍然是学生写作最基本的矛盾。本册教材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强调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日记结合,引导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学会表达。除在阅读教学和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等小练笔,读中积累领悟,及时揣摩写法外,还在“语文天地”中设有专门的习作训练题

——“笔下生花”,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主题整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写,通过写作进而提升阅读等实践活动的水平。

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写通写好。从学生学习心理看,习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像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和指导。话题作文大致有写真实和写想像两类题目,写想像的事物容易,写真实的事物比较难。我们建议:

1.可以在列出的题目中自由选择,老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不要让学生一学期总写想像内容;

2.四年级学生必须练习写真实的内容,可以写长写短,可以成文,可以只是片断,题目也可以自己拟定;

3.修改,对提高表达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册教材安排了专项内容。教师要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尤其是当堂修改,在交作文前再读再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要少点理性分析,多做具体指导,每学期保证对所有学生面批一次。

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需要交流,需要自己或相互修改,作文课是必要的,要把习作看作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整体安排教学活动,不能把它单独提出来。文章的写作也应限时完成,尽可能当堂完成,因为快速作文利于增强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但作文课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该上就上,上半节或一节,与综合性学习一起上等,都可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对中段习作的目标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兴趣培养)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不同形式表达,学习选材,重点突出,表达真情实感)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互助习作,共同学习)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应用文的学习)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重视词句的积累与运用)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重视评价的导向)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习作的数量到习作质量的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