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自觉性的培养

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自觉性的培养

体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挖掘体育兴趣爱好,为终生体育打基础;提高专项素质和技术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得到全面发展。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堂时,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通过不同常规的场景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内容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3.安排有趣的练习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较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并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2.学生练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要求等的活动。这种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小学生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校中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因此,从研究学生的自主性、有效性预习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入手,不仅抓住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最核心理念和最基础习惯,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于预习,数学教师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主张不能预习,觉得预习之后课就没法讲,失去了课堂上的探究过程,特别是有时候你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被个别学生一下就说出来的结果给弄得很难处理,显得很乱套。另一种观点认为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现在的数学课堂,没有学生看书本的时间,特别是听公开课,你可能都不见学生翻一翻书,都是由老师的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活动牵着走,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问题所在就是没有学会独立学习,没有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我觉得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高年级,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也是提高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很不错的方法。

其实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老师十分重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他们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而且老师所谓布置预习,也就是那么一说,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有效预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通过这一个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2.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名句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

3.“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4.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象文盲一样。《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象文盲一样。

5.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

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生方面:

1.指导学生进行与教材主题相符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指导学生多角度预习,拓展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教师方面:

1.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确立开题立项工作

2.进行预习习惯培养的实施。通过调查,对比分析,问卷调查概括出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可行性,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完善方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论文撰写的形式,对研究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

5.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当前,40分钟的课堂时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实验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马克思说:“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将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2.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

3.根据课型特点,选择预习方法。

4.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方案,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

验。

3.行动研究法。

实施研究活动时,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从20xx年x月开始,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到20xx年x月结题,大致分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调查、学习、查阅有关资料,策划制定课题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20xx年x月)这一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撰写研究报告;收集整理个案辅导材料,编辑个案集;收集整理论文集,编辑课题论文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