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xx~20xx学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xx年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回顾了高20xx年来自我语文的教学复习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一、 高三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高三年级已经直面高考,所以我觉得在高三这一年中,我们要立足高考实际,密切关注相关信息,使高三语文的学习、复习能够紧跟最新形势。

1、在高考备考中,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解《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了解、分析高考信息,认真研究新题型,把握高考趋向。不光老师这样做,我们还要求学生也要了解、明确,知道考什么、怎么考。针对高三学生对语文复习感到茫然的情况,我们引导学生认识把握《考纲》要点,了解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将考纲说明作为一种备考资料印发给学生,并给学生作一定的解读,使学生也能明确备考内容和方向。新《考试说明》下来以后,我又及时让学生与前一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变”与“不变”。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少走弯路,不走歧路。班上有的学生对考纲研读甚至做到了比一般老师更好的程度。

2、以课本为中心及时回归教材。今年的高考试卷与课本有比较大联系的部分,分值占到了80多分,真正体现了“回归课本,回归教材”。利用课本复习生字词、诗歌和文言文,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并在课文中挖掘“语言综合表达题”材料,做到一举多得。

3、平时不能放松阅读。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有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而言是比较弱的,对某些文章甚至是“一问三不知”。所以我要学生充分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多做一些阅

读,看一些最新杂志的优秀文章,掌握阅读的一些技巧,写出文章的提纲或读后感。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自己作文的提高提供了范本,一举多得。

4、要进行一定量的作文训练。对语文科而言,正所谓“得作文者得天下”,这一题的得分非常关键。了解到学生素材积累少,我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了解时事新闻,进行一些简短的评论,这样既能与时俱进,又能提升对生活的认识,开阔眼界与思路,提升思想。

高三学生的时间紧张,作文训练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贪多滥做。要有一些作文基本知识的指导,如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开头、结尾、文采,力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作文技巧。注意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强化文体意识,千万不能把作文写成“四不像”。对近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由于是同龄人所写,比较容易接受和学习),我让学生尽量坚持去看,同时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不定期进行检查。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书写的重要性,因为书写有时会直接影响到考试得分的多少。为此,我将每次考试用剩的规范化答题纸都“宝贝”似的收起来给学生使用。家里条件好些的学生我就让他们带张回去自己复印一些平时用。因为纸好,来之不易,学生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都很珍惜,书写自然也会不自觉地好起来。

5、语文也要有一定的课后训练量。坚持每天15分钟左右的量,保持语感与手感。除了一些规定的基础题外,其他都是让学生自己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训练的目的是从考试和练习中掌握命题规律,感悟答题思路,提升解题技巧。我们结合考点复习,认真组织学生研做高考试题,精选各地市典型的高考模拟试题,不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在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多花一些时间,除了高考真题外,认真挑选一些精题,新题。大阅读和诗歌可以就几套题目反复练习,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疏忽之处,从而留下深刻印象,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二、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我觉得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可以作如下安排:

1、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进行集体备课,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制定高效、可行的教学计划。力争每一堂课都能共同研讨,共同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形成集体的合力,齐心协力。

2、从高一开始就要抓基础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高度重视教材的作用。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建立更为稳固的知识大厦体系。主要以课本和历年高考真题为主。

3、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字词的积累和翻译的练习。高考考查的字词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课本的,结合的紧密度非常高,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和复习都应以课本为本。

4、要加强从高一开设的阅读课的指导,阅读课不应放任自流,应注意阅读材料的序列性、系统性,让学生读有所悟,悟有所写,写有所批,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5、要加强作文教学的系统性。整个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而不应该在高三才进行指导。高一时,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法,并进行审题和立意指导;高二时,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法,并进行选材和结构的指导;高三复习应是文体的选定和升格训练,并进行相应的应试指导。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与见解,希望能对语文教学起到一点作用。语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更多语文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众多同仁的努力下,会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第二篇:20xx-20xx学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20xx-20xx学年度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总结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通过教育技术的学习能使教师更能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育技术三种模式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更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要想让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觉得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针对教学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虽然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得到优化,但这不是唯一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有些课需要借助电化设备及多媒体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某些课的讲授根本不需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有的课可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事例就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

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可以说,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2、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电化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目的及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的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现代教育技术就体现出了其自身的优越性。 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但是也不能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如果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得以发挥,效果不一定很好。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

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案而下更大的努力。

3、把握好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把握好这三种关系: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协调两者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而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课件或布置教学任务和检查教学结果,而要加大对课堂的把握力度,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要巧设计、精安排,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应让现代的教育技术在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起到学习和辅导作用,而不是完全代替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如电化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辅助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新课程该改革下,我们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实现充分的整合,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我一直认为要成为一名教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自己掌握要教的学科的内容,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要成为一名教师,多应该具备的不仅仅是自己对知识掌握度的多少,还应该具备一些教学的技巧。今后我会充分把我所了解的的知识应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敢于尝试、探索,为优化课堂教学,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