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初中三年课改总结

让课堂充满精彩,让课间展现活力

——胜利初中三年课改工作总结

胜利初中创建于19xx年,是伴着新课改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一所学校。学校秉承“扬长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厚德笃学,合作超越”的办学宗旨,以创建“自主勤奋,探究创新”学风为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课改意识、认真学习课改新理念、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主动推动课改进程。三年来,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课改主阵地,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大胆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初步显现了适合特点的办学特色,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现就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做引领,分工合作谋发展.

迎着课改再启航的风帆,我校全体师生在满怀信心与希望中,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课改组织机构,并协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管理、指导、实施和评价工作。形成了“五处德三级五组”的管理系统,即教导处、团委、后勤办、关工委、校长办公室等五个职能处室共同负责课程该改革的规划设计,计划拟定、服

务指导;三个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五个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教师培养工作,课改办负责材资源收集和整理。

(一)让教师做幸福的教育者

教研引领,促进专业化成长

为了打造一支专业精、水准高、素质棒的教师队伍,我校坚持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形成了完善的教研活动制度:

(1)业务研讨:每周三下午三、四节为数学教研组活动时间;周四下午三四节为语文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都有具体的问题要交流、要解决。多次组织教师到烈面初中、万善镇小学、桥亭小学、县城学校等课改示范学校听课学习,回来后全校汇报、交流,实现了一人学习、全体受益。先后投资10000余元为教师购买书籍供教师们阅读、学习。

(2)备课交流:教师个人备课与年级组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个人的电子教案都有三部分组成:A自己的精备单元;B同级教师精备单元修改后的个性教案;C自我教学反思。全校组建立一个公用邮箱,每位教师将教案、教学资料和课件及时发送到公共邮箱,资源共享。

(3)锤炼课堂:

每学期分层进行公开课展示,有标杆课、有达标课、有尝试课。为了调动老师们听课、评课的实效性,我们采用量化考核的方法,期末选出优秀教研组给予奖励。

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共有70篇论文获得广安市级以上奖励,其中有27篇论文获省市级一、二等奖。有10余位教师的优质课获县片级一、二等奖,其中李冬琴老师的英语说课获武胜县一等奖。

(二)让学生做快乐的学习者

好习惯成就好性格,好性格成就好人生,我校着眼于培养学生好习惯、锤炼学生好性格,出版了校本教材—《知识丰富人生习惯成就未来》,每学期随教材发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

1、晨读午练:内容具体到每周,根据学校的实际,每天上、下午预备前10分钟分别进行经典诵读和书法练习,为学生养成爱诵读、写好字提供了时间保障。

2、课外阅读:家校形成合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各个班级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每月评选出校级“阅读明星”。

3、行为养成:共青团开展“伸伸手、弯弯腰”活动,学校安排督察员执勤,广播站通报活动情况,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这个大家庭也变得更加整洁、温馨。

4、融入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我校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帮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指导学习方法、促进团队合作、加强参与期待,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被表扬、被认可、被赞赏,课堂参与度高了,学生也越来越自信。

近三年,我校先后有21位同学所写的作文、故事获得四川省艺术人材大赛一、二,三等奖,三十八人次获得市县运动会前十名。

二、课改探索求实效,扬帆远航成舵手

(一)让课堂成为课改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方面,我校以烈面片区五步教学流程为指导,结合我校特点,总结出了我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预习导学→合作探究→随堂检测→创新延伸→教后反思

(1)预习导学

教师要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并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才能解决,让学生逐步的理解教材。

(2)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先充分的自学(根据情况,有些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有些内容要提前进行自学)然后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导学案,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随堂检测

在练习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不同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

(4)创新延伸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可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质疑、应用。

(5)教后反思

主要是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以上环节在同一节中可根据教学需要重复进行。

(二)导学案的使用

在学习,模仿,到探索出适合我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校教师进行了一年多研究、编写、使用导学案的尝试。我们的导学案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出来的.

1、目前七至九年级在使用导学案时,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进行有针对性删改,融入教学环节,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2、骨干教师使用导学案上展示课。

3、使用导学案上课,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交流使用导学案的经验和问题。

(1)导学案中“温故知新”的内容,中年级放在课内进行,高年级根据学习目标,重点题目放在课内,其余可放在课外进行

(2)“激疑导学”部分课堂上通过自学合作探究交流等重点学习,可采取读、写、画、议等方法,而不必每个题都写在导学案上

(3)“巩固达标”“拓展延伸”部分,根据教学设计,可放在课

内,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三)学习小组的建设

合作学习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对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需要想办法克服众多困难,我们刚开始采用前后六人或八人一组,但在实际操作中,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学生很多,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了课改样本学校的分组经验后改为前后四个人为一组或六人一组(具体的根据教室位置而定)。我们把研究的重点定位于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和效果上。

1、科学地进行编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多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我们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

(1)学生的程度。每个学习小组内混合成绩好、中、差的学生。

(2)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更能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性别。性别混合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觉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将来与人交往打下基础。

2、为了提高学习小组的实效性,目前我们重点在做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

(1)听的技能。

首先,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不同见解;其次,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记住要点,并考虑别人的话是否有没有道理。最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2)说的技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说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时,要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小组汇报时,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声音洪亮。

(3)交往的技能。

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

3、角色任务

我校把老师的角色重点放在如何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上。

(1)选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讨论的内容应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2)把握讨论时机;

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提

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揭示规律性知识时、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组织讨论。

(3建立合作规则

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讨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汇总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

4、评价激励

通过近三年的摸索,我们发现,以前由于评价内容太多,弱化了评价的真正目的,增加了师生的负担。今年,我们把落脚点放在如何使这种评价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内评价

组长根据各班制定的评价细则,用表格的形式把每位同学的学

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量化,每周汇总。星→二星→三星→五星 逐步升级呈现在个人及班级评价表内,展示在版面上。

(2)班级评价

班长和学习委员用表格的形式把每个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

情况进行量化,每周汇总。以流动红旗的形式展示在教室门框上。五星班级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表彰并且展示在教导处的公示栏中。

(3)校级评价

校级评价主要是学期评价,学期结束学校会评出优秀小组长和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奖励。

(四)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

我校四—六年级的数学作业分为正式作业和积分作业。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平时作业好,周日作业少。强调学生只要在平时把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考点消化掉,家庭作业就要减少或没有。

正式作业:主要练基础题(与例题相仿的类型,在格式、书写、准确率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积分作业:主要练考点、难点、易混点,但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分层的作业,一般会有三种:班里的4号做c类作业(与正式作业相仿的),3号和一部分2号做B类作业(一些稍有难度的练习),1号学生和剩余的2号做A类作业并鼓励学生做各类的选做题。

三、课改中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1、师资力量不足。

2、课改工作中,家长不理解,从而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支持。

3、学生的知识面窄,农村缺少知识来源,在短时期很难有较大的改革,教师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一些专业知识等很难得到详细的资料。

4、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堂的调控也有一些难度,学生对一些问题

的讨论漫无边际,在限制时间内很难达到讨论目的,无法保证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目前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今后,建议学区教研组领导经常深入我校指导具体工作、邀请一些专家和名师对教师作一些报告和观摩课、对学校的过程性教学和评价作出具体明确的指导

以上是我结合三实小的课改工作向大家做出的汇报,不当之处恳请指正,同时我们三实小人会以更认真的态度、更细致的管理在新课改的征程中大胆探索,追求新高!

 

第二篇:课改三年总结

赤水市葫市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第一阶段总结

(20xx年7月---20xx年8月)

为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付诸实践,探索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途径;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课程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验证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可行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为课程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为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体系与机制奠定基础。根据《赤水市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及《葫市小学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从20xx年7月起,我校认真组织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将三年来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 实验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镇(校)共有实验班 个,即现在的一、二、三、四年级所有教学班,实验班学生 人,承担实验的教师 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初级教师 人,所有实验班均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所有课程。实验课程为根据课程计划应开设的所有课程。实验所使用的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实验的基本内容

1、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适应性与科学性

(1)验证《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课程标准与学生、教师、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性

(2)验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

——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学科的性质;

——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课程标准是否体现教育的规律。

2、验证实验教材的适应性及科学性

(1)验证实验教材的适应性

——实验教材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科标准》的适应性;

1

——实验教材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适应性;

(2)验证实验教材的科学性

3、探索并验证新的教学方式

——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方式

——验证实验教材中明示的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

——验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创设的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

4、探索验证新课程教学评价的适应性、科学性

(1)构建新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2)构建新的学校考试制度

(3)验证新课程中明示的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

三、实验的组织与措施

1、根据上级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科学制定了《葫市小学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并按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机构。

(1)成立了校长任组长、中心校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片区校校长、教导主任和中心校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工作小组及培训组。并做到职责分明,落实责任。

(2)落实实验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配备了结构合理、教学精悍、勤业尽职的实验教师。

3、建立健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工作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工作制度》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四、实验的实施及效果

(一)加强学习

为使实验教师领会本次课程改革的精神,掌握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顺利推进课程改革,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各学科实验教材。(1)与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紧密结合,加强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坚持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集中培训,积极组织专题讲座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 2

积极倡导教学反思,撰写心得体会,把课程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2)在加强校本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思路,三年来,先后派教师参加县级、地级达50多人次,与相邻县、邻镇学校开展交流活动3次,开阔了教师视野,带回了先进的教学经验。(3)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新课程培训,我校教师的新教材培训、小继教培训参培率、合格率均为100%,15名教师已参加地级骨干教师培训。(4)严格学习制度,学校坚持把学习同考核、奖惩挂钩,严格考试、验收,有效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二)、立足课堂深化课程改革实验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三年来,与上级教研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充分发挥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服务和指导作用,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与实验教师一起开展研究活动,把互相听课、互相研讨等活动经常化。带着实验的目的、任务开展实验工作。

1、积极使用新课程的教学观指导教学,积极推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指出:“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教学是关注人、促进人发展的活动”。教学中,教师们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处理教内容,根据实际对教材做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教学中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促进、帮助、引导功能,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地位,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把重视“双基”的课堂目标转向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通过新课程的教学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正发生着质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一遍生机。

2、积极倡导新课程的学生观,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学 3

习模式。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在教学中,我校实验教师积极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动手实践等自主学习方式;合理选择有利于现实、有价值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呈现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局面。

(三)、重视教学研究, 以教研促课改

1、认真组织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一是认真组织年轻教师上好合格课、组织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上好示范课、公开课。严格把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每一环节工作,“传、帮、带”作用有效发挥,方法得到交流,经验得到共享。三年来,组织开展校级实验示范课、公开课教学活动40余次,镇级教学研讨活动6次,累计听课达4854节。二是认真组织开展课改教学竞赛活动,三年来,我校组织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的课改课堂教学竞赛12余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学竞赛活动。三年来,参赛教师获赤水市教学竞赛二等奖人5人次,三等奖6人次,教学竞赛中,通过用“同课多轮上课”、“同课异构”等方式,锤炼了授课教师,发挥了集体智慧,增进了教师团结,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2、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论文,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提炼教学经验。要求课改年级教师坚持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教学论文,三年来共收到教学反思、经验论文于1125篇,县级刊物发表13篇,地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28篇。

3、坚持做到集体备课每周不少于一次,加强学科教学的研究、教材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4、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关系。

5、深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庭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现已进入结题阶段,有关资料和结题的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

(四)、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师生发展

1、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努力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定性与定量、平时与定期结合,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社会参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坚持开展好家长开放日教学活动 ,让家长评价教学,参与教学,学习教学。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有效引 4

导教师在理解新课程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自觉更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研究了学生各科学习质量评价标准,调整和充实了评价内容、标准,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更突出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与情感、合作与交流、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形成了“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的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五)、加强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我校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家长的愿望、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实际情况,编写三册校本教材(《竹桫甘露》)

(六)、完善相关资料,健全课改档案。及时报送课改资料。拓宽课改信息渠道,及时传输课改信息。

五、实验的结果

1、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教师教学、学生发展的需要,能较好体现学科的性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是新时期教学科学的指导性文件。

2、各学科实验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弹性便于调整,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材内容丰富、难易程度合理、编排结构恰当,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需要,适应新时期教师教学的需要。

3、新时期的教学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是应该关注人的活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都是教学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要精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4、学生学习是主动的、独立的、独特的,是生动活泼、主 5

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5、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成长记录袋”能客观反映被评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方式。

六、课改实验的讨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存在不同步、不协调现象,受陈旧制度的导向与制约,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同时制度的不稳定也造成教师无所适从,严重阻碍课改推进。

2、全镇校、点、分散,学校规模太小,教学环境的改变和硬件投入远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部分教师素质成为课改成败令人忧虑的问题,课改培训任务任重道远。

3、学校课改工作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造成工作盲目性,课改往往停留在面上,没有质的提升。

葫市小学

二00六年九月二十日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