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总结、

20xx年第二学期语文专题总结

让语文课成为快乐

培新中学:马贵珍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情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我的记记中,从中学开始,到大学,直到今天,几乎所的的语文老师,包括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大学中文系教授,甚至包括今天传授经验的特级老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每到上文言文的课时都是千篇一律的:老师在台上一个词一个句子的解释,一句句不停地写出,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台下却是鸦雀无声,静得吓人;老师在摇头晃脑地读,学生却进入半睡半醒之间……整堂课始终是死气沉沉。

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为何传到我们手中就变得如此的乏味,难道文言文的课文就一定要这样上吗?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授课方法吗?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内心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也萌升起治好这病根的想法。

《三峡》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文章中,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他那凝练生动的笔法描写了三峡雄伟的景象和四季风光,显示了伟大祖国壮丽的江山和秀美的风景。为了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以及对其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课程教学中,我运用了“三段式”活动的教学方法。

一、 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这是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满腔热情地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新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故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是:

1、 查找出每一句话的关键字,并作出解释。

2、 查找出课文里的难句,并作出意译。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这篇短文的历史背景。

4、 阅读、质疑、解疑。

5、 搜集三峡有关资料与信息。

——我们称其为“第一段”,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查找资料,主动阅读课文,在加深对本课文的字词句及整篇课文的印象的同时,也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第一段的预习质疑学习,培养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变被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诵读过程中,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可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

二、 论析疑、深化认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求有创新新型的教师,而能经常在课堂上抽时间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能从容地安排好教学程序,不影响教学进度,这是需要有相当的教学水平的。敢于让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是需要胸怀,需要自信心的,是要有坚持真理的信念的。学生思路千变万化,什么样问题都有可能提出,要迅速捕捉信息,立即作出判断,马上给予回应,这是需要一定知识底蕴的。万一答不出怎么办?能不

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会,而且高兴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呢?这是需要勇气和人格魅力的。在争论的时候往往急不择言,什么话都可能出口,面红耳赤是常见镜头,这时候还能保持教师雍容大度的风采吗?这是需要具备一定心理素质的。课堂上,默读文章后,我先请一些同学把自己找出的关键字、词、句写在黑板上,由于习惯了传统教法,同学们都羞于上台,于是我热情地鼓励:“勇敢点!写错了也没关系,能够上来的都是英雄!”,终于还是有勇敢者上来了,为了进一步鼓励,我又在喊:“还有没有要补充的?现在开始倒数:五、四、三、二?”,在最后一刻,又有两、三个同学冲了上来,全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情景,我自己也受到极大的鼓励。

“有希望!”,我暗暗对自己说。

望着被同学们写得密密麻麻的黑板,没想到他们还是能够找到部分的关键词、句,如:嶂,襄、沿、或、御、清荣峻茂??等等。“谁上来做小老师,写出它们的答案呀?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解答出一个也是好样的。”我语音刚落,很多的“小老师”就冲上了讲台,有些词的答案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我又请学习好的同学做最后的评委来批改。就这样,我们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共同对黑板上所有的字、词、句逐一进行了分析、鉴定和总结。对每一位上台的同学进行了评价,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通过整理、疏通,一篇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就这样变成了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文。文章翻译出来了,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进行下一阶段训练——朗读。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熟读,直达到诵读,才能将文章理解通彻,我先让全般齐读两遍,然后分组齐读,齐读之后又请出两位同学进行对练,一个读一句古文,另一个跟着读出相应的白话文,一古一今。最后,

请出班上的朗读能手阿倩向全班同学做了声情并茂的精彩表演。

疏通文意,诵读全文,这只是达到我的初步目的,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又是一个重头戏——课堂质疑、析疑。

这一环节要求同学们对有关课文的各种问题,以及所产生的质疑向在场的同学、老师、甚至是前来听课的老师提问,并寻求最佳答案。如自从不满意,则可另换提问对象,或请“四人小组”集体讨论,最后再与老师共同总结。

这依次可不像上一环节那样顺利了,我的鼓励词用完了,全场还是鸦雀无声,你看我,我看你,就是没有一只手举起来。我观察到同学们都在等“开第一炮”的领头人,于是我和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作了个示范给同学们看,并说可以向你最好的朋友挑战。这着还真灵,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手举了起来,越来越多的“炮弹”向对方阵地射击,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可有水平了。最可爱的是小军同学还嫌对方的答案不够准确,就自疑自释,看来这些学生都是有备而来,让人不可掉以轻心。看!中等生小丽又在向小燕提问题了:“三峡高山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两岸连山,略无阕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燕子的回答得到了我的饿赞扬,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我要反问小丽同学:作者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又有什么特点?”我向全班说:“燕子这招叫‘回马枪’,请小丽同学接招。”我有点得意忘形了??

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们一个个像政治家一样唇枪舌剑地辩论着,“四人小组”也在紧张地讨论着答案。我观察着整个战场,不断地煽风点火,到处燃起硝烟??一不小心,战火烧到了自己身上:“老师,我有个问题可以问您吗?”,哈!“调皮大王”杰仔向我挑战了,我倒要看看这个调皮大王能提出什么问题?!“请问老师,我们今天

所学的这篇短文与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的风格有何异同?”耶!这个“调皮大王”居然能够提出如此难题,我借机将他一军:“你也知道李白的《朝发白帝城》?那你可以朗诵给全班同学听听吗?同学们,欢不欢迎啊?”,“欢迎”,想不到他得意洋洋看了我一眼,朗朗诵出: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我一时性起地接了下一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我一扬手,全班同学随即齐声朗诵: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诵完李白这首著名的绝句,我已眼含泪花:“谢谢你,杰仔,你让老师如此激动,你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能够有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这是一较难理解的问题,我就从文体、写景方法和写作背景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他们的异同:李白当时舒畅愉快的心境让他用豪放、浪漫、随意的大手笔写出这首千古传颂的七言绝句,而郦道元的这篇游记也采用的是大笔渲染的手法,寥寥150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但他运用四季的变化描写了三峡的雄伟、险峻、秀美与凄寂的景色。虽然他们都笔触到了三峡两岸的猿鸣,但当时的心境却是截然不同。这两篇文章也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一日往返白帝与江陵的描写来反映了夏季水流的急速、船速的轻快。分析完后,我对同学们说,如果不满意这个答案,或者还发现其他的异同之处,课后我们再一起讨论。

经过一番挑战式的提问抢答,在老师的不适指点下,这篇课文的重点问题得到了逐一解决。望着同学速记的样子,我的心情无比愉快。

下课时间快到了,我也准备着进行课文的最后总结:这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位女同学举手道:“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知可不可以问一问老师?”原来是平时不爱言语的小娟同学,这时的我正处于胜利的喜悦当中,“没问题!你问吧。”“为什么在这风景如画的三峡里人们听到猿猴的三声哀鸣,泪水就会沾湿衣裳呢?这样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矛盾?”哇!惨了,备课时,只注意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字面解释,而忽略深究它的深层含义与作用,我犹如掉进冰窖里,思维顿时被冻结了。为了掩饰内心的着急与慌张,我把这个问题推给“四人小组:,传统的教法让同学们从政治角度去思考,他们的答案是:渔夫打鱼生活苦难,故听到了凄惨的猿猴叫声就泪湿了裳,学生说完答案后,四十九双询问的眼睛射向我,我只能郑重而内疚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小娟同学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学生,她提出的问题使我们的这堂课变成了一堂没有上完的课,希望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个问题放在脑子里,放在心里,带回去再查阅有关资料,争取到下一节课时,我们都能给小娟一个满意的回答。同时,我也希望每一堂课都有像小娟同学那样提出能难倒老师的问题。“下课铃响了,我既高兴又遗憾地走出了教室。

以后,凡是出现类似的提问,我们都戏称为“小娟问题”。 这一堂课,可以说是具有一定戏剧性,有高潮也有低潮,同学们的心情有起也有落,我上过无数次的古诗文课,而这一次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第二阶段的讨论质疑,面对学生的挑战质疑和强答,不仅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生关系也得到融洽,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让每一个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表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在实践上,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能够理解领会课文的意图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讨论中,既让学生知道了团结合作的可贵,又让他们注意力集中、表达流利。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创新,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文言文中找到了乐趣,增加了学习的欲望,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让知识的火花燃烧起来!使枯燥的古诗文课从此“活”了起来。

三、 训练实践,提高能力,开创思维。

课内的内容上完了,但课外的内容还需延续,而且更深、更长、更远。

这一课是涉及到三峡的文章,故我要求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对三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后,通过进一步的查阅资料、综合分析,争取对三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成为“三峡通”,同时对作者也要有一个全面了解。每到下一节课时,我都会利用十分钟来进行反馈。如上一堂课遗留下来的“小娟问题”,我和同学们经过多方查阅,并经过分析整理,最后也找到了答案:‘猿鸣三声泪沾裳’,是因为在凄凉、寂静而空荡的山涧里,其猿鸣声悲哀婉转,久久不能离去,使过往的人们顿感忧伤而落泪。这一句话起到渲染三峡秋天凄凉寂静的作用,同时也烘托了作者伤感的心情,可见古人描写景物的手法是多么的巧妙。当我分析完问题后,洁仪同学对我说:“老师,我爸爸答应明年暑假带我去三峡,回来时一定送一篇描写三峡风光的作品给您。虽然我很想体验‘猿鸣三声泪沾裳’的真实感受,但我永远也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据查阅信息,由于人为的‘加工’,如今三夏两岸没有猿猴出没了,又哪来的猿鸣声呢?郦道元听到猿鸣声感到伤感,而今天听不到猿鸣声我更感到伤感。照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因为无法感受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景无无比伤感呵!”

啊!多么纯洁的心灵,多么可爱的孩子!

一堂《三峡》,引伸出环境保护、引伸出许许多多的“小娟问题”??

这堂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所受的感触很深。

第三阶段的训练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并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将知识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将零散知识系统化,由“点”成“线”,并结成“网”,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而课堂外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三峡》课文的“早发 白帝,墓到江陵”一句话能让学生联想到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并能想到二者的异同,这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一教法倡导了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淌徉,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让古诗文课成为快乐,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晾起美丽的翅膀!

四、 三段式活动教学的思考

传统一词一句死记硬背的文言文教法是可以改变的,“三段式”活动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暴露出了我们传统教法的一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让“得意门生”抢答老师的问题,从而抑制了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调皮大王”杰仔就是一例,如果不进行质疑教学活动,不是他的提问,我根本不会注意到他,以前他上课,只要不和老师唱对台戏就算是“表现好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学习欲望是被死板、生硬的教法扼杀了。从这节课之后,他变了许多,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的学习成绩也明显进步了。

其二新课程的改革激发我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在探索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无崖、知识无终,“小娟问题”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继续学习,积极查阅相关的资料,参悟、渗透教材,保持与同事们交流、探讨,尽量不要被自己的学生问住,尽量减少“小娟问题”的出现。

其三第三阶段虽然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扩大知识面,这一点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获益匪浅,但是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同学来说,虽有益处,但花费的时间太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同事们的指教和自己的不断探索,希望早日能够找到一个切实可行懂得办法。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

3、《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

 

第二篇:自主招生专题精选之——语文审美欣赏知识总结

自主招生专题精选之——语文审美欣赏

知识总结

(20xx年高考自主招生面试在即,免费资料大放送,发邮件至 1729593736@qq.com 索取大量权威机构内部资料,绝对诱惑!)

很多学生拿到“审美欣赏”这类题目的时候无从下笔,高中教学阶段很少提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备战高考,摘录一些相关的知识放在博客中,希望能给更多的考生带来帮助。

美学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掌握审美欣赏的基本知识"考查的是一些审美的基本常识,诸如"审美范畴"、"审美心理"、"美的本质"等常识。

一、意境和意象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元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意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心理存在,是一个审美表意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意和象两方面。意境是中国古典美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

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最早由唐王昌龄提出。司空图将这一范畴具体化。宋严羽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之意境,清末王国维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两者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意境可以包含意象,但意象不一定能达到意境。两者都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形态,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和谐。

区别:

(1)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涉及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象广阔,意境深邃。

(2)在审美层次上,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的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限域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审美境界,从意向走向意境,意味着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他的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范围较确定,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 空的存在和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所以,境界是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有道德、宗教、学术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二、艺术形象的主要类型

(1)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例如《高老头》中描写伏盖公寓的意象。

(2)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天然"、"隐蔽"。

(3)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 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的特点是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寻找意象对象来负载自己的审美对象是最便捷方式。如黑色比喻死亡,王冠比喻权势。

(4)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如伊索寓言中,狼要吃小羊时要找出理由,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一一强权对弱者的欺凌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例题: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选A

"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喻象。在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这属于意象类型中的喻象;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等,属于意象类型中的仿象。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仿象。

例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三、关于美育的知识

美育(审美教育):既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一种教育方式,同时又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是同审美创造、审美欣赏有密切关系的审美活动。

净化:把一个躁动不安、利欲熏心的心灵净化为宁静的、淡泊的心灵。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

"寓教于乐"这是古罗马贺拉斯提出的著名学说,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要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指把道德教育寄寓到审美愉悦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类似中国古代的“诗教”。

17xx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布莱克的诗句"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说明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美感的非功利性(超功利性),应以万物的功利性为基础。叔本华说,国王与乞儿从窗口看夕阳,都没有功利性,都可以感到夕阳的美(错误观点)。其实不然。国王没有衣食之虑,迫害之苦,他看夕阳,可以感受到美,但乞儿不同,他缺衣少食,忧心忡忡,他哪能有心思去欣赏夕阳之美? 因此必须先有了基本的功利性的保证,然后才有非功利性的美感。美育的方式:自然、社会、艺术。

四、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论:①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②美是看上去使人愉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③美即在恰当的比例;④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这些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但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的,精神的,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美感就是快感,美的本质和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马克思主义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人的审美感受的获得同人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关。英国的布洛在19xx年出版《心理距离》 。

要牢记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① 是"世界的美"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美是自由的形象④美在创造中

② 五、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③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 18xx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

创造了美”。

④ (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

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⑤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

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说明,虽然有美的事物,但当审美主体处在异化的状况下无法欣赏美的东西,审美依赖主体的条件、心境。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来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⑥ (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

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⑦ (5)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

的真实性问题等。

⑧ 六:审美范畴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⑨ 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

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⑩ 优美的特征:

? (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①主体与对象的和谐②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③这种

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矿、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

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 崇高的特征:

?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矿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

?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 势。如火山、

雷电、奔马等。

?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

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21 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

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