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系 部 电建系

总负责 **

编 写 **

二〇**年九月

《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要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牢固确立人才质量观,遵循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教材创新。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依托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体现我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水平、反映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能得到国内职业教育同行认可的教材。教材建设必须全面反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充分体现优秀教学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优化结构,突出特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抓好重点教材,全面提高质量,突出我专业特色,力争系列配套,逐步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力求做到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推进学校发展。

二、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和保障激励措施

1、由系主任牵头,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订精品课程动态管理、专业教研组负责具体建设的系列制度,学校其余涉及部门可协助系部进行相应的建设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过调研、参考、研究讨论、领导评价验收等方法共同完成各阶段建设任务。

3、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使用、效益,制定一个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监督及效率评估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规划合理并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使用效率高。 

4、各部门及系部涉及教师应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精品课程的论证、申报、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尤其要确定合适的教材建设负责人并为教材建设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精品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扎扎实实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5、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视为同等级教科研项目,根据学校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6、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国家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其成果可记入相应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学校评选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及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7、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建设中,优先满足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需求;并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支持。

三、精品课程建设成效

1.合理安排精品课程建设任务

精品课程的任务安排表

表一:

表二:

说明:

1、每位负责人各自完成所负责模块的大纲、教材内容、课件、教案、试题库和实训项目共计6个项目的内容的编写;

2、编写期间可调用相应专业教师。

2.完成了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施工》教材的编写

3.教学团队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拥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兼职教师1人,拥有一个教研组。从学历结构上看,全部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在读5人,外聘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师8余人,双师比例达70%。

建筑工程施工 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表

4.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建成高水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建有建筑力学与材料试验室、土工试验室、钢筋绑扎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等8个专业实验实训室。设有国家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鉴定所。

校外:与陕西省神木县东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榆林市神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榆林神通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共建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真正把校企合作落到了实处。合作方式有制定订单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携手专业建设、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互派教师专家等。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施工企业中去进行,同时完成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第二篇:20xx年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20##年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

所属单位:  建筑工程学院

所属学科: 土木工程

负责人:    程海丽

日    期:  20##年3月


目            录

一、前言... 2

1、课程发展历程... 2

2、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3

二、教学队伍情况简介... 4

1、课程负责人简介... 4

2、课程组成员... 6

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7

二、教学内容... 8

1、理论教学体系... 8

2、实验教学体系... 9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10

1、课堂教学... 10

2、实践教学... 11

3、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 12

四、教学条件... 14

1、教材建设... 14

2、多媒体教学环境... 14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15

六、自我评价... 15

1、课程特点... 15

2、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6

七、课程规划... 17

1、教材建设... 17

2、教学内容... 17

3、教学改革... 17

4、网络资源... 17

5、试题库建设... 17

附录1:  课题组教学与科研主要成果... 18

1、 课程负责人... 18

2、课程组成员... 19

附录2:实践教学活动... 25


一、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教学改革深入到具体教学内容领域的关键环节。

建筑材料是土建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系列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及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筑材料课程的建设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从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突破口,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规范教学文件的执行,注意收集最新的教学和学术发展动态,选用获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重点教材,建立课程试题库等,力争使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1、课程发展历程

《建筑材料》课程在本校已有25年的历史,建筑材料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土木工程系的历史沿革紧密相连。

土木工程系(前身为土木学科)创建于1984年,当年开始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生,1986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招生。1988年教研组重组成立工程结构学科和建材与施工学科,学科下设测量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1998年通过国家教委合格评估;1999年学校机构改革时,将原隶属于学科的五个从各自所属的学科分离出来,组成了建工实验中心。1999年工程结构学科和建材与施工学科重组整合为土木工程学科,届时本科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改称为土木工程;20##年土木工程学科与实验中心重组,成立土木工程系。

建筑材料课程从最早是1984年招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到如今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建筑材料课程历经20多年几代人的奋斗,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同时也由单一门面向一个专业的课程,发展为今天面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几个专业,纵向系列也由单一的一门课发展到由多门课程(课堂教学类与实验教学类课程)组成的系列课程。

教学大纲已经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几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更加注重其实践性、时代性、先进性的要求。

教学内容依据工程实际发展的需要和行业的特征得到了即时的更新。

教学方式已由原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发展为今天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多媒体网络等多元化的方式,作业习题越来越注重综合性、研究性、实用性。

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逐步提高,教师不仅具有教学能力,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科研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以及将工程实际内容引入课堂的方式,不但使教学水平提到了提高,而且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提高。

建筑材料实验室最初只配合课堂教学开设几个课内验证型实验,随着软硬件条件的改善,现在除课内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实验外,又另外开设了独立于课程之外的四门综合设计性实验,受到学生的好评,每个学期选课人数都爆满,经常有学生反映因课堂容量有限而选不上课的情况。

已连续多年有数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建筑材料方向的毕业论文工作。

已由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之外的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先后已有上百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建筑材料方向的科学研究活动,将自己课堂所学知识尽快的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0##年本系开始正式招收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20##年项目负责人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

2、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1)培养土建类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人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科学、缜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2)以培养土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从事一般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技术工作的专业能力。

3)《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课心课程,为后续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施工》等打下基础。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运输贮存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

二、教学队伍情况简介

本课程组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人,双学位1人,本科1人。年龄都在30~50岁之间,是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中、青年教学队伍。

建筑材料课程组成员组成

1、课程负责人简介

程海丽,生于1965年7月,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是建筑材料类主讲教师,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课程共计8门。曾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指导学生从事科技活动项目5项,并获校“科园杯”奖,因此连续2年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主持教改项目1项,发表专著一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多篇,专利3项,主持或参加的市、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2次获“校级师德个人先进”称号,3次获“校级优秀班导师”称号,曾获“学生心中好老师”称号。

近五年来主讲的课程

其中,开新课程5门,新开课2门。

近五年来实践性教学及实验室建设

l 每年指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5~12人。

l 完成实验室40多万设备购买、安装、调试。

近五年主要教学研究成果、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奖:

[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年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3)

[2] 土木工程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排名第2)

[3]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年校教改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4] 拓展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  20##年(第1作者)

[5] 建筑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设想   (第2辑)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 20##年(第2作者)

2、课程组成员

姜德民

高级实验师 男 41岁,1991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获双学士学位,1996年在本系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工作,主要承担的课程有《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20篇。

在课题组中主要承担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建筑材料类选修课程讲授。

孙世国

教授 男 49岁,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岩土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地基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行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国家经贸委课题、煤炭部课题、煤炭科学基金、国家开放实验室课题及各行业部门、企业等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50余项。在这些研究成果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市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出版专著二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被EI、SCI等收录。

在本课题组中,孙世国教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

张少波

讲师,男,36岁,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是本系主讲老师,现为土木工程系主任。现从事建筑力学、工程力学及有限元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工程力学、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复合材料学报、机械强度、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数被EI、SCI收录。

在本课题组中,张少波讲师主要承担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

赵俊兰

副教授 女 47岁,1983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是本系实习实训责任课教师,现为土木系副主任兼建工实验中心主任,在本课程组中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赵俊兰副教授先后主持或参加的教学科学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多篇,并有多项获教学科研奖。

在本课题组中,赵俊兰副教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

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关键,它是支撑高校未来发展的一大支柱,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的质量和办学水平。本课程建设组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养,结构比较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适应学校、学院及土木工程系的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尽量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快速成长。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青年教师中,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培养青年教师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勤奋治学,严谨治学的优良风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乐于奉献。

以优秀中老年教师为核心,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培养工作。指导教师主要帮助他们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对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法研究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并定期检查。这样使青年教师不仅很快熟悉了教学工作,而且学到了中老年教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举行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互相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课程组从关心、信任、理解和爱护教师出发,努力为教师创造团结和谐的政治氛围,宽松舒畅的工作环境。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我课程建设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实践和探索。

课程组成员的教学科研详细情况见附录1

二、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技术工作的专业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保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能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各种建筑材料;具有学习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能力。

1、理论教学体系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的经典的课程,其内容繁杂,毗邻知识多,但又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总使人感觉内容平淡枯燥,再加上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逻辑推理又少,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均较差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注意以各章节材料的性质为主线,使教学内容自然过渡,将相对独立的各章节串起来,注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因此在授课时将相关知识理成一条主线:即各种建筑材料的制备——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各种建筑材料的建筑性能——各种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上的实际应用、贯穿始终。采用这条主线编排教学内容、使之章节分明、详略得当、又具有系统性。

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主讲教师随时把握知识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学中一直注意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安排进教学内容中,如讲混凝土一章时,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增讲了混凝土生产对天然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现状,从而引入绿色混凝土是混凝土发展趋势的内容。在教学中还注意将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科研情况及成果,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是继《建筑材料》课程后的选修课。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必修课《建筑材料》由于学时数所限,主要是介绍传统的建筑产品(水泥、砂、石、灰、混凝土、钢材等),未涉及较多的新型建筑产品,尤其是新型墙体材料、新型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等,而这些新型建材产品,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材料。因此作为《建筑材料》的一个补充,着重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建材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掌握目前已经大量使用的新型建材产品的基本性能和应用、施工技术要点。

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品种更多、更新换代更快,因此,课堂上更要注重将新技术、新政策、新规范或标准引入,使学生及时了解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

2、实验教学体系

在早期课内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课内也开设了综合性实验,另外还开设了几门设计性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浆配合比设计》,建筑装饰涂料耐候性评定》,《新型建筑材料实验实训》,如《混凝土配合比实验》,综合了粗、细骨料性能、拌合物和易性调整、立方体抗压强度等多项实验,涉及课程相关章节的多个知识点,涵盖了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性能、新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成为一套完整的、连贯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该实验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各环节,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编写报告等。开设的《砂浆配合比实验》也有类似的作用,开设这种实验,实验室只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实验设备,指导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程度,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

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园杯”学生科技活动项目,是北方工业大学与石景山科委联合资助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都有数名学生在建筑材料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课程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参预到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真题真做,研究结论对工程应用具有可参考价值。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1、课堂教学

本课程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总使人感觉内容平淡枯燥,再加上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逻辑推理又少,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均较差。为解决以上问题,同时很好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工程中应用的印象,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改革。

以材料的性质为主线,从影响材料性质的内、外因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掌握相对独立的各章节的内容,将看似繁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增加了整门课程的系统性、连续性。

针对内容平淡枯燥的问题,如在讲废品水泥的危害及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时,先是用几年前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的“衡阳大火”的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火灾场面的图片以引起了同学们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讲述了这场大火造成的生命及财产的巨大损失,然后,告诉同学们,引起这场大火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施工人员在工程中违规的使用了废品水泥。这样一来,同学们对废品水泥的危害有了很深刻和很直观的认识,接下来再讲废品水泥的判别方法时,同学们自然全神贯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认识水泥及混凝土两章中都讲到的有关“碱—集料”反应的概念及对工程产生的危害,将某水塔因“碱—集料”反应破坏的实际照片展示给学生,图片中混凝土由于发生了“碱—集料”反应而产生的巨大的裂缝清晰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使学生们将“碱—集料”反应这一枯燥的概念与工程中实际发生的事故有机的联系起来,既加深了概念的认识,又懂得了其危害,接下来再讲防止措施时,学生们自然会非常认真的听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们很好的掌握和理解为什么在控制混凝土骨料中泥及泥块含量、有害物质限量等技术要求,举出了反面的工程实例:①因骨料中有害物质超标而使新盖的教学楼成为了危楼。②因泥块含量的超标而使铁路轨枕强度明显下降等。在本课程中结合所授内容讲述类似这样的工程或事故实例还很多,这不但在弥补本课程系统性差的缺陷方面收到好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或消除了学生们普遍认为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远或在生活中用之甚少的想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反面的案例还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肩上的责任,对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将部分现行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政策等引入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材料发展的动向,明白作为技术基础课的建筑材料课程不同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仅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是不够的,要养成随时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的趋势以及在“实践中学,学中实践”的良好习惯。

将工程事故实例引入课堂,学生们从活生生的反面实例中看到了由于材料不达标而造成的巨大而惨痛的人身财产的损失,逐渐的认识到自已所学专业责任的重大,这对使学生们现在就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对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实践教学

通过拓展建筑材料实验室教学内容与教学功能,改变了实验室过去从属于课堂教学,滞后于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扩大和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视野,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为少部分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

近几年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先后承担市教委项目、校科研基金项目。在承担市教委项目的同时,利用教委的科研经费购买了属于新型建筑材料范畴的实验仪器设备,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偏重于适合传统建筑材料的实验逐渐向适合新型建筑材料实验方向拓展。同时,于20##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这也是该年度我校唯一的一项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几篇,有多篇为核心期刊。教师科研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才有可能站在专业发展的前列、才有可能站在较高的平台上将新技术、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或引导学生去获取,也才有可能指导学生从事初步的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在校时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点,建材实验室教师先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项目若干项,参加学生人数近百名,获得校“科园杯”奖若干项。内容涉及环境建材、生态建材、化学建材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中学,学中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近几年,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历次活动学生的报名都很踊跃,但由于实验条件和场地所限,每次都有很多同学因报不上名而失望的离开,这也给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希望随着实验室在硬件方面的不断发展,逐渐缓解这一矛盾。

土木97级之前的学生从未进行过有关建筑材料方面的毕业设计工作,从98级起至今,每年都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本实验室进行具有实用价值的专题型毕业论文实验,内容涉及新型环境建材、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功能性建筑材料等领域。研究内容均是真题真做,研究结论对工程应用具有可参考价值。

建材实验室近几年改变了以往教学内容只局限于传统建筑材料的局面,无论是土木毕业设计还是新开设的设计型实验课程,均在教学内容方面从原来的传统型验证型向新型和综合设计型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

3、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

土木工程是采用各种建筑材料修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工程技术,而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因此,土木工程离不开建筑材料的科学知识,不懂建筑材料的的土木工程师也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因此建筑材料课程是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所必需掌握的一门非常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

建筑材料业是一个很庞大的行业,涉及内容也及其广泛,建筑材料课程体系中的《建筑材料》课程主要讲述与土木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以结构材料为主的“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砖、钢材、沥青、木材等;主要讲述这些基本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制备和使用方法,材料的性质与组成、结构的关系,影响材料性质的因素,以及改善性能的途径等。课程中开设有实验课程,使学生在材料性能的测定、质量的评定等方面不仅加深了课堂知识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学会“实践中学、学中实践”的方法。后续《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合理而实时的补充,这门课程的开设,弥补了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学时数限制未涉及的新型建筑材料知识,既符合学科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后需课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浆配合比设计》《建筑装饰涂料耐候性评定》是独立设课的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下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好的体现了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关系外,更加注重教材与土木工程所用新材料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落后或限用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压缩学时,把教材中一些次要的、陈旧的、琐碎的内容忽略不讲。而针对当前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规范和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同时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如,烧结砖一章,增讲目前国家对粘土砖的禁用或限用政策及其内在的原因,针对教材中引用的标准落后的情况,及时将新的标准引入课堂,使学生掌握届时这类材料的国家政策和导向,避免盲目选用。又如混凝土一章,增讲了加有粉煤灰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这是因为,粉煤灰的有效再生利用即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又可节约混凝土的成本,改善其性能,是目前工程中已普遍采用的材料,耐教材上却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们更快的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正是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注意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引用教师亲自完成的科研成果教学,能够使学生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的距离感,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工作,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科学研究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如在讲混凝土一章时,就将本人主持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科研情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因制作混凝土而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数量巨大,对地球环境负荷非常之重,而再生混凝土的循环再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而可行的途径。因此,先后已有数十名学生非常踊跃的报名参加由本人指导的这方面的学生科技活动项目,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兴趣浓厚, 干劲十足,研究成果获得了“科园杯”奖励,也受到了评委专家的好评。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对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选用的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志源 李启令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是20##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选用的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五院校合编的《建筑材料》,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的教材。由于材料品种和性能的不断更新,因此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及时关注新标准规范的出现或更新情况,尽量使用最新版教材,以便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中,专门针对实验的需求,自编实验指导书,以便更好的帮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亲手实践,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逐年的快速改善,使得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可能的将新技术、新品种及时的引入课堂,使学生及时的汲取最先进、最新兴的技术和知识。

实践教学方面,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申报实验室专项基金,最近几年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从原来仅能开设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发展到现在学生可进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师还可指导相当数量的学生进行科技活动项目,教师也可开展科研活动,并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相信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更主要的是我们课程组的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料、实验条件等方面水平将不断的提高。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将工程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标准等引入课堂,同时为了讲授材料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等内容,常要引入一些工程事故实例,因此非常适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此,我们采用Powerpoint编制了适合专业特点的《建筑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动态、包含大量图片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采用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的方法讲授,课堂授课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式,形成互动的课堂气氛。还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小论文、小专题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自我评价

1、课程特点

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年富力强,人员稳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课程负责人及成员不仅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经验,而且具有多年科研开发经验和相当数量和高质量的科研学术成果,属教学科研型人才,这是我校定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决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2)教学定位明确

以培养土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逐渐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通过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环保意识,贯彻材料可持续发展思想

建筑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是天然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过度的开采与消耗已对地球产生巨大的负荷,同时,在建筑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气物、废气、废水也对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污染,但有些可再生利用的资源由于技术和政策的原因得不到及时的再利用,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贯彻材料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已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基于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已在有意识的将这方面的内容引入课堂,以贯彻和培养这种意识和思想。在科研活动中,已有数十名学生参予了这方面的研究项目,将这种思想和意识化为了实际行动。

2、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教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条件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编写适合本专业培养方向的教材。

2)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和完善。目前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材料在工程中使用情况及由于材料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等问题仅通过课堂讲述的形式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比较难于理解,课程内容也容易流于枯燥,如果增加相应的实习环节、最好是建立实习基地,这一问题就可很好的解决。

3)与同行间的技术交流还不够。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课程教学除进一步与实际相结合外,更应加强与同行的技术交流,但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这方面的交流工作做的还不够。

4)本门课程的试题库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5)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科学和合理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力的投入,目前的考核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

七、课程规划

建筑材料的课程建设要适应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在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与创新素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1、教材建设

努力计划出版建筑材料教材,将新规范和标准编入教材,将课程的切入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上。并计划制作配套相关实验教学光盘。完善现有实验教学文件。

2、教学内容

对建筑材料教学内容继续进行改革,强调发挥它的技术基础作用,突出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

在巩固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不断走出去,参加相关学术、教学研讨会,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掌握最新的改革成果和趋势,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积极探索更加适合于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模式,以科研促教学。

4、网络资源

继续制作和修改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开辟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网络平台,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建立计算机模拟平台为实验教学主要手段,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

5、试题库建设

加强试题库建设,完善建筑材料试题库。


附录1:  课题组教学与科研主要成果

1、课程负责人

近五年主要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奖

[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年 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2] 土木工程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3]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年校教改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近五年主要科学研究成果、专利及获奖:

完成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6项,在研2项,支配科研经费近30万元。主要为:

[1] 一种环保型砂壁状建筑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02145916.9  20##年授权 独立发明人

[2] 载银络合离子坡缕石型无机抗菌剂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00124957.6  20##年授权  第三发明人

[3]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 北京市教委 经费7万 20##年完成

[4] 混凝土再生骨料改性强化研究 20##年“科园杯”二等奖

[5] 再生骨料型仿“蘑菇石”研究 20##年 “科园杯”三等奖

[6] 环保型免烧砖的研制 学生科技活动项目  20##年

[7] 废旧混凝土细粉活性研究 学生科技活动项目 20##年

[8] 一种环保型改性填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国家发明专利 申请号:200710064483.1 已通过初审,现正实审  独立发明人

[9] 环保型砂壁状建筑涂料产业化技术研究 北京市教委 经费15万  20##年

[10] 再生骨料型GRC景观材料研制 学生科技活动项目

专著、学术论文:

[1] 专著:《特种混凝土和新型混凝土》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4 第二作者

[2] 水性膨胀型电缆防火涂料 北京建材 1998.1(第一作者)
[3] 丙烯酸防火涂料 北京建材 1999.1(第一作者)

[4] 新型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方向探讨 绿色建材论文集(第二作者

[5] 新型无机抗菌剂载体--天然纳米坡缕石显微表观结构研究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1.5(第五作者)

[6] 坡缕石型载银抗菌剂的研制(第二作者) 现代化工 2001.6

[7] 提高型建筑材料实验浅议 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 2002(第四作者)

[8] 开发绿色建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建筑技术开发2002.5(第一作者)

[9] 钢结构防火涂料存在问题探析 新型建筑材料2002.8 (第一作者)

[10]关于企业开展科技开发与产品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 获第六届北京工业企业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第二作者)

[11] 透水混凝土路面砖研制 新型建筑材料2003.3(第二作者)

[12] 住宅墙体混凝土裂缝的分析与控制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2.3(第三作者)

[13]钢结构防火涂料耐久性问题 新型建筑材料 2003.9 (第一作者)

[14]建筑垃圾取代天然砂配制砂壁状涂料的可行性研究 涂料工业2003.9(第一作者)

[15] 水玻璃对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强化试验研究 新型建筑材料 2004.12 (第一作者)
[16] 废混凝土粉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研究 再生资源研究 2004.4 (第一作者)
[17] 废砖粉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研究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5.1 (第一作者)

[18] 粉煤灰与废粘土砖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 混凝土与析召制品 2005.10 (第一作者)

[19] 用比强度法分析粉煤灰在再生混凝土中的火山灰效应 混凝土 2006.2 (第一作者)

[20] 拓展建筑材料实验室教学内容与教学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 2006.12 (第一作者)

[21] 水玻璃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侵蚀性探析  新型建筑材料 2008.8 (第一作者)

获的奖励:

[1] 20##-20##年度北方工业大学“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2] 20##年北京市科协第十三届“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
[3] 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第二届“优秀指导教师”

[4] 20##年北方工业大学首届校级“优秀班导师”
[5] 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第三届“优秀指导教师”

[6] 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7] 20##-20##年度北方工业大学“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8] 20##-20##年度北方工业大学“优秀班导师”

[9] 20##-20##年度北方工业大学“优秀班导师”

2、课程组成员

姜德民高级实验师

科研项目:

[1]《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材料的研究》1997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参加者

[2]《免烧粉煤灰建筑陶粒的研制》1999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参加者

[3]《生态型路面材料―透水性混凝土的实验研究》20##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

[4]《钢结构防火涂料耐久性评价》20##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参加者

[5]《利用莱城电厂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  20##年北方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 第一参加者

[6]《彩色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实验研究》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研活动基金  申请者

[7]《具有调湿功能的吊顶材料研制》20##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基金项目 参加者

[8]《水泥、粉煤灰与钢渣桩的研制及其在地基中的应用》20##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基金项目 参加者

[9]《环保型绿化混凝土的试验研究》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研活动基金  主持人

[10]《环保型轻质混凝土吸音板的研制》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研活动基金 主持人

[11]《轻质屋顶绿化混凝土构件的研制》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研活动基金 主持人

[12]《轻质保温混凝土外墙挂板的研制》20##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研活动基金 主持人

教学成果与奖励:

[1]“提高型建筑材料实验”项目,获得20##年北方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 20##年、20##年、20##年度,分别获北方工业大学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科园杯”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指导的课题组获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论文:

[1]《混合蒸汽作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工艺原理及应用》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1  第一作者

[2]《土木工程专业建材实验教学改革尝试》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2  第三作者

[3]《C55高强泵送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1  第一作者

[4]《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配比设计》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3  第一作者

[5]《硅灰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作用机理研究》建筑技术开发,2001.4  第一作者

[6]《有关碱-骨料反应问题的综述》工业建筑,2001.7  第一作者,核心期刊
[7]《提高型建筑材料实验浅议》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海洋出版社.20##年  第一作者

[8]《免烧粉煤灰建筑陶粒的研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1  第三作者
[9]《开发绿色建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建筑技术开发,2002.5  第二作者

[10]《住宅墙体混凝土裂缝的分析与控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3  第一作者 [11]《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试验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3.3  第一作者,核心期刊

[12]《彩色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研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1 第一作者

[13] 《建筑材料试验的教学改革与设想》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海洋出版社,20##年,第一作者

[14]《正交设计在环保型绿化混凝土中种植的应用》混凝土,2004.11,第一作者,核心期刊。

[15]《TEST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RETE》Inter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Appli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5第一作者 国际会议。

[16]《环保型轻质混凝土吸声板的研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5.6,第一作者,核心期刊。

[17]《环保型绿化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建筑技术,2006.1,第一作者,核心期刊。

孙世国教授:

不同个领域代表性成果:

[1] 人工开挖与自然山体边坡复合体突发灾变及其对环境工程安全影响研究(国家经贸委课题)2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地下工程开挖岩体移动规律的研究,抚顺地方政府课题,20##年省地矿厅一等奖;

[3] 边坡地表位移监测系统的研究,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990年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4] 露天开挖对边坡岩体与周边环境安全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1999年博士后基金项目;

[5] 地下与露天综合开采影响下地表变形规律的研究,1991年煤炭部课题;
[6] 建筑物沉降监测技术与动态分析,20##年企业横向课题;

[7] 人工开挖边坡与山体边坡复合体滑移场理论及到界边坡稳定性评价,20##年云南省行业部门课题;

[8] 水泥、粉煤灰与钢渣桩的研制及其在地基中的应用,20##年北京市教委课题;

教学成果与奖励: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论文:

出版专著两部、先后在国内外各类杂志和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被EI、SCI等收入。近几年不同方面代表性论文:

[1] 矿山复合开采边坡岩体变形规律(专著),地震出版社2000(ISBN7-5028-1737-9/P.1038)

[2] 露天边坡与山体边坡复合体稳定性分析(专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ISBN7-5024-2784-8);

[3] A study of theory and method for predicting and calculating the ground deformation due to combined effect of underground and open pit mining operations,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5,10;

[4] 地下与露天复合采动效应及边坡变形机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No5;
[5] 地下采动对边坡岩体影响规律的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No5;
[6] 复合采动影响下边坡岩体变形机制的模拟试验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0,No3;

[7] 复合开采引起地面长期剧烈变形的几点认识,岩土工程学报,2000,No1

[8] 开挖对岩体稳态的扰动与活化分析,中国矿业,2000,No4(ISSN1004-4051);

[9] 矿山复合采动岩体移动理论与安全评价方法,地学前缘,2000,增刊;

[10]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岩体滑移机制的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No1;

[11] 新世纪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刍析,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No3;

[12] 露天边坡与山坡复合体变形灰色预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No3;

[13] 露天边坡与山体边坡复合体变形随机介质预测方法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2,No3

[14] 露天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No3;

[15] 钢渣和粉煤灰对钢渣混凝土力学属性的影响特点,粉煤灰综合利用,20##年No3;

张少波讲师:

科研经历:

[1] 水平旋喷注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资助项目

[2] 超混纤维混凝土研制及力学性能研究-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资助项目

[3] 材料性能预测和材料设计基础技术研究-总装备部重点项目

[4] 复合材料使用性能整体推断技术研究-“十五”航空一集团资助项目

[5] 结构寿命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航空基金资助项目

[6] 常规兵器试验中的高精度小子样技术研究-总装备部重点项目

[7] 歼*鸭翼复合材料使用性能的高精度小子样预测方法研究-重点型号基金项目

[8] 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子样试验与评估技术研究-“十五”总装备部重点项目

[9] 卫星推力器和火工品切割器小子样可靠性研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项目

成果与奖励:

[1]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98171-6-4)

[2] 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99103-4)

发表论文:

在工程力学、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复合材料学报、机械强度、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数被EI、SCI收录。

[1] 张少波等.混杂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7,4

[2] 张少波等.HFRC材料弯曲疲劳损伤模型及寿命预测,工程力学,1998,4增(EI收录刊源)

[3] 张少波等.HFRC材料弯曲疲劳变形发展规律,工程力学,1998.4增(EI收录刊源)
[4] 张少波等.C-P混杂纤维混凝土疲劳变形规律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8,11(3)

[5]  Zhang ShaoBo et al. Study on the Bending Fatigue Damage of the Carbon and the 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0,Vols.183-187(已被SCI收录)

[6] Zhang ShaoBo et al. Microstructure of the Carbon and the 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Acted by Bending and Tensile Stres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0,Vols.183-187(已被SCI收录)

[7] 张少波等.一种新的数据融合方法,安全工程学报,1998,8(6)

[8] 张少波等.确定复合材料许用值的高精度、小样本方法,航空学报,1999,20(4) (EI收录刊源)

[9] 张少波等.评估复合材料安全寿命的低成本方法,复合材料学报,1999,16(4) (EI收录刊源)

[10] 张少波等.解非线性方程组的一元化方法,机械强度,1999,21(3) (已被EI收录)
[11]. 张少波等.一种新的蠕变持久可靠性方程,航空动力学报,2000,15(3) (已被EI收录)

[12] 张少波等.蠕变持久统一方程,材料工程,2000,12(已被EI收录)

[13] 张少波等.导数外推和预测理论,机械强度,2003,25(1) (已被EI收录)

[14] 张少波等.蠕变持久寿命幂函数预测方法,机械强度,2004.26(6) (已被EI收录)

[15] 张少波等.金属腐蚀性能导数预测方法,机械强度,2005.27(1) (已被EI收录)

赵俊兰副教授

科研项目:

[1]  20##年9月至20##年10月主持完成北方工业大学教改课题〈现代测绘技术“3S”在测量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2] 20##年9月至20##年9月主持北方工业大学学校科研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地下管网信息野外采集到内业一体化成图作业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3] 20##年9月至20##年10月主持北方工业大学教改课题〈工程勘测教学体系优化整合及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

[4] 20##年3月至20##年6月横向课题,北方工业大学地下管网数字专题测绘探测

[5] 20##年8月至20##年7月,北方工业大学教改基金立项《工程地质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6] 20##年8月至20##年7月,大学生科技活动《北方工业大学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7] 20##年9月至20##年7月,在数字城市构建中的GPS测量技术标准的选择及GPS测量误差分析

[8] 20##年7月至20##年6月,大学生科技活动《地下管线综合工作模式研究》

[9] 20##年7月至20##年6月,基于G25退耕还林后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建设

[10] 主持北京市教委项目《公路边坡失稳灾害预测预警评价信息技术的研究》课题研究。项目经费10.0万元(在研)。

[11]  20##年10-20##年9月   大学生科技活动《GPS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误差和精度控制研究》

科研论文:

[1] 全站仪水平角实测精度的研究《有色金属》,1998.1 CN11-1893 第一作

[2] Kinging法在GIS空间数据内插中的应用 《有色金属》 1998.3 CN11-1983 独立完成

[3] 对土建类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8.2 CN11-2555/TF 独立完成

[4] 测量学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研究 《测绘信息工程》 1998增刊 CN42-1415/P 独立完成

[5] 浅谈测量学的教学改革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 《北京测绘》 1998.4 CN11-3637/P 独立完成

[6] 全站仪矿山测量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有色金属》 1999.2 CN11-1983 独立完成

[7] 测绘新技术补充讲义 北方工业大学 20##年 独立完成

[8] 森林资源清查实时自动测量定位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 .1 CN11-2555/TF 第一作者

[9] 面向21世纪测量学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1.6 CN43-1042/G4第二作者

[10] NGS-200型GPS测量系统在建立三维控制网中的应用《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3 CN11-2555/TF 第一作者

[11] 改革《测量学》教学体系加速知识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的转化《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海洋出版社 2002.6 第一作者

[12] 地图扫描矢量化空间数据的误差校正与精度分析的研究《矿山测量》 20## .4 CN13-1096/TD 第一作者

[13] 数字地图在Java Aplat 下的控制和应用的研究 《测绘通报》 2003.2 CN11-2246/P 第一作者

[14] 林业电子手簿的开发与应用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3.3 CN11-2555/TF 第二作者

[15] 测量学原理 543 千字 副主编 出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 7-5038-3225-8 2002.10

[16] 应用GPS、GIS、RS“3S”技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探索《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第二辑 海洋出版社 ISBN 7-5027-6125-7 2004.7 第一作者

[17] 地下管线探测的探讨《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3月 CN11-2555/TF 独立作者

[18] 地下管线探测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模式研究 20##年1月 CN11-3537/p 北京测绘独立作者

[19] 基于GIS的消防自动受警信息系统的应用《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年3月 CN11-2555/TF 第二作者

[20] 工程地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北方工业大学教改论文集》第三辑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7-5017-7758-6 独立作者

[21] 工程地质学 主编 ISBN 7-80227-145-2  20##年12月 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

[22] 基于GIS城市策划综合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  测绘科学 20##年6期 第一作者

[23] 校园地下管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测绘科学 20##年5期

[24] 模糊模式识别在提高地图矢量化精度中的应用研究  测绘科学 2008.“3S”专刊

附录2:实践教学活动

1、  参加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情况


2、     学生在课程组教师指导下从事的科技活动项目


3、课程负责人指导毕业生从事的专题研究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