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7月底到8月上旬,我有幸参加了由西南大学组织的重庆市第19届新进高校教师教师岗前培训,授课的老师丰富的教学知识,优秀的教学方法,令刚刚踏入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职业的我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启发。

艾兴教授所讲解的高等教育学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传道授业的老师,解惑的学者。其次,教师是榜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要时时为学生着想,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关怀。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冯维教授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教育心理学这么学科,并在讲学过程中加入了她在其他地方讲座的实例为我们分析比较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使我收益颇丰。

“师者,人之模仿也”,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道德主要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过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袁顶国教授在讲解这门课程时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并且在课程的最后,更是用了一部新加坡的经典教育方面的电影《小孩不笨2》来更直接的介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真正的育人、树人的目的。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它对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杨挺教授更是从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起点给我们讲授了高等教育法规这门课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对高等教育法规有了总体的认识,明确了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高等教育中的纠纷与维权。国家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

育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也用法律形式确保了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方向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也许,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只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才能取得好的开端,而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不断开拓进取,脚踏实地,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规律,把握特点,形成新的工作思路,用自己的热情,良好的师德,进取的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次培训活动已经把我领进了教育教学的神圣殿堂,对教师来说,成长最重要的是以终身学习为途径的自我培训,我将用自己扎扎实实的教学教学探索和实践,做个不断进步,永不停步的阳光教师,做个无愧于“老师”这个神圣称谓的好老师。

 

第二篇:20xx年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笔记

20xx年教师岗前培训资料

(教育学笔记)

20xx年江苏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笔记

一点点努力,给你一份惊喜!

时间:20xx年

目录

Part 1 高校教学原则 ...................................................................................................................... 1

Part 2 高校教学过程 .................................................................................................................... 2

Part 3 高校教学方法 ...................................................................................................................... 3

Part 4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 4

Part 5 高校教学内容(课程) .................................................................................................... 5

Part 6 高校教师和学生 ................................................................................................................ 6

Part 7 高校科学研究 .................................................................................................................... 8

Part 8 高校发展的社会基础 ........................................................................................................ 8

Part 9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 9

Part 10 高等教育目标 ................................................................................................................ 10

Part 11 高等学校管理 .................................................................................................................. 12

Part 12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 13

Part 13 素质教育(补充) .......................................................................................................... 14

Part 14 其他 .................................................................................................................................. 14

Part 15 历年考题分类汇总 .......................................................................................................... 16

20xx年教育学笔记

注:标黄色的是20xx年12月6日的考试内容

Part 1 高校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P130: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实践性、科学性)。

2. 高校教学原则P131-139: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科学性: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符合青年的特点;

思想性: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求:a. 确保教学方向性和科学性;b.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须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c. 充分发掘教材内在思想性(注意不要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而要“以文载道”,寓思想性于教学中);d. 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积极个性品质。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与发展。要求:①强调民主,尊重学生。②强调对话式心态,实行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③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探索创新。 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高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努力促进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发展。 要求:①要明确高等学校的培养能力的任务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②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观察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参与科研;③提倡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难度,由知识的广度求深度,促进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激发学生克服困难。

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要求:①教师要通晓所教学科的理论,了解有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需要,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际需要相联系,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掌握理论;②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指导实习和实践;③引导学生了解现实,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形成对职业和专业的正确见解和信念。

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

要求:a. 直观性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b. 在直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归纳:个别到一般;演

1

绎:一般到个别;类比:个别到个别)。

⑥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提出,要求:a. 坚持培养目标,使全体学生都得以发展,面向全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b. 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⑦博与专相结合

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包括专业教育(纯粹)和通识教育(深井教育);

要求:a.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b. 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⑧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要求:a. 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b. 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c. 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上述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论述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和专业,对教学原则八条中的2~3条进行评述。

a. 什么是教学原则;b. 教学原则体系的具体内容;c. 选择其中2~3条,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论述。

Part 2 高校教学过程

1. 教学要素P124: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环境。

2. 教学过程实质:认识过程说、认识-交往说和多种活动并存的多本质说。

3. 教学过程P12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4.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三性) P125-128:特殊性,双边性和发展性。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不是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主要是书本知识,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认识活动有所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③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②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③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情

2

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①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其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②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③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④师生交往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人的影响之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5. 高校教学过程特点P129-130:①专业性: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是以专业作为基本教育单位进行的,是通过学习专业性的间接经验而实现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展开的;②独立性:就师生双边活动的关系而言,独立性体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③创造性:就认识活动的结果而言,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有所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④实践性:从教学过程完成之后与社会实践阶段的衔接关系来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Part 3 高校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P148: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2. 高校教学方法特殊性 P148:(1)师生共同控制知识的传递;(2)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随学生年级升高,学的成分增加,而教的成分递减;(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3. 高校基本的教学方法 P149-150:①以语言传递教学信息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③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练习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讲授法:最基本、最常规和最有效,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高;缺点: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要求: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科学性;③内容的逻辑性;④语言的感染性。

问答法:亦称答辩法、谈话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巩固已知获得新知。要求:①精心设计问题;②问题必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讨论法:亦称辩论法,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定问题经过一定准备,在课堂上或小组里各抒己见、互相争辩。

演示法:亦称现场教学法,指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向学

3

生做示范,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该法始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到课外、校外的现场观察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以获取新知巩固已知。

练习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根据教学需要所设计出来的问题,以深化和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方式。

4. 高校其他的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方法)P154:①案例法: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xx年首创;②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③程序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金纳提出;④习明纳尔法;⑤网络教学法。

5.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P159:每一种方法都有它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机械地应用到所有具体教学中去,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方法选择依据P160:①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②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④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⑤根据教学原则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与特定内容和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

Part 4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1. 教学组织形式 P140: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人员、时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包括教学活动的规模、师生活动形式、教学活动时间和教学活动场所。

2. 教学组织形式类型 P140-142: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制和远程授课,其中,班级授课制和个别教学是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编成班级,由教师按固定的课程计划分科实施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各类各级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①不能充分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个别教学: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反过来成了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远程授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视广播等视听技术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不同地点实时的、交互的、有选择性的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

3. 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P143:小规模化、短学程化和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4. 高校教学三大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

5. 从教师角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教学评估):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臵与检查、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6. 从学生角度,学习的基本环节(学生成绩检查方式):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独立作业、解决疑难、自我检查与小结等。

4

7.备课(论述题)P144: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环节,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1)备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注意广泛阅读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2)备学生: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3)备方法: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8. 上课:评价上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和气氛活跃。 ①目标明确。教师首先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什么内容和方法,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内容正确。一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的技能和行为必须是符合规范的,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应当及时加以纠正。

③方法得当。虽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教师还是应当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的目的与认为、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条件等),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力图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④表述清晰。一方面,要根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次序分明;另一方面,讲课时要做到语音语速适当、板书规范。

⑤气氛活跃。课堂教学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到动口动手又动脑。

Part 5 高校教学内容(课程)

1. 课程P113-114:指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课程就是指教学科目(×)。

2. 高校课程特征P114:①专业性(高等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开始专门化课程);②探究性(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③前沿性(把大学生引向专门领域文化、科研的最新前沿)。

3. 高校课程结构(补充)P114-117: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层次结构):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②量力性原则(难度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所及),③满足性原则(内容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产生成就感),④过程性原则(提供锻炼学生技能、发展智力和品德的经验过程),⑤经济性原则(充分使用现有资源,考虑资源使用的简化和节约)

5. 高校课程文件P119-121:①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

5

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含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臵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配;学分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逐步推行学分制;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说明部分(阐明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科书编选依据、教学方法提示)、正文部分(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教学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和附录部分(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6. 教学材料(教材)P121:含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也是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就是教科书(×)。

7. 高校课程资源P122:除教材外,还包括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选中了的资源即为教学材料。

8. 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补充):①课程内容综合化;②课程性质职业化;③课程方向人文化。

Part 6 高校教师和学生

1. 教师P189: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其特征:本质特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和形式特征(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3. 教师角色P189-190:①传授者的角色;②管理者的角色;③代理人的角色。

4. 教师角色特征P190:①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集合了多种其他社会角色的职能;②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a.专门知识技能、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b.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c.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③具有特殊地位的职业角色。

5. 高校教师价值(3基本任务或3职能)P192-193:①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②科研: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③服务社会: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6. 如承担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P192-193:①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②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③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P194-196:①复杂性,决定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a.由其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决定;b.由其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c.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上);②创造性,决定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③示范性,决定教师要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a.学生向师性决定教师劳动示范性;b.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示范性);④群体性,决定教师应有高度协作意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学生的向师性决定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

6

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8. 教师教育情意P198: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4方面:①教育理想(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教师自我发展与提高的巨大动力);②教育情操(教师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理智型的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③教育性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④教师自我(教师对其工作的自我体认与自我反思)。

9. 高校教师素质(品德素质和专业素质)P197: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a.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b.心理素质(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10. 教师必需的教学能力主要有:①教学设计的能力(掌握运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等)②教学实施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教育机智)③学业检查评价能力(设计评价目标和标准的能力、收集评价资料的能力、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能力、分析评价结果的能力、反馈矫正的能力等)④终身学习的能力⑤反思教育的能力⑥基于网络资源的教育能力。

11. 高校教师权利P201-202: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12.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P203-204: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4方面要求【①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先决条件);②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③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必备条件);④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生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有认定资格。

13.大学生(高等教育对象)的身心特殊性P86-87:①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②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③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④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⑤面对的压力较大;⑥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14. 高校师生关系(补充):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联系而结成的关系;3表现:①社会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建立的工作、组织关系);②心理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建立的认知、情感关系);③伦理学意义上(高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建立的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关系,依靠责任感和义务感巩固)。

7

15.高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途径(补充):①认识和理解学生;②树立威信,提高业务素质,完善人格;③让学生积极参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Part 7 高校科学研究

1. 科学研究P166-167:高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点大学(加大科研数量);本科大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专科及师资薄弱院校(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科从19世纪初算起;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洪堡(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180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术自由);从洪堡开始,出现教自由和学自由。

2. 科学研究在高校中作用P169-172:①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学科发展的基础;⑤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⑥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3. 高校教育研究内容P177:①教育对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方法;④教学组织形式;⑤教学管理制度。

4 . 高校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P177: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 科学研究起点P178: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6. 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与形式P184:①激励法(有经济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组织激励等);②计量法(运用数学的方法对高校科研进行量化的管理);③权利控制法;④专家评议法

7. 高校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按比例发展原则;③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攻关、分工协作、课题组);④计划选题和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学校、教师三者利益有机地协调)

Part 8 高校发展的社会基础

1.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P44-48:(2规2影1促1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强大的、广泛和深刻的作用,对高等教育发展同样不能例外,6作用: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机构的设臵、人才的培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教育方式的选择,均以是否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治统治秩序为依据);②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社会的阶级关系,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地位,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或价值目标);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a.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

8

b.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a. 扩大高等教育机会;b. 调整教育结构;c. 改革高校入学制度);⑥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a. 举办高等教育机构;b. 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 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P53-54:①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②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决策(P28-29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如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3.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P64-66: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一般指中小学教育。 4. 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如科研成为高校第二职能。②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臵,丰富了高等教育内容。③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层次不断扩大。④科技进步促使高等教育强化科学研究。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⑤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扩大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Part 9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 高等教育政治价值P68-70:①促进社会政治延续【a.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政治领导人才;通过培养政治意识和政治热情,提高专门人才参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能力);b.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高等教育除了通过培养政治人才,补充统治阶级的政治力量,它还能通过对现存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化”解释,并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认同、服从并适应社会政治格局)】;②推进社会政治生活(a.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科学化;b.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③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高校里的政治教育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征,故对人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容易使人形成比较完整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从而使人们的政治行为更具约束力与影响力)。

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2. 高等教育经济价值P71-73: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提高人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a.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b.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小c.教育投资的增加可提高劳动所得的比重,降低财产所得所占份额)。

3. 高等教育科学价值P73:①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a.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经过合理的编排与加工,传授给受教育者;b.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中高等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高等教育所进行的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人类需要大量时间探究才得以发现的科学研究成果);②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传输人类已知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在生产一些

9

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从而扩大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

4. 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P75-76:①传承文化(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传承);②改造文化(a.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的能;b.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③创造新的文化

5. 高等教育个人价值P77-79:①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高等教育可以使人脱离父辈所从事的职业与地位,而且能够有较多机会进入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阶层)。

知识改变命运,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6. 高等学校职能(价值、基本任务)P82: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③直接为社会服务

7. 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关系: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既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③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付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8.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大学在遵循自身特性与规律的前提下,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的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服务。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①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②根据地方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转化;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提供咨询;④创办科技产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⑤利用学校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器械等,为本地区各种团体服务。

Part 10 高等教育目标

1. 教育方针(补充):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 教育目标P87: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培养目标P93: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对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4. 课程目标P95: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5. 单元目标P95: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6. 高等教育目标性质P87-88:①主观性(a. 以客观现实为前提,以客观因果性和规律性为依据;b. 不因出现于人的头脑成为一种观念就告终结,而是要作用于高等教育对象,并且在作用过程中不断地扬弃自己,使自己在对象身上客观化、现实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主观又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客观相统一);②复杂性(a.对人才的理解的复杂性;b. 教育主客体的复杂关系之中)。

10

7. 高等教育目标意义(作用)P88: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②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③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8. 制定高等教育目标依据P90-93:①社会发展的需要(a.反映政治和经济的需要;b.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②人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通过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9. 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a.心与身的关系(有了健全的身体,才能为心理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健全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依赖于心理,心理素质不健康的人会患有各种心因性疾病,导致生命的危机);b.德与才的关系(德统帅着才,决定才的方向和现实意义;人的品德对才智有某些依赖性,尤其是要以一定的知识和文化作为基础;应该德才兼备);c.社会性品德(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态度与倾向方面)与个性心理品质(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式上的品质,如情感、情感与理智的协调、意志、自我意识、性格等)之间的关系;d.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10.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人才,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直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

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②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③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④历史上出现高等教育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中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找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

11. 分层次培养目标P93:两个基本层次,即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12. 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P94(补充):①学科11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含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含体育学)、文学(含语言学、艺术学、图书馆学等)、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②学科大类(一级学科);③专业(二级学科)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

11

13. 课程目标分类P95:①认知类(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和思维能力);②技能类(行为、习惯、运动及交际能力);③情感类(思想、观点和信念);④应用类(应用前三类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

14. 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P96:高级人才极限性层次,上限是精英高级人才,下限是一般高级人才。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15.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P97:①学术人才(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如哲学家、数学家、史学家、物理学家等);②实用人才(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如工程师、教师、医生、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表演艺术家、发明家等)。

16.通才与专才P98:通才和专才的区别通过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考察;①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②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17.我国高等教育目标P102: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Part 11 高等学校管理

1. 高等学校管理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调控的过程。高等学校是兼有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具有松散结合系统的组织特征。公立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院系三级系列,是高等学校通常的组织形式。

2. 高等学校组织特征:教育性,学术性,松散性。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教育性,学术性。高等学校组织的松散性体现在:目标的模糊性,组织的学科性,组织的自主性。

3.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以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关系,可以将西方高等学校管理模式分为三种(权力结构):一是学术权利主导模式,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即“欧陆模式”(突出教授权利);二是行政权利主导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即“美国模式”(行政权利突出,权利集中于校董事会);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称为“英国模式”(两者差不多)。

4.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指的是高等学校内部领导权利的分配方式及其相关的制度。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xx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5. 组织结构:院校系三级组织机构,是国际高等教育的一般情况。

6. 高校管理以学术管理为特征。

7.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1)目标性原则。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适宜一办学目标;高等学校的所有管理活动和环节,都要围绕着这一目标来进行,都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以此目标为指导,协调处理好办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配臵学校内外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2)整体性原则。高等学校管理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协调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教学与科研、老师与学生、学术事务与非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学校事业

12

的持续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有效运行。(3)民主性原则。高等学校应该领先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学,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师生员工和社会力量高等学校管理。(4)效益性原则。高等学校按照办学目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管理和运行过程中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使学校办学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8.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学的管理制度:选修制、绩点制、学分制。

9.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1)教师的教学评估:①教学准备程度②教学态度③教学方法④教学内容⑤教学效果

(2)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

Part 12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制度是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性质、范围、机构。活动方式、培养目标和运行原则的规定。

2、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模式:集权模式(法、俄、中),分权模式(美),并重模式(日,英,德)。

3、高等教育学校制度是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以及其间关系的总称,简称高等教育学制。

4、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5、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分为3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毛入学率<15%)、大众高等教育阶段(15%—50%)、普及高等教育阶段(>50%)。从20xx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6、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7、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①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条件;②社会民主化浪潮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要求;③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④随着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劳动力而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成为谋生的需要,而且成为精神享受的需要。

8、高等教育多样化

表现:①培养目标多样化;②教育对象多样化;③培养方式的多样化④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⑤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⑥经费来源多样化⑦社会职能的多样化。

成因: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促使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多样化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另一个因素③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的广泛实施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9、高等教育国际化

表现:课程的国际内容;教师和学生从事与教育、科研有关的国际流动;教育系统从事跨国

13

界的技术援助和教育合作计划。

Part 13 素质教育(补充)

1.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不是片面、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但也不能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来。

2.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原因):a.经济发展的社会化与全球化使职业变动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和可再就业的要求更加突出,要想做到固本强枝,只有进行素质教育;b.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c.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d.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

3.素质教育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4.素质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①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必须提高;②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必须得到提高)。

5.素质教育任务:①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②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修养能力);③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和劳动)。

6.素质教育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7.素质教育重点: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翼)。

8.素质教育难点:发展情感。

Part 14 其他

1.P14 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P15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3.P15西周大学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

4.P15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

5.P16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6.P18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7.P19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四大学科是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①洪堡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②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③洪堡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学术自由的原则。学术自由原则至少包含这样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掣肘。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他们可以不受人金额威胁地探索真理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14

8.莫利尔法案P28-29:1857年,莫利尔提出一项通过赠地建立农工学院的议案,议案于1861年在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并由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生效,遂为著名的莫利尔法案。法案的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即农工学院;资助办法是,按照1860年规定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由联邦政府分得三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通过出售土地获取建校资金。这样建立起来的学院称之为赠地学院,如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9.威斯康辛思想P29:19xx年,范海斯被任命为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包括:①教学;②科研;③把科学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19xx年,威斯康辛州公共图书馆管理员查尔斯在《威斯康辛思想》中,首次用“威斯康辛思想”概括上述办学思想和实践,威斯康辛思想成为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0.P32 1862年成立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在当时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还是全国最高教育性质机关,对全国高等教育、乃至对全国教育都有重要的统领作用。

11.癸卯学制P3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2.高校组织二重性P208:教育性和学术性。

13.P21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 产 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4.高校管理原则P 220-223:目标性、整体性、民主性和效益性原则

15.高等教育制度模式P 232: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中国属于集权模式。

16.P 234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17.学历P 237: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18.我国的学位制度P 239: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P 247: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20.P 248马丁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化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量增加,还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臵、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

21.P 249从20xx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22. 高校5部法(补充):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2.12,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通过;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31,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1995.3.18,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④《中华人民共

15

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5.15,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通过;⑤《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8.29,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通过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单行法),人大通过基本法。

23. P131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学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中总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原则;北宋朱熹提出循序渐进法;P152 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教学论鼻祖)提出教学原则体系。

Part 15 历年考题分类汇总

1. 人物总结

①夸美纽斯:教学原则、演示法、班级授课制;②布鲁纳:发现教学法;③斯金纳:程序教学法;④贝克尔、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⑤舒尔茨:经济增长33%归因于教育;⑥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⑦孔子: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⑧《礼记 学记》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⑨范海斯:威斯康辛大学校长④蔡元培: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展个性、尚自然)

2. 趋势题

①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 ②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③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3. 特点/特征/特殊性

①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②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③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④高校课程的特征 ⑤教师的角色特征 ⑥高校教师劳动特点

⑦大学生身心特殊性 ⑧高等学校组织的特征

4、原则

①教学原则 ②高校科研的原则 ③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④高校管理的原则

4.某大学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他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上课开始,他先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字的课题名称,然后用准备好的电脑课件代替并不好的板书。课后,听课老师议论说,这堂课上的很好,假如这五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该青年教师无可奈何的说,没办法,因为评课标准中就有一条“板书”。请你谈谈教师是应该逐条对照评课标准上课,还是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思考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答:1)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规范着课堂教学的运作,课堂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一点需要肯定。一方面,是为了全体学生,要使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另一方面,要让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智慧得以充分发挥,从人本性的角度来看,应该多一点灵活性,模式性的东西尽量少一些,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2)教学过程中的艺术也是要注重的,板书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应当符合审美需求。板书按性质划分为提纲式板书、要点式板书、提示性板书、辨析性板书和总结性板书,要求做到书写流畅,整洁对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和启人深思。

16

3)以上两点式辩证的统一。板书是一项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课件不能完全取代板书作用,单纯使用事先编好的课件,只能提供预设性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板书水平应该跟上,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成功。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