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

赵建军

一、案例现象:

去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此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并且要求全班学生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奇,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妈妈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

爱吗?那样的话,爱也太平淡了吧,哪有伟大之处啊!听着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

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

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我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学校教育中创设氛围实施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我具体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步从感恩父母开始,制作亲情小档案。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他们的年龄吗?你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吗?父母为你做过什么,你又为父母做过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从中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恩惠。第二步学唱感恩歌曲、写感恩日记,发感恩短信,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在家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三步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名言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中。

(二)在成人的示范作用下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

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在家长会上,我会要求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在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尊重、理解学生,敬重同事,谦虚友善,互相帮助。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为此我开展了许多班级活动,让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在校内,我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讲感恩故事、写感恩征文、感恩板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外,我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给老人们读书读报,打扫卫生;慰问交警,通过做好交通协管员,使学生知道交警的艰辛与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懂得了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通过这一年多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现在把“知恩”、“感恩”、“报恩”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而且能落实在行动中。许多家长欣喜的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的说声“谢谢”。这次青海玉树地震,同学们都将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全部捐出去,他们终于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福。平时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以前都是自己不懂事,不懂得珍惜,其实母亲是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最可爱的人,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最好的成绩来回报她们!” 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相信学生会为我交一份满意的试卷。

 

第二篇:校本研修《感恩教育》案例

校本研修《感恩教育》案例

这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感恩仪式教育各种教学及案例。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一、激情导入

“百善孝为先”“求忠臣于孝门”“人之行莫大于孝”这几句谚语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孝道的重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受到儒家的重视,认为它是道德的入门。《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二、孝道意义的扩展 ——感恩

1、佛家思想:

孝为众善之本,释迦牟尼佛因为孝顺而提早成佛,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如果孝道有违,则人格低落,自然失去学佛的资格。不孝也是祸乱的根源,一个有孝心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更不会扰乱社会,所以先有“孝亲”才能“敬老”,不能孝敬父母,而孝敬他人、忠于国家的人恐怕是没有的。

2、儒家思想:

儒家平天下的理想就依照这几个程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提出以孝治国,移孝作忠,“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不过,孝顺自己的双亲只是狭义的“孝”,我们应当把孝的范围扩张,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孝道遍行,这将是一个大同世界。

佛家也很注重孝道“推己及人”,除了能让今生今世的父母顺心如意,还要孝敬前世的父母,这样才算彻底、究竟。可能有人会问,到底谁是我们的前世父母?答案是∶每个众生都可能是我们的前世父母。所以,佛家的孝扩张起来,不只普及人类与国家,还要普及一切众生(包括畜牲),佛教规劝世人不杀生是为了避免杀害前世父母。由于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开

始的,所以我们有过无数期的生命,因此就有无量数的父母兄弟姐妹,所以能够这么说∶“四海之内皆父母兄弟姐妹。”

感恩,这是一个很人性的词语,意思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它与报恩不同,报恩这个词语是感恩的具体行动,强调的是一种知恩图报的行为,从广义上来说,感恩之心是一种很阳光的心理,是感激、庆幸里所萌发的报答之心。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这一人性中的良知就有深刻的理解,也把它当做人立于天地间最基本的素质。

三、感恩故事

1、古代感恩故事

我国古代知恩图报、与人为善的故事很多,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导着我们怎么做人,我们是后辈们的榜样,做好我们这一代,让我们把这一传统美德传承给我们的后辈们!

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

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潦倒时,在城下钓鱼,漂洗丝絮的老妇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如此。韩信感激,说将来一定会报答她。她却凛然说:“男子汉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我伶悯公子才会送饭,哪里图什么报答!”

韩信以后作楚王时,找到那位漂母,赠她千金。

《世说新语》:顾荣应邀赴宴,见烤肉者垂涎,便将自己的那份让给他吃。同席者耻笑顾荣,他说:“一个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他逃难南迁。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随身保护他,顾荣问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2、现代感恩故事

①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视频

②丛飞的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③评论:奉献是生命的需要

奉献,被丛飞视为生命中不可放弃的责任。丛飞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他坚持10年为社会无私奉献,几乎倾其所有用于助学、助残、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他之所以这样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离不开他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爱的滋养。丛飞自小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曾经因交不起学费而差点失学。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上了大学,成长为一个知名歌手,离不开周围许多人对他的帮助和关爱。特别是他的几位恩师,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托举他走向成功。因此,他对社会、对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们都有着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感恩之心。一旦有了帮助别人的能力,他就毫不犹豫地担起帮困助弱的责任,用自己的爱心回报社会。他的这种心理行为,既体现了一种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现代精神。他说:“个人享受是次要的,奉献是我生命的需要,献爱心是我的天职。”丛飞以他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

11年前,丛飞在成都参加了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他不仅倾情演唱,还掏出了身上全部的2400元,成为全场捐出最多的一笔助学金。主持人告诉丛飞:“你捐出的这2400元,可以使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小学学业!”从那一刻起,同是苦孩子出身的丛飞决心帮助更多的失学儿童改变命运。他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的失学儿童筹集学费。从19xx年正式认养第一批辍学儿童至今,他已经资助了来自贵州、湖南、四川、云南等地的贫困学生146人,其中有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在他身患癌症住院治疗的前一年,他又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织金县认养了32名孤儿和贫困学生,资助孩子的总数达到178个。

在一些人看来,在这么一个讲实惠的年代,居然将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用于助学、助残和救灾,还热衷于各种不求任何回报的社会公益事业,确实有点缺少经济头脑,不懂得经营事业。住豪宅,开靓车,要名有名,要利得利,招朋引伴,万人仰慕,风风光光,这不正是时下许多人想方设法挤进演艺界的首要、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吗?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打动丛飞。他把人生最大的快乐放在帮助别人上,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给别人带来欢笑、捎去希望。十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多个省份的贫困地区。不管身在何处,只要一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义演现场。参加义工8年,他为社会义务服务的时间长达3600小时。置身于演艺界这样的“名利场”,却一点不把名利放在心上,而是专心致志奉献社会。

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人生追求啊!

在一般人看来,即使是做善事,凭着良心做到力所能及,也就够了。可丛飞做善事却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多年来,他没有为自己或家庭存下一笔款子,还四处借钱去帮助别人,以至欠下了高达17万元的巨额外债。他最大的痛苦并不是自己生活上的困窘,也不是别人对他的误解,而是担心那些亟待帮助的人生活无着、求告无门。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都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为了帮助别人,再苦再累再委屈,他都能忍受,他都认为值得。他的心中只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丛飞的胃病已有6年的历史,因为他要挣钱给他的“孩子们”交学费,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在生死攸关的半年里他奔波劳碌,连续不断地为贫困学生、残疾人、灾区参加义演,完全忘了自己的病情。胃出血严重时,他也只是到小医院住几天又赶紧出院。在身患晚期胃癌的情况下,丛飞依然牵挂着贫困山区的那一百多个孩子,他将大家的捐款拿出两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并吃力地给“儿女们”录下一段话:“孩子们,爸爸不能亲自来看你们了,但爸爸很想念你们,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

人??”他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如果命运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会兑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会陪着他们完成学业,会看着他们健康成长,会用更多的爱回报社会。”

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生命境界啊!

摄影记者曹红用镜头在记录丛飞,她经常被自己拍摄的画面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一张照片是丛飞病中回家打开保险箱,里面没有现金没有存折,满满装着的是他捐助过的孩子们的来信。“看着那一封封来自贫困山区孩子、家长感激和渴求的来信,看着眼前席地而坐的身患癌症的丛飞,我的内心深处被深深地震撼了,有多少爱可以割舍?正是这割舍不了的爱,让丛飞的奉献义无反顾、倾其所有。”丛飞在一首自己作词的《愿你幸福》的歌里这样唱道:“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歌如其人,或许这可以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丛飞的赤子情怀。

心理学家讲,人的生命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最高的层次乃是实现自我。当人的生命实践与这种最高需要、终极目的相一致时,就会从心底里产生持久的幸福感和不懈的意志力。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丛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无私奉献的人类精神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四、总结

古往今来,象这种知恩图报的事例太多太多,我也不一一例举,感恩与报恩之间的感动让我们的意识不断地得到提纯,我们感恩母亲、我们感恩老师、我们感恩朋友、我们感恩他人、我们感恩社会!

现代社会中“感恩”的意义已经更加的广泛,对于当然也有少数天性凉薄的“白眼狼”、“为富不仁者” 一般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庆幸自我的丰衣足食后,对身处困难中的人们以一种怜悯与慈悲并想去关爱的心态。简单的来讲就是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心态。“感恩”对于已经占有绝大多资源的富人来说,就讲究一种获得与回报的心态,想为社会、百姓做点什么的心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回报社会”的心态。。受国恩不报者,国弃之,受民恩不报者,民唾之!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大国,经济的腾飞,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少数人也富裕起来了,但国民的素质还是参差不齐,建设和谐社会也需要每个公民的“公民意识”的觉醒,要具有一个中国人的基本素质,怀着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感激之情,以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去回报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自

5.12地震以来,我们看见了我们的团结、我们的抗争、我们的凝聚、我们

的良知、我们的感恩、我们的感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个感动的瞬间让我们催然泪下,也让我们振奋与自豪,我们能够挺起胸膛骄傲的向世界说:“我们华夏民族是感恩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理,是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你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让我们去感恩祖国和人民吧!祖国是大家庭,我们在这个大家庭生育成长,她是泥土,我们是花草;她是天,我们是云;她是海,我们是水珠;我们是因她而生,我们也可以为她而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