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报告——课程版院管课使用(文中内容仅供参考)

黑龙江科技大学

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学年学期:20##-20##学年第二学期

开课学院:

课程名称:

考试年级:201  级

填 表 说 明

一、  本表使用计算机填写(签字需手写)

二、  填写的内容要求小四号宋体中文黑色字迹填写

三、  开课学院和课程名称填写全称

四、  本表须用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电子版以学院为单位发邮箱147439227@qq.com

一、  课程考试基本情况

表1 课程基本情况表

表2:各题得分统计表 (抽取2个班级)

注:按照题的序号填写,不够可增加行。

表3:成绩直方图:

表4:期末成绩排名表

表5: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二、  试题分析(试题覆盖程度;是否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考核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结构;试题分量等)

教育学课程期末试题满分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70%。从试题分量来看较为两大,第一题填空题有7个小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第二题简答题有3个小题,答案有15点,每点2分共30分;第三题辨析题有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四题论述题,答案有5点内容,每点4分共20分。尽管试题分量稍大,但如果学生平时掌握知识情况较好,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完成考试的。

从题型设计结构来看,分填空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四个题型。试题第一题填空题、第二题简答题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第三题辨析题、第四题论述题注重对学生理解、辨析、论述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设计主要针对教育学是基本原理课程,考查一方面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准确情况,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所以试题题型设计符合课程考试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度重视。

本试题覆盖课程知识面较广,达到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按照教育学教学计划,课程共设计七章教学内容,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概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师与学生、教育制度、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试题来看,第一填空题、第二题简答题,主要考查教育和教育学概论以及教师与学生、教学方面的知识;第三题简答题,考查教育目的、功能和教育制度方面的知识;第四题论述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区别则从课程的角度进行考核。四个题型涵盖了课程各章的主要知识内容,试题考核可以看出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论述问题的情况。

三、    考试成绩分析(试题难易程度;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掌握情况较好、哪些不好,说明的具体问题;答题不好的要分析原因,根据考试成绩有纵横数据对比;注重查找教学组织、手段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非第一轮教学的课程要结合上一轮教学的考试情况分析,对此次教学的整改情况,实际得到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学生成绩情况来看,呈正态分布。优秀6人占16.17%良好13人,占36.11%,中等9人占25%,及格4人占11.1%,不及格4人占11.1%。

本套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如果学习状态好并且期末及时复习是可以取得良好以上成绩的。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第一题填空题20分,平均得分12.47分;第二题简答题30分,平均得分18.77分;第三题辨析题30分,平均得分24.04分;第四题论述题20分,平均得分18.42分。

从中看出学生第一题填空题(-7.53分)和第二题简答题(-11.23)得分普遍较低答题情况不好,而对第三题辨析题(-5.96)和第四题论述题(-1.58)的答题情况较好,得分普遍较高。在第一题中有关教育构成要素、教育理论家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师职业特点的填空方面失分很多;在第二题中有关现代教育的共性特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简答时,也普遍得分不高。

之所以出现第一、第二题失分情况,一方面是老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点中的要点内容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填空的知识点印象不深不能准确填写。同时,由于组织课堂和因材施教方法的强度和运用效率不高,对于学习状态不好的学生督促检查的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够充分,对于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不高,加上复习不细致漏掉了重要内容,更有一些学生上课状态不佳,对于准确度要求高的题型更是难以完成。所以出现了记忆性、准确程度要求高的的内容,理解掌握不好考试失分较严重。而对于第三题、第四题得分普遍高的情况,则体现了学生对于主观题比较感兴趣,并且由于任课教师对课程注重理解、分析训练充分,所以学生分析论述能力培养的效果较好。

四、  改进方向与措施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今后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在新课教学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点,并且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点都要通过当堂课的教学总结来明确强调。

2、进行积极的课堂教学规范,在课前进行教学的组织管理,在课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讨论式教学、进行案例教学等,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3、进行及时的检测,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提问和加大作业量的力度,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程教学注重阶段性总结,并且在课程结束时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测试。

4、关心学生,课上、课下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增加彼此的感情,赢得学生理解。

五、  意见反馈

 

第二篇:院管课程

院管课程

2007.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