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实习心得

                                               苏杭实习心得

行程记录:

4月1日—4月4日:杭州  4月5日—4月11日:苏州   4月11日晚:上海南站

从3月31日傍晚坐上开往湘潭火车站的大巴开始,一直到4月12日风尘仆仆却满载收获地抵达学校,10级园林系为期十二天的苏杭实习圆满落下帷幕。

第一天:杭州市区——虎跑——中国美术学院——河坊街

杭州印象。从稍显破乱的火车站闸口出来,发现杭州多山,东一座西一座俏生生的穿插在杭州市。往市区走,杭州的车辆礼让行人,就觉得杭州的人也清秀可爱。稍后乘车进入市区,不由得赞叹着路边让人目不暇接的春色扑面而来,行车道旁地被搭配灌木的组合,像是翠色欲滴的画纸上铺满了艳丽生姿的风景,仔细观察后又发现。行车道旁的绿化植物郁郁葱葱,掩盖掉丑陋的路肩,就好像水泥马路边就是清新的大自然,毫不做作。进入风景区后,满眼尽是山林美景,一条虎跑路(图一)似乎铺在树丛间,两边杉树参天夹杂低矮乔灌木,又利用地势变化遮挡后边的事物,让 人错以为走进山林深处。

                                              图一 虎跑路

虎跑印象。进入虎跑景区,随着地势往上走,路旁总有水的陪伴,或是一汪静谧的潭水(图二),或是一股轻快灵动叮咚作响的小溪,景物安排紧扣”泉”字主题,也令人神清气爽。虎跑景区分布着有东西、南北两条丁字式轴线组成的庙宇建筑院落。值得一提的是,两条布局轴线近成90°角,这样很容易割裂景区整体性,但它们巧妙地借助统一的主题“泉“造景,使二者和谐共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梦泉(图三)的景点中,禅师梦泉的石雕前,有一池幽蓝色的潭水,潭水不兴波澜,水面漂浮黄叶,暗示禅师梦的恬静与瑰丽。这样奇幻的美丽作为虎跑景区的高潮景点,精彩至极,余韵悠长。二是仰止亭与弘一法师墓所在地。它地处两个轴线过渡衔接的地方,周围环境清幽雅致,竹林环绕,我们去时遍地竹笋抽新,似乎象征着佛家对于生死轮回的参悟。

图二 路旁的潭水

图三  禅师梦泉

中国美术学院印象。晚些时候,去了位于西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它的大门(图四)使用的色彩类似江南民居的白色和深灰色。高大的立柱和玻璃的匾额在灯光的仰射下在光与影的交织中神采飞扬。学院内部,是由两侧的充满古典建筑元素却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楼、景墙将前厅广场围合成一个半开敞的小型庭院,庭院顶部大手笔地覆盖着仿木质构架(图五),奇幻非凡。中国美术学院的构筑物几乎全部是现代建造方式,但它却几乎无所不在的闪耀着中式古典元素,尽情地展示着现代设计里的中国式的浓墨重彩。

                                                 图四 大门

                                                   图五  庭院顶部

河坊街印象。仿宋式的建筑和街道。店铺里充斥着现代商品,没有与硬件匹配 的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较失望。

第二天:西溪

第三天:太子湾公园——西湖西侧——岳王庙

第四天:西湖东侧

     太子湾公园印象。公园定位:营造单纯,自然,明快的氛围。围绕公园定位和主题,全园很少亭台楼阁等构筑物,只有少量体现自然野趣的风车,花房和木屋。另外,公园很注意地势的起伏变化,在游人沉醉于美丽的花田时,多样的竖向设计使这些植物姿态万千,美不胜收。也使游人感到置身于郊游野外,俯仰尽是自然气息。

      西湖印象。翻看地图我发现,西湖畔密密麻麻布满了景点,历代文人义士都爱煞这湖水,这池无限风光。当走在白堤,苏堤上时稍不留神就可能漏掉仰慕已久的景点。所以请把脚步放缓,聆听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诉说千百年来的历史和传说。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边续千年之缘,才华横溢的 苏小小埋骨西泠桥畔与铮铮铁骨的烈士秋瑾遥遥相望,岳武穆精忠报国长眠西湖畔,六桥烟柳的苏堤记录着苏轼的累累政绩,英台送别山伯把短短长桥来回走了十八里,巍巍雷峰塔却压不住白素贞一颗赤诚的心……在我眼中,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它满载着历史与传说,也在于这里近水细腻远山如黛,远近呼应如一幅正徐徐展开的中国山水画。走在西湖畔,近处(图六)有水光潋滟,点点渔舟,蒙蒙细雨中轻扭着腰肢的垂柳,抬头远望,湖中摇曳着三潭印月(图七)的倒影,淡如秀眉的远山连绵不绝,点缀在山间的雷峰塔,保俶塔时隐时现,令人向往。

                                              图六  近处柳绿桃红

                                               图七  远山倒影

       媲美天堂的杭州自古就美得令人动容。而漫步于现代化的杭州街头,仍然讶异它巧妙地包容着作为都市的时尚气息和气质中烟雨朦胧的古典江南韵味。另外,杭州的景区隔而不分,赫赫有名的西湖,太子湾公园仅一街之隔,没有高墙耸立,设关设卡,它们成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融入整个城市规划进程中,而不是作为孤立的公园存在。从西湖,太子湾,南山路,信义坊河坊街一路上都是连续的景观序列,有主题,有功能,有历史生的景 观,也有现代的景观,使它成为一个多维的休闲空间。整个杭州如同一个大游园,处处惊喜,步步惊叹。

而相比西湖自然 的湖光山色所带来的开阔美感,苏州是内敛而精致的聚合典雅。

第五天:西塘

      西塘印象。西塘很美,尤其是天上飘着斜斜细雨,游人三三两两地走在蜿蜒的廊棚底下,看着鳞次栉比的民居临水而建,狭窄的河道里船夫慢悠悠地驶着船,好像千年的时光也这么摇曳生姿地绕过船桨游走了。

第六天:金鸡湖——七里山塘——金鸡湖

第七天:留园——桐泾公园

       留园印象。当我们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抵达留园时,我发现前晚我路过它门前很多次都没发觉原来这就是入口。它和之后的所有园子一样,安静地藏在巷尾街头,满足了园主人渴望隐逸回归山林的愿望。这大概就是大隐隐于市的真实体现。说回留园,初进园子幽深变幻,狭窄开合的压抑的空间,让人惊叹于造园者对于光影的无穷操纵。从大门到古木交柯,花步小筑一段欲扬先抑的空间,设计者利用了小天井,屋顶上的明瓦、屏风、“之”字去廊,漏窗等元素营造了富有光线变化,明暗对比的空间。经过这段本身很小却在技巧性地设计后变得曲折旷奥的空间后,在绿荫轩视野豁然开朗。仿佛跋涉过长长的蜿蜒山路,终于攀上顶峰那一刻,眼前一片明朗,心也跟着狂喜。我也折服于造园者通过对于空间等实体的处理,带给人心灵感官上的触动。这样的手法可谓之巧夺天工,鬼神莫及。另外,留园虽然不大,也将全园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格。西部(图八)乡野趣味浓厚,假山真石堆叠形成条条沟壑,一派山林葱郁的气质。相对应的,东部以建筑院落为主,庭院间多是特置石峰,满足当年园主刘恕喜赏玩奇石的嗜好,连置石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与置石本身的高度都非常讲究。东南面的小院(图九)植满牡丹,去时正值盛开,满园花香四溢,假山凉亭都成为配景。中部以开阔的水景取胜,对比东部较封闭的建筑院落,中部的建筑物以亲水为主,建筑体量把握得当。这样的划分,使园主在不大的园子里欣赏到自然的多面和多变。

                                                图八 山石形成的沟壑

                                                 图九  牡丹小院

      桐泾公园印象。经过老师讲解,我对于桐泾公园的盲人植物园印象深刻。植物园内细节的处理体现了社会对于残疾群体的关心和体贴。道路的标识牌上刻有盲文;人行道的铺装通过凹凸不平来提示盲人的行走,转弯或停止;人行道旁设有扶手以辅助行走;在辨识植物的指示牌上,不仅刻有盲文,还设有语音讲解功能,使盲人通过触觉,嗅觉之外更深刻地了解植物。盲人公园的设置,除了帮助残疾群体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之外,也向我们正常人展示了另外一种世界,它提醒我想像失去一种感官后的生活,是不是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更多地向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第八天:拙政园——七里山塘

        拙政园印象。游览拙政园的时间很充足,所以体会较深。我们曾学过,相比北方皇家园林的人工挖池造山,大开大合的地形变化。多处于市井中的江南园林由于封建等级限制和人力财力资源的有限,更倾向于在极小的地段内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样以小见大的手法就常用在江南园林中。但是如此写意设计,会造成园林内地势缺少变化,竖向设计一成不变,令人觉得枯燥乏味。所以,造园者把庭园分区,缩小水平面上的距离,以衬托地势的起伏变化。同时赋予不同分区不同的内容风格,这也使园主在自家庭园中体会不同的自然风景。在拙政园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分区。拙政园的占地面积在江南园林中是较大的。它园林部分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部归田园居保持舒朗明快的风格,多自然野趣,入口大门处有缀云峰作为障景,旁边连璧石与之呼应。中部以开敞的水体为主,建筑物多临水而建围绕主水系形成高低错落的亭台楼榭,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中心聚合的水体在经过荷风四面亭后分散成两股,经过小飞虹流向跨水而建的小沧浪的南面,像是水流无穷无尽。西部水体叫闭合,水系延伸至南部塔影亭处,水道变窄,有流至细处水之尽头之意。经过这样的分区拙政园原本单一的地势,变成了包容不同特色景观的园林。

第九天:苏州博物馆——狮子林

第十天:沧浪亭——网师园

苏州博物馆印象。苏博的设计,延续了贝大师一贯的利用几何图形构图的方式。临近拙政园的地理位置,苏博深灰色花岗岩与古典白灰的色彩搭配,使采用现代钢材质的苏博与周围环境显得协调一致。而贝氏建筑的魅力更多在于细节,博物馆庭院内的片石假山巧借拙政园的树(图十),假山前的平静水面反射假山倒影美轮美奂,博物馆内案几形台阶两边翘起,造景墙上九曲桥盛载水幕,变形的坡屋顶既有传统元素又使采光良好(图十一),直射的阳光通过玻璃屋顶折射到室内可保护展品,地板上光与影的组合是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图十二),展品橱窗的框架变细可以使得展品显得厚重…无所不在的对细节的关注使苏博作为一个展示艺术品的构筑物的同时,它本身成为了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图十  片石假山借景拙政园

                                            图十一  变形的坡屋顶

                                         图十二 光与影

在出外实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与在学校的自我完全不同的认知。在这基础上全身心地体会风景的美丽,水乡的温柔和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愉悦。

大自然鬼斧神工,变幻无穷。古人穷千年的智慧摸索学习,创造了美轮美奂的自然式山水园。而在这短短十几天里,我所见识到的精致不是书本可以寥寥数语概括描绘的,那是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的立体呈现。

到如今,轮到我们向自然学习,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存。

                                                                                     2013.4.21

 

第二篇:苏杭实习作业 (2)

【城市阳台】

1、城市大阳台的设计手法:

钱江新城城市阳台工程是新城核心区块环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它具有休闲、景观、交通、服务等多重功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城市与钱塘江连接,充分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延伸。钱江新城城市阳台由主阳台和两翼阳台组成。其中阳台位于城市轴线的端头,解放东路至新业路间,宽约350米,外挑江面80米,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甲板的面积;两翼阳台分别位于清江路至解放路东路、新业路至庆春东路范围内,由上部景观、地下停车库和之江东路下穿段组成。城市阳台建设涉及的道路主线均采用下穿形式,同时充分利用现状防洪堤与钱江新城地块地形的高差,设置近1400个车位的地下车库,以满足新城核心区块的需要。城市阳台以大片生态绿化为主,结合硬质铺装、休闲小品等构成旅游观光、园林艺术的生态景点,将钱江新城核心区与钱塘江沿岸互相衬托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挑出江面的城市主阳台两侧还设置沿江城市副阳台,西起新城钱江三桥(西兴大桥),东至东方润园,沿江江岸线总长度约2.4公里。钱江新城水体景观主要从钱塘江观水和亲水两个层面来处理。针对钱塘江防浪墙的特点,运用城市阳台的理念,形成江边生态带,最大限度地接近水体;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丰富水系,沟通诸多水体,体现杭州以“水”闻名于世的城市特征。

屋顶花园的空间应用与处理方法:

波浪文化城是钱江新城最庞大的工程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地下空间。波浪文化城位于从市民中心到钱塘江、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到杭州大剧院之间的城市广场区域,所以最大的屋顶花园也就是这片广场区域。空间处理方法一、移步换景, 通过景物的对比变化, 来体现空间的广阔 。钱江新城的地形向江面逐渐抬高,通过地面广场形式、下沉空间的变化来改变空间、切割空间, 创造美的氛围, 让人们产生空间无限广阔的遐想。二、以曲代直, 由遮断而产生空间的丰富多变, 突破空间限制,大剧院前的浅水池喷泉以及折线向前延伸的地面铺砖纹路、灯光和列植的小乔木,将视线向钱塘江宽阔的江面和大阳台的位置延伸,形成一条景观轴线。三、巧妙用孔, 增加空间的深邃感。屋顶花园包括大阳台都有许多通透到地下的“洞”,这些“洞”或者是伫立在地面的用金属包裹的通风口,或是地面的玻璃洞,或者是大阳台中间大的观水的水面,这些大大小小的空洞景观构成丰富了空间的变化。

以太子湾公园为例,总结自然山水园中地形、道路与水系的处理手法(现场观察、收集,实习完成后以图与文字的形式总结)。

太子湾公园在地形塑造中,利用丰富的竖向设计手段,组织和创造出池、湾、溪、坡、坪、洲、台等园林空间,同时还根据功能与建设管理的需要,严格控制排水坡度,将所有园路均低于绿地,对园区排水及植物生长更为有利。全园地势南高北低,顺应引水需要,利用地形形成高差,促使水流顺畅的泻入西湖。

在水系处理方面,首先是从功能出发,在保证满足钱塘江—引水工程需要的同时,从景观和谐出发,以自然朴野为原则,在水系走向、驳岸处理、水位控制、水景营建、植物护岸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与建设,使引水工程与景观创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水系由引水河道接出,以瀑布、溪流、跌水、潭池等多种形式组成,最终分流三处,在全园迂回流淌后泻入西湖。

总结太子湾公园水系驳岸处理的手法(护坡形式、材料及植物等内容)。

   太子湾公园驳岸处理主要应用了缓坡入水驳岸、松木桩驳岸、自然式干砌驳岸和块石浆砌驳岸等四种驳岸形式,并结合驳岸形式主要采用了自然式种植、容器种植、种植床种植等三种种植形式,建植效果良好。 太子湾水生植物造景以其特有的流水景观而富有特色。太子湾公园等地在林下,主要应用了耐阴和耐贫瘠的常春藤和沿阶草等,它们适应性强,生长强健,覆盖密集,能抑制其他杂草的生长;同时其深绿的色彩,能起到加强林深的效果。传统绿地中的地被植物配置相当细腻,手法多样,除了在台阶、石隙间种植地被植物外,还常在池塘、小溪等山石驳岸上配置一些常绿藤本类植物,与岩石固有的“漏、透、瘦、皱”相得益彰。

 

缓坡入水断面图

松木桩驳岸断面图

 

重点分析花港观鱼从很小的面积扩大到一个大型城市公园时所使用的方法,即如何借题发挥,分别以花港、观鱼为主题,延伸发展适合现代生活的公共园林的内容。

   花港观鱼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特点,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形成的“花”“鱼”“港”的景色,以牡丹和红鱼为主题形成总体布局方案。全园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新花港、大草坪、密林地和红栎山庄七个景区。景区划分明确,各具鲜明的主题和特色,其中以观鱼的红鱼池和赏花的牡丹园为公园的主景区。空间构图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主要导游线连贯各景区,组成一个整体的,具有变化虚实对比的连续构图。以草地和植物为主体组景,具有开朗、明快的特色。

上海站

辰山植物园

收集各专类区的做法(现场拍照)

辰山植物园各专类区的做法

  华东区系植物园    以收集和展示华东区系木本植物和保护其珍稀濒危植物为主, 并展示来自国内外已在上海露地适生的木本植物, 又称树木园。种植设计拟以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大的类别划分小区, 不再强调系统分类。突出地域性是一个植物园的责任,位于华东东界的上海, 更有义务对该区系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科学有效的迁地保护, 是辰山植物园科研内涵尤为关键的一环。

  矿坑花园    辰山东南和西南两侧都留存了因采石而形成的山坳, 岩壁裸露突兀, 西侧山坳还有深潭, 景观粗糙单一, 缺乏美感。欲以植物为主要造景材料, 对坑体、地坪及山崖进行自然修复, 创造精美、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高低不同视点的花园, 该园将成为上海颇具特色的对废弃矿坑进行生态修复的样板。

  岩石和药用植物园    岩石和药用植物园以其独特地理环境为基础,利用矿坑遗迹地形地貌,借鉴西方岩石园模式,依坡造景、傍山叠石、瀑布溪流、石阶石垛,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然美景。结合新颖的药用园设计理念,将岩石园与药用园有机结合,创造一种新型园林形式。

  儿童植物园    儿童植物园的植物群落由常绿树与落叶树、阔叶树与针叶树、竹类、异形叶植物、秋色叶树、药用植物、经济植物、果树、攀援植物、古老孑遗植物、耐修剪灌木、观果植物、鸟嗜植物、观枝植物、芳香植物、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皮植物等各具特点的类型组成,每种类型选择种植适生性的代表树种。儿童植物园以儿童为自然体验对象,筛选易于引发儿童探索自然、具有趣味性的植物素材,依据儿童心理特征,通过功能分区和植物生境的营造,构建儿童探索、学习、游戏的综合性儿童植物园。

  藤蔓园    藤蔓园收集和种植了华东植物区系的藤蔓植物以及国外优良的藤蔓植物品种,共有21科、37属,近160种。藤蔓园内的植物在种植配置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土壤立地条件差,荫蔽效果不佳),从植物本身的生长特点出发,根据各植物的不同生态生活习性和攀缘能力,采用了木藤架、钢丝直墙、网格立面或绳索牵引等的布局形式以展示。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植物进行搭配,以达到既有近期的绿化效果,又延长了欣赏期,同时还能够达到种间不同种类植物的对比,形成直观的科普效果。

  春景园     以春季开花的植物为主, 营造江南秀色, 配以亭、桥, 诗画古韵, 体现“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胜境。也是极富情调、具传统园林风韵的四季花园, 植物以群植为主。

  水生植物园    辰山所在的地区虽然有高海拔的山体, 但均是孤山, 周围则是低于城市平均海拔的田地和鱼塘, 地下水位高, 这些条件不利于旱生大乔木的生长。设计将根据现有地形, 就低挖湖, 堆造地形,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湿生和水生植物可集中于水系周围, 而乔木则种植在堆积的地形上。其中人工开挖的湖面将集中水面与分散水面有机结合, 着重展示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功能, 规划设计水体植物景观和水上游览。

展览温室群    上海植物园已经有一个以展示热带雨林景观为主的大型展览温室, 而辰山植物园拟突出多个专类温室的组群, 各专类温室之间既连接又可相互独立, 欲突出单个温室的环境条件, 使某一类植物在其中得到正常的生长, 游客可在不同的空间欣赏到不同的专类植物。

观察并记录园中园——矿坑花园中不同挡墙的表现形式(绘制立面图和断面图)。

针对存留的台地边缘挡土墙,设计师用锈钢板这种带有工业印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裹,形成有节奏变化和光影韵律的景观界面。同时这些新旧挡墙之间的缝隙空间也成为可种植的区域,不同高度的种植池栽植了种类丰富的宿根花卉。

总结“一米阳光”盲人园的设计手法,体会并记录植物、铺装、服务设施等元素如何运用在盲人园的设计中(论文)。

   在和谐社会里,人人都有权利享受大自然和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愉悦感受,而盲人群体却往往由于缺乏合适的户外体验场所被限制在一个黑暗机械的、缺乏灵动色彩和变化的空间中。

一:盲人植物园是以盲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户外配备安全设施,并以触觉感知、听觉感知和嗅觉感知等为植物主题的特色公园。辰山植物园中的盲人植物园是上海第一个专业性盲人植物园。

(1)国外盲人植物园的先进经验

国外有一些各具特色的盲人植物园。如美国西雅图灯塔之家芳香园,以慈善机构与志愿者服务为特色;美国克利夫兰贝蒂奥特盲人语音公园运用了全程语音解说系统,并塑造了海伦·凯勒铜像与抽水机;德国不莱梅盲人植物园,将植物的名牌标识为字母与数字结合的检索系统;德国Rheinaue Bonn盲人园,以“盲人摸象”雕塑为景观亮点。

经验总结:盲人植物园需要全社会的认同与关爱,应结合盲人需求设置无障碍通道、盲文标识及辅助识别设施(如语音系统、趣味小品)。

(2)盲人植物园的温暖主题

盲人植物园为辰山植物园重点专类园之一,也是建设方在原方案基础上产生的新意。其以盲人游客为服务对象,位于辰山塘以东、华东植物区系内。基地南北长93米、东西宽19~27米,呈现细长的米粒形。红线范围内基地面积为1965平方米。

设计以“一米阳光”为综合主题。“一”即其为上海独一无二的盲人植物园;“米”一语双关,既表示基地形态简洁得如同一粒米,又指无障碍设施所处的一米范围;“阳光”则是突出本项目为户外的、针对残疾人群的、充满温暖的特殊体验场所。      

 (3)盲人游客的身心需求

在业主和设计方关心下,盲人园建设并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进行了五度方案

讨论、进入盲童学校调研、进行问卷调查,并在现状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力求能够充分考量盲人游客身心需求。主要心得如下:

① 设计中应当遵循安全使用、功能明确的原则;

② 鉴于盲人游客感受特点,识别区域应保持连续性和明确性,宜结合盲道布置功能区域;

③ 植物选择不必过于拘泥学术科研,而应有趣、识别特征明确;

④ 在盲人游客触觉、嗅觉、听觉基础上,适当强化环境色彩,使得色弱盲人也有

特别感受。

二:盲人植物园的布局

根据公园主题,设置单向行进路线和港湾式体验节点,并根据场地功能和观赏植物特性,将盲人植物园分为入口区、体验游线、科普知识点与环境景区。

在实际使用中,明确以单向盲道为盲人游客主要体验通道,在沿途针对不同的植物特性,布置有的放矢的体验区与科普知识点,如入口的视觉(色弱)体验区和科普触摸区,游线上的嗅觉体验区、叶触摸区、枝触摸区、花果触摸区、水生植物触摸区、树干触摸区,以及环境景区中的辨音体验区(竹林)。

三:盲人植物园的特点

作为一个量身定做的盲人植物园,在规划设计中充分结合功能需求与场地条件,细心配置植物材料,力图为盲人游客活动提供帮助。

单向交通体系——不走回头路:

考虑到盲人特殊的行为习惯,游园线路要求简单、顺畅且无回头路。遂于基地北路设单一出入口,适当放大成入口小广场,园内则形成单向游园序列。凡主要的触摸、闻香停驻点处,设港湾式小广场并加以提示。

一米阳光——无障碍设施:

完善的无障碍系统是对盲人安全游园基本保障。园内设有栏杆、盲道、盲文地图、盲文引导指示牌等无障碍设施。由于此类设施均位于栏杆至盲道的一米宽度范围内,故统称为“一米阳光”。其中栏杆采用红色彩钢,设于盲人园环路内侧。

盲道设置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植物园科学定位,盲道板选用了生态、可回收利用的塑木盲道,在保证行走安全的同时,可提示盲人这是一个独特区域。行进与停止盲道的设置完全采用标准尺寸,与无障碍规范的要求一致。

   设计为半盲游人铺设具有趣味性且能引导目的的园林道路材料,如塑木盲道板、青砖、红砖地坪等。鉴于盲人游客要求,不采用吸音的塑胶地坪(值得一提的是,当进行调查时,一位盲人孩子非常激动地说:“我们已经在黑暗当中了,如果还听不到声音,那多么可怕啊!”)。丰富的植物体验感官、体验方式,植物特色手皮肤触摸植物单体或植物器官具有特殊造型、特殊触感,并且耐触摸。鼻闻具有香味的植物,耳听音自身或借助外力可发出声响的植物,眼辨色花、叶或茎干颜色鲜艳的植物五官合作。简单、趣味的互动小品:设计增加了触摸体验停驻点,采用港湾式小广场给予活动空间,并用石笼坐凳、盲文地图、树干编钟、移动树箱等形式,使整个行程更为丰富、有趣并增加了一些互动环节。

植物优选与配置

结合盲道行进及整个感受主题确定,盲人植物园选择了大量具有特色的植物品种。植物选择主要原则:植物典型,主题明确(如入口区的乔、灌、草标本,枝条触摸区的结香);便于触摸,触摸型乔木可适当选取中小植株;花箱植物可应季更换,并体现特定主题。

持续调整与优化

辰山植物园盲人园是园内第一个以盲人为服务对象的植物园,也是辰山植物园建设后期业主的灵感,整个项目从面积、基地条件等并不是最理想的,但在业主方的持续支持和坚持下,在设计和施工方的不断努力下,盲人植物园越来越接近项目初衷——一个真正的盲人植物园。

2视觉体验区:主入口:彩色混凝土地坪石笼坐凳,红枫、红叶石楠、紫叶小檗、锦绣杜鹃、红花檵木观赏辣椒、葫芦、盆景南瓜植物是多彩的。3基本形态区:主入口:红花槭、山麻杆、木芙蓉 乔木、灌木与地被。4嗅觉体验区香花植物游线:桂花、栀子花、小叶栀子花、蜡梅。5植物的香味香叶植物游线:迷迭香、薰衣草、薄荷、鼠尾草、醉鱼草、鱼腥草花叶薄荷、柠檬薄荷、野芝麻、薰衣草、罗勒。5叶触摸区叶的大小游线石笼坐凳芭蕉、美人蕉、一叶兰、广玉兰、枇杷、龟甲冬青、亮绿忍冬变叶木、虾衣花、金叶过路黄、八宝景天植物的叶片是多种多样的。6叶的软硬游线:广玉兰、茶梅、大叶冬青、双荚决明、棣棠、木槿、红叶李、黄杨类盆景、榕树类7叶的形态游线:石笼坐凳,银杏、八角金盘、杨梅、杜鹃、柑橘、大吴风草、鸡爪槭、五角枫、三角枫、七叶树。8叶的表面(光滑/粗糙)游线:海桐、厚皮香、金叶女贞、普陀樟、蜡梅、糙叶树、珊瑚朴、朴树、枇杷叶紫珠、薜荔天人菊、荷兰菊、松果菊、麦秆菊、大花金鸡菊、亚菊。9枝条触摸区游线:垂柳、结香、花叶杞柳、柽柳、芒草、蒲苇梅花、富贵竹、发财树,有些植物的枝条是柔软的。10花果触摸区游线:石笼坐凳:枇杷、石榴、湖北海棠、桃、杏树、山楂、向日葵、鸡冠花、麦秆菊、樱花、金桔、黄金果,植物的花果形态各异。11水生植物区 游线水景墙,感应龙头苦草、眼子菜、狐尾藻、睡莲、荷花,缸栽水生植物的感受,12树干触摸区:北部出入口:紫薇,触摸树干13辨音体验区:基地南部:慈孝竹、乌哺鸡竹、菲白竹、菲黄竹。

延中绿地

分析延中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海延中绿地位于上海城市中心东西向和南北向高架交汇处,延中绿地分为7个区域,由城市道路相对分隔,形成7个相对独立的园。在总体设计构思和空间架构上又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与北侧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相联系,构成上海市中心的生态绿色之肺。延中绿地的建成改善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带动了中心城区(CBO)的良性发展,以及旅游、商业、房地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的绿化施工、苗木培育、绿化养护等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从公园立意的角度,试分析在各组团绿地的设计当中,如何体现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和保持独立性。

   上海延中绿地的设计结合上海中心城市绿地建设的实际,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绿肺建设,提出了蓝与绿的设计理念,体现生态园林特点,创造新时代的意境和特色,构建城市森林,合理利用绿地有限空间,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植物配置方式也注重生态作用,因地制宜,群落搭配合理,运用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开启了自然界的循环系统。

延中绿地主要分为春之园、自然生态园、感觉园、地质园、干河园、芳草园等。春之园以江南毛竹为主景,配以潺潺流水,拉开了蓝与绿的帷幕;自然生态园杉林挺拔,一条溪流向东静静流淌汇入湖中,人们在林中散步,充满自然的气息;在感觉园内,设计师利用人的5种生理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来分别设计,让人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地质园以一座高达8米、长约120米由天然黄石构筑的山石为主景;中央倾泻而下双瀑,气势恢宏;干河园形似三角形,主要以象征性手法表现在茂盛的树林中出现一条干枯的河流缓缓流向方,旱河蜿蜒曲折、似有似无;芳草园以草坪为中心,在绿树的环抱之中,形成林中休闲与观赏的草坪空间。上海延中绿地的规划设计凝聚了许多设计师的思想与智慧。

苏州

拙政园听雨轩、玲珑馆和海棠春坞庭院等组群随机式庭院组景的精妙之处

拙政园中部园区中枇杷园景区和远香堂景区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空间分割。廊架由于柱间开敞而具有“虚”的特质,在分隔空间的同时又为其所分隔的空间建立了相互渗透、相互延伸的空间秩序,进而产生交错变化的景观效果。拙政园中部园区中,远香堂景区和小飞虹景区通过空廊和有漏窗的半廊来分割空间。枇杷园景区中,以玲珑馆、海棠春坞、听雨轩围合而成的空间为主要空间,嘉宝亭和倚虹亭定义的周边空间均为次要空间,分列于主要空间的相对位置。远香堂景区中,主体建筑远香堂定义的空间为主要空间,黄石假山和倚玉轩分别作为次要空间相配。批把园景区亦有自己的轴线。嘉实亭实作为绣绮亭的对景存在;海棠春坞小院与听雨轩小院一墙之隔,各独立成院,南北相对,综合起来仍能在空间感受上取得平衡。

以实测的内容为基础分析拙政园的造园特点及手法

  拙政园的造园风格: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因此它的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尤以中园为代表,水的面积约占五分之三,“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面为势”,形成补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           

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在叠山理水方面,拙政园中部池中有两山,以土为主,间以山石,坡度不高,石块随意散点,显得天然真切,特别是自然隆起的山丘,土石相间的坡垅,配以宽阔的池面,扶疏的花树,轻灵的亭桥,展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不论是土质山,还是石质山,都是把山容水态移置到庭院。尽管它不是自然的真山真岭,却具有真山真岭的意趣韵味,在庭院极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峰峦的峻峭、沟谷的深壑、坡垅的平缓。如白居易称裴度之园“园下张沼沚,依高筑阶基。高峰见数仞,伊水分一枝”。

对园门到古木交柯、花步小筑的线路进行实地测绘。分析其建筑空间的转折和开合造景手法。

古木交柯是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的入口部分,从园门进入,经过一段空间曲折变化的小巷,进入到古木交柯小院中。特点有两点:①景由境生。靠祠堂北端建有砖砌花台。原生有古柏,自生女贞与古柏相连理,故称古木交柯。现补种古柏,山茶、天竹,与其交柯之名略有出入。②虚实变化。古木交柯北侧亦轩亦廊的建筑,用不同的漏窗形成漏景,漏窗的花格由东向西,由密渐疏,西侧与绿荫轩之间以空窗相隔,利用光影变化进行引导游人向西进入“绿荫”。 

花步小筑天井和绿荫轩在古木交柯西,特点有两点:①框景与空间交融。与古木交柯以洞门相隔,虽不能进入而以洞门为框,从古木交柯处可框景花步小筑的石笋和古藤,具有向西引导游人的功能。②以景点题。因此园位于明代的花步里(步通埠),即装饰花木的埠头,当时园主人谦虚而起名叫“花步小筑”。山石花台平铺于墙角,作石矶状,以石点题。绿荫轩为硬山造,由于轩东原来有老榉树一棵而得名。西侧有青枫和十二峰中的玉女峰(俗称济仙石)。临水挂落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以雕花隔扇将花步小筑天井和绿荫轩隔开,从绿荫轩中间向南隔雕花隔漏景天井内的石笋,向北则视野开阔,望及中部湖面。不足是距水面略高。

杭州

.记录金鸡湖整体布局及分区情况。

园区的总体规划是将中新合作的70km2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均遵循如下规划布局原则,即从北往南依次为工业区、居住区、中心商贸区、居住区、工业区,东西向以苏州干将路的延伸线为中轴线,而金鸡湖正像串在这根轴线上的一颗明珠,根据此总体规划思路,考虑金鸡湖本身的旅游开发功能及土地开发收益平衡,最终确定将全湖及周边沿湖地区分为8个区。分别为:城市广场、湖滨大道、水巷邻里、望湖角、金姬墩、文化水廊、玲珑湾、波心岛。

南京

体会中山陵入口轴线的设计手法

在设计中,吕彦直结合紫金山山坡的地形地貌,沿一条中轴线巧妙地布置各个单体建筑,包括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并用大片绿地和宽大的石台阶,把这些体量并不算大的单体建筑,组合成为一组庄严肃穆而又雄伟稳重的整体建筑群。

对南京明孝陵核心景区(石像路神道至宝顶)植物景观的进行分析,总结陵园植物景观营建的特点及手法。

(1)核心景区植物景观分区特性剖析

1.石像路植物景观分析

   作为孝陵神道的始端,石像路呈东南———西北走向,长618m,两侧布置石兽。作为神道最具特色的一段,石像路视线通畅,植物造景手法仅为对植、间植,植物配置简洁利落,主要起强化轴线和引导作用。

   主轴线上植物景观以落叶性的色叶植物乌桕等构成纵深空间,轴线两侧道路以紫薇、桂花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且观赏性高的树种形成中层景观,下层则以小叶黄杨、珊瑚树修剪成整齐的绿篱,强化轴线,同时保持视线通透。整体景观氛围清新自然,春有轻绿,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暖阳。其秋季红叶景观已闻名遐迩,是景区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2.翁仲路神道植物景观分析

   翁仲 路 是 神 道 的 第 二 段,呈 南 北 走 向,长250m,依次树白石望柱一对,武将、文臣各两对。主干道设置规则式的列植圆柏大道,主干道两侧附属道路的植物配置以自然式为主,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又以松柏类为主。松柏类常绿植物可彰显帝王万古长青,象征帝王的仪仗。翁仲路作为渐入核心区的导引,在道路两侧列植圆柏,营造出即将进入陵宫主体建筑的庄严气氛,加强了引导作用。

   主干道两侧以刺槐、朴树、榉树等高大乔木形成绿色主基调,林下以沿阶草做地被、毛鹃修剪成绿篱,间植梅花、紫叶李等色叶树种,在自然式群落的衬托下使得圆柏大道显得更加威武庄严,总体景观多变,层次丰富。

3.榉树大道

   神道第三段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75m,是进入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最后一段神道。道路两侧对植榉树,视线通直,大树浓荫,气宇轩昂。榉树优雅的树姿将单一的道路围合得疏密有致。

   游人在夏季可徒步行走在浓荫下,冬季沐浴在阳光中,春借梅花山之香雪海,秋观钟山之红叶。各类植物形成了典型的乔灌草群落结构,遵循量美的原则,形成了疏密有致的空间组合,丰富的景观层次及多变的景观效果。

4.陵宫门

   依神道绕过梅花山,便是依次排列在中轴线的陵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陵宫门又称文武坊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是陵寝的第一道门,这里植物种类丰富,数量繁多。

   作为进入陵宫的正门入口,这里的植物配置简洁利落,主要树种为铅笔柏、海桐、麦冬这三类常绿植物。造景手法为铅笔柏和海桐球间植,麦冬作为地被覆盖。为反映帝王至高无上,兼顾建筑的年代久远、色彩浓重、布局规整,因此选择了常绿的铅笔柏作为主基调,海桐和麦冬作为造景辅助植物材料,来显示帝王 的兴旺不衰、万古长青,与建筑配合相宜。

5.享殿

   陵宫门后是享殿,是孝陵最具魅力的建筑景观所在。绿树成荫,造景手法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是众多古树名木的栖息之地,它们的存在为古老的建筑又增添了几许悠久的气息。这里的空间布局大体呈规则式,以建筑、道路为轴线,因此在造景上应当注意所营造环境与建筑的协调,突出建筑主体,保持良好的景观视线。

   植物沿道路布置,在轴线上采用对植、列植强化轴线。享殿所在平台上种植6株榔榆,树形婀娜,春季枝叶舒展,秋季红叶满树,树干终年可观,将建筑生硬的线条柔和的恰到好处,与主干道两旁的南天竹相映成趣。地被以沿阶草为主,其上植南天竹,整体植物布置形成一条甬道,将游人的视线聚焦到享殿建筑主体上。

   享殿周围栖息着众多的古树名木,树龄都逾百年,如北美鹅掌楸、柏木、明陵榆等,有些甚至是珍稀濒危种。数百年来,历经风霜雨雪,默默陪伴帝王,映衬地貌的秀美、孝陵的宏伟,为景区的植物景观保存了原始的生息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6.方城明楼

    甬道尽头有石桥,桥北侧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称方城。在方城顶上远眺,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东有中山陵,南为梅花山,西有中山植物园,北面就是宝顶。方城建筑历经沧桑,如今已经比较破旧,方城周围的植物都为落叶性,在寒冷的冬季呈现出虬曲的枝干树丫,与建筑的沧桑相得益彰。

7.宝顶

  宝顶又称宝城,明楼之后就是宝顶,是一个325m至400m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是朱元璋的陵墓所在之处。作为墓园,墓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师,才能营造好的植物群落。为在墓地中安葬的人实现回归自然的心愿提供场所符合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的思想。在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环境里,也为生者创造一个凭吊先人,领悟生死问题的环境氛围。

    宝顶是景区的尾声,为自然式的群落景观。宝顶上不仅植物种类繁多,而且生长势旺盛,未经人工雕琢就已绿树成荫。作为墓地,这里的自然式植物配置疏密有致,形成了良好的乔灌草群落结构,与之前的植物景观序列大相径庭,为墓地营造了神秘凝重的气息。

(2)陵园植物景观营建的特点及手法

    陵园景区植物景需观遵循自然,在自然中合理创造规则景观,才能实现了规则———自然的过渡。明孝陵核心景区内每个景点植物配置不尽相同,但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陵寝植物景观意图。通过对明孝陵植物景观的研究,能让人深刻领悟到陵墓植物景观的营建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因地制宜,并且师法自然,在自然中创造景观,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3、从设计主题、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明孝陵、中山陵两座陵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比较研究,学习纪念性公园的设计手法。

一、设计主题 
  因为纪念性景观艺术性强,主题的构思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表象的也有内涵的。由于构思主题而引起的形象表现,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永远是探索者追求的目的。研究主题,往往是对所设计的对象做出历史性的判断,对事件的经过作出深入的了解。

明孝陵景观的设计主题可谓将中国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的墓葬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紧凑有序的三进院落制度,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明孝陵“前朝后寝”是出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宫殿按“前朝后寝”建造。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如期“临朝”处理政事,所以仍然需要饮食起居的“寝宫”。朱元璋生前将中国封建集权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他的施政思想在其陵宫的营建上也得到体现。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根据他本人生前的意愿,选址紫金山南坡为墓地。同年成立了以宋庆龄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并决定举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公开的陵墓设计竞赛。中山陵的设计主题是在民众中宣传和推广孙中山“三民主义”及其遗嘱中表达的政治理念,也成为国民党组织、筹办的孙中山先生葬礼包括其墓地设计的核心主题。

人对建筑艺术的物质要求固然重要,但是作为纪念性建筑而言,其精神上的要求更为重要。从古至今,各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优秀建筑都表明,建筑物完全可以成为仅为某种精神功能的载体而出现。陵园景观的建造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纪念的需要,所以它的本质就是物化形态的精神象征物,以物质传达精神是首要任务。它可以传达敬仰之情、歌颂之情,又或者哀悼、怀念之情等等。同样是纪念死亡,不同的陵园景观却通过不同的设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或意义。至于应该表现哪一种感情,则要根据不同的纪念对象来考虑,每一个纪念性景观都有它本身的、区别于其它的精神实质。 


二、主题意义 
  1、追思

“先人”古人认为“死生事大”,对死者尤为尊重,古时帝王墓称陵,圣贤者墓称林,即使死不见尸者也有衣冠冢。而从古至今,许多杰出人物都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了被崇拜的对象,对他们的崇拜心理大大促使了陵园景观的发展。追思先人是陵墓存在最初也是最原始的目的,不论是哪种类型人物的陵墓都具备这一基本意义。明孝陵是对开国帝王,对祖先的一种追思;中山陵是对一代伟人、革命先行者的追思。 
  2、表达“崇敬” 
  从古至今,多少杰出人物都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成为被崇拜的对象,出于对他们的崇拜和敬仰,人们借助建造陵园景观来表达纪念的情感。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陵墓,它的“前朝后寝和紧凑有序的三进院落的制度,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朱元璋生前将中国的封建专制集权发展到极致,他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措施在其陵宫的设计、建设上也得到体现。陵墓纪念地或缅怀亲人,或纪念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业绩,但其意义均莫过于纪念为革命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牺牲者。与这一些统治阶级的陵园景观相比,另一类陵园景观是为“人”而建造的,多为纪念历史名人或杰出人物。在陵园景观中,对知名人物的纪念比对帝王、战争英雄的纪念更加具有个性、自由随意,而且更加客观。相比于皇家陵园明孝陵的黄屋顶、红墙,中山陵建筑群采用的是蓝色的屋顶,灰白色的石头墙,这样更加贴近人民,贴近自然,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平易近人。这既有中国传统,但又打破了过去皇家陵墓的惯例。同时在建筑纹样上用几何形取代了“屋脊吻兽”的龙形图案这一传统装饰中帝王权利的象征。与前面所说的一类相比,这些陵园景观因为避免政治性的原因,艺术表达更为自由,所呈现的作品更接近于人物的真实性格。 
  3、追求“永恒” 
  无论具有哪一种目的性的纪念性空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追求“永恒”,即希望被纪念的人或事件,特别是他们所体现的精神,能够像大自然一样,或者像神明那样,永恒存在。 
  明孝陵的营建是为祈求保佑帝祚久远,国运昌盛,使朱家天下世代延续。明孝陵注重陵址的选择,以求一处万年吉壤来造福子孙后代。在民众中宣传和推广孙中山“三民主义”及其遗嘱中表达的政治理念,是国民党组织、筹办的孙中山先生葬礼包括其墓地设计的核心主题。吕彦直的中山陵设计方案最大的特点是把总平面设计成了一个钟形,这就暗示着中山陵是一座警钟,告诫我们世人要警钟长鸣,号召后人要永远记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样的一个名言,将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永世流传下去。

4、记载“历史” 

人们希望将瞬间变成永恒,回顾并记录下历史上发生的事,让事件过程能客观再现或是利用遗址等创作手段创造可以凭吊的场所。明孝陵,让国人时常想起明朝在南京建都者的名字——朱元璋,以及曾经的辉煌,让人缅怀他曾经的业绩。中山陵的建造,记载了孙中山先生毕生的追求和理想。对战争英雄的纪念一类陵园景观数量较多,设计中会有一定选择性和倾向性。设计中,这几种类型特征有时会有交叉,但陵园景观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创造,它必然有明确的主旨和强烈的思想主题,因此它还是会侧重某一特征进行表达。

三、主题表达 
  人类只有通过语言或其它手段进行沟通,才有可能传达彼此间的情感。因此,沟通可以说是意义产生的基础。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雕塑运用不同的材料,通过造型来表现主题;音乐则是运用旋律来表现主题。那么纪念性景观又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主题,受众又以什么方式来领会这个主题呢?
  纪念性景观的主题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表达,这里包括美术、音乐和雕塑等艺术手段,还包括高科技、新材料等手段,通过对素材进行有效的组合,将纪念的主题意义更准确地表达出来。以下将从修辞的层面,对陵园景观主题意义的表述方式进行分析。 
  1、象征 
  象征——原义是“寓意于象”,用具体事物或某种形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情感或特定的意义或主题。关于象征的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象征的建立是以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意义之间结构特征的相符度为基础。二、它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而产生抽象的精神意义,因而象征具有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表达纪念性景观表现出无限的意象的效果;三、用一事物来指代另一种事物,这种由联想所引起的意义当然并不是这种事物的属性所在,而是人为的感染力的结果。 
  象征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手法,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的表现。陵园景观多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如数字、尺度、色彩与所寓意的事物相吻合。利用色彩、材质和具有代表意义的自然物的形象象征想象的意象——黄色在古代是帝王的专用色彩,代表帝王,也代表皇家。明孝陵作为皇家陵寝,建筑外墙都用红色,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中山陵蓝色的琉璃瓦和灰白色的屋身,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开朗,平易近人的性格;雨花台烈士陵园采用了乳白色琉璃作为建筑顶部装饰,象征着革命烈士的正气然。 
  象征也是造型艺术以抽象形体表达情感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在陵园景观设计中有重要地位。因为陵园建筑的象征意义常常超过建筑本身形式上的意义。明孝陵建筑的装饰纹样以龙为主,还有众多龙的亲属,究其原因,龙既然成为人们所崇敬的神兽,那么在装饰中应用龙的形象,自然就带有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还有明孝陵石像生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当初吕彦直的作品除了符合葬事筹备处关于简朴、中国风格和纪念功能的要求,尤其吸引评判顾问们注意的,还是它那无意而形成的钟形平面的象征意义。评判顾问凌鸿勋指出它“尤有木铎警世之想”。没有任何符号能比“钟”更适合初生的民国,因为它还与西方文化中的革命和独立主题相关。中山陵两座孙中山先生的雕塑也是一种象征。在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它象征着孙中山的不朽存在。墓圹正中的孙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象征着孙中山先生不朽的遗体。

2、再现 
  再现也叫“再生”或“重现”。再现手法的特点是对主题意义的表达最直接,感染力也是强烈的。再现的手法,是通过对历史场景或情节的模拟,调动各种相关线索,引发必要的联想,引导适当的推理,以恢复遗忘的知识或经验。再现的手法,也可分为具象再现和抽象再现两种,抽象的再现有时与象征手法具有某些共通之处。明孝陵的主题表达方式主要采用了再现的手法。从陵园布局看,首创了以孝陵殿为中心,组成南北走向的三大院落,平面呈竖式长方形,加上与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相连结,恰似宫廷中前朝后寝的建筑模式的翻版,表明朱元璋为自己死后作了仍如生前,前朝后寝那种生活方式的安排。陵墓石刻,主要包括碑刻、望柱、石像生等。它们的设置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而且是一种仪仗形式,目的是再现墓主生前的等级与拥有的权利。皇帝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威仪,在宫殿门前大道两旁布置有警卫人员,这一举措也同样运用于陵寝之中,陵园门前神道两旁陈列的石刻群就属于警卫性质的。但因为古人迷信鬼神,墓前的警卫除了官吏士卒的形象以外,还布置了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的动物形象。中山陵中两座雕塑也是一种再现。在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坐像高4.6米,孙中山身着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再现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睿智。瞻仰者可以聚集在像前表达自己的敬意,仿佛是在和孙中山先生直接交流。墓圹正中的孙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再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供人们瞻仰。

    3、叙述 
  “叙述”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作家对人物、时间和环境所做的概括说明和交代,作家一般用描写、叙述等来塑造形象”。在纪念性景观中,叙述的手法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历史事件纪念馆、名人纪念馆这些具有史料意义的场所中,利用叙述的手法,向观众展示某人物的整个生平或某个历史事件。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建筑中用体现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匾额,从牌坊的“博爱”到陵门的“天下为公”到祭堂“民族”、“民权”、“民生”及“天地正气”到再到墓室里“浩气长存”,叙述着孙中山先生一生的思想及追求,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叙述方式。中山陵祭堂中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底座的四周,刻画着6幅反映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浮雕,内容为: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振聋发聩、国会授印、护国讨袁(以时间顺序排列)。这些浮雕默默地诉说着孙中山先生的战斗不息的一生。

玄武湖公园

1、对核心景区——五洲进行分析

体会不同的岛屿因其景观资源和城市的影响而各自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和氛围,规划设计中如何进行强化和展现。

    五洲公园区由湖心环洲、樱洲、梁洲、菱洲、翠洲五洲组成,是规划方案的核心,五洲各洲都有其特色。一方面其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有环洲烟柳、樱洲花海、梁洲秋菊、翠洲云树、菱洲山岚之称,另一方面在梁洲和樱环又有许多人文景观。

1)环洲的水韵文化

   环洲是较早形成的湖中之岛,长如环臂,拥青抱绿,岸柳依依,烟水迷离最具浓郁的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后湖烟柳”的景观特色,故名环洲烟柳。环洲内有水域,两者相抱,互为景致,其规划宜以动为主,步移景异,以六朝文化娱乐为主,结合其现状。

2)樱洲的园苑文化

   樱洲,因洲上曾大量栽植樱桃而得名,处于环洲大半圈的环抱中,洲中有洲、湖中有湖,景致十分幽雅。这里先后种植十余品种,千余株,已蔚然成景。在樱洲上还种植了几十种花木,四时八节,花果绵延,玉兰皎洁,红杏闹春,绣球斗雪,海棠粉艳,紫荆红条,金钟飞黄,丁香馥郁,榴花似火……,香风红雨,有如花海,因此而命名为“樱洲花海”。绿化规划中植物配置以春景为主。   

3)梁洲的六朝文化

   梁洲人文景观颇多,可规划为文化生态区,一方面做精做细揽胜阁、牡丹亭、江宁织造、湖神庙、白苑等景点,将其功能转化为与六朝文化有关的旅览项目。揽胜阁可重修。牡丹亭可建设为文人屏湖远眺、吟诗作赋之处,冠名为“文人园”,江宁织造和湖神庙可建设为博物馆、展示区。白苑除保留餐饮外尚可增加文化商场的功能,建“文房四宝”斋,并出售诗、词、字、画。强调的是历史文化

4)菱洲的生态文化

   菱洲以前是动物园,现为鸟类生态保护园,规划中将其定位为自然生态区-生态岛,与梁洲相对应。可在其中恢复六朝自然环境景观,恢复生态环境,保留沿岸湿地,建生态型驳岸,生态栈道等。野营项目、六朝石刻群、风筝广场,可举行观光、夏令营、篝火晚会、生态观光等活动。

5)翠洲的现代艺术文化

   为迎接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在翠洲建造以世界华侨、华人、华商的故乡情结为主题的专类园。设计为“华梓园”,成为五洲公园中的“园中园”。反映的是新南京和城市文化岛屿,展示当代南京众多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具有时尚和现代的气息。

2 、体会玄武湖景区的城市界面以及如何与城市相融合。

    三线:都市游乐线、自然文化线、生活风尚线

1)都市滨水游乐线   包括火车站前广场、滨湖城市景观带、李渔文化园、情侣园、金粉水乡、白马公园。

冰水游憩长廊,在土坡之间设置儿童游乐区,利用地形的改造来满足儿童游乐区与清水长廊的结合。在靠近火车站处,设置游船码头,吸引从火车站抵达南京的游客游览玄武湖。在南端开发低密度酒店园外园,提升玄武湖的风景旅游配套设施条件,实现风景区旅游功能尚未提升。在区域北部利用土坡和植物栽培来减少城市交通带来的噪音影响。

草坡和湖岸之间是市民和游客的清水长廊,大部分区域铺设亲水木栈桥,并种植湿地植物。水景设置可以很好的缩短人与景观距离,是整体景观的体现更为灵动自然。

金粉水乡将湖滨旅游娱乐村规划成为充满南京本土特色和时尚的娱乐区域来完善情侣园的动区和静区的综合。设置湖滨广场,滨湖乐游那头,儿童游乐区等,创造城市居民戏水和亲水的动态空间。

2)自然文化动脉线   包括台城景区、鸡鸣寺景区、九华山景区、太平门绿地公园、清音阁。

九华山入口区利用原有废弃的古城墙转交城门和北侧的登城口设计九华山和玄武湖之间的联系步行联系通道,赋予历史场所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创造景区之间的联系。

鸡鸣寺入口利用鸡鸣寺城墙渡,加强鸡鸣寺和玄武湖之间的联系,与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现代景观的整体性的追求。

3)城墙风尚生活线   包括神策门草坪广场、城墙根古玩市场、城墙根步行街、玄武门广场、玄圃景区、开卷广场。

神策门草坪广场为游客和市民创造视野广阔的草坪广场,与西侧都市风尚线的三维绿色草坪有所区别。构筑水道,暗示护城河和城墙的历史关系。在梁州在视线和空间上的呼应,构成空间上的文化轴线以及景观旅游路线。为大型表演和活动提供独一无二的多元综合场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