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实习报告

                             苏沪杭专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4.11.17—2014.11.28

二、实习地点:杭州、苏州、上海

三、实习形式:专业老师带队、专业集体出发

四、实习目的

通过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践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巩固和运用已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学习和总结我国具有代表性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城市园林、风景式园林的先进经验和成就,进一步掌握和扩大园林专业,了解园林工作的意义和承担的责任,为毕业设计和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园林设计及园林工程的思路提供感性认识和经验教训。

通过参观实习、实地考察、分析讨论,学习和了解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和造园艺术手法,学习和掌握我国现代城市园林的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内容、形式、规划等特点,掌握现代城市各类公园规划布局原则、尺度、比例和方法。

六、实习地点

行程安排如下:

1. 杭州:风景式园林

西湖(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白堤、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等)、太子湾公园、雷峰塔、孤山、西泠印社

2. 苏州:中国古典园林 

古镇同里、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苏州博物馆等古典园林和金鸡湖景区。

3. 上海:现代城市景观园林

上海辰山植物园、延中绿地、上海规划馆、人民广场、南京路、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后滩公园、世纪广场、世纪大道、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陆家嘴中心绿地等

七、实习指导老师

陈华、张爱芳、张鸿

 实习心得

1. 我国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园林设计中所要考虑到的。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在空间视觉艺术上,苏州园林运用了很多“小中见大”、“巧而得体”的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从布局上,常取内向形式,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先围合,再于此范围内进行一番精心的营造,从层次上说,江南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从中我们更好的理解了不同的园林的造园手法所能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对我们以后在设计江南风格的园林时有很大的作用。

2.  谈谈对留园各空间对比的感受:

留园各空间对此,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先是极大地压缩人们的视野,过后,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留园入口部分正是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对于入口部分的这一段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进园后第一个小院一狭长多变的曲廊一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的廊子一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一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入主空间一豁然开朗。

     建筑有些稀疏,有的稠密,对比异常强烈。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当然这种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

    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相反,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中央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西区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廊道蜿蜒曲折: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在格局上忌平直而求曲折。每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便会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此外,曲折还可以导致意境的深邃。曲折性是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成的。其中以建筑以及由建筑围合而形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则借廊的连接可形成极富变化的群体组合。

      但留园主要不是通过游廊来体现空间曲折变化的,而是通过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曲折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留园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是这样体现空间的分割与联系的:借廊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一自绿荫至水阁部分的空间处理由于设置了一片临空的隔扇,从而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和变化一自曲溪楼至西楼。

3.   对太子湾公园自然水系营造分析:

园中水体大的折弯有数十处这多;分叉,聚合亦不下十余处。水道或与路同行,或绕丘而轩,或平铺如泊,曲折回环,聚散有致。水道两岸多呈自然式缓坡延伸入水状,随意点缀些许或高或低或倚或侧或断或续的石矶,石坎。临水坡岸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湿生植物,野趣盎然。六七座用带皮杉木坯料筑就的小桥,造型,构架各异,跨水而立,不仅连接了两岸的园路,而且又是极佳的赏景点。自琵琶洲与流水相向南行,渐行渐闻然水声愈来愈大。当直上一小木拱桥时,但听得桥下流水欢歌,奔跳不息。再前行,复有一石砌拱桥跃然水波之上,自石桥望引水工和出水洞口,清波滔滔而来,涌至桥墩前一道横石坎处骤然下泻,轰鸣之声不绝于耳,使人有身临山谷深处飞瀑直贯的活水源头之感。

4.  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在设计风格上的不同:

杭州花港观鱼:设计风格,以中国的自然式风格为主。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边群山之中的九溪十八涧,峰回路转,涧水潺潺;林深鸟语,一幅江南山村图,野趣醉人,是西湖风景区内规模最大的一级公园,以鱼、花景观著名。园内景观由鱼乐园、牡丹亭、花港、草坪和丛林几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

太子湾公园:主要的设计风格以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富有潇洒、自然的艺术趣味。其精到之处在于得用引水工程和明渠改建的平面形状多样化的水体,园之生动灵活赖以全出,园中水体大的折弯有数十处这多;分叉,聚合亦不下十余处。水道或与路同行,或绕丘而轩,或平铺如泊,曲折回环,聚散有致。

   

通过这次实习,了解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和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课本上的东西大多是理论。只有出去实践才能深入的了解。划分空间,道路的设置等。有很多收获。

印象最深的就是借助地形把道路隐藏起来。运用植物造景把道路隐藏起来。植物配置方面也有些体会。比如:大面积的草地边缘围合用雪松做背景树,前面是一些落叶的花灌木。这样四季都有景可观。

山水地形,古人云:“无石不成园。”“水可积之成潭,泻之成流,喷之成雾,旋之成涡,举之成柱,悬之成布,凛之成冰。”苏州园林中错落有致、峭直嶙峋的山石与静态、动态之水皆可制造出绝佳的园林艺术效果。人们叠石造山,掘池理水,移天缩地,纳自然于小园之中;想假山浅流为大山名川,可谓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成水中有山,山中有水之势, 花草树木、亭塔楼阁便有了依托之地。

植物配植特别注重两点。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色、香、形,以及自然声息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花草树木有斑斓之色彩,馨香之气息,多姿之形态,风拂树叶雨打芭蕉之声,阳光月光下的树木婆娑之影。这一切诉诸感官,给人予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之美。中国园林植物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其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被认作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的象征。松竹梅傲雪霜,深为人们喜爱,因而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编篱种菊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象征着简朴淡泊的生活之道。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比喻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之士。清雅淡逸的兰花具有君子风范,尤为文人韵士所吟诵。拟人化了的花草树木皆有情,其文化意蕴深化了植物美。这是中国园林植物的独特之处。因此,园林中的植物配植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

这是一趟美妙的学习旅程,虽然很累,却真正觉得学到了东西,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分析讨论,了解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和造园艺术手法,并掌握了我国现代城市园林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内容,形式,规划和特点,从中学到的是实际的手法和形式,是对课本上学习的内容的论证,期待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实习结束了,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课本上所学到的,在实际中得到了印证;而对实践的学习,又丰富了课本所学。还增长了见识,收获多多。

 

第二篇:苏杭南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苏州、杭州、南京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这次考察的目的主要是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切身体会各种建筑的特色。通过参观,运用所学知识品评建筑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然后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建筑的特点,找到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提高我们自身的设计素养。 实习时间:20xx年4月7日——4月19日

1苏州:金鸡湖工业园区、留园、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实习地点:○

苏州博物馆。

2乌镇东栅风景区。 ○

3杭州:浙大紫金港校区、钱江新城、西湖、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

4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中山陵、总统府、 ○

夫子庙、新街口商业区。

实习内容:

一、 金鸡湖畔彰显东西碰撞

金鸡湖沿岸地区被分成了8个鲜明的片区,由一条连续性的开放空间系统将其串连起来。节点间通过绿地、建筑有机串连,更重要的是通过成功的景观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空间概念。金鸡湖的景观规划的8项关键设计指导原则:

1创造各种不同用途、大小不一的开放空间。 ○

2将岸线空间与已建成的环境融合起来, ○精心处理开放空间和建筑地区交界的边缘线,使之富有变化,以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和生动的湖滨环境。

3将商业和公共建筑融入重要的开放区域,以带动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 4在开放空间系统中提供各种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场所。 ○

5针对每个不同的小区塑造特色, ○同时在视觉及建筑语汇上,保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6限制开放空间中的车流量至最低程度,提倡利用公交车到公共公园和水 ○

边.尽量减少自用车流量。

7所有街道的朝向面向金鸡湖,使每个住户皆有良好的视野。 ○

8留心水质改善的最新科技,从生态的角度改善金鸡湖水质。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向来很注重公共开放空间元素。在金鸡湖工业园区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用途、大小不一的开放空间。设计的本意是把景物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解放出来,建成一个开放的,民主的,没有边界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可以有商业,广场,金融,民居,他是21世纪苏州的一个城市影像,只不过这种影像是用建筑的手法表现的。

二、苏博新馆表达现代园林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律铭和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它位于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贝律铭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造型理念完美的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新馆建筑用开放式的钢架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构建筑。我们在新馆的天窗廊道、凉亭,大门以及不同展厅的内顶都可以看到这特点,钢架结构与木架结构形成的对比让苏州博物馆新馆创新上得到了体现。

他在造型上又运用巧妙的运用了高矮主从关系,在建筑构图中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同时造型上又突出重点,博物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俩面斜坡式梁架结构,既

有传统文化元素又用现代材料表现他崭新的风格,让博物馆把现代与传统巧妙的结合了起来。飞檐翘脚与细致的建筑细部,让新的屋顶被重新演绎。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照应,感觉非常舒适。

三、苏州园林尽显深远意境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是中国园林的创作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苏州园林也不例外 ,甚至发挥到极致。依山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的再创山水之情趣,泉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苏州园林既不是喧宾夺主的压抑环境,也不是简单的躲避环境,而是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取得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并由此诞生了造型,空间,布局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这就要说到中国园林造园的几个观念了。

其一,自然环境观。人是大自然的一员,有着本能的对大自然的眷恋与热爱。而苏州园林就是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的。首先,系统化的自然环境观。从相互联系,互相独立,互相转化的观点出发,认识理解其内在的和谐。其次,中国除了崇尚自然环境整体和谐之美外,又把人文思想与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这种人性化的自然环境思想是中国人自然环境观的又一重要方面。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情景交融的体现。苏州园林,咫尺山林,虽为人作,宛若天成。

其二,景点上点缀环境。苏州建筑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手法,采用木构体系,个体建筑物体量不太大,内部功能设施较单一,并有特定的建筑名称如厅堂,舫,榭,亭,台,楼,阁等等。用廊连接内院与外景,有机组合,整体统一,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美,所谓“花间隐榭,水际设亭,房廊蜿蜒,楼阁崔巍”。

四、江南水乡展现细水长流

离开了苏州,我们很快来到了乌镇。乌镇的发展和市镇格局的形成与水有着血脉相连的紧密联系。古镇内处处街坊临河、宅第傍水,水、建筑、街巷、桥梁、水埠、园林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融为一体,是水乡居民崇尚自然、与世无争,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乌镇现存传统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布局随意精炼,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在经济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以“上宅下店”为主、结合“前店后宅”、“前店后坊”形式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建筑尺度不高,大多为两层,通过天井、长窗使室内外空间相通。错落有致的临水房屋加上虚实相间的建筑基座处理,构成了乌镇独具的“人家尽枕河” 特色。乌镇建筑色彩除了拥有江南水乡的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外,在正立面的处理上,上下两层大多采用木板刷桐油,山墙形式除普通封火墙外,还常见“观音兜”。

五、浙大校区体现现代气息

我们一进校区就感受到了现代建筑的气息,建筑形式多样,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于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寻变化的建设风格。突出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强调园林与主体建筑的互相渲染和烘托。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大学校园。

首先,没有校门,现在的东门只有一块石头和保安的玻璃房子,以及一些交通设施,让你感受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象。第二,布局明朗。布局优雅又不失明朗,还比较简洁,利于管理。第三,建筑风格。公寓是实用、大方的现代建筑风格,而天井式建筑又显得比较传统,幽静;教学区最突出的就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的回廊的特色,东区有五百米的大走廊,西区也是连起来的看着非常恢

弘,且四周的回廊能让你将周围美景尽收眼中。建筑风格处处透露出现代的气息。

六、钱江新城包罗天下万象

钱江新城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国际会议中心外墙采用的金色钛板玻璃幕墙。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建于钱江新城核心区市民中心东南向城市主轴线尽端一侧,南侧为核心区主要景观大道解放东路,东侧为之江路和钱塘江,北面与大剧院之间为城市广场,由开敞式地下空间构成的波浪文化城和延伸至出挑在江面上的大型观景“城市阳台”。西侧为景观河道新塘河和城市绿地。国际会议中心特有的功能和位置决定了该项建筑设计在完善和深化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与市民中心、大剧院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相互呼应、彼此均衡的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大剧院如同一弯新月才落下,国际会议中心则以活泼的太阳正升腾,如天造地设一般,这组屹立在城市最核心地带的巨型雕塑式建筑,不仅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而且很好地暗示了杭州的过去和未来,共同构筑出“日月同辉”的美好寓意,与中轴线上的市民中心“广宇六合”的设计理念相呼应,将钱江时代的豪迈气势体现于宇宙自然法则和人文精神之中。

钱江新城的绿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结合区内水系的布局,强调绿化的系统性和网络性,注重商业旅游功能与绿化功能的复合,关注广场、道路、街景、雕塑、喷泉及河道景观绿化等的设计与建设,着力营造诗意般的城市栖居空间,给杭州市多了一道风景线。

七、杭州西湖传递东方魅力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西湖,非只一泓碧波而已,湖中有三岛,其中又以三潭印月天下闻名,是故湖中又有湖,湖水相沟通,而景相各相异,大湖豁达舒心,小湖低回细酌,意趣无穷。西湖三面环山,唯东面稍有平地。山势延绵则难免过虚,而雷锋塔、城隍庙、保俶塔立于山上山下,辅以山中掩映树间的亭台楼阁,确是群山中的点睛之笔。湖之以西以苏堤为阻隔,又是众小湖。以水为题,北有荷塘,南为鱼池,名曰曲院风荷、花港观鱼、相映成趣。而东面平地亦不寂寞,引水为河渠,蜿蜒而行、辅之以桥、台,沿岸遍植杨柳,袅袅生姿,名之柳浪闻莺。

八、中国美院阐释本土建筑

中国美术学院新的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这促使设计者王澍做出一种选择:不将任何人为的设计思想强加在这片土地,将现场先在的建筑原则,将建构材料的选定为无前提的第一选择,它们应扎根在象山这片土地之中。

九、山水南京承载厚重历史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静静的伫立在长江南岸,向我们讲述着它所经历的故事,其中有过悲痛,有过欢喜,也有后来的发展。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

中山陵这两个纪念性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外表非常隐晦,是一把折断的战刀,石材呈线状左右排列,外立面墙下面有矩形水池,水池中有若干铜铸雕像,配以文字说明来表达外国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特点就在于用具体的形式表现特有氛围。入口的景观是两块断开的石头,周围道路两侧铺满碎石子代表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穷苦百姓,而整个建筑又成了一座和平之舟。室内设计在运用展板展览的同时,也运用各种立体造型来组成相应的建筑场景,包括灯光在内,共同烘托出了一个悲伤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环境,室内外浑然一体,堪称妙笔。

中山陵,整个陵墓群由南往北,沿中轴线向上升高,层层上升,气势宏伟。蓝瓦白墙,气势磅礴的建筑群矗立在绿林苍翠的南京钟山南麓中,显得格外的瞩目。正面看去,中山陵座北朝南,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岩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色大字。沿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质朴,别创新格。

总结:

这十三天的经历,不仅让我开拓了眼界,拓展了知识,而且让我对一些建筑理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设计创作是很有帮助的。我的认识,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表皮是一个建筑最生动的表情,一些简单普通的建筑材料通过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安排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设计者王澍将平日极为常见的旧小青瓦,旧砖块堆砌在一起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

2.建筑应该注意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做到物在景中,景中有物。但凡大师作品,一定会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比如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充分考虑了博物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苏州悠久的历史背景。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3.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学习如何把中国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是十分重要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博大精深,我们现处在国际化开放化的时代,如何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是许多大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4.一个出色的建筑师,不仅需要对建筑的外观有敏锐的头脑,更需要用细致的眼光做好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很多时候,细节比建筑的形体更为重要。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古人就很注重细节。每一个窗花,每一个墙角,每一个石块,每一株植物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次实习游览的拙政园和网师园就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大至一间房、一扇门,小至一花一草都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尝。

建筑学

101865123曾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