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实习总结

第一讲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学实习总结

一、教材解读(研究、内化)

(一)课型定位

1、传统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考查课、实验课、综合课

2、语文课型:

阅读课(教读课、导学课、自学课、练习课、复习课);

作文课(指导课、写作课、讲评课);

口语交际课(听话课、说话课);

综合性学习课(活动课、研究课);

3、苏教版三类教学课型:

文本研习:阅读—对话—表达

问题探讨:问题—探究—解决

活动体验:情境—活动—反思

(二)教材系统

1、范文系统(经典、例文、节选)

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

3、实践活动 (作业、练习等)系统

     基于文本的实践活动

     基于资源的实践活动

     基于应用的实践活动

4、资源(助读)系统(文字、图表)

(三)文本要素:

作文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系统)

文章要素(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文体)

文学要素(语言、形象、情感、意象、意境、风格)

(四)同化与顺应(建构)

读标题、辨文体、识作者、看年代、重文眼、理思路、察倾向、观风格

对话:作者——文本——学者——编者——学生——“我”

附:文学鉴赏主要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2、社会历史批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内容论形式)

3、伦理批评(即道德批评,美善相乐)

4、审美批评(印象主义批评)

5、文体学批评(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

6、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叙事的角度、文本的深层结构)

7、文化学批评(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

8、心理批评(无意识的作用、文学补偿人类欲望、阅读时的分享)

9、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国式的细读,如穷源溯流、比较品鉴、精细评点)

二、教学设计(构想、备课、写教案)
(一)教材处理

1、从“三观”:

宏观上总揽全局(套—册)

中观上把握单元(组合线索、承担责任)

微观上吃透课文 (有什么,教什么)。

2、理“四路” :

摸清编者的“编路”;梳理作者的“文路”

了解学生的“学路”;安排教师的“教路”

3、抓“六点” :

特点、重点、难点、疑点、要点、考点

4、用“四法”:

顺序法、逆序法、变序法、无序法

(二)教学设计

1、设计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2)明确重点难点;(3)选择教学方法;

(4)安排教学步骤;(5)编制反馈练习

2、语文课常规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介绍作者—讲述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理清思路—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

3、关系协调:

(1)内容(材料)与策略(方法) (2)课文与单元

(3)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 (4)串讲(纵、面)与组合(横、点)

(5)教序与学路 (6)预设与生成

(7)课内与拓展 (8)板书与课件

三、教学呈现(组织、再现)

(一)诵读(朗读、默读、背诵)

1、朗读

范读、领读、齐读、轮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

2、默读

便于思考;利于提高速度;培养阅读习惯

3、背诵

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说写能力

(二)讲授

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复述法、讲读法、讲演法、讲练法、说书法

几种关系:

言语与体态、激情与理智、气氛与节奏、放得开(资源)与收得拢(课文)、

点与面、深与浅、详与略

(三)对话

问答、交谈、讨论、辩论

(四)活动

观察、调查、统计、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游学、实习、见习、网搜、创作等

(五)板书(课件)

作用:

  体现教学意图、理清全文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便于集中注意、有利巩固记忆、节省教学时间

板书的设计:

1、锤炼文字;2、借用符号;3、运用线条;

4、制作表格;5、创造图形;6、调谐色彩。

(六) 作业(练习与思考)

(七)管理(服务)

第二讲 说   课

彭小明

定义:1、广义:指以“说课”为中心展开的,有多种内容组成的系列教研活动。

2、狭义:指的是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的对象(专家、领导、同事、评委等),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即主体向客体陈述教学方案。

一、一个目标

为了上好课,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解说上课、介绍教学方案。

二、两个领域

1、教学(教材、教法、过程等)

2、教学依据(学情、理论)

三、三个维度

1、教什么(内容:主要内容、前后课文关系、课文特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要点、知识点、考点等)

2、怎么教(策略: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步骤、措施等)

3、为什么怎么教(理念:课标大纲、编者意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依据)

四、四个环节(一)

1、说教材:

(1)介绍教材及前后联系(主要内容、单元地位)

(2)说出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

(3)能联系课标、学情、教学理论

2、说教法:

(1)使用的教学方法(策略、模式等)

(2)准备的教学媒体(教具、课件等)

(3)说出所选教法的依据(学情、理论)

3、说学法:

(1)学情(学生、学具、学情)

(2)具体说出学法指导的内容

(3)学法依据

4、说教序:

(1)教学过程(步骤、环节、顺序)

(2)活动、板书、练习等设计

(3)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五、五大原则

1、操作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2、完整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4、说明性与说理性相结合

5、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六、六项要求

1、用普通话,准确简洁生动地介绍 2、教态大方,恰当使用体态语

3、内容正确,有详有略,层次清楚 4、理论为“说课”服务,并简要新颖

5、板书规范、美观 6、能熟练恰当地采用各种电教仪器

第三讲  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形式和态度进行的学习。即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语文研究性学习:基于语文教材,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教材或由语文教材延伸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如:《卖柑者说》:瓯柑研究;《愚公移山》:下山还是移山?

《赤壁赋》:赤壁是三国赤壁吗?《明月几时有》:古诗中的“月”

范进与孔乙己之比较;《胡同文化》:《巷弄文化》

广告语与语文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渊源

1、萌芽:18世纪,欧洲,自然主义教育观,卢梭:“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2、雏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观,杜威“问题教学法”;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3、发展: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欧美,结构主义教育观,布鲁姆“发现学习”,施瓦布“探究式学习”

4、形成: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如欧美“主题探究学习”,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台湾“综合活动”,香港“专题学习”

5、我国:1999上海教委召开“上海市中学研究型课程研讨会”;2000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纳入“综合实践活动”;2001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征

1、研究的模拟性 2、过程的亲历性

3、主体的自觉性 4、学习的合作性

5、内容的问题性 6、领域的开放性

7、目的的创新性 8、方法的科学性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

1、资料性研究性学习 2、课文研究性阅读

3、课文拓展研究性学习 4、多篇课文比较研究性学习

5、语文课题(专题)研究性学习 6、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

7、跨学科综合研究性学习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法

1、观察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访谈研究法 4、实验研究法

5、文献研究法 6、比较研究法

7、历史研究法 8、行动研究法

9、个案研究法

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1、问题提出(选题、定题) 2、分工合作(策划、方案)

3、研究思考(调查、查阅) 4、成果呈现(报告、论文)

4、总结反思(答辩、交流)

七、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

1、调查报告 2、科学报告 3、结题报告

4、学术论文 5、文献综述 6、汇报展示

附(1):调查报告  格式

1、调查的问题(调查目的;问题的价值)

2、调查的方法(调查情况及方式:问卷、访谈)

3、结果与讨论(问卷统计、分析;访谈结果分析、综合)

4、结论与建议

附(2):研究报告  格式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4、研究的内容

5、研究的结论

6、讨论与建议

附(3):  结题报告  格式

1、课题的概况

课题的由来;课题组成员;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2、课题研究的成果

核心概念;主要内容;成果呈现方式;体会与教训

3、课题研究的不足,及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附(4) :学术论文  格式

1、标题

2、作者

3、摘要(200字左右)

4、关键词(3—8个)

5、正文(序论、本论、结论)

6、注释(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社或期刊—出版年月或刊物期数—页码)

7、参考文献

附(5):文献综述

基本内容: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字数:在2000字以上

写作过程:1、搜寻资料  2、统计分析  3、概括归类  4、简单阐述

八、教师指导“三不原则”

到位而不越位

参谋而不代谋

指导而不指令

附:常见科研课题题目形式

1、XXX的现状和展望

2、 XXX对XXX的启示

3、 XXX的调查研究

4、 XXX的研究综述

5、 关于XXX的思考

6、 XXX的探讨

7、对XXX的几点看法

8、关于XXX的研究

9、 XXX初探

10、浅议XXX

11、 XXX对XXX的影响

12、 XXX之我见

13、 XXX与XXX比较研究

九、语文研究性学习错误倾向

1、语文研究性学习绝对化倾向

2、语文研究性学习片面化倾向

3、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化倾向

4、语文研究性学习非语文化倾向

十、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

1、重过程(形成性评价)  2、重体验(情意目标)

3、重自评  4、重差异评价

5、重描述(定性评价)  6、重反思(诊断性评价)

7、重应用(知识的运用)

附:参读书目: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年版。

2、《语文教育学引》     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年版。

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年版。

5、《语感论》  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年版。

6、《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年版。

7、《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年版。

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附:参读刊物
1、语文建设(语文出版社)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大)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     

5、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6、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

7、中学语文(湖北大学) 8、学语文(安徽师大)

9、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浙江)10、中学语文教与学(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1、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 1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出版社)

第四讲 语文教材

讨论: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一、教材概念

泛指:大语文教材,书面的和非书面的

特指: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响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

专指:语文教科书

二、教材分类:

1、图书类教材 2、视听类教材

3、电子类教材 4、现实类教材

附:我国古代语文教材

1、蒙学教材(三、百、千)

2、选学教材

文选类:《昭明文选》等

诗选类:《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

语选类:《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

3、经学教材(四书五经)

4、作文教材(属对、笔法类等)

三、教材要素:

1、范文系统(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

3、实践活动 (作业、练习等)系统

     基于文本的实践活动

     基于资源的实践活动

     基于应用的实践活动

4、资源(助读)系统(文字、图表)

四、教材内容

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通过语言学习)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言语实践活动(学习语言)

3、语文知识与策略(关于语言的学习)

附:教材结构

1、说明或前言(编辑意图、编排体例、教学要求等)

2、目录

3、正文(课文、注释、重点、提示等)

4、练习

5、附录(插页、插图、表格等)

附:教材编写方式:

选文章、组单元、做注释、配练习、附短文、加附录

五、教材类型:

1、分编型①文言·白话; ②文学·汉语; ③阅读·写作;

         ④读本·练习; ⑤课内·课; ⑥多分法

2、合编型:

范文选编法、主次配合法、综合组元法

组元法:以时间为主线、以作者为主线、以国别为主线、以文体为主线、以知识为主线、以话题为主线、以能力为主线、以活动为主线、以手法为主线、以语言为主线、以问题为主线

六、教材编选标准:

①教科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②教科书的时代性与经典性;

③教科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④教科书的思想性与实用性;

⑤教科书的可读性与可教性;

(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七、教材使用:

①宏观上总揽全局(套—册)

②中观上把握单元(组合线索、承担责任)

③微观上吃透课文 (有什么,教什么)。

八、教材处理

原则:

1、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

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方法:顺序法、逆序法、变序法、无序法

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2、明确重点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4、安排教学步骤;

5、编制反馈练习

第四讲  语文课文各类文体的教学

记叙文的教学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生活的文章。它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文体,诸如新闻、通讯、故事、游记、速写、特写、日记、传记、访问记、回忆录,甚至叙事性很强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记叙文体。

记叙文在中学语文课文中篇目多、比例大、范围广、体式多样,教学时间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地位很重要。如何教好这种文体呢?我们认为一要有基本的要求,二要有恰当的方法。

一、记叙文教学的要求

1、知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的要素一般应是齐全的,特别是真人实事的文章,如消息,这类文章属“完整性叙述”文体;也有六要素不完整的,只有其中的几个要素,属“不完整叙述”文体,两者要分清。

2、讲人称。叙述的角度、视点叫“人称”,是记叙文教学的又一内容。一般而言我们只承认有第一人称(我字叙事,限知叙述)和第三人称(他字叙事,全知叙述)。但我们也得知道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且叙事的人称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转换。如《祝福》中开头用第一人称,中间转入第三人称,结尾又回到第一人称叙述,是典型的例子。

3、抓线索。线索是记叙文的内在“脉络”,是贯穿于全文的“道具”。古人云:“一线在人,错综复杂材料惟吾所施。”可见其重要性。从性质上说,线索可分为主观线索(感情、认识、思想线索)和客观线索(事件、人物、物件线索)两种;从形式上看,线索有单线和复线(双线、多线)之分。双线有明暗双线、虚实双线、主次双线,如《药》是典型的明暗双线,《包身工》是典型的虚实双线。

4、理顺序。顺序是指文章的材料先后安排。记叙文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空间顺序,如《雨中登泰山》;认识线索,如《荔枝蜜》等三种。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辨明。

5、知表达。记叙文是以记叙(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文体。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事物、环境所作的交代、介绍和说明。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追叙、逆叙,总叙、分叙,详叙、略叙,预叙、复叙,意识流叙述、环状叙述等等。但在中学只要求学生掌握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即可。

描写是对人物、事件、事物、环境的具体形象的刻画、描绘,按其性质可分为: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但在文章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我们还常常提到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动态描写、对比描写、白描、工笔等等手法。

6、说结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合和外部框架。记叙文的结构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归纳起来,也只有三种,一是横式结构(块状结构),是指由几个材料穿连而成的文章;二是纵式结构(线状结构),是指由一个材料叙述描写而成的文章;三是纵横式结构,是前两者结合的产物。但我们分析解读记叙性文体时,不但涉及文章的结构形式,而且要鉴赏记叙文的结构艺术,如悬念、伏笔、照应、铺垫、误会、巧合、蓄势、急转、拖延、抑扬、开合等等。甚至还要归纳结构的模式,如滚雪球式结构(如《猎户》)、串珠式结构(如《土地》)、屏风式结构(如《风景谈》)、三叠式结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7、发题旨。记叙文教学在人物、事件等内容分析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发题旨。发题旨可从下面四种常见的方法入手,一分析事件人物,二分析议论和抒情部分,三分析文章的题目,四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题旨还可让学生熟悉记叙文“点题”的方式:明点(开宗明义、片言居要、卒章言志)、暗点(旁敲侧击、象征暗寓),一次性点题、多次性点题(反复点题、逐层点题)等等。

8、学语言。记叙文的语言清楚明白、生动有趣,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记叙文的语言又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因此上课时要特别重视。语言的学习主要靠朗读、背诵、运用。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记叙文中的成语、典故、警句、谚语、俗语、格言等佳句是中学生主要摹仿的对象,要学生多读多背,积累体味感悟。

二、记叙文教学的方法

1、研读法。记叙文,特别是文学性记叙文,往往语意隽永,耐人寻味。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以利于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研读的方法,一般采用品味、评析、设疑、咏吟、引申、比况诸法,以求层层深入。研读时从下面几点入手:

看题目。题目是“文心之窗”,看题目常常可以看到作者深沉的用意。如《药》,表面上看好像是指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但仔细研读,会发现原来是一语双关,指的是探求疗救社会之“救”。

找文眼。记叙文往往有文眼,即文章中蕴含主旨的句子。找到这种文眼句,对理解课文内容常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小桔灯》取材“小”,但含义深,如果抓住“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文眼句,便可明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重点。教材编者对入选的课文,常有重点提示,教者若能引导学生研读“提示”,学生便可明白文章重点之所在。如《最后一课》课前标明的重点是:一、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二、恰当运用修辞可起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在上课时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也就算学好了。

析难点。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难点,预习时让学生标出难点,上课时提出难点,然后通过讨论解决难点,这就为深入分析文章扫除了障碍。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像“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样的语段,就是难以理解的地方。如能以搞清“伟大”、“伟绩”、“武功”等词意为契机,扩展开去,便可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2、朗读法。在记叙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俗语说得好:“万法读为本”嘛。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此外,通过朗读还可以测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起到检查的作用;可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进一步领会已经学到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朗读一般要求学生由低到高地掌握正确的朗读,流利的朗读,理解的朗读和表情的朗读。语文教师要在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语调、速度等方面作出正确的指导。

3、讨论法。讨论法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旨在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答辩中有利于发展智能,训练表达能力。

讨论法的重点,在于如何有准备地组织有价值的话题进行讨论。问题过于简单的讨论无意义,问题太难又无法展开讨论。故选择的课文、问题要适度,有东西可以讨论,有讨论的价值。

讨论法可以运用提问、谈话、辩论等形式进行。

4、仿写法。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教课文,在于让学生以“范文”为例,达到会读会写的目的,是为“学以致用”。仿写法即基于此,边讲边练,讲一精彩的片段或全文,即可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仿写可仿结构、仿题材、仿主题、仿手法、仿语言、仿韵律等等。

议论文的教学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要目的,运用判断、推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文章式样。议论文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议论文包括社论、编者按、演讲稿、声明、宣言、序跋、读后感、杂文、思想漫谈、政论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等。

记叙文以情感人,使人有所“动”;说明文以知予人,使人有所“得”;论文文则以理服人,使人有所“信”。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议论文。这些议论文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抵制错误思想,坚持真理,纠正谬误有直接的教育作用。议论文教学对于学生逻辑思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教好议论文呢?我们认为一要有基本要求,二要有恰当的方法。

一、议论文教学的要求

1、抓论点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从逻辑上说,论点应是作者要证明的未知判断。

比较复杂的议论文论点往往可分中心论点和小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小论点即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分观点,是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为证明中心论点而分述的思想。

论点要求:①正确,即观点符合客观实际,概念准确无误。②鲜明,论述观点要明确,不含糊;语句表达要确切,不模棱两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③集中,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不可有若干个异行观点,或者说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并且有典型的“论点句段”。④深刻,即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能揭示事物、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哲理。⑤新颖,观点要有创见,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有所思考有所发展。

2、找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的基础要素,是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从逻辑角度讲,论据是真实的事实和确切的事理或已证明了的判断。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是具体、形象的材料,包括史实、现实、数据三方面内容;理论论据是抽象、概括的材料,包括真理原理、公理俗理和名人名言三大类。在议论文写作中,事实和理论论据往往并用,一方面摆事实讲道理,一方面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从而论证的天衣无缝、无隙可击。

论据要求:①确凿,即材料要真实,不可道听途说、凭空捏造。②典型,事实事理要有代表性,不以偏概全,要排除偶然的、个别的情形,要从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上寻求有力的论据。③充分,即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上十个论据不嫌其多,一两个材料也不嫌其少,做到科学、全面、有力。④权威,论据要有权威性,特别是引用的材料要经典、有震慑力。⑤生动,议论文本来就枯燥,如果论据再不生动,那么议论文就更没有可读性。生动的论据不但能使文章有魅力,而且能增加论证力量。

3、求论证

论证是议论文的联集要素,是作者用论据证明或反驳论点的过程。从逻辑角度讲,论证即逻辑证明或推理的思维形式、过程,是用已知判断证明未知判断的方式。

论证可分为驳论和立论两大类。驳论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立论就是作者确立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论证的方法很多,从论据上看,有例证法、理证法;从论点上看,有直接论证、间接论证;从论证上看,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如反证法、排除法、引申法等);从修辞上看,有喻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等。

论证要求:①充分,即论证足以使读者信服,不可辩驳;②要有逻辑性,即论证过程概念清楚、判断正确、推理合乎逻辑;③要通俗,论证是为了说理,要说服读者,故要通俗易懂,让读者接受,不以理压人,强辞夺理或自欺欺人。

4、讲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概念有三种:一是篇章结构,有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二是逻辑结构,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三个要素;三是思路结构,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阶段。议论文的结构教学,不可将不同系统的概念交叉使用。

另外,议论文结构形式也要认识清楚,以便教学。一般来说,简单议论文结构形式单一,即论点——论据——论证;但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则采用“复合式”,即有中心论点,然后分论点阐述,分论点之间关系通常安排为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等。

5、重思维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这种能动反映的高级形式。具体来说,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以及通过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联想、想像、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过程。思维一般可分为具体思维(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议论文写作主要运用抽象思维。

中学议论文运用抽象思维论证的方式主要有:①归纳论证,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②演绎论证,即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③类比论证,即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④因果论证,即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到原因的推理。

另外,议论文教学还要重视训练学生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等思维能力。

6、学语言

议论文语言基本特点是:①准确性,即用词准确、恰当使用关联词,言语能反映作者思想意图。②概括性,即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涵盖力。③鲜明性,作者态度明朗、憎爱分明,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清楚明白决不含糊。④逻辑性,即严密性,概念清楚、判断正确、推理合乎思维规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分析语言,就是分析作者的思想,因此通过语言学习就可以深入文章的深层、作者的心灵,以此更好地学好议论文。

二、议论文教学的方法

1、编写提纲法

议论文议论的过程,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编写较为详细的议论提纲,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古人云:“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刘勰《文心雕龙》)。“理”本指薪的纹路,这里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显示出来的思路。如果把作者的思路(笔路)用提纲形式表现出来,分析课文,也就有条不紊了。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思路显示:

 

①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②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③听凭送来,深受其害(应正视现实教训)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表解内容法

表格制作是议论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表格,可以把所议论的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

下面是《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第二、三段人物分析示意表:

3、定题议论法

在教授议论文时,可以让老师或学生拟定题目进行定题讨论。定题的根据是教学目标或思想教育目的。定题的方法,有仿题讨论、专题辩论等等。如学习了《反对自由主义》以后,组织《反对拜金主义》讨论,要求按课文结构,摆出种种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明性质、危害和纠正方法。

4、新旧比较法

新课旧课联系比较是学习各种文体的好方法,在学习议论文时尤为适用。如《谈骨气》和《见大而忘小》的导题方法不同,前者起笔不凡,先声夺人,单刀直入地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可谓开门见山导题;后者以漫谈口吻,以介绍评价人称入手,娓娓叙述,引人入胜,可谓“人物故事”导题。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一经联系比较,初学议论文者会深有所悟。

散文的教学

散文在古代是指与“韵文”相对的文体。在古代除了诗、词、曲、歌、谣、赋、骈文等文体外,其他所有文种都可称“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是与小说、诗歌、剧本并列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语言优美的文章。这种文章,不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包含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

散文作品可分三类,一是叙事性散文,如游记、传记、速写、特写、文艺通讯、报告文学等;二是抒情散文,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三方面的文章;三是议论性散文,如小品、杂感、漫谈、随笔等。

散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通过散文教学,可以训练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并提高他们对文章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句话,散文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何教好散文呢?我们认为一要有基本要求,二要有恰当方法。

一、散文教学的要求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散文题材广泛,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大至国内外风云变幻,小至涓涓细流,绵绵丝雨,都可信笔挥洒,点染成篇。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把握“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是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形散神聚”就是指散文形式(取材、结构、手法等)的灵活性、自由性与散文主旨的鲜明性、集中性。散文教学应首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精巧的构思、明晰的思路、“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

以秦牧散文《土地》为例,作者紧紧围绕“土地”,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浓笔抒写:王子得土——帝王争土——土人爱土——华侨藏土——义士保土——战士守土——农民惜土——人民改土。这篇散文作者联想自由,旁证博引,通贯古今,纵横驰骋,开合自如,鲜明典型地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

又以高土其的《笑》为例,作者以“笑”为线、为中心,围绕笑抒写了笑的比喻——笑的艺术——笑的辩证法——笑的哲学——笑的医学——笑的心理学——笑的政治学——笑的教育学。真可谓典型的“红线串珍珠”。

2、理解脉络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指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内容发展的“筋节”。散文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如人物线索、事件线索、实物线索、感情线索、认识线索等等。弄清行文线索,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思路,才能把握作品的艺术构思。

所谓“脉络”,是指文章内部勾连全篇的“情意”。脉络是文章内在的“线索”,线索是文章外在的“脉络”,两者一内一外,有密切的关系。以朱自清《春》为例,文章抒发“我”对春的热爱和追求,寄寓了“我”向往光明、热爱生活的美丽感情,这是全文的“脉络”,是贯穿于全文的“情意”线索;而“春”则是文章外在的“线索”:春暖大地——春草柔绿——春花吐艳——春风迷人——春雨喜人——春景动人。

又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者以“漫步观赏”为线索,先后写了:夜深离家——观看荷塘环境——欣赏荷塘荷花——享受荷塘月色——想起江南采莲——记起《西洲曲》——回到家中。作者这样的线索结构是藉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来组织、关联的。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要去荷塘,寻求精神超脱;由于觉得今晚“很好”,于是就尽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获得精神解脱,在原来丝丝的哀愁中得到了淡淡的喜悦;由于这种宁静自由的生活如同梦一般短暂,终了“我什么也没有”,所以就惦念起江南采莲的乐事,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和对人生价值执着追求。

3、体味情感意境

“强烈的抒情”是散文的又一特征。纵观古今中外优秀散文可以发现:凡是能打动读者的美文,都饱含着强烈感情。吴周义在《画出抒情的“波澜” 》中说:“感情是散文内在线索之一,支配着人、事、景、物的抒写,漾出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

散文写作篇篇有“我”,所以散文抒情往往抒发“我”之情,教学散文应始终抓住文中的“我”,引导学生注意“我”之所见、所闻、所历、所作、所思、所感,使学生接触作者的心灵,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散文抒情的方法往往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理抒情,即事抒情。

散文写作还讲意境。意境不是空洞的东西,它是指“意”(作者的思想或情感)与“境”(作者描绘的生活画面)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主观情与客观景的有机结合,是形神兼备,诗情与画意的完美的统一。散文教学,教师应披文入情,深挖作者所见所闻中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心驰神往,受到艺术的感染。

4、学习优美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精练、生动、形象、含蓄,富有音乐美。散文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叠词、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多变的句式,使散文语言形象比、生动化。

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质朴淡雅,有的绚丽多姿,有的优美,有的隽永,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含蓄凝重……它体现了作家各有的艺术情趣和艺术追求。

散文并没有小说那样动人的情节,缺乏剧本那样的尖锐的冲突,又不像诗歌那样韵律鲜明,但散文却有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动人心弦。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句,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散文语言的能力。

二、散文教学的方法

1、情境显示法

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认识“物”(或景),感受“情”,了解“理”,从而发展“智”。所谓情境显示,主要是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探求这一特定的生活图景与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比如有的教师上《听潮》一课时,根据作者对课文中“伟大乐章”的精巧构思,整理出前奏、梦幻、奏鸣、狂想、回旋五个乐段,然后精选出理查德《海边的阿狄丽雅》、舒曼的《梦幻》、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圣桑的《回旋曲》、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五个乐段,录制后配合课文讲解穿插播放,使学生随着动人的音乐声,在脑海中重现大海变幻的美景,深入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2、吟诵品味法

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时得靠吟诵来品味欣赏。有人说,散文的“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可通过各种诵读形式,深入品味散文的音韵和情韵,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很有好处。

如《荷塘月色》的作者要突出表现的生活画面是塘之“荷”与月之“色”。反复吟诵,你会感到塘中荷叶的姿态是那样舒展、自然,荷花的容貌是那样娇羞、璀灿,荷花的清香是那样淡雅、袭人;而塘上的月色竟如此柔丽而恬静,朦胧而清幽,以至于光和影的韵律美妙得“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再三品味,你会进一步悟到,作者把天、地、我三者融为一体,化成一个弥漫着“荷香”与“月色”的天国,而作者正是要超脱到“另一世界里”去,以抛开“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去享受独处的“自由”,去“受用这无边荷香月色”。如此吟诵品味,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在描绘“荷塘月色”的画面中通过“淡淡的月色”、“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脉脉的流水”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寻求精神的解脱而又不能解脱的矛盾苦闷心情,从这“淡淡的喜悦”中深刻领会开篇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意蕴了。

3、讲解析疑法

讲解是教师的解义析疑,重在“解惑”。散文写法灵活,有的旨意深刻,学生难以领悟。采用边读边讲边议边析疑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化难为易。例如《风景谈》一文,由六幅画面构成,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每一画面的意义及画面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读一“画面”讲一“面画”议一“画面”的办法,先“各个击破”,后“融会贯通”,最后达到使学生理解文章题旨的目的。

4、抒情朗读法

散文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精练、优美的语言。散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抒情朗读,自己去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并启发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再造形象,体味诗情,理解文意。

又以鲁彦的《听潮》为例。该文写了两幅风貌各异的大海图景,一幅温柔美丽,一幅雄浑壮美。朗读前一幅大海图景时,指导学生节奏声韵要舒徐缓慢,换气要弱微,体现一种静美,温柔的气氛。朗读后一幅图景时,提示学生声音由低到高,由轻而重,节奏由缓慢到急聚、强劲而有力,感情要激越慷慨,似是一幅雄壮的交响乐,有前奏,有过渡,有高潮,有尾声。要读出大海的灵性、情感、动作、刚性、气势,要读出由轻柔到明快、雄健的旋律,沉醉于美丽悦耳的旋律中。

诗歌的教学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抒发主观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我国是世界上诗歌创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被誉为“诗的国度”,我国有一部完整而辉煌的“诗史”。

诗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想像能力、审美能力,而且还能陶治情操、培养个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如何教好诗歌呢?我们认为一要有基本要求,二要有恰当的主法。

一、诗歌教学的要求

任何一种文体教学,都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诗歌教学也不例外。诗歌教学首先要知道诗歌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1、了解诗歌类别

诗歌类别复杂,种类繁多。按时代可分为旧诗、新诗,旧诗包括四言诗、骚体诗、乐府诗、格律诗、词、曲等;按内容可分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等;按形式可分为自由诗、格律诗、民歌、诗剧、散文诗等等。诗歌教学可采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可把课本所选的诗歌作为“点”,以此连 “线”,组成“面”。如读《伐檀》、《硕鼠》以了解《诗经》,读《涉江》以了解《楚辞》,读《孔雀东南飞》以了解汉乐府,读《大江东去》以了解词,读《高祖还乡》以了解曲,读《致橡树》以了解新诗。

2、体验诗歌情感

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强烈的抒情”。陆机说:“诗缘情。”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朱熹说:“诗本性情。”现代诗人藏克家说得更明白:“诗歌在文艺领域里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由此可见,诗歌教学要以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情感为重要任务。

3、重视诗歌想像

高尔基曾说:“没有想像,便没有艺术。”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没有想像便没有诗歌。什么是想像呢?所谓想像即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是我们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想像包括没有特殊目的、不自觉的无意想像和有一定目的性、自觉性的有意想像。诗歌创作属“有意想像”。

想像是诗歌抒情的翅膀。我们在重视诗歌情感的同时,也要重视作者是如何通过“想像”进行抒情的。一般而言,作者抒情往往凭借“联想”和“创造性想像”。所谓“联想”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的思维,一般可分为“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所谓“创造性想像”是指以记忆、联想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这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

4、分析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所谓“意象”,具体地说,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如初中课文《乡愁》(余光中)中的“邮票”、“坟墓”、“海峡”;所谓“意境”是指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是意境构成的“艺术细胞”,两者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5、品体诗歌节奏

节奏是指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有规律的停顿。诗歌讲究节奏,如郭沫若说的“没有节奏便不是诗”。品味诗歌的节奏,欣赏诗歌的韵律,才能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三顿式节奏,我们只有准确朗读品体语言节奏,才能真正享受诗歌带来的“韵律美” 。

另外,诗歌节奏还通过“手仄”、“对仗”、“押韵”等形式表现,教学时也要注意。

6、学习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生动。诗歌用字讲究准、少、妙,如李渔说诗歌“字唯其少,意唯其高”。诗歌的语言还讲究各种表现手法,如赋比兴,如夸张、象征、重复等等。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诗歌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

1、传统吟诵法

诗歌教学法,古代教育家最重“吟诵”,认为只有拿腔拿调地诵读,才能品其妙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也。现代教育家也推重诵读,认为通过诵读,可以了解节奏,培养语感;通过诵读,可以体验情绪,探究意境。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表情范读,然后要精心指导学生诵读。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除了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变化以外,特别要强调掌握反复和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人们寻找周总理的急切心情,用“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反复句,刻画周总理生前为革命风尘仆仆、辛勤奔波的形象,又给人们留下周总理虽死犹生的印象,用“在这里”、“在一起”、“想念你”的重复,表达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又如用拟人法写“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广场回音”,表现周总理为革命不辞辛劳、日理万机的精神,以及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指导诵读时,突出了对这两种手法的理解,就容易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就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2、讲读结合法

任何类别的诗歌,均可用讲读法教学。但教学的重点不同,讲读的内容可以各有侧重。如文言诗,一般以讲为主,辅以朗读和背诵。可以讲背景,讲生平,讲重点。这种讲,要精当,要形象。为此,可用描述法讲,也可用形象延伸法讲。如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划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教学时,教师先用描述法以生动的语言描述“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组成的春之图,渲染平静的水面、低垂的春云、倒影下的孤山和绿荫下的白沙堤构成的风景画,然后运用形象延伸法,抓住这些能触发想像的事物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江南春天的美丽图画里,诗人骑着马儿在西湖边上踏青游春。他悠闲地观赏湖光山色,一会儿倾听飞莺的啼叫,一会儿凝视忙着筑巢的燕子,一会儿赞叹姹紫嫣红的春花,一会儿欣赏绿茸茸的小草。只见他逛了湖东转向白沙堤,身影就消失在绿林荫里。如此描述一通,想像一番,学生的脑海里就能再造诗歌形象,深入体验到诗人踏青游春的情致。

3、韵律欣赏法

诗歌之所以好懂、好听、好记、好唱,主要原因是诗人注意用韵,有一定节奏。教学诗歌,就要指导学生细心体会这声韵和节律,欣赏它的音乐美。入选教材的诗歌,以现代新诗为主。尽管新诗写起来比较自由,有它自己的特点,但在艺术上仍有其共性,如《天上的街市》一诗的声韵和节律: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天街——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在声韵方面,只押大致相同的韵,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间换韵,就是“星”与“灯”,“市”与“奇”,“广”与“往”,“游”与“走”。在节律方面,全诗四节,每节四句,诗行大体整齐,虽无固定格式,但节拍相同,都是三个节拍。在教学指导时,应从韵律欣赏的角度强调提出 ,这首诗虽然声韵、节律并不严格,但做到了“大体押韵”和“大体整齐”,所以读起来仍然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

4、朗读竞赛法

朗读竞赛也是以“读”助教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竞赛,促进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朗读竞赛可以个人与个人比,可以组与组、班与班比,也可以男女同学比,也可以组织全校的朗读比赛。

朗读的要求和评分的标准分三层次:正确的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没有句子读破、重音读错的现象。这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流畅的朗读。要求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和恰当地运用语气(轻、重、缓、急),读时连贯流畅。这是朗读进一步的要求。传神的朗读。要求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能完美地表现出诗歌的风格韵律。这是朗读的高标准要求。

5、创作练习法

“学以致用”是古训。我们学习诗歌,除了了解诗歌常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外,更主要在于学写诗歌。我们在教学诗歌的同时,便要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体味诗歌的“诗情画意”,学习诗歌的写法,进行练习。练习诗作可从仿写开始,仿写可仿结构、仿语言、仿题材、仿主题、仿方法、仿韵律。如学习《致橡树》可仿写《致木棉》,学习《陋室铭》可仿写《教室铭》等等。除仿写外,还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作一些小诗,以提高学习写诗的兴趣。

小说的教学

小说是用散文化的语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一种文学式样。

小说是文学的重头,它最能发挥语言文字的优势,最能综合相邻艺术的表现力,是文学中最大众化的体裁。小说也是一般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文学作品,现代语文教学重视文学鉴赏,因此,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通过小说教学,可以培养阅读、分析和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学习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借以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联想力、思考力,发展思维品质;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养成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个性、高雅的审美观。

另外,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逻辑思维在发展,喜欢听故事、读小说、谈感想,加强小说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符合学生心理需要。

如何教好小说呢?我们认为一要有统一的要求,二要有恰当的方法。

一、小说教学的要求

1、掌握情节结构

情节是小说中有因果关系的故事(事件),具体地说,它是作者为了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构思、集中的供人物活动的一种典型的生活领域。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讲,它是能够表现某种深刻意义的生活片断的“过程”;从反映性格上讲,它是人物间的关系的行为、语言形式的一种“历史”。

结构是小说对于故事情节的安排。它是作者构思的形迹化、思维思路的“外化”。从两者关系上看,结构为情节服务,情节靠结构组织,结构大于情节。

总起来说,情节和结构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和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结构特点是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基础。小说教学首先要梳理故事情节、概括结构形式,并能用简结的语言或简明的图表表现出来。如《荷花淀》的情节结构是:①开端——送夫参军;②发展——寻夫遇险;③高潮——助夫歼敌;④结局——学夫战斗。

另外,阅读、鉴赏小说还要分析小说的结构技巧。小说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伏笔、反复、张驰、拖延、错综、穿插、急转、巧合、虚实等等。

2、了解典型环境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所谓“环境”其实就是人物得以生存的场所,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背景。一般地说,环境包括:①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政治气氛、社会风貌),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色彩;②自然环境(风景、风物、风俗),具有点染性、审美性,起衬托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典型环境解读。没有典型环境便没有典型人物,所以恩格斯十分强调文学创作要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典型形象,可是让它离开清末封建社会这个特定环境(辛亥革命前后),阿Q形象便不真实了,阿Q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通过典型环境的了解分析还能深入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心灵的深处。例如《孔乙己》,分析咸亨酒店的生活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清末科举没落),能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3、分析人物形象

没有形象便没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便成了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①要注意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环境;②要注意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手段;③要重视故事情节的分析;④要重视形象化的语言。以《祝福》为例,一方面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末农村“过年”(祝福)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形象化的语言,通过对祥林嫂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勤恳、善良、受迫害,倔强、有一定反抗精神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在分析讲解这个人物形象时,我们要特别突出她受尽了压迫和侮辱,却不甘于屈服的个性。她在忍受不了婆婆虐待的时候,就逃出来做工;在去淘米时被拖进船里她不停地挣扎;在被抢到贺家去时一路上尽是嚎、骂;两个男人加上一个小叔按住她还是拜不了天地,一松手就一头撞在香案上,以后给反关在新房里还是不住口地骂;甚至在临死前,她仍然热着于生之留恋,探问灵魂地狱之有无……

4、揣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是借助描写来完成的。小说中的描写从粗细上看,有白描、工笔;从不同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性质上分,有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从动静上分,有静态描写、动态描写;从修辞上分,有夸张描写、对比描写等等。

揣摩描写手法,重点是揣摩小说的人物描写,即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小说的肖像描写要求做到形似、神拟;动作描写要求做到形象化、个性化;语言描写要求做到动作化、口语化;心理描写要求做到直陈性、深刻性。

5、把握主题思想

文学作品一般较含蓄,主题不显露,再说由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结合的特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学生主题的把握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掌握情节结构、了解典型环境、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描写手法,就能逐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从而把握主题思想。

另外,在分析小说主题时还可以教会学生以下方法:①凝合各段大意。②揣摩重点句段。③分析人事本质。④联系写作背景。⑤了解作者生平。

6、学习生动语言

小说语言的特点在于: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②描写语言的形象化。③叙述语言的概括化。④作者语言的风格化。指导学生努力学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小说语言,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小说教学的方法

1、故事讲述法

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完整。采取故事讲述法,一方面是让同学们了解情节结构,为分析小说人物、主题作准备;另一方面是小说的故事常常生动有趣,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使大家饶有兴趣地去学习这一作品。如讲授《廉颇蔺相如例传》(传记,故事性强,可纳入小说讲解),其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有头有尾,波澜起伏,颇有吸引力。上课时,先进故事,后翻译分析,教学效果一定会好些。

故事情节虽然生动,但教师讲述枯燥乏味,“珍珠”也会暗然失色。因此,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动作生动形象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多样变化的感情色彩,扣住小说基本情节与课文的具体描写,讲出情趣,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故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2、提问讨论法

提问讨论法是活跃课堂气氛,深入了解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方法。提问讨论法重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提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较会引起争议的,便于引发讨论。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是鲁迅吗?《药》结尾处的“花环”有何含义?《项链》中的路瓦裁夫人值得同情吗?《社戏》中的“我们”偷东西对不对?

又如讲《故乡》可提出:“我”是鲁迅么?“我”是陪衬人物么?要引导学生理解“我”不等于鲁迅,“我”不是一个陪衬人物,而是一个深化作品主题的关键人物。……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异已分子?是一个有反抗性的被损害者?要引导学生理解杨二嫂是一个乡镇小商人,可恶可鄙又可怜,完全否定或者肯定都不妥。……《故乡》的主题是什么?是揭露社会黑暗、唤起民众、探索新路?是揭示农民痛苦社会根薄、表达创新生活愿望?是揭示个与人之间隔膜、唤起觉悟、创造新生活?是控诉封建制度罪恶、激发群众认清现实,为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创造新生活而斗争?……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的方法很多,大致可概括为:综合和局部比较;求同求异比较;横向纵向比较;定性定量比较等等。

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药》中的华大妈,《夜》中的老妇人三位“母亲”形象比较;蔡老师(《我的老师》)、钱老师(《难忘寄园情》)、寿镜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藤野先生》)、韩麦尔(《最后一课》),古今中外“教师”形象比较。

又如《祝福》中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比较:

4、课外阅读法

课内课外结合,以课内指导课外,以课外补充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学语文课文所选小说大多为中、长篇的节选。如果要上好这些小说,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部分,甚至全篇。即使是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也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同类小说或作者的小说选集,以比较其异同,拓宽其眼界。

例如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指导阅读《西游记》,教《温酒斩华雄》以指导阅读《三国演义》,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指导阅读《水浒传》,教《林黛玉进贾府》以指导阅读《红楼梦》,教《祝福》以指导阅读《行徨》,教《药》以指导阅读《呐喊》等等。

剧本的教学

戏剧是通过冲突,运用文字、音乐、表演、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戏剧是古老的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戏剧类别。根据形式分,有话剧、歌剧、舞剧、戏曲;根据容量分,有多幕剧、独幕剧;根据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根据性质分,有悲剧、喜剧、正剧和闹剧。

戏剧有三要素,那就是演员、舞台和剧本。演员是戏剧的决定因素,故“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舞台是戏剧的环境,是戏剧得以表演的场所。剧本是戏剧的脚本、底本,是戏剧的基础要素。戏剧的教学,在中学就是剧本的教学。

剧本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基础知识,学会戏剧欣赏;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评判鉴赏剧本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审美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习剧本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也可以扩大知识领域,陶治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剧本如何教学?我们认为,一要有基本的要求;二要有恰当的方法。

一、剧本教学的要求

1、掌握戏剧剧本特点

戏剧的基本特点是:①综合性,戏剧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布景、灯光等手段综合的艺术。②集体性,戏剧不同小说、散文、诗歌可以个人完成,戏剧是集体的艺术,它需要导演、演员、音响师、灯光师以及其他剧组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③表演性,戏剧有虚拟性,象征性的特点,有道是:唱做念打手段巧,人物上场定环境。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风雨雷电,由我呼唤,山川屋宇由我设定。扬鞭可代骏马奔驰,摇浆可代船行水中。一年半载瞬间即过,对面讲话相不闻声。

剧本的基本特点是:①集中性,剧本要求人物集中,情节场面集中,时间地点集中。②尖锐性,剧本虽与小说相通,都要求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但剧本比小说更讲“矛盾冲突”。③舞台性,剧本要考虑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故要分列登场人物,说明动作表情、化妆布置、分幕分场等情形。

2、把握戏剧情节结构

高尔基指出,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一般地说,人物性格决定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只有理清情节,才有了把握冲突,分析形象的基础。戏剧情节力求做到奇(新奇独特)、巧(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曲(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戏剧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多幕剧在剧情开端前有个“序幕”,以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冲突原因等;结局之后有个“尾声”,与序幕相呼应,以深入说明剧本的思想内容,给人以联想与启迪。当然剧情并不都是顺叙到底的,许多故事采用例叙、插叙、补叙、追叙等。

情节的发展,表现在剧本的组织结构中。所谓“结构”,其实就是“布局”,即对剧情的先后安排。戏剧情节安排,在中学所选的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形式:①开放式,按事件和矛盾的冲突发生、发展,至结局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把剧情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地表现在舞台上,如《窦娥冤》。②封闭式,这种结构的戏集中表现戏剧性危机,只写高潮至结局,而对于过去事件和人物关系则用回忆和内省的方式随着剧情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如《雷雨》。③人像展览式,这种结构的戏人物众多、情节较弱,就像一张群像画,画上出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他们各种各样的生活风貌和性格特征,如《茶馆》。

戏剧的布局结构运用许多手法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常用的技巧有:悬念、误会、巧合、对照、激变等等。

3、理解戏剧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布吕地语)。所谓“戏剧冲突”就是反映在剧本里的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矛盾,有具体的特殊的形象对立人物,有矛盾冲突所产生出来的具体事件和情节。

戏剧冲突,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性格冲突包含外部冲突(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和内部冲突(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两个方面,具体地说,戏剧冲突包含四种情况:①随情节变化而转换冲突对象,在转换中加深正反冲突,推动冲突的发展。②冲突一方步步进退,另一方一再忍让,到让无可让时突然反扑,结束冲突。③冲突的对立面、冲突的内容始终基本上不变,但通过一次交锋,冲突越来越激化和深化,到最后的爆发点,就如雷电交加,一泄而尽。④以人物内心冲突为主要内容,表现为内心斗争从肯定到否定,或从否定到肯定的反复。

戏剧因为有冲突,才能刻画典型的戏剧形象,才能使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产生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

4、分析戏剧舞台形象

分析戏剧形象,是分析剧本的重点。分析形象一般从分析矛盾冲突入手。只有明确人物的个性,才能理解作者创作的宗旨。此外,还要注意分析其他刻画舞台形象的方法,如运用性格对比刻画法,运用铺垫、重复刻画法,通过动作(细节)刻画法;通过语言(对话)刻画法等等。

5、体味学习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说明性语言,如舞台说明、动作神情说明等;二是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它包括唱(独唱、对唱、旁唱)和白(独白、对白、旁白)。如有人把《清明》改成“小剧本”,很能说明戏剧语言: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用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的时间、地点、布置是舞台说明,“欲断魂”、“遥指”为动作神情说明;“借用酒家何处有?”“杏花村”是对白。

分析戏剧语言,还要了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①个性化。老舍说:“剧中人物的对话应刻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是个性化。”又说:“剧作者则需要在人物头一次开口,便显出他的性格,闻其声知其人。”②动作化。焦菊隐说:“对话必须有动作性,就是说,语言本身要表现出具体的、细致的思想活动和人物性格,并能强调人物已经表现过的动作和引起未来的动作。”③口语化。戏剧是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语言一闪而过,故要求通俗易懂,过耳能熟,即口语化。

二、剧本教学的方法

1、讲读分析法

读读讲讲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戏剧教学。例如教《雷雨》,先应讲作者生平,讲历史背景,讲故事梗概等,使学生对全剧有个总体认识,然后分析剧本。可以边读边讲、边讲边议,很快就把剧本的矛盾冲突概括为两点。一是家庭矛盾:①夫妻矛盾(周朴园——鲁侍萍、繁漪);②父子矛盾(周朴园——鲁大海)。③母子矛盾(鲁侍萍——周萍);④兄弟矛盾(周萍——鲁大海)。二是阶级矛盾:①劳资矛盾;②下层劳动人民与上层剥削阶级矛盾。如果再进一步读读议议,学生就能明白,这两组矛盾中,家庭矛盾是表象,阶级矛盾才是实质,从而提高了对周朴园等人物本质个性的认识。

讲读法的“读”有范读、齐读、抽读、分角色读等等。“读”要读得正确、流畅和有情感;讲读法的“讲”有讲述、讲评、讲解、讲演等等。“讲”要讲得精确、精练、精当和精彩。

2、朗读赏析法

优秀剧作的人物语言,往往有个性化、动作化、诗化和口语化的特点。教学中可以进行范读、齐读、抽读、分角色读。特别是分角色读对于作品的赏析最有利。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可以使读者和听者都受到艺术感染,提高戏剧欣赏能力。

在分角色朗读前,应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剧本的矛盾、冲突、人际关系、人物性格等;让学生辨别关键词语,搞清剧中人物说话的行动性和个性色彩,说话所包涵的心理、情感与思想因素。要引导学生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读出剧中人物的气质、感情色彩、性格特征,要读得正确、流畅、富有节奏和韵味。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欣赏、分析、沉思、设想,受到美感教育。

在分角色朗读前,还要了解学生的水平、性格、气质、音色、音量。为研究角色,可进行分组活动,每组熟悉、体会和扮演一个角色,然后推举代表朗读。

例如《雷雨》中周萍、鲁大海、周冲是同父异母兄弟,指导分角色朗读时,叫学生注意从他们三人的身份、经历、年龄等方面体会他们个性的差异,力求读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

3、讨论练习法

讨论法意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重在参与。由于戏剧情节生动,形象丰富,对话精彩,所以学生都乐于参加,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方式方法很多,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可视班级情况而定;全面论析,专题研讨,可据教学需要而论。

例如《雷雨》关于侍萍、大海痛斥周朴园、周萍是“一群强盗”,周萍打了大海,侍萍走至周萍面前,痛楚、愤激地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的一节,很有意蕴,是及富个性化的潜台词。组织讨论后,要学生明确这节的含义有:①周家父子如此粗野地对待鲁大海,是鲁侍萍没有料想到的,但眼前的事实使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幡然醒悟。②自己亲生的儿子周萍竟动手打鲁大海耳光,她想见一见的“萍儿”竟已就成一个为富不仁的“豺狼”。“你是萍,……”三个字充满了她的惊疑、痛苦、悔恨、愤怒。③侍萍她刚由惊疑而失言喊出一个“萍”,但理智立即使她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转而为斥责,“凭”一个字反映出她这时感情的遽变。④“阶级情”终于驱走了“母子情”,她迸发愤怒的火花:“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有力地怒斥了上层阶级统治者,资本家——周朴园和周萍一家。

4、课外阅读法

剧作选入教材,大都是节选。如《雷雨》。为了教好课文,我们在上新课前,可组织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读《雷雨》全剧,并要求画出主要人物关系表。弄清了这一复杂的家庭关系,就有利于理解本剧的戏剧冲突和结构艺术,有利于把握本剧的人物个性和语言特色。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演出甚至排演剧本(课本剧),以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并培养艺术情趣。

文言文的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精神财富,主要是以文言文作为载体记录传播下来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汲取古人语言有生命力的东西,借鉴古代作品的手法技巧,古为今用,以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一、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正音读。诵读文言文,一般都要以现代普通话标音为准,其中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不常见的字,要认准字形,读准字音。二是要注意多音字,但诵读时,又要注意古音破读,如肴殳 之战的“肴殳 ”读yáo,通假破读如“赢粮而景从”的“景”读yíng,押韵破读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á 。

2、识文字。要正确地掌握字义,一定要懂得造字法(特别是“六书”常识),而辨识文字的主要方法是分析字形结构。如“狱”字是打官司的意思,犬好斗,用两犬喻相争;打官司是争辩是非曲直,所以从言,这是个会意字。这样就不会把“小大之狱”的“狱”误解成监狱了。

3、通义训。阅读文言文,要破除词义理解的障碍,就必须通义训。义,就是词义;训,就是解释。词义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和比喻义的区别,如“绝”字,现在通用义是断绝或达到极点,过去,“而绝江河”中的“绝”字则是“横渡”的意思,是引申义。通训义,不要把古文单音词误作复音词,也不要把双声、叠韵词(联绵词)分开解释,指导学生平时要经常使用工具书和利用注解。

4、察语气。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总是带着语气的。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意义是递进的,语气是坚定有力的,因此读时语气要越来越强。读古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从句式、用词、修辞等方面来体察语气,才能心领神会。

5、明文法。文言文文法有词法和句法之分。词法主要是词的运用,像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的用法等等。例如“美”原是美丽的意思,但在“吾妻之美我者”这句话里,“美”却变成“说我美丽”的意思,这是“意动用法”。句法是指句子的运用,特别要注意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等。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现象更需注意。如“豫州今欲何至”为“豫州今欲至何”的倒置。

6、断句读。我国古籍大多没有断句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句子末尾用“。”断开,叫“句”,在句子中语气停顿处用“、”断开,叫“读”(dòu)。现在标点符号就是“句读”的发展。断句读是训练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方法。断句读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的过程。

7、辨词采。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懂得词义和文法,还要懂得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修辞方法。如古人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居庙堂之高”是说在朝为官,“处江湖之远”是说被贬地方。这样措辞,比直接说受重用和遭贬斥显得含蓄委婉些。学习文言文,还要分辨贬义词、褒义词,特别是古今褒贬相异的词,如爪牙、卑鄙等等。

8、理层次。把文章的段落和脉络理清楚,叫理层次。分段落的基本方法是看起笔和住笔,找发语词、叹词(夫、嗟乎)和承接词语(若夫、于是)。寻脉络主要看句意的承递、前后的呼应、总说与分说及用语的复迭等。

9、探主旨。文章的遣辞造句,布局谋篇,都是为了表达思想的。文章的主旨就是统摄全篇的思想。主旨的表达往往有主题句,或在标题(题目显旨),或在开头(开宗明义),或在文中(片言居要),或在篇末(卒章言志)。议论文揭示主旨的方法,大都在篇首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在下文某处与之相呼应。

10、评得失。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必要的分析,叫做评得失。古人写的文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事物的反映,情况是复杂曲折的。只有辨明得失,才能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防止不良的影响。“评得失”作为一项训练,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的基本功。

二、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传统诵读法。荀子曰:“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法。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史作家仿而写之的作品。现代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刚学古文,字词句式都感生疏,缺少对古汉语的“语感”,所以采取诵读法,指导他们反复诵读,把前后词句串连起来,他们就会有所领悟。正如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直观的古汉语语感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符合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朗读训练的方式很多,有范读、领读、个人读、分组读、全班读、接力读等等。朗读指导的重点是,注意多音字、异读字,不把句子读破。指导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示读规范,学生反复训练。

2、现代串讲法。所谓串讲法,就是从文章整体出发,讲解字、词、句,串通文意。传统串讲法是教师读、讲、串释字词、断句读、译文句,然后要求学生做回讲、翻译、背诵。这种串讲法有其优点,就是比较契合文意和学生的的实际,进行比较细致落实的讲解,于是被长期采用。缺点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现代串讲法则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为此,教师常把传统串讲法与当今行之有较的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现代串讲法。此法形式很多,如在一读二讲三串连的过程中较注意运用启发提问和增强学生回讲、看注解、阅读等环节;又如以学生为主串,让他们自己查工具书、看注解,串通文意,熟读成诵,教师则适时启发诱导;再如“先自读、后讨论、再总结”的三步式教法也很受学生欢迎。

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以及古代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但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困难在于文字障碍,而古代是以“字”(即单音词)为基本语言单位的,而且行文又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运用串讲法教学,必须以字词教学为中心,注意讲清本义,选准义项;注意古今变化,单音复音比较;注意实词活用,虚词用法规律等。

3、点评赏析法。点评法也是指导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此法可以解词释义,补叙典故,也可以指点遣词的技巧,品评修辞的精妙。凡需要学生理解和体会的地方都可以点评,但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点得准确,评得简明,富有启发性。

第二,要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

第三,要灵活多变,不要拘泥陈规。

例如讲《六国论》,除了讲明作者在语言运用的技巧上,字字句句系乎意,辞切情深又雄辩的特点以外,可以突出点评同义词选用的技巧。文章说明各国被灭的原因时,说共同原因之灭为“破灭”,不同背景之灭则分述为:对“赂者”称“颠覆”,对“不赂者”称“互丧”,对齐国称“迁灭”,对燕赵称“革灭”。这样就非常准确地将六国灭亡的复杂史实投影于用词之中,显示文章遣词技巧的独特性。

4、归纳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比较法的运用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尤其是学生学了一些文言课文以后,要及时指导他们做好知识的归纳比较工作。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直至思想、艺术、得失等等方面,可以有重点地归纳比较,以使知识系统化,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中第二册将《劝学》《师说》和《问说》编入一个单元,而且在《问说》的“预习提示”中指出:“文章有如韩愈的《师说》,语势纵横流利,多用对比和排比,说理明白透彻……”;高中第四册又将《过秦论》和《六国论》编入一个单元,可见对比较阅读法的重视。这是要强调一点:运用归纳比较法,教师要先作出示范,如采用什么形式(文字式、卡片式或图表式),归纳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纵横、异同、总分、定性定量)比较,达到什么要求等等,教师都要根据情况,作好安排。

以上四种教法,“诵读法”、“串讲法”多适用于初中教学,“点评法”、“归纳法”多适用于高中教学。

文言文的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精神财富,主要是以文言文作为载体记录传播下来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汲取古人语言有生命力的东西,借鉴古代作品的手法技巧,古为今用,以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一、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正音读。诵读文言文,一般都要以现代普通话标音为准,其中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不常见的字,要认准字形,读准字音。二是要注意多音字,但诵读时,又要注意古音破读,如肴殳 之战的“肴殳 ”读yáo,通假破读如“赢粮而景从”的“景”读yíng,押韵破读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á 。

2、识文字。要正确地掌握字义,一定要懂得造字法(特别是“六书”常识),而辨识文字的主要方法是分析字形结构。如“狱”字是打官司的意思,犬好斗,用两犬喻相争;打官司是争辩是非曲直,所以从言,这是个会意字。这样就不会把“小大之狱”的“狱”误解成监狱了。

3、通义训。阅读文言文,要破除词义理解的障碍,就必须通义训。义,就是词义;训,就是解释。词义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和比喻义的区别,如“绝”字,现在通用义是断绝或达到极点,过去,“而绝江河”中的“绝”字则是“横渡”的意思,是引申义。通训义,不要把古文单音词误作复音词,也不要把双声、叠韵词(联绵词)分开解释,指导学生平时要经常使用工具书和利用注解。

4、察语气。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总是带着语气的。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意义是递进的,语气是坚定有力的,因此读时语气要越来越强。读古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从句式、用词、修辞等方面来体察语气,才能心领神会。

5、明文法。文言文文法有词法和句法之分。词法主要是词的运用,像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的用法等等。例如“美”原是美丽的意思,但在“吾妻之美我者”这句话里,“美”却变成“说我美丽”的意思,这是“意动用法”。句法是指句子的运用,特别要注意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等。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现象更需注意。如“豫州今欲何至”为“豫州今欲至何”的倒置。

6、断句读。我国古籍大多没有断句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句子末尾用“。”断开,叫“句”,在句子中语气停顿处用“、”断开,叫“读”(dòu)。现在标点符号就是“句读”的发展。断句读是训练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方法。断句读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的过程。

7、辨词采。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懂得词义和文法,还要懂得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修辞方法。如古人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居庙堂之高”是说在朝为官,“处江湖之远”是说被贬地方。这样措辞,比直接说受重用和遭贬斥显得含蓄委婉些。学习文言文,还要分辨贬义词、褒义词,特别是古今褒贬相异的词,如爪牙、卑鄙等等。

8、理层次。把文章的段落和脉络理清楚,叫理层次。分段落的基本方法是看起笔和住笔,找发语词、叹词(夫、嗟乎)和承接词语(若夫、于是)。寻脉络主要看句意的承递、前后的呼应、总说与分说及用语的复迭等。

9、探主旨。文章的遣辞造句,布局谋篇,都是为了表达思想的。文章的主旨就是统摄全篇的思想。主旨的表达往往有主题句,或在标题(题目显旨),或在开头(开宗明义),或在文中(片言居要),或在篇末(卒章言志)。议论文揭示主旨的方法,大都在篇首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在下文某处与之相呼应。

10、评得失。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必要的分析,叫做评得失。古人写的文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事物的反映,情况是复杂曲折的。只有辨明得失,才能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防止不良的影响。“评得失”作为一项训练,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的基本功。

二、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传统诵读法。荀子曰:“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法。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史作家仿而写之的作品。现代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刚学古文,字词句式都感生疏,缺少对古汉语的“语感”,所以采取诵读法,指导他们反复诵读,把前后词句串连起来,他们就会有所领悟。正如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直观的古汉语语感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符合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朗读训练的方式很多,有范读、领读、个人读、分组读、全班读、接力读等等。朗读指导的重点是,注意多音字、异读字,不把句子读破。指导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示读规范,学生反复训练。

2、现代串讲法。所谓串讲法,就是从文章整体出发,讲解字、词、句,串通文意。传统串讲法是教师读、讲、串释字词、断句读、译文句,然后要求学生做回讲、翻译、背诵。这种串讲法有其优点,就是比较契合文意和学生的的实际,进行比较细致落实的讲解,于是被长期采用。缺点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现代串讲法则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为此,教师常把传统串讲法与当今行之有较的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现代串讲法。此法形式很多,如在一读二讲三串连的过程中较注意运用启发提问和增强学生回讲、看注解、阅读等环节;又如以学生为主串,让他们自己查工具书、看注解,串通文意,熟读成诵,教师则适时启发诱导;再如“先自读、后讨论、再总结”的三步式教法也很受学生欢迎。

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以及古代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但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困难在于文字障碍,而古代是以“字”(即单音词)为基本语言单位的,而且行文又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运用串讲法教学,必须以字词教学为中心,注意讲清本义,选准义项;注意古今变化,单音复音比较;注意实词活用,虚词用法规律等。

3、点评赏析法。点评法也是指导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此法可以解词释义,补叙典故,也可以指点遣词的技巧,品评修辞的精妙。凡需要学生理解和体会的地方都可以点评,但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点得准确,评得简明,富有启发性。

第二,要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

第三,要灵活多变,不要拘泥陈规。

例如讲《六国论》,除了讲明作者在语言运用的技巧上,字字句句系乎意,辞切情深又雄辩的特点以外,可以突出点评同义词选用的技巧。文章说明各国被灭的原因时,说共同原因之灭为“破灭”,不同背景之灭则分述为:对“赂者”称“颠覆”,对“不赂者”称“互丧”,对齐国称“迁灭”,对燕赵称“革灭”。这样就非常准确地将六国灭亡的复杂史实投影于用词之中,显示文章遣词技巧的独特性。

4、归纳比较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比较法的运用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尤其是学生学了一些文言课文以后,要及时指导他们做好知识的归纳比较工作。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直至思想、艺术、得失等等方面,可以有重点地归纳比较,以使知识系统化,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中第二册将《劝学》《师说》和《问说》编入一个单元,而且在《问说》的“预习提示”中指出:“文章有如韩愈的《师说》,语势纵横流利,多用对比和排比,说理明白透彻……”;高中第四册又将《过秦论》和《六国论》编入一个单元,可见对比较阅读法的重视。这是要强调一点:运用归纳比较法,教师要先作出示范,如采用什么形式(文字式、卡片式或图表式),归纳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纵横、异同、总分、定性定量)比较,达到什么要求等等,教师都要根据情况,作好安排。

以上四种教法,“诵读法”、“串讲法”多适用于初中教学,“点评法”、“归纳法”多适用于高中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