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小结与复习导学案

华容县实验初中三导三查五环节导学案(七年级数学)

 

第二篇:小结与复习导学案

第三章小结与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

2、运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养成运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

一、梳理知识:

(一)平行线:

1、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 。

2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关于平行线的几个结论:

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

设 a、b、c 是三条直线,如 a∥b, b∥ c, 。

4、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平 行 线 的 性 质平 行 线 的 判 定

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因为:

小结与复习导学案

AB∥CD

所以 ∠1=∠2所以AB∥CD

AB∥CD

C 2 D AB∥CD °

5、归纳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1)三条判定定理 (2)平行线的概念 (3)平行线的传递性 (4)垂线的性质一

(二)关于垂线:

1、概念:

两直线相交如有一角是 ,这两条直线叫做 。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 的长度。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指两平行线的 。

叫两平行线的公垂线段。

2、 垂线的性质:

(1)在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2)在平面内,若一直线垂直于两条 中的一条,则这条直线

(3)在平面内,过一点 与已知直线垂直。

(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 最短。

(5)两平行线的所有公垂线段都 。或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 。

二、规律方法探索:

1、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方法 A B C 通过题设、已知、定理等一步一步地转化出结论。

例如, 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分析:要证明BD∥CE,

只需证得∠D= ,或∠D+ =180°, D E F 由∠C=∠D,所以只需证得

∠C= ,或 + =180°

这就需有AC∥DF,而这由已知条件 可证。

请你写出证明过程:

2、化归和比较的方法:

通过中介因素进行比较,把生避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简单的熟悉的几何知识。 例如: A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CD⊥AB于D,

FG⊥AB于G,ED∥BC

求证:∠1=∠ 分析:要证明∠1=∠2,可将∠1、∠2与中间角∠进行比较。

因 ,所以∠1=∠3, 因此只需证∠2=

而这只需CD∥ ,而这点可由 可证。

请你写出证明过程:

三、做一做:

一、相信你的选择(每题3分,共24分)

1.邻补角是指( )

A.和为180的两个角 B.有一条公共边且相等的两个角C.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角。 D.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

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 )

A.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 B.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C.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直线上任一点所连接的线段

D.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直线上任一点所连接的线段的长度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或垂直 B.平行或相交 C.垂直或相交 D.平行、垂直或相交

4.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如果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平行,那么它们( )

A.没有交点 B.只有一个交点 C.有两个交点 D.有三个交点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l2相交于点O,又l3∥l2,则直线l1和l3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 C.垂直 D.平行或垂直 ?

二、试试你的身手(每题3分,共24分)

1.如图1,已知∠1?∠2?100?,则∠1?_____,∠3?_____.

2.两个邻补角的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是.

3.如图2,在△ABC中,∠ACB?90?,CD⊥AB,图中与∠A互余的角有_____个.

4.如图3,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OF⊥OE,∠1?20?,则∠BOE?_____,∠DOF?_____,∠AOF?_____.

5.如图4,若∠A?∠3,则_____;若∠2?∠E,则_____;若∠C?∠2?∠3?180则_____.(填平行线)

三、挑战你的技能(共52分)

3、如图 已知AB∥CD,BE∥AD,∠DCE=78°

求∠A、∠B、∠D的度数。

2.如图14,AB∥DC,E为BC的中点.

(1)过E作EF∥AB,EF与AD交于点F;

(2)EF与DC平行吗?为什么?

图1 图2 图

小结与复习导学案

3 图4 ?,图14

A

如图,已知∠1+∠2= 180°, 3=∠B,

试判断∠AED与∠ACB的关系,请说明理由。

B G C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ABCD沿EF折叠,若∠EFG=50°,

求 ∠DGC、∠BGD的度数。 E

D′′

3、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垂线段最短”的例子。(测量跳远的成绩、在地面上测量三角形地形的一边上的高、测量楼上到地面的距离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