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总结

构筑联动机制,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立于20xx年5月,先后由九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坐落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深处。学院占地面积 137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89人,还有239名拟进人员,其中115名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已经成为锡林郭勒地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学院在校生19226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2715人,成人及电大远程学历教育生6445人,留学生66人。开设了36个高职专业和30多个中职专业,有校内实训室101个,设备总量为13673台套;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200多家。学院秉承“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坚持“特色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原则,依托蒙汉双语教学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短短十年,已经发展成为以电力能源、煤炭化工、装备制造、草原生态、畜牧兽医与食品加工为主,兼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多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成为自治区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未来发展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基地;提升职工文化素养的继续教育基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问题。我院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再加之地域、经济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在形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多年来,学院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三个第一责任人”制度,即:学院主要领导是全院毕业生就业工 1

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院校主要负责人是本系院校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保障就业工作达到“四到位”:组织与领导到位、就业保障条件到位、就业指导工作到位和就业信息收集到位。努力实现“五化”: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咨询辅导常态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和就业工作信息化,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学院通过教育部大学生“一体化”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校园就业信息网、毕业生QQ群、班主任飞信群、微信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服务,建立有效的用人单位信息库1320家。通过召开就业洽谈会、开展就业服务月等活动推进毕业生就业。现已基本形成立足锡林郭勒盟、面向全区、走向华北、辐射全国的就业网络。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50%以上学生在基层就业,就业行业涉及行政事业、企业、畜牧业、服务业等。近3年以来,学院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也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连续多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今年荣获教育部20xx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的称号;经过多年探索,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与民族特点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特色。

一、夯实根本:构建完善“双驱动” 工作机制

一是从学院内部着力构建起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驱动招生、就业创业工作良性发展。针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专业优化与调整。重点建设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康复治疗技术等品牌、骨干和特色专业。实施了“三项工程”,即投入1000万元启动第二轮“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用于提升内涵,打造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每年投入1000万元开展“人才工程”,用于人 2

才储备、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急需人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程”,使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成为全院师生的行动自觉,行为准则。通过不懈的努力,学院毕业生素质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高级护理专业在首都医科大学实习的学生连续三年获“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优秀实习团队”称号,社会声誉与日俱隆,这带动了学院生源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从学院外部着力构建起政府、学院、企业的联动机制。通过政府、企业深度介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驱动学院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地区产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需求也日益迫切。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政府、学院、企业三方联合的产学研以及就业的合作联盟。在联盟的统筹推动下,学院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签订了校政、校地、校企联合办学协议,让企业深度介入到学院的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环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现校企产学研全面对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培养跟着市场需求走,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长期与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开展定单培养,成立“正大班”、“大北农班”等,企业不仅参与定单学生的教学管理,还为他们在校期间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让学生无忧就业。

通过内外“双驱动”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初次就业稳定在“双95﹪”以上:即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5﹪,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

二、抓住核心:高度契合地方经济,实施“双向互动”的育人模式 3

学院的发展紧紧扣住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围绕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五大基地”建设,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拓展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减少就业率较低专业的招生计划,构建政府主管、用人单位主导、学校主张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主动出击走出校门,走访政府、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政府及用人单位进入学校,与学院进行深度合作,与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 、神工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请企业参与学院教学全过程,着眼于职业、岗位、技能、一线,为企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院与企业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实现了人才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

在锡盟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筹建包括政府、企业、学校联合的“锡盟职业教育集团”,使我院为锡盟地方经济服务、更好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供有力的平台。

三、突破难点:优化双语教学,提高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在校生中47﹪是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黑龙江、云南等省、自治区。现有16专业46个高职班级1099名学生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多年来,学院始终把双语教学作为学院的特色,贯穿在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狠抓少数民族毕业生特别是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打通专业区隔,优化课程体系,鼓励蒙古语授课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能就业、好就业的专业,所需学费由地方政府支出。通过多措并举,有效地提 4

高了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护理专业10级新疆籍毕业生艾尔登毕力克获北京首钢医院“十佳优秀实习护士”并留该院就业;蒙古族毕业生李丽娜获得北京市卫生系统海淀区微笑天使奖。经济系在每个年级都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及时高效地为学生传递用人信息,10会计专业嘎拉嘎通过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名参考,被白旗伊和海尔财政所录用。近三年各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82.7%以上,保障了少数民族毕业生特别是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学院“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想方设法开拓市场,每年邀请近200多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优先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并坚持不懈地上门推荐,感化企业接纳少数民族学生,如畜牧兽医专业10级蒙古族毕业生韩玉泉,推荐到内蒙古伊利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奶事业部实习并留厂就业,现任主管采购,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单位好评。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受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海装风电的负责人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蒙古族学生不仅吃苦耐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文化”。

四、保障重点:层层落实、帮扶到位,促进充分就业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协同各系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对蒙语授课学生、家庭贫困子女、工科女生、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的群体及有特殊情况的就业困难的个人制订了相关帮扶计划,层层落实,形成了一对一、多对一等多种帮扶形式。做到了帮扶对象定人,培训定向,就业定向。每年拿出2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就业困难和蒙语授课毕业生,多途径、多渠道舒缓、排解他们紧张情绪,帮助他们理性面对就业压力,调整择业心态,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如机电学院08级蒙古族毕业生钢陶克陶,被推荐到国电锡林浩特热 5

电厂,做汽机主操。

20xx年,481名就业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得以顺利就业,初次就业率达到96%。对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台账,分析其未就业的原因,实施定向援助,在毕业后二年内仍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寻找岗位,做到离校不离心,保证凡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都能顺利实现就业。

每年邀请在基层岗位就业创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先进典型回校交流,以生动的实例激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积极投身到家乡基层建设。我院每年有近400名毕业生参加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考录,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占到50%以上。

多年来坚持蒙语授课学生日语强化教学工作,建立了赴日学生后援基金会,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帮助。从20xx年到20xx年短训班共培养216名学生,选拔并输送了168名赴日留学生。赴日留学生适应能力强,创业意识浓,信息反馈良好。

五、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推动蒙古族毕业生成功创业

学院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各种支持与保障,创新“千百十”创业模式,即培养“千人”创业意识、培训“百人”创业技能、扶持“十人”创业明星。学院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创业帮扶,各院系为创业学生免费提供场地、设备,并加以积极引导,以创业带动就业。如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呼和诺民,是我院10级民族音乐中专班学生,20xx年又考入我院音乐教育专科学习;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不仅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提高了专业素养,尤其通过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的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带领四名同学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 求结合,创立了《锡林浩特蓝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学院为该生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制作车间和展示厅,现该生创业基地影响很大,为在校 6

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自己的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畜牧兽医专业蒙古族11级毕业生沈海燕,20xx年2月在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实习,现在自主创业,创立内蒙古草都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饲草、饲料、舔砖、奶制品等经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

按照教育部要求,学院不仅分年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创业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还是锡林郭勒盟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信息工程系刘杰同学在培训学习后激情创业,他观查发现我院因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和老师取快递件很不方便,于是创立了“易度空间校园物流一站式服务公司”,在校园创业成功。机电学院汽驾专业通辽籍蒙古族毕业生于珍江创立了锡林浩特市朗第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20xx年我们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大赛,并组织6个项目参加了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呼和诺民的“蒙古语言文化艺术传媒”创业项目在自治区40多所高校、1477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优胜奖,获得创业基金1万元;胡睿的“礼仪公司”创业项目获得优秀奖,获得创业基金5千元,我院荣获“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13级采矿专业苏道(蒙古族)提交的项目《锡林郭勒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获得首届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目前经学院推荐已晋级全国“挑战杯-彩虹人生”创业就业大赛。

近年来,在学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总就业率持平。20xx年学院对25个高职专业128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岗位称职率达94.8%,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给予了“能吃苦,善思考,上手快,后劲足”的高度评价。

7

在今年教育部20xx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评比中,在申请的全国122所本专科高校中,我院毕业生对学院的满意度排名第五,用人单位对我院的满意度排名第十一,最终以高职院校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五十强称号。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今年7月第二次视察了我院,高度评价了学院工作,尤其是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

成绩属于过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契机,充分发挥学院双语教学积淀深厚的优势,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把学院建设成国家民族职业教育的典范。

二〇一四年八月

8

 

第二篇:就业工作年度总结

就业工作年度总结

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即“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就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就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就是指就业信息服务。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改善择业观念,要敢于寻找新时期就业选择的理性时机,如可以学会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创业。二是学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以学历为重点提升就业空间的就业思路,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观念要以能力的创新和内部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就业重点。三就是择业指导,择业指导就是指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等。创业指导,就是要多加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解说分析,选择就业方向,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跟踪服务。职业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合理安排合理计划。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进行职业学习、职业选择和个人职业目标的调整,并力争使其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为创业做准备。就业政策咨询就是各就业指导部门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以及国家政府机构、各省级政府机构关于就业方面的积极政策,要让学生明知政策的实际作用,并落到实处。心理咨询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现在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某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信心,以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目的。

就是关于就业工作方法的创新。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继续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和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请校友回校做报

告,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设专门的教研室,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比如有的学校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等,还要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有的学校成立了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地方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是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能力和效益的综合检验。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将毕业生的就业列为“一把手”工程,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环节重点推进。对于如何指导学生从专业特点出发强化市场意识,培养职业竞争能力,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建议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从实际出发,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逐步有效解决当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