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提升内涵品质 建设特色专业

——西吉县职业中学示范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西吉县职业中学20xx年5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自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在教育部,财政部,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为重点,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之路,志存高远建示范,全面提升了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现就我校示范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和建设目标达成度以及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经验、特色等总结如下: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需要,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完善了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多能并举、学训交替,校企通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扔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由企业、学校和县农牧局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建设了一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农业产品市场营销》等2门优质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建成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设备先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二)项目建设内容

围绕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促进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项目建设过程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充分认识到过程比结果重要,以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成立专业建设小组,外出考察,借鉴示范建设经验,在借鉴中升华; 1

结合示范校专业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工作,组织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认真学习示范建设有关文件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确定专业建设项目的目标、措施与方法,明晰了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的思路,在探索中创新;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超越自我的意志,进行课程颠覆性改革与实践;组织动员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单位,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特色性打造,能力与水平在建设中得到提升。

二、项目完成情况与经费执行情况

经过两年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改革与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共完成14个一级项目,62个个项目点,共投资283万元,完成率100%,其中:(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共24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199万元;(2)师资队伍建设共22个项目点,完成率156%,预算资金28万元;(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共33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56万元;(4)其它项目建设共3个项目点,完成率100%,预算资金17万元。所有经费严格按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项目安排和使用资金。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的理念,积极与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将职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生产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马铃薯高新产业示范园、宁夏佳力公司等企业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人才。

(二)构建专业课和基础课改革模式,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学校知难而进,在原有模块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的原则,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开发了《园艺植物保护技术》《农业产品市场营销》等2门优质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公开出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材6部,编写校本特色教材5部;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

(三)以建立培养机制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学校以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目 2

标,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投入近28万元打造教师队伍。共选派6名骨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业务学习,选派4名骨干专业教师到马铃薯高新示范产业园区、宁夏佳力公司等企业轮流实践锻炼,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5次,第二课堂活动10次,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与兼职教师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已经形成。选聘3名兼职专业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室建设;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健全了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及考核材料等。在原有基础上,引进了1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现有专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四)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建成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环境

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教学要素为主体,融入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建构了能完成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环境的景,又具备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情感养成所需要的境。合理设计功能分区,使学生在同一实训室,基地中能完成技能训练、工作任务、资料查询、小组研讨、教师教学等任务,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创设了条件。共建设了满足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综合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完善了“产教结合、双证沟通、的能并举、互惠双赢”的“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应用到相关专业群,增加企业冠名班3次。开展了面向农民、农技人员、乡镇干部等的花卉生产、果蔬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培训400人次以上;对口支援彭阳县职业中学等西部学校,对对口专业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场所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所有实训室及网上公共资源系统全部无偿向对口支援学校开放。

四、建设成效

(一)专业定位更加明确,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委员会带领学校教职工深入学习,找准了示范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凝炼了“1223”的办学思路,秉承“办好一所学校,振兴一方经济,培养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办学宗旨,按照“健康做人第一,求职强技并重”的育人原则,确定了“做强自己,辐射全区,引领中职,国内一流”示范定位。目前涉农专业学生已达570多人为我区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 3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类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实力明显增强,育人环境更加优化。

中央支持我校用于设施农业生产技术283万元专项资金使得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更加完善,育人环境更加符合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由4人,发展到现在的7人,增加优秀教学团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72万元增至现在的566万元,实训室面积由1万平方米增至现在的1.5万平方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由1处发展到现在的3处, 国家精品课程由1门增加到现在的6门。

(三)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形成三方互动格局。

学校按照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校企合作委员会,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新增合作企业11家,与8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已有42名毕业生通过订单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与县农机局合作,引企入校,共建农机实训基地,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

(四)专兼结合机制建立,教学团队素质精良。

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基本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任教师4人。学校将示范校的有关建设内容列入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探索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校建设专项课题2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篇,全面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施能力。

(五)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贡献不断增大。

学校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培训与鉴定总量达到1.6万人次。面向农村免费招收涉农专业学生236人,免收学费40多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蓄积了人才。

(六)示范辐射作用突出,引领中职快速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建设的辐射作用,毫无保留地将示范建设成果与兄弟学校分享,与区内外15所职业学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开展专题讲座近10场, 4

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300多人次,派出10多人次到区内外20多所中职学校进行指导和交流,共建精品课程5门,共享示范建设成果10多项,带动了全区中职学校共同发展。

(七)管理内涵建设显效,成为中职管理示范。

学校投入10多万元资金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内涵建设,选派管理干部参加全国示范建设工作会议更新管理理念,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建立高效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形成了有特色的管理文化。通过管理内涵建设,领导班子能力明显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团队氛围日益浓厚。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绩效管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了以“全员聘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的竞争激励机制,将岗位津贴,课时津贴,效益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八)人才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提升。

两年来,学校累计培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01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15%。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充足的实训条件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明显提高,共有73名学生参加了自治区级技能大赛。

(九)实施专业文化建设工程,彰显农工文化特色。

学校制订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环境文化工程,编制文化手册。有农工特色的实训文化等,营造有农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外化于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活动,使学校形成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勤劳奉献”为内涵的精神,具有了促进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氛围与环境。

五、思考与探索

(一)体会

1、理念先进的顶层设计是示范建设的基础。学校专业建设始终坚持“多能并举、学训交替,校企通融”建设思路,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模式,通过顶层设计促进了思想观念大转变,育人理念大调整,服务社会宗旨大明晰,全校教职工不断深化中职理论与实践,逐步加深对中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为示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

2、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是示范建设的坚强保障。在示范校建设中,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有关领导深入学校考察调研,听取专题汇报,指导,检查项目建设情况。自治区教育厅兑现了在专项建设中增大扶持力度的承诺,保障了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示范建设经验证明,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4、管理内涵建设是示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学院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展业建设,将管理内涵建设作为项目纳入到示范建设方案中。学校以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形成了“文化引领,绩效导向,团队协作”的管理特色。通过管理内涵建设,对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治校方略进行研讨总结,诠释和固化,培育了学校制度文化,突出了专业特色与亮点,推进了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了优秀教学团队,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素质普遍提高,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创新了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示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问题

1、管理创新度还不够高。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和管理运行模式,理顺了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使全体教职工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明显增强。但仍存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绩效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2、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尽管学校在专业示范建设中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但仍存在着由于办学基础弱,教师科研能力弱而导致的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少、农业新技术推广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校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效果。

3、专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伴随着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在教育部倡导和 6

指导下,学校专业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就业竞争力日益提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办学合作机制还不健全,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不够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思考

1、 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的职责与任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指导作用,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制订法规与政策,理顺企业与学校的关系,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将校企合作变成学校与企业的自觉行为,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2、专业建设需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担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将专业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为全社会服务的功能,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作为示范校要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帮助对口支援兄弟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引领中职教育共同发展。

3、专业建设应不断加强品牌与文化建设。专业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积淀独特的校园文化,明确办学定位,凝炼特色,创新办学理念,创新制度文化,强化内涵建设,构建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以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专业假设的健康发展和对外拓展。

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我们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巨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深知,我们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发展过程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还要按照专家和领导的意见扎实开展整改工作,加强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7

 

第二篇:北京市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北京市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龙头与基础,反映和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自学考试的专业建设同样是统领自学考试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直接影响着自学考试的教育水准与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各方领导、各主考学校、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在专业建设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现就20xx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工作思路和主攻方向

在教育部19xx年印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目录》和《专业基本规范》,以及教育部对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提出的规范性、指导性意见指引下,结合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依托首都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自学考试专业体系,课程体系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目标,为构建北京学习型社会、形成全民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建设明确了遵循“三个面向”的工作思路和“三个主攻方向”的工作目标:面向首都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20xx年奥运会、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本科、注重发展应用型专业、积极开考适应首都发展的特色专业。提出了实行“双证书”、“订单式”、“衔接式”和“合作式”四种人才培训模式。重点关

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正参与各方的职责分工和利益分配,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的管理办法,深入研究管理细节和应用实效。抓住荣获专科专业设臵审批权试点的机遇,对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稳步推进,加强了市考委会、专业评审委员会的机构调整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了由校委员、专业委员、课程委员组成的三级委员管理体系的专家队伍,认真审视了北京市自学考试专业设臵、学科分布以及开考以来发展的状况、管理的经验教训,为稳步推进北京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思想基础。

二、20xx年以来专业开考的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市共开考专业110个,其中专科62个,占开考专业总数的56.4%;本科48个,占开考专业总数的43.5%。北京已有30个专、本科专业含有岗位或职业资格证书44个,占开考专业总数的30%,为考生就业增加了优势。委托开考专业40个,占开考专业总数的36.4%。中外合作开考专业6个,占开考专业总数的5.5%。面向社会开考专业70个,占开考专业总数的63.6%。自19xx年开设12个应用技术专业以来,地铁、民航、动画、游戏等应用型专业增长幅度加快,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如影视、传媒等深受考生欢迎。目前北京市开考的专业共覆盖10个学科类别,涉及主考学校21所。

20xx年以来,北京市自考办抓住荣获专科专业设臵审批权试点的契机,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自学考试的专业设臵进行一系列调整。在目前开考的110个专业中有41个是20xx年以后开

设的,占专业总数的37%。其中全国统一计划开考16个,北京市自己论证开考的25个。

三、注重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

面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新的考生群体,全国考委、考办早已明确自学考试新的培养定位,专业和课程结构必须进行调整。

(一) 专业结构调整

参照市场需求的变化,北京市自考办着眼于专业设臵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满足考生就业、深造、身心全面发展所需。在保留部分需求旺盛的学科型专业外1、增加应用型专业:改变以往参照普通高校设臵学科型专业的做法,以行业部门人才需求及就业为导向开设专业,以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吸收行业部门一线专家参与专业设臵。应用型专业所占比例大幅增加。2、增加“双证”专业:学历和非学历相结合的“双证”专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此我们在专业设臵过程中,配臵实用性强、社会认可度高的非学历证书,双证专业已占所开专业的近37%。3、密切关注每期报名情况,及时关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低的专业。保持自学考试的专业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二) 课程结构调整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近年来我们对摄影、广播电视编导、饭店管理、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课程设臵进行了调整,增加课程的实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全国考办文件精神,对我市103个专业的政治思想理论课进行了全面调

整;鉴于部分专业对英语技能的需求不强,为突出自考专业应用性、技能型的特点,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经过周密的市场考察、专家论证,北京市自考办会同各主考院校对15个专业增设英语选考课程。不考外语的考生可按规定用选考课程学分补足外语课程学分,既顺应了部分专业的实际情况,又为部分大龄或外语基础较差考生解决了切身问题。

(三)按需选择考核方式

随着应用型专业的增多和培养目标的需要,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一般的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完全实践性的非笔试考核方式,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电视片结构、非线性编辑、图片专题摄影、艺术摄影创作、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的考核方式由笔试修改为非笔试;又例如动画专业,专业计划中的实践及非笔试课程比重增至了50%(特别是专科),这些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整其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促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调整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文件,结合北京市自学考试实际,北京市自考办对市考课程的考试大纲进行了调整。要求编写者必须落实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强调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要求。20xx年至今,北京市自考办新编考试大纲共计100余门,

调整考试大纲30余门。

四、充实完善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方案

北京市自考办和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开展的“无法按时毕业”学生参加自学考试的试点工作,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为学校严格管理减轻了后顾之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我办承担了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课题“普通高校在校生选择自学考试为第二学历的实践与研究”,并积极开展调研工作。随着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近年来普通高校学生成为自学考试考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中有人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有人希望多学一个专业增加就业优势、有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时毕业,为自己另谋出路。为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优势,为普通高校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北京市自考办与各主考院校紧密配合、积极协商,共同推进“立交桥”方案的进一步拓展。

20xx年3月出台了《普通高校在校生、毕业生、肄业生、结业生参加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点方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在校生、毕业生、结业生,试点单位增加到12所主考学校,试点专业达到20个,免考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扩大到名称相同或名称相似且要求相同的专业课。试点主考学校中的在校生及毕业生所学专业课程与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名称相同或名称相似且要求相同的(含辅修,不含考查)均可进行没免考。但参加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考试不得少于5门,且必须参加论文答辩。试点主考学校中的肄业生、结业生所报考的自考专业与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一致的,不受必

考5门课程的限制但必须参加论文答辩。

目前,北京市自考办正致力于推动高职高专接自考本科及中职中专接自考专科的相关工作。该方案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优势,将为高职高专及中职中专考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成才机会,并能有效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

五、严格管理专科专业审批权的使用

20xx年,北京获得了专科专业设臵审批权。为保证专业设臵和审批的科学合理,保证专业开考质量,我们没有急于开专业,而是先建章立制。专门成立了专业评审委员会,制定了《专业评审委员会章程》及《工作细则》,制定了《专业审批管理办法》及有关说明,明确了在主考学校自考办领导下的三级委员负责制,进行了校委员、专业委员、课程委员的重新聘任,进一步明确各级委员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工作程序等。为加强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与管理、保证专业开考质量奠定了的基础。20xx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专业评审委员会,其后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各学科委员正在积极按要求开展工作。

六、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机制

行业委托开考的出现,为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我们原有的自学考试工作体系的管理格局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具体工作中,主考学校的专家教授与行业部门的一线专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往往不到位,或相互敬畏或相互争执,达成的决议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委托开考专业的课程设臵、教材大纲编写、实践考核标准与考试组织等事宜在依靠主考学校的同时还要尊重行业部门

的意见,因此,协调好主考学校和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民航服务与管理、影视专业,在教材、大纲编写过程中,高校教师有理论,一线专家有行业特点明显的实际案例,为了能让双方缩小差距,为了能尽量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编写出可读性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需要专家们潜下心来,认真研究。20xx年7月,行业部门和主考学校签署了合作设立“航空教育管理研究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20xx年5月,影视协会、北京电影学院以协议方式与自考办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自考专业的课程设臵、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和助学管理的相关研究。并以互聘专家的方式,加强沟通与融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