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校万师”学校二级培训讲义

来源:m.fanwen118.com时间:2022.10.26

“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

学校二级培训讲义

课题1:道德教育的“四个回归”

一、对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

针对 性不强 实效性不高

站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传统与现代 等多元视角,以综合创新的视野来分析和把握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种种困惑和矛盾。

(一)社会转型与传统价值观的失落

坚持传统美德的同时,必须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不是将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观念对立起来。

(二)现代化进程与人的现代性生成不同步

物质富有与精神贫困的矛盾

强化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在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构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三)错误的政治运动和反科学的政绩观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人的道德生成,无疑是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与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关系紧密相关——虚假盛行、诚信丧失、双重人格。

(四)全球化时代对21世纪中国又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关注:在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强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这些共同价值追求是否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尽快成为未来人类社会每一位新成员的共同准则?如何培育人的”普适价值”,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必须关注的紧迫任务。

(五)市场化取向的教育改革对中小学德育的负面影响

金钱与做人的关系,关注贫困生心理,担忧富裕学生成长

只有——学会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教育的发展,也要学会用教育规律来控制它的消极影响——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贫富观教育;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和富裕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升学教育导致中小学对人的教育的缺失

当学校教育从“以人为本”走向“升学为本”之后,教育也新排斥了人的尊严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20世纪80年代:“领导靠上,教师跟上,学生拼上”是升学法宝。

90年代:“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猪差,出力比牛大,睡得比狗晚”。

21世纪:“象抓高中一样抓小学教育,要抓出血来,抓出汗来”。

这种背景下,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强制教育,淘汰教育,打骂教育,讽刺教育”等大行其道。

当学校教育一切以升学为最高追求之后,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就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支撑,因为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劳动实践机会都要为学生的升学让路了。

道德教育的“五多五少”

1、宣传多、研究规律少:含成长、认知、心理变化、幼小、初高街接;

2、活动多,日常行为研究少:从小、从日常抓起;

3、要求学德多,师德少;

4、要求学校多,要求社会优化配套少;

5、务虚多,务实少。

二、新道德教育的“四个回归”

(一)回归人本:道德教育的价值定位

中小学德育必须回归人的生命本质,必须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依归→德育要为弘扬学生的生命本质、生命力量服务,这应是德育应有的价值定位

1、为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服务。生命尊严就是要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懂得人世间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养成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关怀;就是要唤醒人们的人格意识,懂得人的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20xx年希腊雅典残奥会闭幕式演出问题。

弘扬生命意识,尊重生命尊严,尊重人的人格是互相的,中小学德育必须关注“人的教育”

2、为人的个性自由服务。人在行使自由权利时受两方面约束:一是道德;二是法律。

3、为弘扬人的创造性服务。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表现。德育既要为弘扬人的创造本质注入激情,提供动力,也要为人的创造性提供保障。

4、为人的终生幸福服务。德育就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的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幸福奠基。

(二)回归基础

“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对己不严格”。

1、德育要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三个序列”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

(2)“上位道德”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础上,先基础品质,再高层次道德修养。

(3)“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基础上。

2、德育要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

——培养基础性道德,做一个高尚人

——培养精神世界,做一个文明人。缺乏人文,教育是工具,这是一种悲哀

——培养普适价值,做一个现代人。关怀人、关怀人类、共同利益

(三)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1、生活道德教育——学生道德生成的基础

——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开始。

2、学科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道德教育要走出学科中心主义的“误区”。

——学会做人是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

——学科道德教育要从“渗透”走向“生成”

3、活动道德教育——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途径

4、文化道德教育

——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文化教育的道德功能;

——文化道德教育的途径:

用民族文化奠基民族精神,用多元化滋养博大胸怀,用地方文化陶治学生个性,用学校文化培育学生精神。

(四)回归实践:道德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

从“主智主义评价”走向关注学生全部道德生活领域的道德实践评价。

1、应从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

美国拒收高考状元,19xx年哈佛将165名SAT满分状元拒之门外。

质性评价——如解释性评价、定性评价,它也可包括定量评价。

2、对象应从以道德知识为主走向以道德行为为主

3、应从过多关注外部评价走向重视内部唤醒

重视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评价、强化学生道德实践体验,重视唤醒学生的道德智慧

三、新道德教育实施途径

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

(一)生活道德教育领域

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从对人的礼貌做起,从诚实守信做起

(二)学科道德教育领域

科学学科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人文学科培养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

思品和社会学科侧重育情、明理、导行

(三)活动道德教育领域

针对性、主题性、系列性、体验性与生成性,找岗位、扮角色、开展活动获得体验等

(四)文化道德教育领域

学校文化建设,让学生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吮吸传统精华,接受经典熏陶,使他们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心地趋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生命陶融出某种深度,以成为具有开放、多元、包容、创新品格的一代新人

(五)生态道德教育领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让学生走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进而养成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

道德教育的思考与方法

1、德育工作基础:物化条件、工作机制

2、德育工作的目标性:目标犹豫性、变动性太大,期望值太高,常感可望不可及,得到批评多于赞誉,应分阶段制定德育工作目标

3、德育工作方法:游击战和阵地战,缺乏整体意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施整体战。

4、德育工作的宣传:应正确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5、德育工作的回归:向人文化、人本化回归,回归实践,回归养成,观点在生活中形成

课题2:感恩教育

百善孝为先

“孝”是感恩的最高境界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印度作家 泰戈尔

“孝”是感恩的起码境界

鸟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情。人如忘父母,不胜一畜生!——清朝·谢泰阶

一、感恩文化的巨大魅力与传承

1.孔子的《孝经》与姚淦铭的《孝经智慧》

“夫孝,教之所由生也。”

2.《出师表》 《陈情表》 《灵魂的温度》

3.孟郊的《游子吟》与谭晶《忘不了你呀妈妈》

4.二十四孝图与21位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5.《三字经》《弟子规》与《小学诗》

6.我爱这土地 感恩的心 《春晖1》《春晖2》

二、知恩图报 知行合一

1.第一位母亲:生我的亲娘、育我的恩师

感亲恩,报春晖;感师恩,报大德

2.第二位母亲:故土(故乡)

感恩故乡,反哺故土,回报桑梓

3.第三位母亲:党和祖国

三、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四、感恩祖国,竭诚奉献

故事:想我时,含上一粒糖

母亲心中的手机快捷键“1设成周伯伯,2是杨阿姨,3是张叔叔??”

五、春晖感恩教育 “八个一”

唱一首感恩歌 观一部感恩片 写一封感恩信

出一期感恩报 做一件感恩事 争一枚感恩章

开一次感恩会 征一次感恩文

课题3:心里特点和心里健康

1、七种心情状态,

非常累、很累、累、一般、爽、很爽、非常爽。

工作、学习、生活均需要好心情。养成好习惯。

2、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老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学生推己及人。

3、做事谋始、不预则废,教育要早做规划。

4、狭路相逢,坚韧者胜。选择了,就要坚持不懈,没有退路。

5、所求不得,反求诸己,要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成就感。压力大会使学生纪律不好、思想道德不好、成绩不好。

6、执一不二,正心跬步。尽善尽美,脱颖而出。教会学生做事专心和专一,追求完美。

7、某事在人,成事在天。

8、学习高压锅,排气减压。

课题4:贵州教育人的追求

1、教育现状

学生不好教,老师不好当,

教师在为生存而教书。

教育观和政绩观扭曲,教育很功利,很物质。

教育体制出问题,教育导向不科学。

教育内容是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内容。

现在的教育搞了一群不懂教育的人管教育。

对学生乱评价,如优秀评选造成学生心理落差。

2、教育方向定位

基础教育应该是让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师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追求超越物质的东西

基础教育要先解决做人的教育,在适当考虑做事的教育,以做人教育为主。

3、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有爱心、有耐心、有智慧、有办法教会学生懂得爱,会做人就是好老师。

4、德育工作怎么做

德育要从孩子的角度去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做。要正确评价学生。

“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

学校二级培训讲义

课题5: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考

第一节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

一、总体现状(“三多一低”)

即:农村籍人员多,财产型犯罪人员多(主要为“两抢一盗”),家庭残缺的多,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二、具体现状

年幼无知和不懂法走上违法犯罪

网络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日益密切

贫困成为未成年财产型犯罪的重要因素

缺陷家庭易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

性犯罪占一定比例且有上升趋势

(一)年幼无知不懂法导致犯罪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文化程度低造成无知,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无知产生无畏,无畏就容易受人唆使或影响而铤而走险去违法犯罪。

常常表现出团伙性和纠合性的特点。

(二)网络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日益密切

未成年人由沉迷网吧、筹钱上网发展到模仿网络中的血腥暴力、色情等方式进行违法犯罪,网络在未成年犯罪中的催化剂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网吧常常是问题少年的聚集地

(三)贫困正成为未成年财产型犯罪的重要因素

犯罪主体以农村未成年人或“留守儿童”为主。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以及教育费用的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乃至农村青少年本身也都加入到了打工者的行列当中。农村父母们往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家中的孩子,无形中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

(四)缺陷家庭易使孩子走上犯罪

“溺爱型”家庭宠坏了孩子

“非完整型”家庭伤害了孩子

“打骂型”家庭挫伤了孩子

“放纵型”家庭放纵了孩子

“问题家庭”产生问题孩子

(五)性犯罪占一定比例且有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含色情内容的影视、图书的泛滥以及家庭娱乐设施的普及,未成年与性的关联越来越明显,比如早恋、同居等。

未成年人处于性萌动时期,对性的认识是既神秘又好奇,在有诱惑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性犯罪。

青春期性教育缺失,是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深层原因。

第二节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1、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2、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3、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对“双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等倾向。

第三节 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学生犯罪的前期征兆

1.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缘无故的下滑,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时进行抄袭,对考试结果不以为然;

2.对事物的兴趣开始变化,劳动懒散,上课思想不集中,而对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的录像、书刊和光盘甚感兴趣;

3.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这种孩子如果与校外的不法分子或无业人员有了联系,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回家;

4.心理方面有变化,如精神恍惚,情绪波动,举止反常,心神不定,东张西望;

5.对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表示反感,甚至怀有敌意,恶语顶撞,有时给教育者出难题,看笑话;

6.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人格或行为当作是“勇敢”的表现;

7.原本养成的生活规律出现变化,如从早起变成睡懒觉,从注意卫生变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或一反常态地特别喜欢梳妆打扮;

8.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爱说空话、大话、假话,从谦虚变成傲慢,从斯文变成野蛮,喜欢逞能,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9.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交,或拉帮结伙聚在一起甩#9@k打麻将,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场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

10.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二、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齐抓共管。 社会方面

应多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来占领青少年的思想文化阵地,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要大力禁绝社会上那些黄色音像、淫秽读物等资料的传播,让青少年正面接受更多健康有益的知识,促进他们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家庭方面

应当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深入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帮助孩子消除外界的腐蚀和毒害,为孩子解决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方面

1、实施三级帮教,努力转化差生

2、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品质

3、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优化外部育人环境

4、加强法制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

5、培养老师良好的师德

课题6:教师礼仪

一、礼的概述

1、礼是表示对人敬意的统称。礼者,敬人也。

礼的两个层次: 尊敬(下级对上级) 客气(上级对下级)

礼的两种方式: 语言、行为

礼貌用语五声十字: 你好 谢谢 请 对不起 再见

2、礼貌

基本的道德规范

对别人表示一种敬重与重视的一种态度

2、礼节

礼的惯用形式

3、礼仪

对个人:礼节、仪表 对团体:综合性的仪式

4、礼仪的分类:

教师礼仪 公共礼仪 行政礼仪 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 青年礼仪

二、教师礼仪

教师礼仪是教师在教学岗位及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符合教师职业素养、为人师表的言行举止、风格风貌。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是礼仪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礼仪的基础。

特点:师范性、强制性、稳定性

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蔡元培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大略》

1、个人礼仪

(1)着装:

即教师穿着打扮。时间、场合、地点原则、三色原理。着装标准,得体、符合需要、符合身份、合体

教师学校服饰总体要求:不穿细带裙、露背装,不穿过透的服装,裙子一定要到膝盖上下。丝袜的长度要高于裙子的下摆。袜口永远不要外露,穿半截裙子的时候穿半截袜子,袜子和裙子中间露段腿肚子。俗称:“三截腿”,术语叫恶性分割。

(2)清洁:

指甲、皮鞋、头皮屑、无异味、注意吐痰、打喷嚏、呃逆、咳嗽、吸鼻子、不当众打扫个人卫生、保持公共物品和环境清洁,以方便他人使用、随时备有手绢或纸巾、女人看头,男人看腰、

(3)姿态:

前腹式、后背式、并步腿姿、斜后背或S型腿姿、前后步腿姿、叠膝式腿姿

(4)手势:

手势的作用和功能

手势即手臂姿势,是最能表现个人形象、体现个人魅力的体态语。恰到好处的手势能增加说话人语言的表现力,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基本原则

使用规范化手势。即使用的手势应符合国际规范、国情规范、大众规范和服务规范,这样才不致于引起交往对象的误解。注意区域性差异、手势宜少不宜多 。

常用手势

不良手势

(5)目光:

目光,指的是人们在注视时,眼部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所呈现的神态。眼睛能够传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具体表现。正确地运用目光,显得对人有礼貌、有教养、有风度。

目光的要点:精神放松 目光放虚 将对方笼罩

要注意: 注视的部位 注视的角度 兼顾多方

2、教室礼仪:板书美、姿态美、举止美,展现教师个人风度和教养。

3、办公室礼仪:干净和谐、条理和谐、轻松和谐,三轻:语言轻、走路轻、操作轻

4、接待家长的礼仪:平等之心、尊敬之情、感激之意,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5、其他礼仪:参加升旗活动的礼仪、参加会议的礼仪、教师在学校里,忌高声喧哗、

忌奔跑、进出校门主动和门卫打招呼

三、教师对外交往礼仪

1、迎来送往:

(1)先开门,后关门、走路右行

(2)先出后进(教室、会议室、电梯)、

(3)先上后下(楼梯相遇、行车相遇)、

(4)先下后上(火车、汽车)、

(5)迎客在前,送客在后、

(6)把安全让给客人,把不便留给自己

2、拜访接待:

(1)握手礼的示范,同性相握—满握、异性相握—握手指部分、握手时,眼睛平视对

方、

(2)介绍的礼仪,一种姿势、二种类型自我介绍介绍别人、三个要点单位部门、职务

职称、姓(名)、四项注意时机、意图。内容简洁、完整。声音、语速。先后顺序。

3、会议会谈:

遵守会议、会谈时间,不要拖拉、扮好角色,找准位置、保持安静,三轻原则、注意

手机状态、散会离场,注意顺序

4、宴会礼仪:

就餐常见问题,迟到不致歉。用擦手巾擦脸等处。大声喧哗。菜量不适。让菜、让酒

频繁。狼吞虎咽,边吃边说。咀嚼或喝汤时声音大。乱吐东西、不雅剔牙。随时吸烟。旁若无人。抱怨饭菜质量。表现对服务的不满。当面结帐付款。

更多类似范文
┣ 千校万师 5200字
┣ 我的驻校培训心得体会 2700字
┣ 红枫六小20xx春季学期政教工作总结 2900字
┣ 千校万师 我能做什么 2300字
┣ 更多千校万师培训心得
┗ 搜索类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