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  信息的概念:

1)   数据:一般是指那些未经加工的事实或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他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2)   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

3)   知识:是以某种方式把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的信息结构,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总结。

2.  信息的属性:

1)   客观性

2)   扩散性

3)   穿属性

4)   层次性

5)   增值性

6)   共享性

7)   不完全性

8)   滞后性

3.  信息的维度:

1)   信息的时间维度

2)   信息的内容维度

3)   信息的形式维度

4.  信息技术(了解):指的是以现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对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加工、传递、使用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的技术。它是一个由若干单元技术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又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技术体系。

5.  系统:是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判别特征:

1)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2)   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3)   系统拥有功能和目的

4)   系统应有环境适应性

6.  信息系统:就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递,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7.  信息系统的分支与发展(知道名称中英文即可):

1)   业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s  TPS)

2)   知识工作系统(Knowledge Work Systems   KWS)

3)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4)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SS)

5)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ES)

8.  管理决策分类:

1)   结构化决策

2)   非结构化决策

3)   半结构化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是解决结构化决策问题为主的系统。

9.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简答):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信息系统是企业为应付环境的挑战,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作出的一种组织与管理的抉择。

从组织角度看,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组织的自然延伸。

从技术角度看,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来自组织环境和内部经营信息,通过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等基本活动以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

10. 管理信息系统特征:

1)   主题性

2)   系统性

3)   人机系统

4)   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11. 诺兰阶段模型:

要求可以根据例子判断正处于哪个阶段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途径

1.  管理信息系统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几个阶段

2.  常用系统开发方法:

1)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2)   原型法

3)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4)   商业软件包法

3.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内容:

1)   系统规划: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线性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系统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制约,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系统分析:详细分析线性系统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说明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3)   系统设局: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提出系统用的总体结构、布局、详细开发与实施计划。分为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4)   系统实施:硬件设备的购置与调试、软件开发与安装、系统测试、人源培训与系统转换等。

5)   系统运行与维护: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对系统进行维护与评价。

特点:

1)   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

2)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3)   自顶向下进行开发

4)   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献化

5)   采用图标工具描述系统

6)   强调阶段成果的审定和检验

优点:

1)   系统易于实现

2)   有利于系统总体结构的优化

3)   实现的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

不足:

1)   文档资料编写工作量大

2)   用户信息反馈慢

3)   开发周期长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1.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法

1)   价值链分析法

2)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

3)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4)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5)   信息系统的综合研究法

6)   组织计划引出法

2.  过程数据类矩阵(U/C矩阵)

U:Use C:Create

3.  信息系统规划法:

1)   全面调查法

2)   重点突破法

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1.  系统分析:主要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

2.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用来表示信息流程和信息变换过程的图解工具,是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形式。数据流程图为新系统提供逻辑图形说明。

3.  描述处理功能的工具

1)   常用结构化语言

2)   判定表

3)   判定树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  系统设计阶段:

1)   系统总体设计

2)   详细设计

2.  系统设计:解决新系统“怎么做”的问题

3.  系统总体设计:

1)   系统架构设计

2)   软件架构设计

3)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4.  模块化(需总结):模块化是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总体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模块是指一个独立命名的, 拥有明确定义的输入、输出和特性的程序实体。模块是组成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基本单位,它的特点是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把系统的全部功能,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的话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子功能,所有这些模块以某种结构形式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软件模块化的设计。模块化设计可以简化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提高软件的可理解性和可测试性,并使软件更容易维护。

5.  耦合度:是从模块外部考察模块的独立性程度

按从强到弱的顺序

内容耦合→公共耦合→控制耦合→数据耦合→独立耦合

如果模块间必须存在耦合,就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避免出现内容耦合。

6.  内聚性:内聚性是模块内部各成分(语句或语句段)之间的联系

按从弱到强的顺序

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7.  代码的种类

1)   顺序码

2)   层次码

3)   助记码

4)   混合码

8.  代码设计的原则

1)   唯一性

2)   可扩充性

3)   合理性

4)   规范性

5)   系统性

6)   短小精悍即选择最小值代码

7)   具有规律性、便于编码和识别

9.  数据库设计:处在详细设计阶段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1.  软件测试:按照在设计测试用例时是否涉及程序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方法。

1)   白盒测试时,测试者对被测试程序的内部结构是清楚的。它从程序的逻辑结构入手,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设计测试用例,设定测试数据。由于被测程序的结构对测试这是透明的,因此,又称这类测试为结构测试。白盒测试的主要技术是逻辑驱动、路径测试等,主要用于软件验证、检验语法错误、编译错误、性能问题、逻辑问题、判定条件问题和编程规范。

2)   黑盒测试时,测试者将被测程序看成一个黑盒,完全不用关心程序的内部结构。设计测试用例时,仅以程序的外部功能为根据。一方面检查程序能否完成一切应做的事情;另一方面要考察他能否拒绝一切不应该做的事情。由于黑盒测试着重于检查程序的功能,所以也成为功能测试。能发现的错误类型:功能不对或遗漏、界面错误、数据结构或外部数据库访问错误、性能错误、初始化和终止错误。黑盒测试技术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错误推测等方法。

2.  系统转换方法:

1)   直接转换方式

2)   平行转换方式

3)   分段转换方式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

1.  系统维护原因:

1)   通常软件具有一定的错误性

2)   有一些系统有新功能的要求

3)   系统要适应新环境变化的要求

2.  系统维护的内容(3类维护需求):

1)   特定的使用条件下暴露出一些潜在的程序错误和设计缺陷,需要改正

2)   系统经过用户和数据处理人员使用一段时间后,提出改进现有功能或增加新功能,或改善总体性能的一些要求。为了满足这些变更要求,需要修改

3)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数据环境发生变化。

3.  系统维护的类型:根据维护活动的目的不同、维护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可将系统维护分成软件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和设备维护这四类其中软件维护又分为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4.  维护内容和类型的简要说明:

1)   软件的维护:软件的维护指改写一部分或全部程序。修改后的源程序,必须在程序首部的序言性注释语句中进行说明。

①   改正性维护:系统测试不可能发现一个大型系统中所有潜藏的错误,因此在信息系统运行期间,用户难免会发现程序中的错误,需要对错误进行诊断和改正

②  适应性维护: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系统的外部环境(数据环境)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系统外部环境,就需要对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

③  完善性维护: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业务处理方式和人们对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的提高,用户会提出增加新功能或者修改已有功能的要求。

④  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已经过时的,很可能需要维护的软件系统或者软件系统的某一部分重新设计、编码和测试,已达到结构上的更新。

2)   数据的维护:数据维护指的是不定期地对数据文件或数据库进行修改,不包括主文件或主数据库的定期更新。数据维护的内容主要是对文件或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增删改等操作,通常采用的专用的程序模块。

3)   代码的维护:原代码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的时候,必须对代码进行变更。包括订正、新设计、添加和删除。

4)   设备的维护: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保持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良好运行。有关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杀病毒工作等。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

1.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  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仿真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的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2.  几个应知道的英文缩写:

1)   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

2)   联机事务处理: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OLTP

3)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

4)   库存订货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

5)   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Ⅱ MRPⅡ

6)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7)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8)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9)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EC

10)  

3.  ERPERP就是一个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管理的系统,它依靠IT的技术和手段以保证其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和统一性。

4.  电子商务形式:

按电子商务参加主体划分:

1)   BtoC(Business to Consumer)

2)   CtoG(Consumer to Government)

3)   BtoB(Business to Business)

4)   BtoG(Business to Government)

补充 

这部分老师并没有提及,但是是上课的时候补充过的知识,不知道会不会考,但是还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看看就好。

1.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1)   定义: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

2)   技术理解:物与物、人与物自动化信息交互

3)   三大特征:

①  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随时获取信息

②  可靠传递:无线网与互联网融合

③  智能处理:云计算、数据挖掘、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大数据)进行处理

2.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1)   定义:服务模式角度:全新的网络服务模式,将传统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任务处理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

2)   特点: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扩展性、高可靠性、通用性、极其廉价、按需服务。

3)   在云端:

①  数据在云端:不怕丢失,不必备份

②  软件在云端:不必下载升级

③  无所不在的计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登录后即可计算

④  无限强大的计算:无限空间、无限速度

4)   关键技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络计算、效用计算。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完整总结版

一、名词解释(20)

1、系统边界: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定义自身活动范围的边界。边界描述了责任的范围。建立系统时,必须确定边界。

2、系统接口:接口是系统与环境的作用点,或是子系统之间的联结点。为确保子系统的耦合,可采用以下办法:设立标准化接口,设立缓冲区,使用弹性资源。

3、系统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

4、信息维度:1时间维度:时效性、实时性、频率性、时期性

2内容维度:准确性、相关性、完整性、简要性、范围性、运营性

3形式维度:易读性、详略性、顺序性、表象性、变换性

5、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数据和网络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6、业务流程 :指工作被组织、协调和集中,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一方面,业务过程是具体的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活动的集合。另一方面,业务过程也指组织协调工作、信息和知识的独特方式,以及管理层选择用来协调工作的方式。

7、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指组织结构无形化、通过信息网络加以联结的企业组织。 虚拟企业是无固定工作地点,使用电子通讯方式(例如网络、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成员间的联系的企业。虚拟企业是由一核心组织为中心,执行关键的功能,其余功能则由暂时或签约的员工,以及由核心组织与其他组织所组成的联盟来完成。虚拟企业是指企业保留了协调、控制以及资源管理的活动,而将所有或大部分的其他活动外包。

8、管理角色: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实践中存在着沟通人际关系、传递信息和制定决策三类管理角色。

(1)人际关系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 )管理者在把他们的公司表示给外面的世界,并履行诸如雇员奖励等象征性任务时,他们担当组织的挂名领袖。管理人员担当领导者企图鼓励、劝告和支持其下属.

(2)信息传递角色(information roles )管理者作为他们的组织的神经中心,接收大多数具体的、最新的信息,重新把它分配给那些需要知道它的人们,所以,管理者是他们组织的信息传播者和代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decision criteria )管理者制定决策。他们通过开始新的种类的活动担当创业者,他们处理组织中发生的不安定,他们向需要他们的队伍成员分配资源,而且他们在组织中产生矛盾的群体之间进行磋商和调停。

9、结构化决策:是重复的和常规的,具有明确的制定决策的程序,又称为程序化决策。

10、业务流程再造:根本地(Fundamental)重新思考和彻底地(Radical)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Dramatic)的改善。

11、学习型组织:是能对相互依赖并且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出有效反映的组织,应该是一个能不断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它又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这种组织实现目标管理,成员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

12、显性知识:它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通常被概念化和文字化,易于沟通和共享。

13、隐性知识:它们通常植根于个人的头脑和行为之中,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因而不易被沟通和共享,如员工的直觉、生产技巧等。

14、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的工具包括“隐喻”、“类比”、“模型”等。知识创新的源泉在于知识转化。知识转化的核心在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内部化。因此,知识创新的关

1)

2)

3)

4) 键就在于挖掘以隐性知识为核心的所有知识,使之显性化,成为人人可以共享的资源,并由此开发出新概念、新产品、新技术。 15、知识管理:推动和运作知识创新的管理行为就是知识管理。 16、U/C矩阵:BSP方法将过程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利用过程/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17、物料需求计划(MRP):MRP的全称是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是计算机应用于库存管理的产物。 18、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RPⅡ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物流与资金流结合起来,形成了生产、销售、财务、采购工程等紧密结合的完整的经营生产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实际上涵盖了进行生产制造活动的各种资源,因此被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19、电子交易: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 20、电子商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易,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内部事务连网处理的商业模式。 二、简答(10) 1、简述决策的基本过程 (一般来讲,合理的决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拟定可行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决策效果。) 制定决策包括若干不同的活动。西蒙(Simon, 1960)描述了决策制定的四个阶段: 情报(intelligence)。进行“情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研究决策环境、分析和确定影响决策的因素或条件。 设计(design)发现、制订和分析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选择(choice)从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特定的方案,进行方案评价与审核。 实施(implementation)当决策被实施时,管理者可以使用一个产生具体方案进度常规报告

的报告系统。

2、简述业务流程再造的本质思想

(1)面向流程。面向流程的思想是BPR的根本基础,其表现就是在再造过程中以流程为核心,采用面向流程的管理方式。

(2)系统集成。系统集成的思想是BPR的思想灵魂。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把流程中过细的分工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3)并行工程。并行就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流程中的活动尽可能地同时运行。

(4)可靠思想。在业务流程中提高流程以及流程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3、简述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1) 面向流程,服务顾客;

(2) 共享信息,协同工作;

(3) 集成活动,分散决策;

(4) 以并行过程取代代串行过程;

(5) 删除冗余的信息和冗余的处理;

(6) 减少中间环节及不必要的审核

4、简述美国学者贝克曼的知识分类

层次 名称 知识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完整总结版

1

2

3

4

5 数据 信息 知识 专门知识 能力 文本、图像、符号、声音等 组织的、结构化的、说明性的、总结的数据 案例、规则、过程、模型等 及时准确的建议,对结果和推理的解释和判断 组织的专门知识:知识库、一体化知识

5、简述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

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

(1)知识集约过程指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

(2)知识应用过程指利用集约而成的显形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3)知识交流过程指通过交流来扩展企业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

(4)知识创新过程指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

6、简述诺兰模型的基本内容

诺兰的阶段模型理论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

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

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

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信息系

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

于哪一个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

指导MIS建设。

(1) 初始阶段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

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2)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应用

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

(3) 控制阶段:管理部门了解到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计算机预算每年以30%-40%或更高

的比例增长,而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诺兰认为,第三阶段将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4) 集成阶段指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结,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

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5) 数据管理阶段

(6) 成熟阶段: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个管理层次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

源的管理

7、简述“扩展的IT阶段理论”

扩展IT阶段理论(extended IT stage theory)指出,信息系统发展阶段所构成,仅仅是企业IT应用当中的一次循环,而非其全部的过程。一旦IT技术发生全局意义的革新,上升到新的层次,则企业IT应用的四个阶段“S”形循环又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新展开。这样的一个循环被称为一个“时代”(era)。根据美国的情况,IT技术的应用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数据处理时代(DP)、微机时代(microcomputer)、网络时代(network)。

8、简述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实施步骤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CSF法的实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目标的确定与分解、CSFS的确定及相应的KPI的制定。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组织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组织的目标应依据组织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制定,保证其切实可行。在目标确定后,可视需要将其按下属部门和业务单位分解为若干个合适的下级子目标。

(2)确定CSF:能否正确地确定CSF是CSF法成功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CSF可按下述步骤确定:首先,根据已经确定并合适分解了的组织目标,列举与目标实现有关的所有因此,其次,讨论这些因素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以便明确诸因素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决定哪些因素应该合并,哪些应该忽略,经过筛选而保留那些确有关键作用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3)确定KPI:关键性能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包括硬数据和软数据两类。硬数据指的是那些能直接用数字表示的反映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状况及外部运行环境的各种原始数据或经过加工后得出的综合数据,如销售收入、盈利或亏损等。软数据指的是诸如反映人际关系、思想倾向、精神状态、满意程度以及新闻、谣传、想法等一些不能直接用数字表示的各种信息。

9简述互联网的经济特性

互连网有许多特性,但其中10个特性是最主要的:媒介技术、无处不在、网络外部性、分销渠道、消除时间局限、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无限虚拟容量、低成本标准、创造性的破坏、减少交易成本。

10简述电子商务的基本分类

按商务主体分:门户网站、原发网站、中介网站等;

按互动方式分:B2B,B2C,B2G,C2C等;

按商品形式分:实物商品、信息商品;

按价值形式分:原创、增值等。

三、论述(8)

1、论述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

(1)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扁平化组织具有很少的管理层,较低层的员工被授予了较大的决策权。网络计算机允许员工以团队方式协同工作,这是扁平化组织的另一特征。

(2)人员场所的分散化:现代对各个场所的工作进行全球性组织已经成为可能,诸如电子邮件、因特网和电视会议等信息技术,允许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工人跨越时区和文化紧密协作。

(3)组织边界的柔性化:公司可以利用通信技术以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组织,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馈能力,以及利用新机遇的能力。

(4)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运用自动化的工作程序、工作流程和工作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替换了手工工作程序。

2、论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1)作业级的营销信息系统:包括销售系统、广告系统、促销系统、仓库系统和价格系统。上述系统收集反映市场运作的数据,处理这些数据,并生成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市场信息。

(2)战术营销信息系统:不同于业务营销信息系统。因为除了提供普通的信息之外,它还要生成专题报表、建立预期输出和非预期 输出、生成比较信息和描述性信息、提供细节性数据和总结性信息,既包括内部数据源也包括外部信息源,既处理主观数据也处理客观数据。包括销售管理系统、广告宣传和促销系统、定价系统、分销渠道系统。

(3)战略营销信息系统:

a) 战略销售预测系统:通常包括几项预测:整个行业销售的预测,每一种产品或者服务销

售预测,一个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销售预测,市场细分区域的预测。这些销售预测的结果经常被销售区域和销售部门进一步分类。无论什么类型,销售预测通常不仅依赖于历史

管理信息系统完整总结版

数据,还依赖于对竞争活动、政府行为、转移的用户需求、经济发展趋势、人口趋势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的假设,甚至包括对天气的假设。

b) 市场调研系统:市场调研人员主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并将信息报告给

组织。根据用户对问题的反映得到总计和平均值,将用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与其购买行为关联起来,完成过去行业销售情况的时间序列分析以确定产品的销售计划,检测用户对不同的产品包装的反映。

c) 产品开发和计划系统:产品计划和开发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对市场调研系统和用户查询处

得来的有关用户偏好的信息进行加工以供新产品开发之用。计划和开发活动的基本输出结果是一套产品计划书。在生产企业,这些计划书将被送往工艺技术部门,该部门会尽全力设计出符合其要求的产品。服务机构也有的活动。

3、论述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的支持作用

1) 成本领先。一些战略信息系统帮助公司显著降低了他们的内部成本,允许他们以(比竞

争对手)更低的价格(有时有更高的质量)推出产品和服务。

2)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将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的详细需要集成到一

个统一体的过程。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制造工厂、分销中心、交通工具、零售窗口、人和信息的统一体,它们联系在一起,根据消费信息供应产品和服务。

3) 产品差异化。公司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来建立品牌忠诚度——

创造易于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独一无二的新产品和服务,并且这些产品和服务现有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无法仿制。

4) 集中性差异化。企业可以通过集中性差异(focused differentiation)来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为一种产品或服务识别一个能够占有优势的特定目标市场。公司可以提供专门的产品或服务,比现有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更好地为这一狭窄的目标市场服务。一个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提供数据,提高公司销售和市场营销技术来创造竞争优势。

4、论述二十世纪生产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20世纪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可归结为两次生产管理“革命”,一是20年代美国工程专家福特(Henry Ford)开创的流水线生产技术和大量生产模式;二是60年代前后开始的适应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消费者多品种、高层次需要,旨在突破大量生产模式局限性的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包括准时生产(JIT)、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柔性生产系统(FM)、敏捷制造(AM)、供应链管理(SC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约瑟夫·派恩和大卫M·安德森等人将其界定为大规模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International Motor Vehicle Program, IMVP)研究者John Krafcik则认为,与大量生产方式对应的是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 LP)。

5、论述MRPⅡ与ERP的联系与区别

(1)MRPⅡ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

物流与资金流结合起来,形成了生产、销售、财务、

采购工程等紧密结合的完整的经营生产信息系统。

这种系统实际上涵盖了进行生产制造活动的各种

资源,因此被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

信息的集成,但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MRP2

采用管理会计的概念,实现物料信息和资金信息的

集成;MRP2以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的采购成本开始,逐层向上累计材料费、制造费用、人工费用,得到零部件直到最终产品的成本。再进一步接合营销和销售,分析产品的获利情

况。将公司高层管理与中层管理结合在一起,以制造资源计划为活动核心,促使企业管理循环的动作,达到最有效的企业经营。

(2)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MRPⅡ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管理范围上,MRPⅡ是面向企业的生产/制造部分,而ERP的管理范围则包括了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制造、人力3个大的职能区域。从应用行业上,ERP打破了MRPⅡ局限在传统制造业的格局,可应用于诸多行业,如金融业、高科技产业、通信业、零售业等。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 II 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除了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还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在线分析、售后服务、备品备件管理;支持多语言、多币种、复杂的跨国组织、混和型生产制造类型;支持远程通讯、电子商务、工作流的集成;支持企业资本管理;ERP实际上已经超越制造业的范围,成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6、论述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主要实施过程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简称BSP)是一种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的结构化方法。这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最早也是影响最广的一种总体规划方法。它能帮助企业形成信息系统的规划和控制机制,改善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处理资料的使用,从而成为开发企业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有效方法之一。

BSP的主要规划过程

1.描述企业的战略目标

首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问题主要是关于他们如何使用信息,从哪里获取信息,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是什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决策的以及他们需要什么信息用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等情况。

2.定义企业过程

了解业务处理过程是了解信息系统需求和识别关键数据需求的基础,定义业务处理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可以根据企业目标和系统总体需求分析,从战略计划与控制、产品生产和服务以及辅助资源这三个方面来识别业务处理过程。

3.定义数据类

在定义了企业过程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对由过程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按逻辑上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归并,以减少数据的冗余,为数据库开发作准备。为使以后工作方便,应写出每个数据类的定义,并说明它所包含的数据。

4.定义信息结构

定义信息结构对由过程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按逻辑上的相关关系进行分类和归并并找出U/C矩阵的逻辑分组,以便确定相应的业务过程簇和潜在的系统项目。这一过程通过调整行列顺序,使C尽量汇集在矩阵的对角线上,这种业务逻辑上紧密相关的“类聚”的结果生产过程簇,而簇外的U表示各个簇间的联系。

7、论述电子商务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1)利润点:企业的利润点指的是在价值结构中,相对于企业供应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潜在新进入者、互补者和替代者而言,企业本身的位置。

(2)客户价值:只有公司提供的产品能够向客户提供一些竞争者不能提供的东西的时候,客户才会购买。这种竞争者不能提供的东西,或客户价值,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提供:差别化或低成本的产品/服务。

(3)范围:范围是指市场的某一环节或地理区域

(4)定价:有5种主要的定价方式:明码标价、一对一议价、拍卖、反向拍卖、物物交换。

(5)收入来源:商务模式分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是确定公司收入和利润的来源。对利润来源的理解能够使公司更好地制定战略决策。

(6)关联活动:关联活动即价值链活动。

(7)实施:实施涉及战略、结构、系统、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8)能力:

a) 资源:有形资源:厂房、设备和现金等无形资源:专利权、著作权、商誉、品牌等人力资源:知识、能力等

b) 竞争力:公司将其资源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利润的能力通常就称做竞争力。公司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哈默和普拉哈拉德认为,当公司遇到三个目标(客户价值、竞争者差别化和扩展能力) 的时候,公司的约束力就是公司的核心能力。

c) 竞争优势:核心能力使公司拥有了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保持的难易取决于其他公司获得或模仿这些能力的难易程度。这些核心能力难以取得或模仿有三个原因。第一,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这些核心能力难以获得或模仿;第二,发展这些核心能力需要时间;第三,开始时,要一一确定这些核心竞争力都非常困难。

(9)持久性:公司可以依靠其核心能力、环境和关键技术,通过三种策略的组合——阻塞、快跑、协同,实现保持竞争优势的目的。

a) 阻塞策略。公司在其商务模式周围设置壁垒防止其他公司模仿。第一种,不可模仿;第二种,市场信号。

b) 快跑策略。快跑意味着对其商务模式的组成或者连接环节的子部分不断创新,甚至彻底改造整个商务模式来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

c) 协同策略。一家公司不能简单地独自完成所有工作,它必须通过一些联盟的形式与其他合作者实施协同策略来共同分担风险和收获。

(10)成本结构:一个企业成本结构显示了它的收入和创造这些收入的基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关键的成本驱动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投入产出的转换技术、能力组合以及交易成本。

8、论述学习型的组织与知识管理的运作

所谓学习型的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能对相互依赖并且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出有效反映的组织,应该是一个能不断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它又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这种组织实现目标管理,成员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

要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必须经过五个方面的修炼:

1)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自我超越包括建立个人愿景、集中精力、培养耐

心和客观地看待现实等修炼内容。这项修炼需要组织成员终生持续不断地进行,它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2)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包括以简明的交流、开放式

的提问、支持和鼓励和“学习型的”交谈方式获得心理倾向、癖性与偏见等。

3) 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共同愿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们需

要以一种共同身份和命运感受凝聚在一起;当存在这样一种愿景时,组织成员团结起来的动因就不再是被要求那样做,而是他们想要那样做。

4) 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大多数企业是以团队为单位

进行学习的。除非每个团队都在学习,否则整个企业是无法学习的。

5) 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对于实现组织的共同愿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对完

成预期目标所必须掌握的力量的理解,就不可能实现未来愿景,而系统思考可以提供这种理解。

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参考前面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