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0xx人教版)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

 ①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②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需要现实货币。

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其它职能: 支付手段,钱与货的交换存在时间差。例:工资、利息、税款、地租。

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②职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③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④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⑤ 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信用工具:

(1)结算与信用工具

①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②常用转账结算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2)信用卡:

①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③优点:集存款 、取款、结算、查询为一体 ,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支票:

①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①汇率波动的影响:

A、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和资金外逃。

B、一国货币汇率上涨(即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减少和进口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但可以提高该国货币的信 誉,提高该国的经济地位,吸引外资流入。由于汇率波动对经济影响作用,使它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为了刺激出口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③汇率合理稳定的重要性:

 A、合理的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国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国际储备。

B、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等,相反如频繁急剧波动汇率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会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将抗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⑴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⑵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⑶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就越低

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

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

 →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⑵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⑶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也有影响。①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且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⑴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⑵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和扩大内需的措施

(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 ;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因此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

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⑤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大致推知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4、消费心理

① 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5、做理智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①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决定作用)、分配(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交换(同分配)和消费(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地位及其体现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③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6.非公有制经济

①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  企业

①      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      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      类型:按所有制性质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

按财产组织形式和承担的责任划分: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2.公司

①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公司的法定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两种类型公司的共同点:承担有限责任,共同出资;最大的区别是,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   

③公司的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总经理。负责组织实施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宜。
监督机构: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3、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a.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b.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C.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企业兼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实现以优带劣,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现象。
   企业破产: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4.劳动

①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②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③劳动者的地位: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就业

(1)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有限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订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③企业:应该积极吸纳劳动者就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劳动者的就业作出贡献。

④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能从根本上为下刚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岗位。

6.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原因: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劳动者权利的内容: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和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3)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②重要保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③具体途径: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 

①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凭证,个人依托凭证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②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实际获得的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1-20%)。注:20%的利息税

③分类

定期储蓄: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存期限定

活期储蓄:利率低,收益低,低于债券,流动性强,灵活方便。

2.商业银行:

①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结算业务。

③贷款时银行要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根据评估结果是否发放贷款。

3.  股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性质:是入股凭证,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获得股息和红利)。

③偿还方式:股东的股票不能退回,只能出卖股票。

④股票的收入:a.股息和红利;b.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⑤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债券

①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比较:收益: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风险: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5.商业保险

①分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人身险有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财产险有汽车保险,运输险。
②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6.四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支配
1.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P58
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p59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p59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分配形式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
5.多种分配方式: p59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6.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施这制度,要坚持什么原则?
   (1)原因:①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平衡、总体不发达,是决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最终原因;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③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劳动热情,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
7.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P62
8.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p62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9.怎样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p62-63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必须正确处理处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分配。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P64
2.财政分配的两个环节和两个方面:
环节: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和决算。
方面: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3.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税、利、债、费(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p66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p66
    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②分配政策(重要因素)
5.财政支出的途径:  p67
    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教、文、卫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6.财政收支的关系:  p68
    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最理想)。
7.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8.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9.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①经济增长滞缓时,国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②经济发展过热时,国家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给经济“降温”。
10.财政的作用:
    ①集中力量办大事。a.财政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b.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c.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②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a.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b.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c.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 p68
2.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P69
     三者关系: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的固定性。
4.税收的种类: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P69
5.增值税:p70
①含义: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②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③ 计算公式: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7.个人所得税:  p70
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种。
②纳税人: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③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④计算方法: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8.纳税人和负税人:
①含义: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②关系: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纳。因此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9.四种违法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P71-72
     注意:偷税主要通过伪造、涂改、销毁帐簿和票据,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等形式不缴或少缴。而骗税主要是骗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如骗取出口退税,涂改、伪造出口退税凭证,虚报自然灾害等。
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
4.市场调节的作用:  p81
     ①积极作用:a.市场能灵活、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b.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消极作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它不能调节的领域;b.市场存在三个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5.良好的市场秩序:①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即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p82
①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基本特征: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c.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宏观调控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必要性(原因):a.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b.市场的局限性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它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c.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   P83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P84
其中,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辅助手段。
④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分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P88-90
    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p91
① 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②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③实质和载体: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载体:跨国公司。
④影响: p94
    A.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B.消极影响:一方面,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困差距;二是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⑤采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弊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成立)  p95
①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②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最主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③对我国的影响(利>弊): p96
     A.积极影响(机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B.消极影响(挑战):①要大幅度削减关税,随着竞争力发达国家商品涌入,必然对国内企业带来生存危机。②按照特别条款规定,一些缔约国会利用该条款对中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措施。③我国对外经贸管理和体制、法律、法规还不完全符合WTO规定,面临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3.对外开放  p96
   ①性质: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②目前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③在新形势下怎样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p98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的重点是“引进来”,且一直以“引进来”为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走出去”,要能到境外投资,首要的条件是企业有要实力,有国际竞争力。“走出去”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自己。
    ④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P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