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采访重点总结

考试形式:四名词解释 十填空 三大题

注:以下题目不代表考试题目,仅为考试重点记忆内容。

(书上)

P2 新闻采访的主体是新闻记者 ,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和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客体是新闻事实,采访方式是特殊的调查活动研究,是素材采集活动。

P7 电视采访的具体内涵:

P9 了解ENG EFP

P36 采访线索的定义:采访线索就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和报道。它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而且没有细节、过程,最多告诉记者一个片段或由头。

P43 新闻价值现代标准要素:兴趣 影响 信息和可视性。

P44 新闻敏感(一章节)

P95 结构电视新闻节目的具体方法:新闻事件化——以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托和承载,事件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故事人物化——中心人物的设置 ,人物个性化。 P124 采访过程的动态: 确立“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机”的意识,具备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掌握随机拍摄采访的能力,与事件同步多做伴随式采访拍摄,拍摄连续画面,掌握“挑,等,抢”三字技法。

P128 细节的界定

P169 现场采访的特点

P170 现场采访的作用

(后加问题)

1、什么叫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可能成为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

2、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这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3、什么叫舆论审判: 舆论审判,主要是指利用报纸、网络等舆论形式,对法院的审判施加影响,以致使法院迫于舆论的压力,做出了不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判决。舆论审判,是不符合法治精神的,影响了司法独立。

4、什么叫社论: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又称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总编评论文章”,后者则有“首席评论文章”之意。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5、什么叫新闻时效性:时效性就是其特性,就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媒体高度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

6、新闻消息写作分文哪些部分:(sorry 没查到)

7、电视采访形象画面报道的基本形式:独有的采访形式:要掌握的问题:电视采访独有的

采访形式是什么?它为电视记者带来了哪些特殊的要求? 屏幕上用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的采访是电视采访的独有形式,也是同其它传播媒介采访形式的最大区别之一。 由于有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电视采访不但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印象。为此,电视采访必须要考虑比文字、广播采访更多的问题。

8、语言的起源:汪汪 呸呸 歌唱 劳动理论

9、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电视新闻传播符号是电视新闻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电视语言符号和电视非语言符号。是电视传播工作者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电视新闻传播符号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电视新闻传播价值的大小。本文以《时事直通车》为例进行电视新闻传播符号研究。

10、什么叫体验式采访: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11、什么叫卫视:利用通信卫星传送和转播电视节目的电视系统。电视节目从某个地面站发往通信卫星,再转发到其他地面站,地面站收到信号后传送到当地电视台转播。

12、现场采访报道的潜信息效应:未百度到,sorry

 

第二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

——从《新闻调查》看记者型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

内容摘要: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节目采访,即要求主持人做一名记者,又要不同于记者的采访,我们称这种节目主持人为“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媒体中有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就是电视新闻节目,新闻采访是这种节目的主要表达方式。而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在新闻采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新闻调查》以其独特的视角,人性化的设计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在这档节目中,主要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并且一步步引领观众发掘事实真相。《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采访准备,采访技巧和采访方式很值得去借鉴,但是其中也不乏个别采访方式是比较失败的。通过分析《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再加上自己的实践积累和亲身体会,提出又实用价值和意义的采访技巧,并且完善新闻采访体系,这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更加有高度意义。

关键词:新闻调查,记者型节目主持人,采访艺术,采访技巧,采访准备

Abstract :TV presenters to participate in an interview program, which would require the host to do a journalist,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reporters, we call such a program host for the "press-type host." In the TV media in the form of an important program, that is,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news programs to cover the principal of such expression. Type show host and reporter at a press interview,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recent years, " News investigation" for its unique perspective, human design has won a good reputation. Files in this program, primarily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reporters on host-based inform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matter and the audience step by step guide to explore the truth. " News investigation " in a press interview with

host-based preparation, interview skills and interview methods are worth to learn from, but there is no lack of means of individual interviews are more failure. By analyzing the " News investigation " in a press-type host, together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their ow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he value and meaning and practical interview skills,

and improve the news-gathering system,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have a high degree of significance of a more.

Key words: News investigation,Reporter master of ceremonies, interview art, interview skill, interview preparation

我国电视媒体节目不断发展、创新,而大众的文化水平,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电视新闻节目也沿着这样的趋势发展进步着。作为电视媒体最重要的节目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节目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经渐渐取代报纸和广播成为大众了解新闻事实的主要依据和方式。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的新闻采访,反映出事实的真相。

一. 新闻采访的定义和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采访的要求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News gathering)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News interviewing)的合称。换句话说,新闻采访是记者或主持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更大胆的说法是:“采访就是云游四方,会晤三教九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采访必须要真实客观,尤其是画面的真实性和采访过程的真实性。俗话说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要做到既要“耳听”又要“眼见”,也就是说既要让观众听到被采访对象的声音,也要看到被采访对象在采访中的表现。所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是电视新闻节目对采访的最高要求。而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采访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它是艺术,是调查,是沟通,是智慧的较量,是心理的博弈,也是思想的交锋。1

二. 记者型节目主持人

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比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等。而《新闻调查》的主持人杨春和柴静、《焦点访谈》的方静和翟树杰等,对比于其他主持人,他们在主持和采访时,比其他非记者出身的主持人更加具有采访和编辑的能力,对新闻事件的本身有更好的把握和分析能力。在电视节目中,集记者与主持人的身份于一身,通过自身采访和深入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并能在节目中担当一般主持人职责的主持人,我们称之为记者型主持人。

作为采访的执行者,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叙述者和参与者,他带领着观众进入事发地点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一种引导和讲述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评论,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理解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在《新闻调查》中,主持人就会带领观众进入事发地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采访,将事件一步步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采访结束后,主持人又会在节目中对整个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使观众对事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达到整个事件被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目的。

三. 记者型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应该具备的素质

有些人把《新闻调查》的记者型节目主持人称为“调查记者”。因为他们是做调查性报道而言的。《应用汉语词典》将“调查”定义为“为了了解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因此调查记者一定是亲临现场进行采访、取证的。美国著名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总编导休伊特则把他们的主持人称为“主持人中的报道型人物”。

一个栏目的成长与栏目所有参与人员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新闻调查》栏目的不断成长,《新闻调查》对记者也提出了符合栏目发展的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 而这四点,也是一个记者型节目主持人采访时所必备的素质。

(一).质疑的精神

我们明确提出“质疑是我们的生存方式”,要求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时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卡波尔曾说过:“对于记者来说,如果相片不精彩,那是因为你离战场太远。”对于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来说,就必须到达事件发生的现场,实地调查取证,探寻事实的真相。然而,事实的真相不可能直接摆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有时真相还可能被人可以隐藏,因此就需要主持人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进行主动的挖掘。主持人在采访过程的质疑精神,也可以一步步引导受众间接参与事实真相的调查,感受到节目强烈的现场力。

例如在《透视运城渗透工程》中,王利芬就以出色的质疑意识,和地区一级的地方政府机智地较量。节目中,她敢于向书记质疑:“一百亩不是更好听些?”“开

不好主要指什么?”“40天主要是从哪个阶段到哪个阶段?”“40天建成50万亩?”对于这样的问题,书记不好回答,但另一边的农民用实例向记者说明:“十亩果园用20个劳力修了20天。”就是这样,她的一连串的发问,让事实无可争辩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科学家周光召说:“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取事实的真相,怀疑精神是不可少的,这是第一步。

再比如王志,他经常的提问方式就是“接下来呢?”“是这样吗?”《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曾经用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明了王志的质疑精神。

“王志采访很明显的特点是:告诉你吧,我不相信。王志在工作现场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告诉你吧,我不相信,要我相信,你就得经得起我的挑剔。于是他在现场,我称之为外科大夫式的采访,一层层给你揭下去。做‘眼球’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开始对高大夫有些同情,我感受他可能心里没问题,王志跟我就不太一样:我不相信他说的,他就那么纯正?我不相信他是第一次走进太平间,我不相信他像他说的那样没有那么多经济利益。于是,王志就带着这种怀疑和执着进行采访,编导提纲提出来跟王志商量的问题大概20多个,但是采访一个半小时当中王志提出的问题是88个。王志的这种质疑精神,对调查节目来说,特别重要,哪怕去做一个正面报道,我也要从反面挑剔,你要经得起挑剔。包括做‘姜瑞锋’的时候,尽管他是被官方塑造的楷模,王志采访的时候用人性的各种东西挑剔他,迫使他从冠冕堂皇的话中说出一些普通人该说的话。”

不过,我认为有的时候王志在采访中应该具有“质疑的精神”这点上有一点过了,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有一些咄咄逼人,会让被采访人有一种反感的情绪,而不愿意敞开心扉,这也对节目的质量会有所影响。这一点,会在本论文第四点中,《新闻调查》中“失败的采访方式”中详细分析。

(二).平衡的意识

在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里,平衡是被这样定义的: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新闻调查》要求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有平衡的意识,是指主持人在采访中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然而,如何尽可能给每一方同等的发言机会呢?做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尽可能”?事实总是未知而不可预测的,尤其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事实更会被人可以隐藏起来。主持人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以平衡的意识去指导采

访,面临不小的难度。如果采访对象刚好处于被负面调查的一方,他愿意充分吐露心声吗?更多的情况是,他会想方设法推委,放弃自己说话的权利。

以20xx年1月播出的《张润栓的年关》为例。这是一个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题材。一笔两百万的欠薪,八年不还,涉及到原公司、改制后的公司、交通局、法院。调查到后来,发现问题出在法院做了判决,却一直不强制执行。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就碰到了很戏剧性的场景。本来已经找到了法官张宏,他要求主持人先联络新闻中心。新闻中心主任高保明让主持人干等了一个多小时后,告诉记者说张宏出差去了。

高保明:张宏出差去了。

主持人:我们刚才在办公室还看到他。

高保明:他们领导说他去济南了。

主持人:我一个小时之前从他办公室出来的,他那个时候跟我说他今天下午在办公室呀,他说他处理完这个事情接受我们采访,怎么会忽然出去了呢? 高保明:那就是你已经采访过了?

主持人:对,我跟他聊过了。

高保明:聊过,聊过就行了嘛。

主持人:他说等他处理完手头的事再接受我们的采访,我只跟他打了一个招呼。 高保明:那他们领导说他已经走了,他去执行公务了。

主持人:出差这么紧急?

高保明:这种执行工作和别的工作不一样。

主持人:我们采访他这个张润栓的案子,他三年都没有执行,这个案子这么急? 高保明:这我没法跟你说,那我没法安排了。

尽管法院没有直接说话,但通过张宏的行为,高保明的话语,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法院的态度和背后可能存在的黑幕。

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自由表达的可能不仅要给弱势群体,也要给他的对立面。它取决于——你问还是不问,问什么,怎么问。到了今天,我们判断一个人,我们还要问,做了好事或是坏事的这个人,为什么是他在做?他为什么做?他为什么可以做成?来自受害人的说法,往往容易得到同情或是认同,也会给制作节目的人一种拿到猛料的感觉。而且我们往往会觉得,他们说的是最接近真相的,但是

这种时候是需要小心的。因为骗子的权利也要得到保护,不受到任何被夸张事实的侵害。即使是你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一个人做了侵害公众利益的事,那么,也要尽可能给他机会开口解释。而且能够理解他的立场和出发点,不要做预设的价值判断。6

(三).平等的视角

平视是一种态度。在记者型主持人面前,只有被采访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在调查性报道中,把握平等的视角有两面的内容:一是针对采访对象,另一个则是针对节目受众。

调查性报道涉及的范围广泛,采访对象的身份形形色色,记者型主持人必须能够与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才有可能探寻到事实真相。

一位记者在采访王志时曾问到:“你采访过形形色色的人,从达官显贵到庶民百姓,对不同的人,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姿态?”王志回答:“应该是‘平视’的态度和姿态。我理解的平视应该是平等地对待采访对象,当你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怎样做到平视呢?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对待强势的被访者应该压抑,对待弱势的被访者应该扶一把。这样才是平等的对话,平等的相互尊重。采访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能表现‘平视’的态度和姿态。我一般喜欢采用平和的语气提问,而非喜剧演员似的一惊一乍。但是平和并不等于懈怠, 而是表面平静,内心紧张。因为电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要从受访者的话语中快速地判断正误,再迅速构想以什么方式提第二个问题,得到想要的真相。提问需要设计,一个角度拿不到的东西,换个角度再问,在采访和受访者之间,记者起一种调节气氛、驾驭采访的平衡作用。所以每一次采访都是用脑子提问, 一个节目做下来非常累。” 把握平等的视角,记者也应该考虑观众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尤其是涉及到专业性强的信息时。忽略观众的采访就是失败的采访。例如,在《与神话较量的人》中,7当王志问刘姝威从她的分析结果中看到了什么时,刘姝威使用了一连串复杂的经济学术语和数据。大部分普通观众对这些术语和数据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是有局限的,这时王志就连续追问刘姝威“你看到了什么?”、“通过这些指标,你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你的最后的判断呢?”、“你再重复一遍行吗?”将复杂的专业知识通俗化,让观众容易接受的同时,还给了观众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

回味这个问题。

(四).平静的心态

记者型节目主持人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可喜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调查》的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正在以层层剥笋、步步追问的方式,构建调查独有的话语机制。“节目主持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主持节目时,情感因素作用其中。主持人情感因素的注入并不是简单地在表情上表现出喜、怒、哀、乐,而是用所传达的内容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心理反应,从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与沟通。”7这一点对于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来说,同样非常重要。高素质的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应该将理性蕴涵在客观之中,把一些大的问题化解到小的问题里去,因此,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冷静地提问,这是《新闻调查》对调查记者的要求,也是主持人的又一特色。

再以《与神话较量的人》为例,看看主持人与刘姝威针对“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的原因”的一番“交锋”。

主持人:照你这么说,就是没有人来关注这件事。

刘:没有人说出这件事。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 主持人: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刘:从技术上,现在银行有那么多的博士和硕士。他们都受过很好的训练,他们怎么能够看不出来呢?绝对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是由于技术以外的原因。 主持人:你指的这个因素是什么?

刘:就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话,瞿兆玉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就能拿到《金融内参》呢?如果这个因素你不消除的话,保证我们的信贷安全是很难的。

主持人:你指的这个因素是在商业游戏规则之内呢,还是之外?

刘:我想这不是市场经济允许的。要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当中,这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些因素呢,会威胁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我以后的研究,就像瞿兆玉对我的评价一样——你太学术了,我对这些因素原来关注得太少了。

主持人: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你说呢?

主持人:我问你。

刘:我问你。你听了我的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主持人:你是当事人。

刘: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

主持人:你认为会不了了之吗?

刘: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主持人:你的预测是什么?

刘:我的预测??我无法预测。

主持人:预感呢?

刘:我无法预感。

在这次采访中,主持人就以其平静的心态成功地将刘姝威平静表情下澎湃的激情和不容改变的原则性以自然的方式传导给观众,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与沟通。

四. 从《新闻调查》中看失败的采访方式和成功的采访方式

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尖锐,又张弛有度的提问成为该栏目的特色和标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在《新闻调查》中,主持人的采访,大多数是对被采访对象的现场提问,提问的方式也是多种。采访方式随着选题内容,被采访人的性格等综合因素也是千变万化的,下面,总结出《新闻调查》中几个失败的采访方式和成功的采访方式。

(一) 失败的采访方式

1.不尊重被采访对象隐私

电视新闻节目是通过主持人对被采访对象的采访而向观众揭示事实真相的,而不是一再的追问被采访对象的隐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考虑到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情绪。如果感觉被采访对象对某一话题有抵触情绪,要及时转移话题。

例如:在《新闻调查》中有一期叫做《寻亲18年》的节目。其中有这样的一幕,这名程姓女子讲起了她从前的一个遭遇:

程娜娜:当时我下班的时候骑自行车,因为我伯伯家那个地方有个铁路,每天到那地方上坡路,我必须得下了自行车推着走,当时我推自行车的时候,我没注意到天已经很黑了,从那边忽地一下子起来一个人,把我头就蒙上了,我以为当时光打劫我那么简单,打劫钱财就行,但是没想到,没想到会受到一定的"遭遇"。

主持人:你说的受到了一定的"遭遇",不会是??

程娜娜:就很简单地说,??把我给打劫,被强暴了。当时我有一种心态,我觉得我没办法面对别人。3

在这段采访中,程娜娜说完第一段话,已经情绪悸动,流泪。而观众对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可以猜到了,但是主持人却带着怀疑的表情继续追问,令被采访人情绪失控。主持人这种不负责任的采访方式不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且也令观众无法忍受,严重破坏了主持人的形象。

2.主观诱导

新闻采访中的主观诱导,是指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思维,通过指示性的语言诱导采访对象按照主持人的意图回答提问。在看《新闻调查》时,有时会看到主持人用这样的话进行采访“你是不是认为??”“你当时是不是想到了??”“我以为你们这样做是为了??”,这些带有主持人主观色彩的提问方式,对采访对象会产生诱导,很容易使采访对象掌握主持人或记者的意图,回答问题时,有可能故意说反话。主持人在采访中把握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里提到的“主动”并不是“主观”,主动是一种积极的采访方式,主观则是记者的思维方式。这种采访方式会造成新闻失实的后果

3.咄咄逼人,高高在上

有些主持人在采访时,经常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让人觉得不像是采访,更像是在审问。许多主持人在提问时,不管采访对象的心里是如何想的,只是自顾自地像连珠炮一样对采访对象进行追问。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让观众觉得缺乏人性化和没有人情味的同时,也对采访对象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如果激怒对方,反过来影响主持人的情绪,就会使采访不能顺利进行。在《新闻调查》的《眼球丢失的背后》这期节目中,王志在一个半小时中向当事人高大夫提出了88个问题,远远超出编导张洁事先准备的20多个问题。由于王志的咄咄“逼问”,连

问激怒了黎晓新,最后王志没有控制好情绪,摔门而去,最后由另一名主持人问完以后的问题。王志虽然以“质疑”著称,但像这样的咄咄逼人的采访方式,一般的采访对象都是无法接受的。

这些不当的采访方式给节目和观众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需要

的是采访顺利进行,而作为观众来说,他们更喜欢看到平等的、亲切的、人性化的采访。当然,《新闻调查》作为全国最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其中大部分的采访方式是非常成功的。

(二)成功运用的采访方式

1.善于倾听

倾听,一方面是为了让采访对象能够尽量说想说的话,让观众了解事实,另一方面,通过倾听,主持人可以根据采访对象说话的内容来考虑下一步的采访路线。

在《双城的创伤》中,柴静通过仔细倾听服毒自杀未遂的小杨等学生的叙述,并在倾听的基础上逐渐了解到了学生自杀的一些线索,而且,柴静沿着这些线索最终发现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样一来,不仅通过采访对象之口了解到了事实真相,避免了采访失实,也给观众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2.适时适量的追问

采访中的追问必不可少,关键是能不能适时适量地进行追问,而不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

在《长大未成人》这期节目中,主持人通过“跟男孩子接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什么是过分的事情?”“什么是越轨?”“怎么样算近距离接触?”“女孩子怎么才能够避免怀孕,怎么才能够保护自己?” 这样一连串的追问,在不伤害采访对象尊严的基础上,获得了需要的信息,而且这期节目也将采访对象的形象用马赛克进行了遮蔽,很好地保护了采访对象。采访中的追问必不可少,关键是能不能适时适量地进行追问,而不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

3.用“知心法”拉近距离

在采访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的采访是拉近主持人与采访对象距离的采访方式,也是采访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文明城市的诞生》里,主持人对采访对象(残疾人)说了这样一段话:“夫妻俩都干这个?”“那很辛苦,我刚才听老

李跟我说干这行很辛苦。”“你要担心她,她要担心你。”“对于你,对于你们这个群体,你们最希望从人们的目光中看到什么?”

这种人文关怀是主持人发自内心地对“人”的尊重,是主持人运用“知心法”的典范。知心法就是指主持人采访时同采访对象将心比心,以“知心”之情去感化采访对象心中的顾虑。4

五.采访中的技巧

1.问好第一个问题

如果主持人在采访时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让采访对象觉得有好奇感,特别想回答,那么,后边的采访也就会更加的顺利,反之,则会对后来的采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问好第一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对一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力的采访对象,主持人可以用笼统的提问开头,让采访对象在不经意的回答中慢慢进入状态。还有就是在一些比较激烈话题的采访中,也可以用一个含义广泛的问题开头,然后缩小话题,最后进入正题。这样对方不会一开始就抱有敌意,对每个问题都不肯畅所欲言。在《双城的创伤》中,柴静对小杨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只想问你一句,就是说,除了我现在知道的所有原因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我不需要你告诉我,我只需要你告诉我这一点,让我自己去调查。”只是第一个问题,就让采访对象消除了对主持人的敌意,为后边的采访打下了基础。

2.引导采访进程

一些采访对象面对主持人的话筒不免有些紧张,有时对主持人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这些采访对象,平日里滔滔不绝,而一旦接受主持人采访就变得吞吞吐吐。这个时候,主持人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要误判,以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而应该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我在实习过程中,曾采访一位高速交警大队长请他谈谈先进工作方法,他推辞说:“其实没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之后,在我的一再鼓励下,他还是打不开话匣子。后来我通过他的同事之口了解到他上大学的女儿曾写信历数了他的几大“罪状”,就从这里找到突破口,从他的家庭谈起,谈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位大队长独到的管理方法和领导艺术不断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流露出来。

3.适时追问

在采访中,采访对象不配合采访是经常会出现的,这时,主持人就要根据情况运用追问的技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追问并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在适当的时间运用追问的技巧,达到彻底了解事实真相的目的。王志无论是在《新闻调查》中,还是在《面对面》中,他经常会问道:“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为什么会这样看?”“那前边发生的事你又怎么解释?”这样的追问总是能让观众感到非常过瘾,这就是追问的艺术,在追问中让事情水落石出,在追问中看出事件的细节所在。

4.抓住细节

新闻图像真实、生动的细节,往往是表现人物、事物和表达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依靠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从而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同样,细节作为新闻事实中的一个细微的片断,主持人在采访中,细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新闻调查》中有一期是《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主持人发现了渗灌井后面的秘密就跳上井台,拔出插在农田里的水管——这节水管就像一节木桩一样插在地上,没有半点水的影子;在另一段同期声对话中,一个农民在田头对记者说:“渗灌池建了,但从来没用过,不起作用!”她的话让正在一旁的乡干部立即训斥道:“胡说什么,谁胡说回头我就收拾谁!” 通过这些细节,主持人为揭示渗灌工程的黑幕,捕捉到了一个充分的证据。细节的作用在采访中尤其重要,有时不需要主持人多说什么,甚至一个镜头,一段对话,一个动作,比主持人说上千句百句还要起作用。

5.有质疑意识

采访时主持人始终应以质疑为基本态度,但质疑的基础是观众,主持人的质疑应该建立在“观众想问什么”的基础上,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在《文明城市的诞生》中,主持人的质疑随处可见。面对当选城市领导,主持人问:“它(包头)是一个西北城市气候也不太好,为什么包头这次能评上文明城市?”,而当面对落选城市领导,主持人又问:“作为一个落选城市的市长愿意坐在这里接受我们的采访,你心里没有一点儿负担?”在采访调查组组长时,主持人又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选择这个地点他们的政府部门、交管部门知道不知道?”“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这种算作你们的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它真能体现出

一个城市的文明状态来吗?”。质疑才能挖掘出事实,事件的真相正是随着质疑的解答而最终揭开的。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于人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主持人,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必须向受众传递信息。而信息并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形形色色的个体。主持人要取得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同各种个体打交道,进行采访。合理运用采访技巧是每个优秀记者型主持人都应拥有的素质,而作为《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的王志、杨春、柴静等,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做出了榜样,他们合理运用各种采访技巧对采访对象的采访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技巧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记者型主持人所应有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第4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媛媛 央视《新闻调查》的采访艺术 《记者摇篮》 20xx年 5期 3张洁 央视《新闻调查》:少女被拐卖 寻亲十八年

.cn/c/2003-02-21/1751917926.shtml 20xx年02月21日

4 碧冷 陈枫 《主持人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年6月 83页

5石璟:《从新闻调查看记者素质》,《当代传播》 20xx年第6期。

6柴静:《话语权的另一半——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原则》,《电视研究》。 7 Ronald WRebore.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in Education(6th Edition)

[M]. Boston:Allyn & Bac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