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小结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小结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德胜小学教育集团 陈一红

【课堂重现】

师:同学们,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3分钟后,汇报。

生1:地球公转。

生2:地球倾斜。

生3: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师:好的。古人很早就对四季有所研究,打开书本说说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打开书本,简单讨论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夏季短,冬季长……

师:古人的发现是真的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生:椭圆形

经过简单的谈论,教师安排开始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其余小组分组进行并教师忙于讲台与学生小组之间巡回指导,忙的不亦乐乎……

长达30分钟的实验……

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什么?

生: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下课!

这是一堂发生在笔者身边的科学课,教师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整堂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小结与总结,每一个活动都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学生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实验活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限。

【理论基础】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课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儿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的交互活动,促使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课堂小结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1.课堂小结是学生理清课堂学习重点难点的依托。

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主,与其他学科教学形式存在极大的区别,学生往往高高兴兴上课,稀里糊涂下课,对于一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作为小学生来说无法领会和掌握,因此教师恰到好处的小结与总结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课例一:《杠杆的科学》

师:请2名学生玩游戏。谁会赢?

生:XX会赢因为他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同学,XX是我们班力气最小的。

进行“大力士”比拼,发现反而力气小的同学赢了。

师:为什么我们的猜测错了呢?

生:老师不公平,因为距离不同。XX很费力,XX很省力的。

师:刚才游戏中的道具科学上我们称之为“杠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要研究杠杆,必须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并围绕着运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陌生的科学名词,但是对于《杠杆的科学》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概念,教师结合有趣的小游戏适时地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表象,形象而轻松地掌握枯燥的科学概念。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的知识重点。

课例二:《谁选择了他们》

场景一:两只墨绿色的青蛙在墨绿色的背景前快乐地跳舞,一起跳到幕布后面;【改变幕布颜色:黄绿色】两只墨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师:如果你是一条蛇,你会最先吃掉哪只青蛙?

(扮演蛇的同学抓住了墨绿色的青蛙)

师:为什么?

生:墨绿色的青蛙在黄绿色的环境里最显眼。

场景二:幕布后出现另一只黄绿色青蛙,两只黄绿色青蛙共同跳入幕布;【改变幕布颜色:黄色】两只黄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天敌再次出动。

场景三:最后剩下的是与环境颜色接近的黄色的青蛙。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和青蛙体色演变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绿色环境中绿青蛙容易生存,黄色的环境中黄青蛙容易生存。

生2: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师:青蛙在繁衍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生物学上称为变异。(板书:变异)这种变异能让青蛙更适应环境,就会传给下一代,生物学上我们称之为遗传(板书:遗传)。 “遗传和变异”是一组生物学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将遗传和变异的规范概念灌输给学生,将会适得其反。教师采用了形象的表演让学生明白,在繁衍的过程中,动物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将适应环境的因素遗传给下一代,称为遗传。不适应环境的因素在自然的选择中逐渐被淘汰,而这些微小的变化就称为变异。通过形象的表演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组科学概念。

课例三:《谁选择了他们》

环节一:恐龙与魔鬼蛙的对比引入

环节二:青蛙的去与留(略)

环节三:怎样体形的动物保温效果好实验探究(略)

课堂总结: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生物通过遗传、变异来改变自身的结构、习性来适应环境。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让我们共同来保护环境,维护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通过组织有趣的表演再现了蛙类体色的演变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关系,利用科学的对比模拟实验有效地验证了体形与保温效果的关系。但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堂,带给学生的身心的愉悦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大量的、零碎的科学信息,这些信息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衔接需要一个及时有效的梳理,因此课堂总结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引领学生透过游戏、实验的现象看本质,找到本科的精华所在,那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科学法则。

2.课堂小结能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再度探究的热情与求知欲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支撑。如果科学课堂仅仅是单纯一个接一个的独立的活动组成,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简洁而精辟的课堂小结是课堂的润滑剂,不仅将课堂环节有效地衔接,而且使学生将对之前的活动热情和情感更好地延续到下一个探究活动当中去。更有甚者可以将课堂的气氛推到最高点。

课例四:《谁选择了他们》

活动:青蛙体色演变表演

师: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而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和其它生物都是利用遗传和变异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师:(出示极地照片)这是什么环境?

生1:寒冷的北极。

生2:面目的白色。

生:在这个环境中的动物应该用什么体色来适应环境?

讨论开展探究实验……

环境的变化与动物生存存在密切的关系,对青蛙的去与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归纳,一张冰天雪地的图片以及不同体形的动物却将话题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体形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对比实验中去。而强烈的反差不仅缓解了学生课堂的思维疲劳,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激情。学生有了之前的知识铺垫,思路也完全打开课堂顿时活跃了许多。

3.课堂小结是科学探究的有利延伸。

课例五:《昼夜交替》

课堂结束环节:

师:今天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尽管许多同学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但是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等解释都是合理的。看来,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要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课例六:《抵抗弯曲》

课堂结束语:

师: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屋顶、高架桥等生活入手,讨论发现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影

响因素有很多,今天通过对比的方法控制材料厚度的因素,反复实验后发现材料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会显著增强。那么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其他因素,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进行研究也可以在课外小组进行。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经历的“观察—假设—模拟—解释—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更深切的理解,这样的延

伸,可谓是一石数鸟。

二、课堂小结的原则

1.科学、准确。

课堂小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组织与表述,他与课堂一般提问和互动不同,它要求教师的语言更严密、更科学、更准确,能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良好的疏通与概括的作用。

2.精辟。

课堂小结要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并言简意赅。课堂小结作为学生知识梳理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期末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他所占的“戏份”却并不多,因此精辟的语言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承前启后。

课堂小结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堂,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堂小结达到不同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小结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在遵循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与不同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小结和课堂总结。

1.归纳总结、承前启后式。归纳总结式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如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经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模拟环形山在形成过程中陨石的特点以及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提问:①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陨石撞击说”吗?学生通过思考回顾,将再一次重现大小、轻重不同但都近似圆形的陨石以不同的速度、角度撞击月面从而形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层层叠叠、大换套小环、但都近似圆形的环形山。②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就问到:撞击月面后的陨石去了哪里?教师适时地引导新的探究活动。进而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小结都需要承前并启后,需要根据具体课题的类型来确定。

2.图表式。

①学生表格式。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伴随着探究实验记录表的使用,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成具有个性的小组成果进行小结。如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小学科学课堂小结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小结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小结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表格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实验反复验证的科学性以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②板书式。利用结构性板书很好地反映了整堂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昼夜交替》一课,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形成结构性板书如下:

板书: 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现象 现象解释图 模拟实验 研究结论

影子从西到东……太阳东升西落

教师利用这样的板书带领学生回顾课堂40分钟的“行程”,让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与环节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3.活动式小结

①? 科学游戏活动小结。

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自生活,更需要运用生活中去。如杠杆省力广泛运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当中,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做到首尾呼应,利用“大力士”比拼游戏引入,仍然利用解密力气小的同学轻松赢过力气最大同学的原因就是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适时提出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撬棍和一个足够坚固的支点,你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吗?虽然这个游戏并不能真正完成,但是通过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讨论,完全可以推测和讨论出相应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杠杆省力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②知识竞赛活动小结。

同样是《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小结,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距离是杠杆省力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工具图片让学生进行抢答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的训练。

4.交流式小结。

科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探究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因此课堂小结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任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后的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时间教师都可以开展探究活动自评与互评活动。如三年级《磁铁》单元第一课,为了养成良好小组合作习惯和探究规范,教师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提出关注同伴的要求,实验时候进行交流和小结,不仅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规范,而且逐步形成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素养。

5.科学故事式小结。

科学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每一个故事背后具有丰富的任务结构,历史背景等等。如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学生利用大量的生活经验证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并且利用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借鉴验证傅科摆所形成的夹角证明地球在自转的事实。教师可以利用傅科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之情,对傅科这些富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产生热爱的情感,并给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小火种。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那么课堂小结就是这场表演的压轴好戏;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次精湛睿智的交流,那么课堂小结就是这次对话的思想精髓;

如果说一堂课是学生在求知路上的一段执着攀援,那么课堂小结就是险峰顶处的风光无限! 课堂小结同课堂其他环节一样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做得好,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强化、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课后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一种余音绕梁,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结

李秦芳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因此,课堂 练习设计提高计算的关键,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及其至关重要。

第一、对计算不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很多学生对题目只求“会",不实际求“解",甚至认为计算是浪费时间。考试中题目一看就会,但就是算不出正确答案,存在我一定能算对的侥幸心理。第二、“涵养高”动口不动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就是眼睛盯住算式,口中念念有词,只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计算结果往往不正确。第三、存在惰性。部分同学计算太简单烦琐,不屑一顾,自己未经训练,正确率可想而之。四、怕麻烦持轻视的态度,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总认为自己会算,而掉以轻心,或者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

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看法: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多练习计算习惯。 考试80%的题目需要我们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的,所以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试成绩的好坏,而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计算,要追求计算的准确率。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

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并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须要求学生适当地降低“涵养”,多动手,养成演算的好习惯,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摒弃原有陋习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要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弄懂算法,学会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熟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四、要加强口算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

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而教师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带孩子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活动时有意识地计算费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多年来学生的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不仅一直困扰着孩子们,同时也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更好的成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