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总结

第一章 绪论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可以说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

*恩格斯把心理现象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人的心理显现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2、心理过程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想我等是人心理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事物是什么货怎么样,而且还总是抱有一定的态度,对事物产生喜欢、厌恶、高兴或悲伤情绪和情感。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或活动过程,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活动成为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都是心理过程。

3、个性 如有的幼儿积极热情,有的幼儿则沉静文雅;有的幼儿遇事反映眼疾手快,有的幼儿则反映迟缓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同一个班里,有的同学语言表达特别好,而有的同学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有的同学理解力强,有的同学则理解力弱,这就是能力不同的表现)、气质(有的同学活泼好动,有的同学则喜欢安静,有的同学行动迅速,有的同学则行动迟缓,这些都是气质不同的表现)和性格(有的同学比较勇敢坚强,有的同学则比较胆小懦弱;有的同学勤奋向上,有的同学则比较懒惰消沉,这些是性格不同的表现)三方面,这三方面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心理表现。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独特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心理并不反映周围的一切事物,而是主动的加以选择。人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一个小黑点,有的孩子看后就说想蚂蚁,而有的孩子则说像芝麻,但在成人看来那就是一个黑点,再如老师的厉声斥责,有的幼儿特别害怕,有的就满不在乎。)

*什么是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具体讲来: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形成和表现是服从一定客观规律的。(小班幼儿的自我已是水平很低,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到了大班,经过培养,自我意识会发展起来,这也是客观规律的表现。)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遗传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离开遗传条件。有研究表明,即使具有优越的环境,先天生理障碍,也会使孩子智力发展迟缓。(如一个天生失明的孩子,想要训练他绘画的基本技能,是很难做到的。)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儿童具有自己的遗传特性,这种不同的遗传特性是儿童心理发展与活动的

个别差异的基础,这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心理成熟

什么是心理成熟?心理成熟是指儿童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儿童的生理成熟或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如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头部发育的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先会抬头然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会站,最后才会用腿走路,先发展臂部动作,后发展手指的动作。

美国心理学家塞格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人的生理成熟对儿童学习技能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关键期问题是与生理成熟有关的问题

关键期:是有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的,它是指个体成长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或错过发展的机会,以后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甚至一生难以弥补。

环境和教育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阳光、空气、水和花草树木等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1环境是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素质仅仅是物质前提,没有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不会有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直立行走和说话是人类后代在遗传的基础上,生理成熟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作保障,儿童的这种遗传素质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①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②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③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影响幼儿比较多的具体环境主要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主观因素)

幼儿本身也积极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爱好、幼儿的能力、幼儿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幼儿的自我意识等。其中最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

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儿童观:尊重幼儿,理解和认识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活动。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现实意义:1、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他们的心理现象非常独特比如:让他们判断帮妈妈洗碗打了十个碗和偷吃东西打了一个碗那个不好时,幼儿的回答是前面的那个不好,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想呢,类似这样的情况和问题,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都额可以有所了解)2、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3——4岁的孩子与5——6岁的孩子心理活动不一样,当然他们也同小学不一样。幼儿心理学会让我们明白,幼儿有许多可爱的他点。我们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幼儿,不能将他们当作小大人。)3、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4、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

理论意义:1、幼儿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供科学依据2、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3、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3岁左右,幼儿还常常听不懂老师的话,如果老实说一句很长的话,他们听不懂,他们有事也说不清自己的意思,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4——5岁的幼儿已经能滔滔不绝的给你讲故事了。5——6岁的孩子则能很有条理的叙述所见所闻,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还会恰当的停顿。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想抽象逻辑性发展

*幼儿说起“狗”,马上想到的就是他所见到的那条狗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2、表象活跃,例如幼儿在幼儿园的游戏角,看见了两个相同的玩具娃娃,他们就在“娃娃家”游戏中加入了双胞胎。这是两个相同的娃娃引起来他们头脑中的双胞胎的表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5——6岁幼儿已明显的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例如5——6岁的幼儿能根据概念对事物分类。如果给幼儿9张画有不同水果、餐具和衣服的图片,打乱后让5——6岁的幼儿分类,他们会很快把9张图片按三种概念(即水果、餐具、衣服)进行分类,而4岁的幼儿还不容易弄清楚水果和苹果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特别是表现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之中:

幼儿对事物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在看卡通片、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是无意注意。 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例如:专门让幼儿学一首儿歌,由于他们兴趣不高,所以老师要费很大的力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而幼儿偶尔听到一句特别的词语,他却会毫不费力的记住。

幼儿的想象也是以无意性为主,当幼儿拿到一根木棍时,他一会把他当作马,骑着跑;一会又把它当作针,给人扎针

幼儿在画画中无意想象也很突出。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活动开始想有意性发展

老师让5——6岁的孩子在家里把不用的食品盒收集起来做汽车玩具,大部分幼儿会主动积极的去收集,能够有意地完成任务。5岁的孩子能在游戏活动之前提出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有意地关注游戏活动过程,3岁的孩子则不能。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1、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

2、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如有的幼儿活泼、灵活;有的幼儿则缓慢、呆板

3、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幼儿喜欢帮助别人,而有的幼儿则只顾自己;有的幼儿爱护东西,而有的有的对东西很无所谓;有的幼儿活动中积极主动,有的幼儿则需要不断提醒、督促;有的幼儿霸道独占,有的幼儿则随和谦让。

3岁前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㈠、婴儿期(0——1岁) 出生后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1、 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

如独立的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自己吃奶;适应空气的温度变化,接受外界光的刺激和声音等各种各样的刺激。

出生带来了许多无条件反射活动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这些反射都是新生儿的本能。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条件反射,比如妈妈把他抱成喂奶的姿势,他就做出吸吮反映,人后天学会的一切本领,都是条件反射。

2、 动作不断发展

儿童动作发展有下面一些规律:

①、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不动作

③、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3、 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①、最初的认识活动的出现

人生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②、掌握语言的准确

③、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萌芽

依恋,当他最接近的人在身边时他就表现出愉快,舒适,有安全感:当他所接近的人要离开时他会紧张哭闹,感到不安。

10个多月的婴儿看到别人发怒时,会表现不安

微笑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行为,

正确对待婴儿的依恋行为,和婴儿积极的交往,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

㈡、幼儿前期(1——3岁)

1——3岁是儿童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一个重要时期。

1、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①、学会自由星座

②、开始使用工具

2、出现新的心理活动

①、会说话

②、想象开始萌芽

③、思维开始出现

4、 独立性开始出现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例如:一个3岁孩子拿着一直笔在乱画,画什么,他也不去想,突然他看见了自己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大圆圈,于是就说“我的苹果”

由于幼儿的注意很容易随着动作而分散,所以教师组织3——4岁幼儿活动时,尽量减少孩子手中的无关玩具,如,画画时,孩子手里就不应该随便拿着小汽车,这样容易分散他对画画的注意力。

3、情绪作用大

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这时你对他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如果用玩具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会破涕为笑。

孩子刚到幼儿园时总哭个不停,妈妈越是不走孩子越哭,妈妈一走,老师带着小朋友玩游戏,他也就随着小朋友高兴地玩起来,可是不放心的妈妈如果再一露面,孩子又会马山哭起来,不让妈妈走。

5、 爱模仿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例如:问幼儿,床、桌子、椅子和被子这四种东西哪三种应该放在一起?他们大多回答说:床、被子和椅子。因为被子昂自床上,椅子放在床的旁边,这是依照他们具体的生活经验来做出的答案。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好学好问

要知道“为什么”他们非常爱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总之,强烈的求知欲,好问好学是这个时期幼儿非常明显的特征。

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

能初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困难”,“勇敢”,“左”,“右”等:能初步理解一些数概念,如知道“3”的实际含义;也能初步抽象概括的掌握类的含义

5——6岁的幼儿已能够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会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如在幼儿园大班,有的孩子在某处看书时,发现这个地方很闹看,他就会自动找个安静的地方,津津有味的看自己的书。

画画时他们能有意的去想象画面,进行构思“想一想再画”

4、个性初具雏形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井绳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

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词后面总要跟一个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眼,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我们在清醒时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与。

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1、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

2、 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

注意对幼儿细腻发展的意义

1、 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2、 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 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没有幼儿注意的参与,幼儿就不能顺利进行活动,也不能使活动坚持到最后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幼儿注意发展特征是1、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2、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我们正坐在礼堂里听报告,突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这时大家都会注意到这个同学,这时我们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再如,小朋友,正在听故事,突然,从教室外面进来一个人,这时小朋友会把注意指向这个人,并且是不自主的,也没有预定目的。这时就是无意注意。

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

1、 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的事物(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

*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是颜色鲜艳,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

*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事说话要抑扬顿挫

*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适当引起幼儿注意

*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

*兴趣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因素:有的孩子在街上看见汽车特别注意,而且可以注意很长时间 *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

*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与幼儿的无意注意的产生有关(凡是幼儿很熟悉的事物或见过的东西,就非常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他服从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在幼儿园中,老师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经常提醒幼儿说:“注意了!”,这时幼儿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

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 幼儿的有意注意以来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对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

2、 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如手工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在纸上贴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小鸟,那么,幼儿的粘贴活动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而进行的有意注意活动。因此,让幼儿理解活动的目的,知道有什么任务,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的。但,必须切记为幼儿提供的活动,目的必须是明了的,任务必须是简单的,而且内容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和能够记住的。

3、 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最好把幼儿的智力活动与幼儿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

4、 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例如:老师说“要搭高楼,最大的积木应该放在哪儿?晓小的积木应该放在哪儿?”这样幼儿就会注意积木大的积木,而且寻找合适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维持注意。

5、 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性格中细心、坚持性强、不爱俄人数的幼儿,一般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和任务。 注意选择性发展的规律

1、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2、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 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常见的强化方式有鼓励、表扬和批评、惩罚。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1、幼儿注意稳定性比较差(随年龄的增长稳定性逐渐提高,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久10分钟左右,5——5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中左右)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的因素3、幼儿主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2、活动的游戏化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4、幼儿的身体状况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就是注意的分配。

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例如:幼儿吃饭时如果注意听别人说话就会停止吃饭;如果自己说话,它就会把碗筷都放下,甚至还站起来,手脚一起比划。

怎样才能够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呢?这要考虑注意分配的条件:1、如果同事进行的集中活动都比较熟悉,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的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与自动化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2、使同事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他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分散: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俗语叫做分心。

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1、 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措施:活动形式多样话(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多

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小班10分钟左右)

2、 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措施:保证生活合理,有规律(有不少幼儿在家中作息时间没有规律,造成幼

儿很疲劳。因此,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的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3、 无关刺激的干扰。措施: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很容易被新异、多变、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这

些都容易使幼儿的注意分散。恰当的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显得非常重要)

4、 注意转移的能力差。措施:善于组织活动 适当安排(幼儿注意的转移还不很灵活,他们往往不能根据

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的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5、 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移。措施:恰当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

注意的两种形式,虽然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是,两种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是互相补充交替进行的。教室在活动中恰当的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对象或另一活动中去。 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恰当的学习方式,幼儿是能够以他自己的兴趣集中注意很好地惊醒活动的,而且活动中幼儿的注意也相对稳定。“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多动症”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中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他们对及时很熟悉的故事、游戏、玩具也不能保持稍长一点时间的注意,只能维持短暂片刻。研究指出,多动症儿童部分外在特征为:坐立不安,活动过多;糊里糊涂如在云里雾中;呆想;破坏自己的东西;冲动或行为粗鲁;学习能力差;动作不灵活;喜欢和年龄娇小的儿童在一起;言语有一定问题;还有情绪不稳定,易惹激或大怒。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纯碎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生活中,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做更进一步的认识。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如:刚进入一个嘈杂的环境,会觉得声音喧闹,听觉感受不适应,可是过了一会儿,这种不适应就没有了。这就是感受性的降低,甚至是完全消失。又如:去看电影迟到了,刚进去时,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在过了一段时间后,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就能看清楚了。

第五章 幼儿的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再现)。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1、 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2、 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3、 意义记忆效果由于机械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记忆的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记忆的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以往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从遗忘曲线中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1、偶发记忆,这种现象是指当前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老师出示贴绒小鸭,问幼儿有几只鸭子,有的幼儿却答成鸭子是黄色的。)2、“说谎”问题(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管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

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 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时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

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想象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2、 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不能:知觉、灵感和想象 创

造思维的核心是想象

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1、 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 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 想象有事和现实混淆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如看着天上的白云,想象成它是一匹马,一辆坦克或其他物体;听故事时,不知不觉地随着故事情节追踪下去等等)

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为搭一座大桥,幼儿想象用什么结构材料等

等都是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换位思考,就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独特性和独创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等)

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既有不同又有联系:他么的区别碍于: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道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他们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创造是在再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培养人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人的再造想象。整个幼儿时期,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幼儿时期常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混淆:

1、 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

2、 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3、 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是,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映

有人说,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最快的时期,甚至说,比成人更善于想象。这是不正确的。

第七章 幼儿的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思维的特点:1、间接性。我们早晨起来看到屋外地上都是湿的,我们就知道昨天夜里下过雨,这是我们并没有看见下雨,我们只是通过潮湿的地面,间接地知道昨天夜里下雨了。2、概括性。思维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1、 直观行动思维。(2、3岁 3、4岁)

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以来于一定的情境 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动作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结束)

2、 具体形象思维(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 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他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1、具体性2、形象性3、经验型4、拟人性5、表面性6、固定性

幼儿对事物判断推理的特点:1、幼儿对事物的判断、理往往不合逻辑2、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3、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 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幼儿理解事物的水平不高,不深刻,常受外部条件的限制1、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2、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3、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幼儿的概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3、概括不准确。

问题情境:是指那些在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第八章 幼儿的言语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受制于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某种言语不在被人们用来交际,它最终将从社会中小时。可见语言和言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即理解又会运用的是积极词汇,光理解不会正确使用的是消极词汇。

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自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查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

连贯性言语:是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是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

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即教育措施

一、 音准差:1、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4岁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

地支配发音器官。正确的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他别是3——4岁的幼儿,可以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引导他们多做发音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应要求幼儿

努力做到发音清楚。2、方言影响: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也应配合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促进其语音的良好发展。

二、 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1语气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教学,让幼儿朗诵诗歌,复述故事,

来帮助幼儿来掌握这些技巧,对有些不良习惯,要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给与坚决的纠正2、幼

儿口吃及心理因素:接触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

如何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3、把言语活动贯穿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5、注重个别教育

第九章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第一、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第二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第三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

联系: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对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去年供需体验。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他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

教师在幼儿园应保持什么样的情绪态度?

教师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者,其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班的幼儿,因此,不管自己有什么痛苦与不愉快,在幼儿园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

教师如何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并及时给予应到呢?

1、 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有时,一个活泼的孩子突然默不作声,就很可能是遇到了不顺心

的事,而一项和顺内向的孩子突然有粗暴言行,很可能是他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2、 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3、 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小红较内向,有人说她辫子不好看时,她

坐在一旁闷闷不乐,对于这样的孩子要与她交朋友,增进感情的交流;而小明不一样,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这样的孩子“来得快,也去得也快”,可以“令处理”,等孩子冷静下来再与之贪心,而不要“火上浇油”。

4、 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第十章 幼儿的个性

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的特性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

一个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个性是在人先天生物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民族文化、社会等,都对其个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直接影响个性发展的具体因素是人生活的微观环境,即家庭、学校以及生活、工作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要是家庭、幼儿园和学校。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必须有一种区别与他人的“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和他人不同的。第二,“稳定的统一感”,知道不管自己怎样变化,都是同一个人。

*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最后分分界,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

*分离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形成稳定的同一感才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个性的发展(如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自己有个恰当的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自信,同事,又了解自己的不足,能够自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够比较融洽的和同学相处,心情愉快,自负或自卑,就会影响他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整天闷闷不乐,情绪低落,这样的人给别人的感觉就是还不成熟。自我意识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是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有事会把自己咬疼而哭起来。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

1、 主要以来成人的评价

2、 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 自我请假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活动。

人的需要参次:1、低级生理需要2、高一级安全需要3、各种社会性需要 被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

气质:是一个人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轻度及灵活性方面。 各种类型的气质及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新生儿的气质:1、活泼型(典型活泼型新生儿是名副其实地“连哭代闹”地来到人间的。会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开始呼吸和哭喊。)2、安静型(出生是不活跃,出生后也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3、一般性(这类新生儿介于两者之间,大多数新生儿都属于这一类)

幼儿气质的发展:1、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在大多数儿童身上,早期的气质特征以后一直保持不变)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星辰规律一种新的新闻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3、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孩子的适应性强、乐观开朗、注意持久,则母亲的民主性表现突出)

“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星辰规律一种新的新闻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儿童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3岁左右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

儿童性格的差异:1、和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

儿童性格的年龄特征: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1、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2、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可以针对幼儿个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3、教师对幼儿进行的个性评价,不但可以了解幼儿个性的全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对幼儿日常发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进行幼儿个性评价: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凡是就是日常观察记录,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的前因后果作出比较详细的记录,即使不是十分完整和详细,只是偶尔匆匆记下的一些资料,几个月后也是相当可观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变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犀利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

社会性发展(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不如社会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租金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什么是“情商”:是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主要包括“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情感、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有爱、善良及尊重他人”可以看出所谓的情商就是人的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只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自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即俗话说的“认生”

婴儿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在这个时期婴儿对人的反映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第二个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但依恋对象回来时,就会显得十分高兴。

儿童依恋有三种类型: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三种类型中安全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如何培养良好的依恋?首先: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

玩耍。同事,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其次: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2岁前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第三阶段 互补的互相作用阶段。 婴儿早起的社会性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如大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

幼儿(3岁)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4、幼儿期间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

交有关系中的问题儿童:1、被忽视型的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2、被排斥型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有很不善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应该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同一化是有利的。有人曾经对幼儿期淡化性别角色的教育方式进行过这样的描述:给幼儿上课的既有男老师也有女老师;积木区的玩具不但有汽车、动物等,也有洋娃娃及家庭用具;孤立男女儿童都使用家务区和化妆区;鼓励男女儿童都使用登高设备;允许所有儿童在外表上表露自己的情绪;教室一视同仁地处理的处理吵架、发脾气或哭喊的儿童,而不考虑性别;教室尊重和孤立独立自信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歉然、援助等。

移情: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发面。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

移情的作用:一是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幼儿从自身愿望出发,产生降低他人痛苦的动机,增加亲社会行为,降低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行为发展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幼儿的攻击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收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风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能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另外,父母打架对孩子也有影响。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是,父母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如孩子在犯错误时,成人对周围人说“不理他”、使孩子丢脸、戏弄他、经常对他大声嚷嚷等,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独生子女在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人性2、依赖性强3、坚持性差4、自私4、不合群5、胆小 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问题的原因:

溺爱表现为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无原则地满足;过分保护则表现为一切包办代替,束缚孩子的活动、交往的自由。通俗地讲,就是没有处理好自由和限制这一对矛盾,该给予自由的行为(孩子的游戏、自理行为、与同伴的自由交往)没有给予自由,而该给予限制的行为(孩子的任性行为)也没有给予限制。导

致孩子不懂道理,缺乏是非观念,缺乏自信及独立行为的能力。

根据独生子女问题的原因,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①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的自由,培养独立性;

②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不能无原则地满足不合理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③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同伴交往机会,使孩子逐渐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

④幼儿园也要从上述三方面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园配合,促进独生子女的就健康发展。

187xxxxxxxx

第十二章 幼儿活动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从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

1、独自游戏:是指幼儿只会单独地玩

2、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游戏

3、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是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的共同活动。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游戏

4、合作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有共同的目的,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有组织,有分工。

后一个阶段的游戏水平,总包含着前一阶段的游戏水平,并在某个时候仍然表现出前一阶段的游戏水平,这是正常现象。

从认知能力发展可以分为:

1、练习性游戏:又称为功能游戏、感觉运动游戏,是指孩子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活动做

2、象征性游戏:幼儿的象征性游戏表象为运用“替代物“,以假想的情境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

幼儿游戏中“替代物”变化:

1、 最初,幼儿使用与事物相似的替代物

2、 到中班时,幼儿开始使用与实物相似性较低的替代物

3、 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表现出脱离实物,完全凭借想象以语言或动作来替代物品

3、规则游戏:这种游戏是指具有明确规则且必须完全遵守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

4、建构游戏:如用积木搭“房子”,用凳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

从游戏的内在关系可以分为:

1、 未分化型:是一种最原始的游戏类型,约1岁左右,1岁以后很少

2、 积累型:这是一种把片段性的游戏活动连接起来,每种活动约持续10分钟,1小时内约表现出4——9

中游戏活动,多见于2——3岁

3、 连续型:这是一种对同一类型的游戏持续玩耍近1小时的游戏

4、 分节型:这是一种把完整的游戏分成两次或三次来进行的游戏,多见于4——6岁儿童

5、 统一型:延长分节型游戏的时间(1小时左右),就是统一型游戏。整个游戏是在统一主题、目标下进

行的。年龄稍大的儿童中多见

游戏的性别差异:

1、 如果从玩具上来看,男孩一般偏好交通工具、积木、建构型玩具以及身着不同服装的任人物,如军人、

黑猫警长等,他们花在这些方面的时间一般也比女孩为多。而女孩则偏好与人物模型、家俱、动物模型等,花在这些方面的时间也较男孩为多

2、 在游戏类型方面,男孩一般喜欢比较激烈的游戏(他们所从事的游戏看,大多是那些与他人进行身体

接触或是使用玩具从事身体的活动,较少语言的交流,如运动性游戏、军事游戏、玩沙游戏、骑三轮车等。)而女孩一般喜欢比较安静的游戏,倾向于用口语而非身体去与别人进行接触(如模仿、绘画、

手工、绣布包、荡秋千、玩偶人等)

3、 在想象游戏方面男孩一般喜欢扮演虚构的英雄人物,而女孩则较喜欢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

1、 适应幼儿心理发展需要

2、 发展幼儿智能

3、 平衡幼儿的情绪

4、 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1、 涂鸦期(1岁半——4岁)

2、 象征期(约4——5岁)

3、 概念画期(约5——7岁)

4、 写实倾向期(约从7岁开始)

涂鸦期绘画的心理特征:

1、 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是伴随语言来完成的

2、 涂鸦期儿童的绘画带有纯碎游戏的性质

3、 涂鸦也是幼儿把脑、眼、手动作密切结合的一种活动

4、 涂鸦期的孩子不单单用手画画,而是用胳膊和整个身体来画画的

5、 涂鸦期孩子的绘画,基本上是没有空间概念的

幼儿概念画绘画的一些基本特征:

1、 观察:采用强调式的表现手法

2、 形态:采用透明式和展开式的表现手法

3、 色彩:从完全主观地使用色彩到根据需要使用色彩

4、 比例:从不协调到初步协调

5、 空间:从基地线到三围概念的表达

6、 线条:从纯粹的线迹到空间的表达

7、 构图:从主观表达到审美需要

8、 心境:心随画转,形露于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