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总结

与中学相比,小学是重习惯养成的学段,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我们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半学期,在高校长的引领下,老师们经过反复的摸索实践,通过开展一系列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了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能够初步探索出了一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利用今天时段向全镇的教师进行汇报,意在接受大家的检验,同时也是集思广益,汇聚更多的经验和智慧,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汇报内容反复进行了修改完善,汇集了全校六个年级组优秀做法。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生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

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及其终身学习,它起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在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面向未来主动发展的一种保证。

3、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提出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一般的读写的习惯。新课程已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如提问的习惯;多角度思考的习惯;独立钻研、积极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评判教师、教材和他人意见的习惯;互相合作的习惯;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等等。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新一轮课程实施的基础。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概念,是多层面的,它包括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创造性的学习习惯。传统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规范、书写整洁、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等常规习惯。而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则包括诸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注重实践、学会思考、掌握合作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严格训练、长期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随着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成熟、定型,最终成为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将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来提高其修养,完善其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以后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服务。

为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在学期初我们分别制定各研究小组实验计划,并选定实验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标精神,分学段制定出了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要求及具体操作方法。

2、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对课题组而言,制度就是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包括:

(1)建立课题初期工作会议制度。每学期期初召开课题工作会议,交流上阶段课题研究经验和本学期课题工作安排。

(2)建立课题组成员分工与合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构建协作互动的立体平台,完善协作互动的研讨制度,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确立“真实、扎实、丰实、落实”的研究态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注意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成功与失败的),按要求建立课题档案。课题材料多样化,有学生作品、教师案例、精彩片段、教学后记和反思以及教学经验交流论文等。一套完整的研究资料,不仅可以反映出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还可以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操作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3、细化工作措施,扎实开展工作。

(1)组织教科研理论的学习。

为使参与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组织研究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培训;这些都为我们参与课题的实践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2)召开课题组现场研讨会,及时交流各自的进展情况。 我们始终以课堂为阵地切实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我们每月组织1-2次常规性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设计、反思、教学

案例、教学经验的交流,发现问题,调整计划,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

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的研究策略,先后举行了3次校级研讨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互动展示交流的平台,并在活动中促进课题的理论提升。还多次组织常规性的研讨课,并进行不定期的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将课题的思想、课程的理念融入课堂。

(3)细化落实,持之以恒,课堂操练常态化。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点多而广,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效果自然不好。我们在进行课题实验时,采取突出重点、齐抓共管、专人巡查、定期汇报的策略,月月有训练重点,科科有训练专项,堂堂有评价反馈,教育者有的放矢,教育效果明显。

一月一个重点,齐抓共管显成效。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每月确定一个课堂学习习惯训练重点项目,细化操练要求,下发到各年级实验班级落实。而且每周对教与学的常规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的操练达到制度化、常态化,真正落到实处。在9-11月我们重点抓的是“课前准备的习惯”、“认真、工整书写的习惯”、“专注倾听的习惯”。 如九月份,我们围绕“课前准备习惯”,从“听到上课音乐声、教学用品的准备、开课下课的问候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参与教师按“规范”落实。

经过开学一个月的训练,几乎学生在课前都能按要求做好,为上课提前做好了准备。

同时,我们参与教师在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还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化,即从认识行为的转化和向行为习惯的转化。其基本过程为:

正确认识——严格训练——形成正确行为——强化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我们还突出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的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其过程为:

不良习惯错误——说服教育、适当训练——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强化训练——良好习惯

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工作要更耐心。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需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孩子的意志努力和家长的严格训练。

三、活动的成效

课题实施虽只进行了半学期的时间,但我们的工作却是实实在在,有条不紊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协作配合下,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获取了宝贵经验。

1、根据学段特点,制定出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要求及策略。 参与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年段学习习惯训练要求,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语文课题小组,我们在低年级,主要是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大声发言、标准“三姿”、按时工整完成作业、自己检查订正作业、自己收拾学习用品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乐于阅读与积累习惯、独立思考习惯、自觉预习习惯、互助合作习惯、自主整理知识与自觉复习习惯、勇于质疑习惯、自主合理安排时间与计划习惯、利用便利条件查阅资料习惯等。

2、家校同步,形成合力,共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而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受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本学期,我们实验教师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家访以及发动家委会等形式,和家长们共同研究加强学生学习习惯教育的方法策略;也有重点的对家长进行习惯培养讲座,引导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家长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配合实验老师做好相应的习惯养成训练活动,并对此项活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大部分被访问的家长反映,课题研究活动让他们意识到除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以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一样重要,有的家长还反映他们正在或是已经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表,帮助孩子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意识和自我规划意识,感觉很不错。

3、学生进步明显,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通过活动,大多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独立的,有策略的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从“愿学”、“乐学”到“会学”“独立学”的转变。

特别是本学期我们以二年级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一开始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去预习,然后专门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自主预习,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大大提高,这就有助于老师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更多方面的知识传授。同样,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有效地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能够明显的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增强。

可以说,目前大多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学生多了;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作

业本上、测试卷上马虎出错的地方少了。现在的课堂不再是一种紧张学习的课堂,而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我的舞台。

同时,就在学生学习能力一点一点的提高,学习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不再视写作业为负担,而是把它当做了展示书法的一项活动,都能够认真书写每一项作业,做到字面整洁、字体美观;还有大多学生喜欢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进行自我展示,如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办语文数学手抄报、写绘画日记,喜欢做古诗配画;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开展阅读交流、读书漂流、优秀作文竞选等活动。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愉悦身心,实现了全面发展。

4、教师潜能得以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1)潜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参与教师自从参加了活动后,总是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总结得失,形成成果,并在全校进行推广。另外,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理论水平得到提升,架驭课堂的能力增强。无论平时上课或者每学期组内教研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关注在课上培养了学生那些良好学习习惯,使教研有了共同话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都意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小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

习习惯培养,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本学期,课题组成员还分别撰写了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2)理论实践相结合,设计出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我们工作开展也更加的细致深入。特别是,我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设计出课堂教学习惯养成专题研究的表格案例,使我们的教学案例更加的规范化、科学化,更加具有教科研水平。

5、参与多项活动,进行教研展示。

本学期,我们课堂教学小组也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行我们的教科研展示。如:10月末,张婷老师、张立冉老师骨干示范研讨活动中,分别执教了《玩出来的名堂》和《解决问题》,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11月份,王蕊老师执教英语课张小雪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老师,年轻的老师和活泼有序的孩子们,给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下一步活动的设想

为使工作更加顺利,我们今后工作的设想是:

1、继续按计划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检验并应用已研究的成果,让它在教学中起到实际作用。

2、把课题作小、做实,不求一鸣惊人,按照课改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学。

3、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

5、每学期至少走出去听课和请进来上课各一次,提升境界,开阔视野,让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层次的质量。

总之,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参与活动的教师,将进一步巩固此次活动的成果,落实活动计划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在高校长的带领下,在吕校长的指导下,不断反思,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进一步将课堂学习习惯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总结1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能力,小学生学习的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的质量,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从思想、行为上进行,既需要指导,也需要训练。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习惯,二是数学学习的兴趣,三是数学学习的能力。我觉得,只要从这三问题做好,课堂的效率、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那么,小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下面我简单谈一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应该养成的几个良好习惯。

1、课前准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学生的课前准备其实也是对一节课作出的简单计划之一。首先,学生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如课本、计算器、草稿本、作业本、练习册等有关数学的常用学具,养成自我整理收拾的习惯。二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在短短的课间休息之后,也许一些孩子的心还在下课的玩耍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三是知识准备。课前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或者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总结学习经验等等,作一

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可以起到“树楼梯”的作用。

2、举手 举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行为,目的是希望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是老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举手还有另外的作用,提醒自己注意,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上课的积极性。举手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应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举手也大有学问,常常见到学生们举手时眼睛望着别处,东倒西歪,举着的手软绵绵的,勾着手指,左手撑着右手举起,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举手习惯。应该提倡正确的举手姿势,举手时身体要坐正,右手放在身体的右前方,或者左手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眼睛看着老师。当然老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觉得手没有白举,自然就想多举手了。

3、发言 发言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汇报交流的成果。通常有单独发言和集体发言两种形式,同学们在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必高声回答,只要能说给自己听到即可,但必须简洁明了。对于学生的单独发言要求流畅连贯完整,说话有头有尾,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发言时要对着同学们,说给同学们听,眼睛要充分与同学们接触。老师应为每个学生充分提供发言的机会,数学课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话,要有逻辑性,能用自己的话对概念、性质等进行有效的表述。

4、反思 小学生粗心马虎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也是很正常的,粗心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习惯有关,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密切的联系,不但是小学生有粗心马虎的现象,大人也有。要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有效的方法除了加强针对性训练之外,养成反思的习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常常听到学生考完试后这样说,“唉,很多题我都会做的,由于粗心大意就做错了!”其实粗心大意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自我安慰的一个借口,成为学习进步的烟幕弹,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学科尤其如此。一般情况下,学生表现粗心的地方,大都是问题当中要求细密的地方,有意识地让学生对那些细密之处和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有利于引起对细微之处的注意。经常反思的人,一定更加细心,思维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考虑问题一定更加周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会渐渐丰富。如果对反思的结果作一些书面的记录总结,特别是对那些“粗心过的地方”作适当的记录总结,反思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质疑的习惯,在我的数学课上,经常设计“五分钟自由提问”这样的环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由解答,或留着课后思考,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

5、倾听 倾听是全神贯注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

一。认真倾听是收集意见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倾听

的目的是要把说话者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内化,变为自己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只有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充分领会说话者的精神。另外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听你讲话,当老师或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同学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要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问题或想法时,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可随便插话抢话,要等到老师或其他同学说完了,才可以举手提问或提出意见。只有学会了倾听的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漫不经心的听讲者,叽叽喳喳的听讲者是很难提高学习能力的,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曾提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什么是真?真的含义之一就是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所以我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数学老师应多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多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每个细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打持久战。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以兴趣做先导,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定能焕发生命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