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课例研究报告

《济南的冬天》典型课例研究报告

淡晓霞  孙秋侠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及目标

1、背景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力实施素质教育,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全国各地就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与研究。我们课题组尝试以导学案为载体,优化课堂结构,研究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已经形成了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完成了导学案的编写,初步确立了适合我校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将这种将这种模式最终确立并进行推广,我们课题组决定以典型课例的形式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2、目标:研究如何使用导学案达到课堂高效,并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二、课例研究的模式

1、一课多上: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一课多上的形式展开研究,先由一位教师上“独立课”,小组成员听课观课,课后集体会诊,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反思完善,再由这位教师进行实施,形成典型课例。

2、互助式观课: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观课指导。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我们采取如下步骤:①课题组成员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课堂观察的主题和重点;②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③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要点,问题一定要具体;④后续行动,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研究过程

课例研究通常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这节课中出现的有针对性的、共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我们研究过程如下:

1、小组会谈:研究与准备。课题组成员共同为《济南的冬天》这节“研究课”做出详细的计划,完成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2、研究课一:实施。由郭颖老师讲授这节“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及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价,观察时有具体的要求和细则,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授课教师先谈谈自己课堂的得与失,各位教师就自己的观察提出修改意见,大家共同进一步完善各个环节。

4、研究课二:第二次实施。继续由郭颖老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体评课,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整理资料,最终确立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6、录制视频。按照已经确立的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由郭颖老师上课,袁磊老师录制视频,并进行剪辑整理,形成典型案列视频。

四、课例研究的结果

1、进一步确立了我校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及使用模式。

通过本次典型课例研究,我们课题组确立我校的“导学案”编制模式我们的导学案分为以下几部分: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自主预习·发现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检测·巩固拓展、知识链接五部分。主体部分在【自主预习·发现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检测·巩固拓展】这三个板块。【自主预习·发现质疑】内容包括: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写作背景、课文内容自主阅读理解。问题主要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答案基本上在课文中能够找到,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要求设计与课文有关的一些比较难一点核心的问题。要注重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阶梯式推进,把握重难点。【达标检测·巩固拓展】要求题型设计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要有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三个板块编写特别要附上学法指导,这体现了我们导学案编写的特色,也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要求的。教师不是只提问题,更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导学案的使用放在课前,由学生在上课以前预习完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时学习任务重,加上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只能放在课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我们提前一周发放导学案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灵活安排预习时间。课堂上先针对【自主预习·发现质疑】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接着师生重点解决第二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学生疑难点问题,这样可集中学生学习高度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以【达标检测·巩固拓展】的内容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掌握情况,并适当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后及时收交导学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形成导学案为载体的“三精”教学模式。

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课堂使用中,我们逐渐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我们将《济南冬天》这节课课堂分为三部分:

精学”: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一部分【自主预习 发现质疑】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编写实施时,对于这部分设计,注重在作者情况、字词音义等基础知识和整体把握文章方面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预习独立完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

“精讲”: 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导学案的问题要求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准备,问题之间能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层次。这部分的导学问题设计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习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解决文章中的重难点问题,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60%。《济南的冬天》本节课这部分我们设计了六个导学问题,分别从景物特点、品析鉴赏和写作特色几方面设计。因为这部分问题较有难度,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点拨,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适时的进行学法指导,指点迷津,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迅速解决问题。但教师的讲解不可过多,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一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上精讲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三讲,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懂得不讲、我们讲了学生也不懂得不讲。讲什么呢?讲学生的难处、惑处、浅出。精讲它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吸收。“精讲”:本环节完成学习任务的90%。

“精练”: 这是根据导学方案的第三部分【达标检测·巩固拓展】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精练是指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的目标,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性的习题,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训练活动。题型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巩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通过与课文有关或有密切关系的美文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也可通过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济南的冬天》本节课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两个习题,通过填空,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仿写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拟人手法融情入境的描绘,写出景物的情致。精练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让练习变得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适量的练习是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导学案的使用实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达到课堂高效。“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删繁就简,复杂问题简单化,重点问题深入化”的设计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律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所发展,注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实现好帮差、后进生互助、优等生互进的氛围,教师针对性的对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这就使教师能够关注到全体学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小组协作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展示自我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而且学会做事做人,这些能力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通过学案导学 “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了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拓展延伸等环节的调控,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 “精学、精讲、精炼”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高效课堂。

 

第二篇:课例研究报告1

一、背景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时间大约只有三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建构科学的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力争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是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二、中考复习课学情分析:

1、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明显减弱;2、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平衡;3、升学压力下学生应试心理素质差异较大。

三、目前复习课现状分析:

由于时间紧,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知识容量,多采用灌输式复习方式,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方法指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此外;喜欢搞题海战术,盲目性强,题目重复率高。以上这些现象都使复习课处在低效重复的状态。

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我们认为要提高复习课质量,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增长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并在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应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优化复习模式和方法。

四、授课过程

第一次授课:只复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大知识点,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目标:

 1.扎实掌握植物光合、呼吸作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2.熟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重难点)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例说出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重难点)

复习过程:

 一.、 图片导入——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能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一)光合作用

1、自主学习---------根据图示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例题分析

(三)呼吸作用

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总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合作探究(一)

合作探究(二)实际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3、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夜间,在室内摆放植物过多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       )

 A、气温较高                            B、湿度过大

 C、空气不流通                        D、植物与人争夺氧气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和探究,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总结,并作了如下记录,找出记录中的错误选项(  )

A、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植物在漆黑的深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D、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3、潮湿的稻谷堆中温度较高,这些热量是来自稻谷种子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4、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加温室内蔬菜产量的是(   )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增加氧气浓度                   D.合理密植

5.在温室内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施肥外,下列措施中,可以选用的是(    )。

A.降低白天的温度  B.提高夜晚的温度

C.提高氧气的浓度  D.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6.  下列哪项和气孔的开闭基本无关? (     )

  A. 叶中细胞的含水量   B. 无机盐含量  C. 环境温度  D. 光照强度

7.   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 (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无机盐  D. 水

8. 将手伸进刚打下的粮食堆里会感到发热,原因是(     )   

 A. 粮食堆吸热

B. 粮食堆对手起了保温作用

C. 粮食正在进行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热

D. 粮食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部分变成了热能

9.(2011?广东)如图所示,将天平已平衡的实验装置放于阳光下照射3h后,发现天平明显向右倾斜,产生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分解作用

10.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氧气含量。下列曲线图中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

 氧气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    )

11、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回答:

(1)a、b表示植物的生理活动:a是                  ,b是               

(2)A、B表示两种物质:A是                 ,B是                  

(3)a作用的意义:不但为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提供了            ,而且提供了呼吸作用需要的           ,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                含    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平衡。

(4)b作用的意义是为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提供                

第二次授课:“三大作用”一并复习,授课如下:

复习目标:

 1.扎实掌握植物蒸腾、光合、呼吸作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2.熟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升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重难点)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例说出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重难点)

复习过程:

 一.、 图片导入——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能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

二、       (一)蒸腾作用

1、自主复习--------根据导学案,复习蒸腾作用的知识。

1、概念:(         )以(        )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出去的过程。

2、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内含输导组织)。气孔是由      细胞的空隙形成的,它们是植物体____________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_________的“窗口”,它们的张开合闭合受________控制。

   3、 保卫细胞位于表皮上,它与表皮细胞最大的区别是细胞内含有________。

4、说出蒸腾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      ,促进______和________从根部运输到     、____ 等器官,还能使植物体有效地_______

2、练一练

(二)光合作用

1、自主学习---------根据图示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例题分析

(三)呼吸作用

1、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总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合作探究(一)

合作探究(二)实际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3、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夜间,在室内摆放植物过多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       )

 A、气温较高                            B、湿度过大

 C、空气不流通                        D、植物与人争夺氧气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和探究,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总结,并作了如下记录,找出记录中的错误选项(  )

A、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呼吸作用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C、植物在漆黑的深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D、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3、潮湿的稻谷堆中温度较高,这些热量是来自稻谷种子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4、下列措施中不能增加温室内蔬菜产量的是(   )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增加氧气浓度                   D.合理密植

5.在温室内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施肥外,下列措施中,可以选用的是(    )。

A.降低白天的温度  B.提高夜晚的温度

C.提高氧气的浓度  D.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6.  下列哪项和气孔的开闭基本无关? (     )

  A. 叶中细胞的含水量   B. 无机盐含量  C. 环境温度  D. 光照强度

7.   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 (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无机盐  D. 水

8. 将手伸进刚打下的粮食堆里会感到发热,原因是(     )   

 A. 粮食堆吸热

B. 粮食堆对手起了保温作用

C. 粮食正在进行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热

D. 粮食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部分变成了热能

9.(2011?广东)如图所示,将天平已平衡的实验装置放于阳光下照射3h后,发现天平明显向右倾斜,产生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分解作用

10.一个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如果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和氧气含量。下列曲线图中能够正确反映温度(A)和

 氧气含量(B)随时间变化的是(    )

11、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回答:

(1)a、b表示植物的生理活动:a是                  ,b是               

(2)A、B表示两种物质:A是                 ,B是                  

(3)a作用的意义:不但为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提供了            ,而且提供了呼吸作用需要的           ,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                含    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平衡。

(4)b作用的意义是为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提供                

通过两次教学的对比,真切的发现教学中正确的运用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在课堂上点燃学生的激情,效率会大大提升。

本节课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反应式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本课用大树底下好乘凉图片为背景,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然后,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三大作用的概念、基本要素、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用经典题例,回扣知识点,重设对照实验来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网络,而且高效的整合和利

 用了教材及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应式的书写到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及其他相关实验的设计、整合,全部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课堂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竞争,以抢答、小组发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聆听,并畅所欲言做出恰当的评论、补充或

质疑,优化了思路。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习惯。

从而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3、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踊跃发言的学生,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按照课前的组内分工布置了相关任务,但是在展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

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本节课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