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例研修报告

《物质性质的探究》反思式课例研修报告

张军成 化学 西信中学

一、教学背景:

在第一章前几节已经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本节以探究金属铜化学性质为载体,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学会对结论进行反思与交流。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巩固给固体加热的操作技能。

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并能提出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二、课文解读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要求学生理解探究的思维方法和步骤,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体现两个教学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实验,用简介,学生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二是实践性原则,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探究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进而设计实验予以判断。

2,保证课本实验的成功。

3,学习如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断,得到结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改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举例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哪些内容?化学性质怎么得出?

叫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引人课题: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内在特点,而物质的变化是其外在表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属性,要认识和使用物质,就必须了解和研究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化学性质不易观察或测量出来,要通过化学实验去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进行探究。

【点出课题】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探究活动、板书】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学生观察,语言多注意启发性,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环节一: “观察与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提出环节二: “假设与预测”,启发学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 提出环节三: “实验与事实” 师生完成实验,记录现象。思考。 提出环节四: “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释,提出自己不懂之处,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环节五: “反思与评价”,如何证明铜在空气加热得到是氧化铜?

提出环节六: “表达与交流” 学生书写铜在空气中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分组实验】 4名学生一组,设立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然后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体验。

【板书】 三、科学探究的步骤

总结上述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小结】在进行化学探究时,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猜测需要事实去验证,结论又来源于实验事实。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四,课堂实录和反思

对于第一次进行实验的探究,学生们显得还是有点茫然,尤其是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环节上似乎理解上有困难,而自己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也没有一定的思路,常常是不知道做什么,此外小组合作进行的也不好,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实验,学生有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需要经过一定的锻炼来强化。

当然,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

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

五、研修体会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及其点评(一)

《质量守恒定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案例点评: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理解化学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础,教材通过几个探究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的表达交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由此引导学生从微观的粒子组成、化学反应的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的道理。本课题的教学可对学生进行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课题内容在全章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探究式教学自始至终都贯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条主线。教师教探究的方法,学生学探究的方法。其突出特点包括:

1.与新课程接轨,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设计思想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

2.教师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实验、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注

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达到师生共享。

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化学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例研究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单元探究活动 “ 碳铵哪儿去了”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第一单元“单元探究活动”新授课

教学起点分析: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也以“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为例探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本节课以探究碳铵消失的原因为载体,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学会对结论进行反思与交流。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巩固给固体加热的操作技能,会根据现象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发生。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并能提出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学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铁架台(带铁夹),硬质大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上述仪器组成的给固体加热的装置28套;烧杯(内装澄清石灰水)28个。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碳铵分解的flash动画( 2 )碳铵哪儿去了的幻灯片及习题16张。

文字资源: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中的“单元探究活动”

三、教学实录:教学地点:化学实验室。

【复习回顾】:

(师)请大家以“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 为例,在小组内说一说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生)通过回忆、看书、询问等途径获得答案后回答: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

【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农民伯伯为了使玉米生长的茎秆粗壮,常给它们施一种叫做碳铵的化肥。有经验的农民经常在雨后施肥,且要把化肥施在土层下约3厘米的深度,且不要接触庄稼的根部。可是有一次小明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悄悄地帮妈妈施肥,他在一个阳光明丽的天气把碳铵施在了土层的上面,结果一会碳铵就不见了,碳铵哪去了呢?碳铵的消失是因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小明是帮了妈妈呢,还是给妈妈帮了倒忙?请同学们提出你的猜想:

(二)建立假设

(生)组内同学各抒己见,提出猜想。

(师)请各组说出自己的猜想,重复的不说。

(生)各组代表(1—2个)站起来回答。

(师)把猜想写到黑板上。

一组:碳铵被庄稼吸收了,碳铵发生了物理变化;

二组:碳铵挥发到空气中去了,发生了物理变化。

三组:碳铵受阳光照射分解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条件(包括实验台上的现仪器药品),交流先来验证哪组的猜想比较方便。

(生)组内达成共识,组间交换意见,一致同意先验证三组的猜想。 (师)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用加热法代替阳光照射,对碳铵进行加热。

(师)既然同学们想加热碳铵,那么,为了实验的安全,我么先回忆给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

(生)组内交流。

(师)多媒体出示注意事项。

(师)请各组设计实验步骤,交流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生)设计实验,在草纸上拟定实验步骤和预观察内容,并在班内交流。

(师)投影展示各组的设计,随时请同学评判,然后进行总结,并以flash动画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各步操作:

对碳铵进行加热的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用药匙和纸槽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碳铵,将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插入试管口;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碳铵加热,先预热再固定加热;观察现象。

(三)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设计组装一套加热固体的装置进行实验,注意安全,注意节约药品;在实验中要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生)学生分组实验(共 25个小组,每组 2 人)

( 1 )检查装置气密性,( 2)把碳铵固体放在试管里,(3)试管口塞一双孔橡皮塞,一孔插一口朝上的玻璃弯导管,一孔插一导管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4)給试管加热,观察试管内壁的变化,闻上面导管导出的气体的气味,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生)试管内壁有水滴出现,上面导管导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点击多媒体出示答案。)

(师)试管内壁的水雾说明了什么?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什么气体?

(生)经过组内讨论一致认为:试管内的水雾说明有水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知是什么。

(师)这种气体你们在哪里闻到过吗?

(生)夏天在厕所里闻到过。

(师)对,这种气体叫氨气。

(师)(板书)碳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碳铵→水 + 二氧化碳+氨气

(四)得出结论

(师)通过实验发现,由碳铵这一种物质受热变成了三种新物质,可见碳铵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析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

( 1 )蒸发食盐水

( 2 )碳酸钙→氧化钙 + 二氧化碳

(五)反思与交流:

(师)1你对此次探究实验有哪些质疑?

2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碳铵化肥?

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有不同意见的可起来补充。

(生)纷纷抢着提出问题: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

试管内的无色液体一定是水吗?

怎么证明那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就是氨气?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师)完美的描述,道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请同学们给点掌声。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吗?请各组交流后回答。 (生)组内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什么样的气候是施用碳铵的最佳时机?

什么样的土壤环境最适合施用碳铵?

(师)请同学们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你的将你的探究方案,交给老师,经老师许可后完成探究实验。

(六)反馈练习及作业

(七)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畅言)

四、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内生生互动及组间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仪器的组装,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过程,装加药品的过程,加热过程,以及检验生成物的过程直观而有详细,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不足之处是只验证了一个猜想,其它猜想是否成立没有给学生一个信服的例证。再就是碳铵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教师直接告诉了学生该气体是氨气,没有介绍验证方法。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不过通过本课教学再次提醒教师要充分备学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及其点评(一)

《质量守恒定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

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案例点评: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理解化学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础,教材通过几个探究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的表达交流,让学生对

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由此引导学生从微观的粒子组成、化学反应的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的道理。本课题的教学可对学生进行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课题内容在全章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探究式教学自始至终都贯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条主线。教师教探究的方法,学生学探究的方法。其突出特点包括:

1.与新课程接轨,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设计思想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

2.教师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实验、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达到师生共享。

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解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而是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化学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