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从总体上看,难度较大,但是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模拟性。试题很灵活,比较全面的考查了考生的记忆、理解、综合归纳和整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以材料为情境设计试题,以能力为立意全面考查考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性、应用性。选择题从选题内容到设问分项,侧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选择题答案唯一,没有争议。非选择题纵横联系中外历史,把众多重大事件贯穿于一体,设问明确,重在分析背景、原因、影响,体现新课标要求。

2.以问题情境立意,关注人类所面临的、现实社会所关注的重大事件。非选择题结合古代至现代的国家对政治制度的选择,体现了制度的多元性以及尊重各国的选择,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从中外的改革(近现代化)的对比与联系中,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及见解,以深化考生对当今中国的改革的认识。

3、阅读量较大。但是此次历史科的命题视角较广,考试内容都是考纲所要求掌握的要点和重点,体现了对高三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能够对我们的复习迎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试卷分析

选择题9-16题分析:选择题,分值32分,失分率较高的题目重要集中在12、16题,准确率不到60%,总体看来,选择题难度大,得分率较低,存在问题:难度大,材料多,而且文言文多,理解有难度;学生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答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概念模糊、重要知识点记忆不牢、审题不认真,以及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和分析,另外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掌握的不太理想。

非选择题27题,分值为25分。

第(1)问 :考查学生是否理解题干所给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能否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条件限制词,确定答案要点。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记忆不清,如第(1)问:记不清孔子思想。

2、不审题或不理会题干要求。题干以及明明写清楚近代化的内涵,但考生的答案却未能体现思想这一点。如第(1)问.

第(2)问:侧重考查考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考查考生的综合比较、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考生学以致用,从学习历史到认识今天,这是一种认知迁移能力,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概括能力欠缺,综合能力不强

第(3)问:存在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未能确切掌握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2、读不懂问题,不清楚问的是什么。3、答题不规范,不按题目要求答题。

非选择题29题

重点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1

第(3)问和第(4)问 :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 是一道典型的阅读与理解题。

存在问题:读不懂材料或脱离材料,随意性大。

第(3)问 :存在问题:仅局限于材料的提示,未能得到满分

三、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这次模拟考试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尚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课本基本知识点、基本史实与历史发展线索的记忆不清晰,理解不够准确。这反映学生对教材不熟悉,基础知识没有过关,更没有架构起历史知识网络。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存在差距。首先表现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其次是迁移历史知识能力差。历史试题一般都设置新情境,从新角度提出设问,但都以教材或所学的知识点为依托,然后换了一种方式提问,换过新的材料,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得分普遍较低,这反映学生迁移知识能力差。

3、审题能力差,答题不够规范。不少学生不能认真、仔细审题,导致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如看错题目要求,对题干所给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条件限制词,不能筛选要点,确定不了答案要点,所以答题时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回答一题多问时,不能将新设问的关键词如方式、共同原因、趋势、表现、特点等写在答案前再组织语言。

4、概括能力欠缺,综合能力不强。

5、文言文功底欠缺,读不懂材料和设问。现在的考试,在涉及古代史情境的材料中,有很多文言文,现代历史的长句,要读得懂才能理解、分析,才能答题,而有些同学读不懂,这恐怕是历史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了。

四、今后的教学启示

1、认真研究和解读《考试说明》,始终把握高考复习方向,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考试说明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更应当和《教学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并和新课程高考样题结合起来深入地研究,真正吃透大纲,达到灵活运用,要非常熟悉考试说明对高考各种能力的要求,在复习过程当中指导学生逐渐向高考靠拢。

2、依托教材,夯实基础知识。高考试题尽管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因此,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高考取胜的根本保障。

3、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根据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特点,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应进一步的理清历史发展的专题线索,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打下基础。

4、抓主干,突出重点知识复习。在近几年高考中,以主干知识为主,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要强化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地练习,特别是抓好学科内综合训练。

5、要处理好讲、练、评的关系。在高三复习最后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时间紧任务重,应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力求做到“精讲”“精练”“细评”,讲练结合,练后细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6、加强学法指导,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对学科主干知识的 2

整合,将历史知识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多方位的延伸、交叉和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不仅让学生“多看”“多想”,而且要“多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学生掌握的一切知识最终都要落实到答题纸上。

具体训练:

①多做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模拟题,让学生消除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增强信心。

②训练中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审题、解题、答题的规范)。 ③研究、试题答案,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用学科语言答题。

④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单选题的时间)

⑤多提供材料题,提高解答材料型题的能力。(学科内综合训练)

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稳定学生的心理因素。

主观题复习中要求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入手,要用一道题去复习一大片。努力做到: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二是要注意答题文字表述的规范性;三要注意总结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四是要以一带十,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五是要注重对高考中频繁出现的常考的知识点和比较型题目、开放性题目、图文地图类题目解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的训练,尤其是比较思维能力,让思路更开阔,更灵活。六是每道主观题须做到赋分批改,让学生明确每道题目失分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五、努力方向

第一,继续强化双基教学,强调学生回归教材,虽不能要求字字通读,亦要快速浏览,保持熟悉感。重点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重点训练,让学生将前面复习过的零散知识横纵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要求学生对应教材相应章节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如何审题,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归纳要点,如何知识迁移都需要有意识指导。

第三,适当关注现实,高考命题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教师在复习时注意以当前热点问题切入,折射回顾相关历史知识,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

第四、注意收集和研究高考信息,深入探讨考试大纲与说明,正确把握命题方向。

3

 

第二篇: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春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从总体上看,难易程度适中,难度系数0、6,知识面覆盖较广,开卷考试。试卷难度偏易、区分度合适的有:2、8、9、12、13、14、15、16、17、20、23题等;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的有:3、4、5、6、7、10、11、18、19、21、22、24 题等。 现将每题的得分情况(平均分)统计如下: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0小题,20分)的平均分

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的平均分如下: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全县试卷的抽样和各题所得平均分的统计情况分析 ,发现学生的失分主要集中在下面这些问题:选择题的3、4、19,非选择题21题第二小题、22题第三小题、24题和25题全题。具体分析各题的失分情况,学生的答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在开卷考试中过分依靠课本和资料,忽略了细致深入的审题过程。

比如选择题第三题,题目是对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双重考察,但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时间在资料和课本上找图片,一旦找不到就感觉题没法儿做,就开始瞎蒙一气。其实离开这个图片照样可以做题,下面选项当中只有B选项的说法无误,细读题目完全可以正确处理。同样,大多数学生认为难度比较高的24和25题,只要能够认真读题,大部分问题是可以独立解决的,比如中俄美三国的改革、思想解放催生的革命,这些知识点大多数学生是掌握的,但正因为没有细读题目,导致这些问题失分严重。 2.基础知识掌握欠缺。

在失分较多的问题中,有不少是直接考察基础知识的,如选择题4、19,非选择题23题第一问、24题,这些问题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在平时复习中不断强调的,如《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中俄美三国的改革及启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失分的重

灾区,充分说明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掌握太薄弱 。

3.学生掌握的知识零碎、不够系统。

“历史一条线”,掌握好历史知识就必须能够做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知识的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明晰事件、人物的先后顺序,有利于掌握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次考试暴露了学生知识不够系统的问题,比如选择题第4题,考察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25题一、二小问,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零碎、不够系统。所以 这次考试失分较多。

4. 归类整合,综合分析能力极差,审题盲目,答非所问。

通过对部分试卷的抽查,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审题盲目,答非所问现象。例如:22题的第(1)问,题目要求说出四幅图片反映的事件分别源于哪一救国方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答案写成了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口号了。还有23题的第(2)问,有一些学生把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错写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外还有24题第第(1)问,这些改革分别是什么?却仍有一部分学生错答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审题不认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试题25题为大事年表题。第一问的答案就在材料上,原因是学生分析、整合能力极差。没有读懂试题的意思,审题不认真。

三、 中招复习建议及应试技巧

1.研究开卷考试,掌握正确方法。

历史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及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对开卷考试认识的误区,使他们认识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应对开卷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在教学中做到:

(1)要继续强化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训练,对学生整体把握各历史时期主要史实及时代特征提出明确要求。

(2)加强对基础知识深度的适当挖掘,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历史知识框架。

(3)关注基本历史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有关的现象与问题。

2.以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的20xx年中招考试说明与检测为准。

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考试说明与检测就是每年中招考试涉及的各种版本教材内容的共同点的整合,教学中凡是教材与“说明与检测不一致时以后者为准。这样做可以大大缩小复习范围,减轻记忆负担。

3.整合历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

历史复习不能“烫剩饭”,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也是中考开卷考试的要求。整合知识的方法很多,如按历史问题的性质整合,不同时期、性质相同的问题联系起来 ,通过比较异同,归纳总结,开拓视野,多角度地思考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答题解题能力。

4.精练典型试题,注重落实。

有意识的将中招题型和相关内容的试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让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在中招考试中是如何以试题的形式呈现的、考查的。 在练习与测试中去查漏补缺。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真正做到练一道会一道,练一套会一套, 不变应万变 。

5.重视答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1) 审题能力:审题通常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空间和时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

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时代或阶段特征等。②弄清基本题型。③试题及材料的立场观点以及论点指向。④题目的答题要求。

第一、 选择题: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

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第二、 非选择题一读二想三答

非选择题开放性强,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图表、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时训练必须利用好材料,分层次、分步骤、分题型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总结规律,掌握不同类型主观性答题范式,以备选、套用。

6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复习效率。

(1)、有目的、针对性练习与记忆:平时的练习,做题时不翻书,独立完成,做题后自己总结,本次练习涉及哪些知识点,自己答得对不对,哪个知识点自己没有掌握,不会的和不熟悉的再翻书重点记忆。

(2)、建立“错题档案”:保证自己做过、考过的题真正落实到位,碰到类似的题目不再丢分。做过的题要保存,到一定阶段进行总结归类,得出方法和规律。要求有错必改,有疑必问,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