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课例研究报告

《水的净化》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的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染主要来源与危害、爱护水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细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自订节水措施,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报告等方法,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净化水的几种方法。对于过滤操作的训练及其方法掌握,采取学生课前合作预习,课堂实际操作教学方法。硬水和软水知识较为抽象,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介绍,促使对其形成感性认识,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的危害和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重 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难 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仪器药品: 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三.第一次课堂实录

(1)小组展示河水和们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对比结果,得出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

(2)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并探究归纳材料的特点。一学生上台汇报,受制作豆浆过滤豆渣的启发,演示用自带的一层医用纱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过滤自带的泥浆水,发现泥水浑浊度有所降低,但依旧浑浊,医用纱布表面有少量黄色泥砂小颗粒。她认为纱布对泥砂小颗粒的吸附力不够,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是纱布空隙太大,导致小颗粒泥砂通过。

(3)自主探究

令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课前已布置练习,但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看教材,而是在观察滤纸后,拿起滤纸、漏斗就操作;学生的操作五花八门,滤纸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窝成一团堵住漏斗口的,有折成锥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样,大部分都是一学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学生将泥水悬空直接倒在滤纸上。

反思:

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接经验,分利用了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扩展了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空间,又增添了人文内涵的深度,更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采用两个探究过程,重视三性:即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水如何净化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过滤实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水、利用水,在实践中探究、分析、归纳\迁移,发展探究能力,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由上可见,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的过滤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中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而发展

第二次课堂实录

(1)小组展示河水和们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对比结果,得出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2)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并探究归纳材料的特点。

(3)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4)评价与交流:四个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四.综合反思: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第二篇:水的净化-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发等净化水的方法;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知识与技能:硬水和软水的区别;过滤的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体会工业生产中化学知识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过滤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过滤的基本操作。

教学课时:

1. 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 活动与探究——天然水的净化;过滤的操作

教学策略:1.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水净化的有关方法的介绍,解决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吸附的方法介绍中增加活性炭的性质介绍;比较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的净化程度。

2.提前准备蒸馏的装置并在讲台上进行水的蒸馏.介绍蒸馏的方法时要介绍简要的步骤和方法.

3.活动与探究是“天然水的净化”,因有第一课时的知识铺垫,可在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净化的方法,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比较不同方法的净化程度,同时重点总结过滤的操作要点。

4.家庭小实验:可在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自制简易净水器,等到本单元总结时进行评价并作为单元测验的部分成绩。

5.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出板报:野外饮用水的净化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录相带、投影片、过滤装置一套、用可乐瓶做的简易过滤器。

分组实验材料:过滤装置一套、烧杯2个、玻璃棒、明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引入]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从自来水厂或水井里来。)

[提问]自来水厂里的水又是从哪里来?(从江河、湖泊„„中来。)

[投影]自然水域。

[讲解]自来水厂里的水来自于自然水域。自然水域主要是指海洋、江河、湖泊、池塘和地下含水层。

[投影]自然水域水的局部放大。

[提问]自然水域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自然水域里的水不干净,水中混有泥沙、杂质、细菌,以及一些溶解于水的杂质)。

[讲解] 自然界的水有不同的水质,并含有各种物质,如泥沙、杂质、细菌,以及一些溶解于水的杂质,是否清澈透明的水就是纯净呢? (不

是)

[展示]一瓶硬水和一瓶软水。

[讲解]怎样区分硬水和软水呢?

[实验]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展示] 一瓶含有固体杂质的水。怎样除掉水中的这些杂质,使水变干净、变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种水的净化方法。

[展示] 看一看,1号纸包内有什么物体?(木屑、沙土等)

[实验] 把纸包内的物体倒入烧杯的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讨论] 怎样除去水中的杂质?

[观察汇报] 水中大部分泥沙怎样了?(把沉淀后的水倒入另一烧杯中)

[讲解]要除去比水重的大粒泥沙等杂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混浊的水装在一个容器里,不要动它,过一段时间,泥沙就会沉入水底。农村饮用井里的水,常常用这种方法。这种净化水的方法叫沉淀。

[板书]沉淀——除去较大杂质

[放录相] 加入明矾使水中杂质加速沉淀。

[讲解] 有时,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一些明矾。明矾的作用就是把水中的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使它们尽快沉淀。

[分析] 加入明矾后,水中有什么变化?(加入明矾后,悬浮在水中的一些较小的泥沙结成一片片,然后沉入水底。)

[小结] 沉淀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较大的杂质。加入明矾后,可以加速杂质的沉淀。

[提问] 沉淀后的水不是无色透明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水中还有杂质。)

[讲解]这些剩余的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讲解]介绍过滤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过滤时要使用过滤纸。在显微镜底下看过滤纸就像鱼网或细筛子一样,它可以滤去水中细小的杂质。

[放录相]介绍过滤方法。

[板书]过滤——除去细小杂质

[展示] 看一看,这是一瓶略带有红色墨水的水,是否可用沉淀的方法净化?(不行)

[提问] 如何除去这些红色呢?

[演示实验](用P54图3—18的装置进行吸附)

[讲解] (活性炭的吸附性质)活性炭在这里把水中的色素吸收了,这就是吸附的方法。

[板书] 吸附——除去一些溶解的杂质、臭味、色素等。

[提问] 过滤后的水能喝吗?为什么?

[讲解]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讲台上的两个实验一直在进行着,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吗?(在制纯净水呢)

[讲解]介绍蒸馏的装置。

[板书]蒸馏—程度较高的净化

[讲解] 消毒方法有几种?用消毒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什么? (消毒方法有两种,加药品消毒和煮沸消毒。用消毒的方法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

[板书]

[讲解]介绍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

[讲解]刚才我们学习了三种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和吸附。在自来水厂里又是如何净化水的呢?下面看一段录相。

[录相]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过程。

[讲解]自来水厂里的水在运送过程中,还会有一些细菌混进水中,所以从水笼头里流出来的水仍然要煮沸消毒后再喝。

[思考] 如何在野外得到饮用的洁净水?

第二课时 见P53 (教学过程略)

[讨论] 如何在野外得到饮用的洁净水?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天然水的净化

[教师评价] 请学生演示过滤操作,边演示老师边讲解、更正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过滤操作的要点(编成“一贴二低三靠”口诀 。

布置作业

1. 看书:家庭用简易过滤桶的构造。

2. 参照过滤桶构造,用可乐瓶自制简易过滤器。

(在可乐瓶底部打一孔,在瓶内自下而上分层装上洗净的大石子、小石子、粗砂、细砂。)

米山中学 杨宗华

初中化学新教材《水的净化》课例与反思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我在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 教学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

我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的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一、社会调查,课外研究,合作交流,提升责任

1. 上网调查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我国和广元市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与危害、爱护水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细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自订节水措施,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2. 实地考察

小组合作,在广元市郊大石镇的深井河涌、池塘、码头、农田、制衣厂沟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调查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情况,并采集水样,从颜色、气味、悬浮颗粒大小、油状物观察对比,找出水样呈浑浊的原因、水样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居住地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3. 工厂参观

带领学生参观袁家坝纯净水生产线,了解水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参观广铝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的处理流程与方法,了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保护、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水的净化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4. 汇报交流

形式:爱护水资源多媒体文本展示、手抄报、墙报、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会、广元城郊各处采集的水样样品展示和分析,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水的净化》的探究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5. 提出课外研究性问题

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么不同? 请从颜色、气味、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毒物、细菌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水能直接喝吗? 怎样才能变成能喝的水呢? 水净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寻找能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

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接经验,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扩展了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空间,又增添了人文内涵的深度,更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反思评价,领悟方法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 采用两个探究过程,重视三性:即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水如何净化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过滤实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水、利用水,在实践中探究、分析、归纳、迁移,发展探究能力,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 汇报课外研究性问题的研究结果

(1小组展示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对比结果,得出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

(2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并探究归纳材料的特点。一学生上台汇报,受制作豆浆过滤豆渣的启发,演示用自带的一层医用纱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过滤自带的泥浆水,发现泥水浑浊度有所降低,但依

旧浑浊,医用纱布表面有少量黄色泥砂小颗粒。她认为纱布对泥砂小颗粒的吸附力不够,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是纱布空隙太大,导致小颗粒泥砂通过。 于是该生将纱布反复叠加,叠成较厚的一层,重新过滤,发现泥水浑浊度比前次降低,其他学生也用自带的材料如棉花、袜子、洗碗布、海绵、吸水纸巾、细纱网等进行过滤操作。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只有当过滤材料结构的空隙比泥砂颗粒的小,才能达到将泥水澄清的目的。

由上可见,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的过滤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中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而发展;而自找材料,自做过滤器,既紧密联系了生活与化学,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科学技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 从生活经验迁移、探究实验室操作的方法

由于实验室过滤操作方法与学生已有的过滤经验不太一致,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

(1自主探究,暴露问题。

教师分发滤纸,要求学生观察滤纸与一般的纸有何不同,选用实验室中仪器进行自主探究过滤操作。在整个自主探究过程中,两个组成员之间、组和组之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兴趣盎然。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课前已布置练习,但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学

生看教材,而是在观察滤纸后,拿起滤纸、漏斗就操作;学生的操作五花八门,滤纸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窝成一团堵住漏斗口的,有折成锥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样,大部分都是一学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学生将泥水悬空直接倒在滤纸上。学生的操作暴露了许多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有限,预习方法没有到位;二是学生以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完全是按照生活中过滤的经验,或者是前面实验造成的惯性思维行事。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

(2欣赏成果,反思评价,表达交流,探究正确操作的方法。

笔者以为,只有通过学生互相搜集证据来评价比较,设法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操作,补充完善得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最终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探究曲折与乐趣的目的。

收集事实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发现只有四个小组的滤液是澄清的。

评价与交流:四个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修正与归纳:在互相评价交流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初步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

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点拨与顿悟:在概括、领悟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高涨,为自己的发 现欢欣鼓舞,为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而喜悦,但是仍然没有人 想到操作仍有不足之处。于是教师点拨:“做实验时,你们用手拿着漏斗 累不累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累呀。”“怎样将手解放出来呢?”学 生才恍然大悟,在实验桌旁寻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铁架台、铁圈或铁夹来 支撑漏斗。 结论与验证:趁热打铁,教师说:“能否使用你们刚才归纳的过滤操 作的要点,得到澄清液呢?”学生洗涤漏斗,重新过滤,澄清的滤液进一 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他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至此,实验室中用滤纸 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的探究过程达到了高潮。 米山中学 杨宗华

自 我 反 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 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 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 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 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 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 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 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 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10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 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 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 题。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 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 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 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 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 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 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 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 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 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 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 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 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 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 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 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 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米山中学 杨宗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