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心得

纪录片创作心得

纪录片创作心得一:纪录片创作心得

一个多月的拍摄经历结束了,一周的剪辑的时光也过去啦。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一个月来,我感受到了太多的孤独。虽说是团队合作,但是很多感受是孤独的。当视线专注的看着镜头里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不能太多的参与他们的生活,因为我是一个记录者,需要一双孤独的眼睛,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在他们拥挤的地方,想要架起脚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扛着摄像机。有时候一扛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看LCD显示屏看到眼睛干涩视线模糊了,才按下暂停键。

我们小组的拍摄内容是记录现在大学生特别是90后被誉为新新人类,他们对待爱情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我选择了我的几个同学,因为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比较了解他们的背景,性格,有利于拍摄。一个月下来,大家更加熟络。我更加深刻的明白,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并不是真的互相之间带有情绪色彩。看着这一群大学生的生活画面,寂寞空虚受伤的情感世界,没日没夜的玩电脑看小说,为期末作业奋战,一次又一次喝酒聚会。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

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由于我们常常是单机拍摄,因而采访者的问话和倾听表情需要再一次拍摄。除单独录制采访者的反应镜头外,还可以采取拍摄采访者与被采者同处于画面内的镜头;拍摄一些同一空间中的其他物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既提供了环境中的细部信息,又调节了视听节奏;插入与谈话有关的其它画面。

现实不可能因为拍摄去搬演、假造而发生变化。纪录片的美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拍摄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用不着因为拍摄而刻意装扮。

这次作业的要求是15到20分钟,而我们拍了大量的素材,对于第一次创作纪录片的我们来说,的确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从大量的素材中我们最后剪出了半个小时的视频。把他们送给采访的那几个同学作为纪念。青春的影像记录,在多少年后,是多么的珍贵,虽然没人记录我,但是我却记录下了别人的一段时光。这样的经历充满了新奇也充满了伤感,因为,时间的流逝,在机器的运作中,仿佛眨眼之间。

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付出了我所有的精力,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我追求着最真实的青春。

>纪录片创作心得二:纪录片创作心得>>(2442字)

一、纪录片拍摄要选择精品

20xx年冬天,由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策划、拍摄并制作的二十三分的纪录片《雪的故事》,展现了最具特色的北方哈尔滨――“雪”,该篇不但展现了哈尔滨雪博会的发展历程,还全程介绍了打破吉尼斯纪录的雪雕的创作人马,而用纪录的方式走进一组泰国雪雕爱好者,也是本片的最大亮点。本片让观众清晰地了解了这些美轮美奂、别具一格的雪雕作品,为美丽的哈尔滨打出了一张亮丽名片。该片不但展现了哈尔滨人对家乡雪的痴迷,国际雪雕比赛更是连接了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许多大型雪雕作品已经打破吉尼斯纪录,人们在感叹其宏伟精细外,更加了解北国冰城的魅力所在。《雪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在日后的播出与评奖中,屡创佳绩――荣获20xx年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外宣“彩桥”节目评析活动长篇类一等奖;20xx年黑龙江省新闻三等奖和哈尔滨市优秀电视作品二等奖;20xx年荣获哈尔滨第九届天鹅文艺大奖电视文艺类优秀导演奖。也许是冰城的“雪”,为这部作品带来了好运,这荣誉的背后,应该总结完成纪录片背后的得与失。

二、纪录片创作需要年轻的血液

该纪录片的作者是位年轻的编导,当得到消息,《雪的故事》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纪录片长篇一等奖时有些意外。

20xx年12月,编导接到了领导指派的任务:作一期关于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的专题片。这对仅仅在电视领域工作6年的编导,是份领导的信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年轻的编导,经常会看到前辈们制作冰雪的电视片,钦佩的同时,总是想有个机会尝试一下,可是主动请缨,也许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工作年限短,经验水平微不足道。这个被动的任务,虽然让年轻的编导有点畏惧,但更多的是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期待与兴奋,因为在开始准备之前,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脑海里就已经有了一些想实现的想法。

也行每一位哈尔滨人,对冰雪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意,新闻工作者就会更加敏感。哈尔滨每年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是这个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前辈们已经拍的够精够好够美了,这位年轻的编导,在经费较少、仅有两个人工作的情况下,又感到的压力很大。也许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吧,给自己加油,心中充满力量去迎接挑战,那也许就因为年轻吧。这是一部好纪录片良好的开端,敢想才能敢做。

三、纪录片创作要发现亮点

完成采访、拍摄《雪的故事》纪录片那段时间,已是太阳岛雪博会制雪的中后期了。编导在采访中发现,印象里的大型雪雕原来都是自己造雪、制雪再完成的,而且20xx年的雪博会用雪量达15万立方米,需要11台造雪机交替工作50多个日夜才能满足,这个过程不仅其他城市的观众会好奇,就连哈尔滨人也不一定有多少人了解,这是一个亮点,很吸引人。

找到张宁阁的雪风团队,是编导偶然间在报纸上发现的,他们的事迹确实很有代表性,一拍即合。选择这个团队做代表很正确,他们很传奇,从开始的堆雪人到创作被载入吉尼斯记录,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舞动的精灵,这个平均年龄近五十岁的团队,将吃苦精神、乐观精神、坚持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为整片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

四、纪录片拍摄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20xx年12月20日是太阳岛雪博会开幕的日子,而20xx年1月10日,又迎来了国际雪雕比赛,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时间紧迫,对于选一组外国人拍摄又是编导的目标,同时编导知道没有时间对他们前期采访,这就加大了工作难度。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这位年轻的编导选了一组俄罗斯团队,因为语言不通,而且他们似乎很专注比赛,对编导的纪录拍摄不是很配合。跟拍了一天,编导有了想法,必须得换人,因为比赛仅有三天时间,这位年轻的编导必须果断决定,不能浪费时间。通过一天拍摄,这位编导发现了组泰国人,他们服装整齐,态度亲和友善,最重要的是队员中有一位可以说简单的中文,还有一位会说英文,这对采访的工作减少了难度。于是随后的两天,编导在一边拍摄的同时,一刻不停歇地了解关于他们的资料。

五、纪录片拍摄要热爱,要付出辛苦,更要创新与学习

进入冬季的哈尔滨,路途遥远很令人苦恼,城市的市区与太阳岛雪博会所在地的郊区有

几十公里,虽然路途遥远,天气寒冷,但是年轻的编导一直保持着充足的兴奋劲,也许只有喜欢,才能迸发出火花。在准备投入拍摄的时候,编导就准备用纪录的手法,这是年轻的编导胆大的一面,从拍摄角度考虑,收到的效果更会不凡。这也是年轻的编导第一次真正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不过,记录,就是要抓拍到很多不被别人注意的地方,而且需要从早到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所以辛苦自然不必说了。

天气寒冷,摄像机的电池都需要放进怀里捂着,一块没电了,再换另一块,由于室内室外温差很大,每每从室外与室内交替的时候,镜头上的霜气更是让编导头疼,那个时候有很多瞬间的东西丢失再补拍,一遍一遍重复,一遍一遍发现。

就这样,1个月左右的时间,这部二十三分钟的纪录片完成了,这期间,也许有准备不周到的地方,也许有时间不充分的原因,总之对于一个尽职尽责的新闻工作者,总会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努力、学习永远是新闻工作者不变的工作目标。

制作一部纪录片,很锻炼编导的能力,与人沟通:这里包括团队、采访对象甚至还有外国友人;很多知识的掌握:来自书本、来自网络,还有社会这个大课堂;创新的思维:,用一份热爱、一份坚持、一份责任不断的学习,展开新思路,寻找创新点。

一位著名的编导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国家受欢迎的节目是娱乐节目,那么只能说明受众具有娱乐精神,而只有当一个国家受欢迎的节目是纪录片,才能说明这个国家的受众具有艺术审美的能力。纪录片应有它的艺术水准,而且应当有它独特的视觉魅力。”或许这种说法略为偏激,而每每重复的品味《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总是感慨随着摄像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受众的审美需求的日渐提升,纪录片的巧妙构思、画面效果、镜头质量以及对于视听语言技术的运用,变得愈发重要,新闻工作者要为那种神奇的境界而努力,何为优秀的纪录片,自然要呈现出那种自然之美、感官之美、留存心底的美、震撼人心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的美。

>纪录片创作心得三:纪录片创作体会>>(312字)

当文字在无奈而又无助的情况下遭遇影像时,我们便看到纪录片真实力量和独特审美品质。

文学很自我,影像是种直观的客观的表达方式。

艺术良知与苦难记忆也许更加重要.纪录片不是用来孤芳自赏,也不是偷懒的人可以应付的,热爱纪录片,且耐得住寂寞和不怕贫穷的人呀,不要做太多闲谈,快去行动吧!

社会的理性交往须建立在社会理解之上,语言是促成理解的一个工具,基于文字的交往因为知识水准的参差不齐和不直观等原因,而且这种交往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制,而影像作为一种非常直观的语言,则可以用来建立一种更为直接的社会理解。

纪录片是思考,有思想的人拍摄有思想的人(或者能够体现某种思想的事)给有思想的人看的。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怎么能发现和表现一个有思想的人呢?

 

第二篇:浅谈纪录片《播撒希望》创作心得

浅谈纪录片播撒希望创作心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