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实习报告

第1章   工程概况.......................................................................................................... 3

1.1 拟建场地概况...................................................................................................... 3

1.2 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5

1.3勘察手段和勘察工作量布置.................................................................................. 5

第2章 场地地质地理环境特征......................................................................................... 6

2.1 场地地形、地貌与周边环境条件.......................................................................... 6

2.2 地基各土层特征.................................................................................................. 6

第3章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8

3.1地下水类型及埋深条件......................................................................................... 8

3.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9

第4章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11

4.1 抗震设防烈度及抗震设防标准........................................................................... 11

4.2 建筑场地类别及建筑设计特征周期.................................................................... 12

4.3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评价...................................................................................... 13

4.4软土震陷评价..................................................................................................... 13

4.5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13

第5章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4

5.1 建筑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4

5.2 岩土参数的统计计算分析和选用........................................................................ 15

5.2.1 岩土参数的统计计算分析......................................................................... 15

5.2.2岩土参数的选用........................................................................................ 16

5.3地基岩土层工程性能评价................................................................................... 16

5.3.1浅基工程地质性能评价............................................................................. 16

5.3.2桩基工程地质性能评价............................................................................. 16

5.4拟建建筑物基础方案分析................................................................................... 16

5.4.1桩基础方案选型分析................................................................................. 16

5.4.2桩基稳定性评价........................................................................................ 17

5.4.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17

5.4.4拟建物变形特征分析................................................................................. 18

5.4.5 沉桩可能性分析....................................................................................... 18

5.4.6地下水对桩基施工的影响分析................................................................... 18

5.4.7桩基施工条件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9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19

第1章   工程概况

1.1 拟建场地概况

某油罐项目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项目由4座平房仓组成,在20##年已对其中2座1A平房仓进行勘察。拟建平房仓层高均为1层,2座1B平房仓为102×30m;2座1A平房仓为84×30m;高度约为9.00m,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允许值为0.002L(L为柱距),整体倾斜允许值为0.004,采用砼排架结构,单柱最大荷载为900kN;本工程为丙类抗震建筑。基础形式采用桩基础。                                       

表1-1  工程重要性等级划分

表1-2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表1-3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划分

表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

注: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可定乙级。

由上述表格可得: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综合判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修订版);

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国标《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省标《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设计院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及勘察点平面布置图

1.3勘察手段和勘察工作量布置

勘探点位置为勘察人员根据拟建建筑物的结构及特点,遵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沿拟建建筑物的周边及角点进行布置,本次勘察布设钻孔9个(钻孔编号为ZK1~ZK8),总计完成钻孔8个,其中控制孔4个,一般孔4个。钻探孔间距符合各相关规范要求,一般孔孔深要求进入强风化层大于5m,控制性钻孔孔深要求进入强风化层大于8m。

为查明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本次勘察在场地内ZK1,ZK3孔取1件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对原状土进行常规试验。

勘探点实地位置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1:500建筑总平面图及地形图,采用NTS-332全站仪现场施放,勘探点坐标起始点和方向定位点位于场地北侧粮食批发市场(现场建筑物)的一个角点A1,其假设坐标分别为A1点X=1223,Y=-723;高程以场地内水泥路面中点(BM点)为引测点,其高程为罗零2m。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分为20##年3月31日及20##年2月27日两次进场施工,至20##年3月8日外业施工结束,前后投入XU-100型钻机6台套,综合采用工程钻探,取样,原位试验,室内试验等手段,共施工钻孔8个,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2-5.

 表2-5  实际总计工程量一览表

第2章 场地地质地理环境特征

2.1 场地地形、地貌与周边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闽侯杜坞中央储备粮福州直属库库区内,地势平坦开阔。该项目由4座平房仓组成,在20##年已对其中2座1A平房仓进行勘察。拟建平房仓层高均为1层,2座1B平房仓为102*30m;2座1A平房仓为84*30m。

2.2 地基各土层特征

       根据本次野外钻探取芯肉眼鉴别,结合现场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表明:场地地层主要为冲淤积、残基成因地层,基底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壳。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及力学强度不同可分为8层,现将各岩土层性质及均匀性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褐黄色,人工回填的坡残积粘性土为主,夹有少量小碎石和植物根系等,上部含较多碎石等杂物,含硬杂质约20%。回填时未经有效压实处理,呈松散~稍密状态,稍湿,表层含有碎石、砖块等。本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厚度3.70~6.50m,平均厚度4.88m。

②粘土:一般呈褐黄色局部为灰黄色,湿~稍湿,可塑,表层含有植物根系和砾沙等,中等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标准实测击数11~14击,平均值12.8击,修正后标贯击数平均值为11.6击。本层分布在ZK1,ZK2、ZK5、ZK6、ZK7,层顶埋深3.70~5.40m,层顶标高-1.47~-4.17m,厚度0.5~2.50,平均厚度1.40m。

③淤泥:深灰、灰黑色,饱和,流塑。含有少量腐殖质,具有少    许腐臭味,偶夹少量粉砂。中等干强度,低韧性,摇震反应慢。本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顶埋深4.90~6.50m,层顶标高-2.32~-4.22m,揭示厚度4.10~11.00m,平均厚度7.94m。

④粘土:褐黄色、灰黄色,可塑,湿,刀口切面较光滑,以粘土为主,质较纯,粘性较强,无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含有少量砂粒,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7~25击,平均值为14.3击,修正后标贯击数平均

.值为10.1击。本层所有土层均有分布,其层顶埋深10.60~15.90m,层顶标高为-8.27~-13.32m。揭示土层厚度为3.90~9.40m,平均厚度6.24m。

⑤淤泥质粉质粘土:深灰色,饱和,软塑,含有少量腐殖质,具有少许腐臭味,偶夹少量粉砂。中等干强度,低韧性,摇震反应慢。本层分布于ZK1 ,ZK2、ZK3, ZK8孔,层顶埋深18.60-20.40m,层顶标高-16.37m~ -17.12m,揭示厚度1.10~9.40m,平均厚度4.33m。

⑥残积粘性土:褐黄、褐红、灰白色,稍湿,可塑~硬塑,组织结构全部破坏,长石及暗色矿物已粘土化,根据室内颗粒分析结果,粒径大于2mm颗粒平均含量约占4.3℅,粒径小于0.0075mm颗粒平均含量约占51.7℅,粘性比较差,中等干强度,韧性一般,无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以花岗岩风化残积物为主,在地段为花岗岩残积粘性土,且局部地段夹有强风化残留体及中风化孤石。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7~29击,平均值为22.2击,修正后标贯击数平均值为13.6击。本层所有场地均有分布,局部夹有中风化孤石,层顶埋深19.30~29.80m,层顶标高-17.12~-27.22m,厚度变化较大,为2.30-13.10m,平均厚度8.68m。

⑦全风化花岗岩:褐黄、浅黄色为主,母岩系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云母等,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残余结构强度极低,岩芯呈硬土柱状,手捏易散,浸水易软化,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标准贯入实测击数为30—49击,平均实测击数为38.7.局部夹有中风化孤石。本层所有钻孔均有揭示,分布不均匀,局部层面坡度变化,一般层顶埋深在29.20—34.30m 之间,层顶标高-26.72~-31.87m ,厚度为2.80-7.00m。平均厚度5.60m.

⑧强风化花岗岩:褐色、浅黄色,稍湿。母岩系花岗岩,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含多量风化次生矿物,如高岭土等。残余结构强度低或较低,岩芯呈砂土状,手捻易碎,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本层整个场地均有揭示,局部夹有中风化孤石,其横向分布较均匀,但纵向局部层面坡度变化,层顶埋深 33.20~38.80 m ,层顶标高-30.67 ~-36.47 m,揭示厚度为4.20~7.70m。平均厚度为6.11m

第3章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1地下水类型及埋深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部素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强风化岩中的裂隙水两种类型;场地地基土淤泥及粘土均为相对隔水层。

       勘察期间,各孔均遇地下水,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 ,施工结束后,统一实测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深1.30~1.40m(罗零高程3.30~3.40m)。上层滞水为重力自由水,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量较小,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据调查,场地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为0.50~1.00m。

       强风化岩由于风化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差异较大,其透水性、富水性不均匀,一般为弱~中等。

3.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在场地附近无污染源。本次勘察在ZK1,ZK3孔内各取一组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试验,水检测成果详见附表3。本地区气候为湿润区,以含水量ω≥30%的弱透水土层为主,故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地层渗透性按B类考虑。据水质分析成果,对照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判别标准,对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别于表2中。

表2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结果表

表中除PH值无单位外,其余均为mg/L。

        

根据表2的判定结果表明,场地内地下水在有干湿交替作用下及无干湿交替作用下对混凝土结构均无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应按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第4章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4.1 抗震设防烈度及抗震设防标准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拟建场地位于闽侯荆溪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本工程为丙类抗震建筑,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场地设计地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由于场地分布有填土及软土层,可判定场地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4.2 建筑场地类别及建筑设计特征周期

本场地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根据地区经验计算如下表4 (以ZK8、ZK2、ZK3为例):其中各土层剪切波速经验值素填土为软弱土Vs取110m/s、粘土为软弱土Vs取120m/s、淤泥为软弱土Vs取90m/s、粘土为中软土Vs取150m/s、淤泥质粉质粘土为软弱土Vs取110m/s、残积粘性土为中软土Vs取220m/s进行计算,其结果Vse为101.99m/s~109.88m/s(详见表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第4.1.6条,判定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土;场地覆盖层厚度15~80m之间,场地类别为III类。本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9-2008)第5.1.4条表5.1.4.2设计特征周期应取0.45s。

表4-1 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计算表

4.3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评价

拟建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拟建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且场地整平标高以下20m深度范围内不存在的饱和砂土层、粉土层,故本场地可不考虑饱和砂土、粉土地震液化影响。

4.4软土震陷评价

  拟建场地地基土在20m深度范围内无地震液化土层。场地内淤泥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80kPa,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2)条文说明,应考虑拟建场地软土震陷现象。

4.5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场地地基中分布有软弱土,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第4.1.1条判定。具体见下表:

表4-2  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故场地应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

                  

第5章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5.1 建筑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本拟建场地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地层较为简单。综合场地地质、环境特征与岩土工程条件各方面要素进行分析,在钻探深度的范围内未发现地下洞室、沟滨、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地质构造迹象;未发现构造断裂和土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内基岩无洞穴、临空面或软弱岩层;故场地稳定性相对较好,适宜拟建工程建设。

5.2 岩土参数的统计计算分析和选用

5.2.1 岩土参数的统计计算分析

     本次勘查通过采取各级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及进行原位标准贯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测试手段,来获取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实测指标值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进行分层数数值统计计算。

表5-1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标值

注:表中设计计算参数建议值由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

5.2.2岩土参数的选用

根据上述统计计算结果,参照地区经验,提供各土层的天然重度()、抗剪强度()、变形参数()和地基基础承载力特征值()及桩基设计计算参数()(见表5-1),供设计者使用。

5.3地基岩土层工程性能评价

5.3.1浅基工程地质性能评价

拟建平房仓库高度约9.00m,最大单柱荷重900KN;根据各土层空间分布及工程地质性能,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5.3.2桩基工程地质性能评价

①素填土以异地山坡地的残积粘性土为主,夹有少量小碎石和植物根系等,未经压实处理,性状不均,未进行专门夯实处理之前,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②粘土以可塑状态为主,标贯平均击数为12.8击,工程地质性能一般,且仅局部分布;③淤泥及⑤淤泥质粉质粘土以软塑状态为主,工程地质性能差;④粘土工程性能较好,承载力一般,局部缺失;⑥残积粘性土工程性能较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持力层;⑦全风化花岗岩工程性能强度好,埋藏均适中;⑧强风化花岗岩工程性能强度均良好,在垂直方向力学性质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夹层,桩基工程地质性能均较好,为理想的桩基持力层。

5.4拟建建筑物基础方案分析

5.4.1桩基础方案选型分析

[1]钻(冲)孔灌注桩方案

此桩型为非挤土,能克服上述预制桩沉桩困难、振动干扰和“挤土效应”等缺点,能使桩端较顺利地到达持力层设计标高,同时桩径较大,可获得更高的单桩承载力,桩长易于控制,但此桩型施工速度相对而言较慢,造价高,工期长,泥浆对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存在桩身泥皮,孔底沉渣影响桩承载力的发挥,应选择施工经验丰富、管理先进的施工队伍,并应进行反循环清渣工艺,保证沉渣厚度小于10cm,同时应强化检测手段,确保单桩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此桩型桩身质量不易控制,孔底清渣难度大,沉渣厚度难以控制,废浆排放量大,易污染环境,且施工周期相对较长等问题,对周边工程较大;建议选择施工经验丰富、管理先进的施工队伍,并应进行反循环沉渣工艺,保证沉渣厚度小于10cm,同时严格控制泥浆比重、粘度、钻进、冲程等参数,防止桩孔长久浸泡,造成孔壁软化、塌孔、增加清渣难度。

采用此型桩,桩端持力层可选7全风化层,桩径建议选用直径为800mm,桩端应全断面嵌入桩端持力层不少于1.00m

[2]预应力管桩方案

 此桩型优点为机械化施工,速度快,桩基质量有保证,单桩承载力稳定,但会存在明显的“挤土效应”;采用此桩型,对于本工程桩径可选用450X450MM钢筋砼方桩或300M预应力管桩,桩端持力层建议选择⑤淤泥质粉质粘土,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可根据单桩承载力设计要求而定,但不少于1.00M。应以贯入度为主,桩长为辅相结合进行控制。

     本桩型在沉桩过程中存在“挤土效应”,影响临近道路等。为减小影响,应控制打桩速率和选择合理的施工顺序等。

5.4.2桩基稳定性评价

 根据上述场地岩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能,以及本拟建建筑物的荷重特点,可推荐较为理想的桩基持力层为⑤淤泥质粉质粘土

5.4.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5.4.4拟建物变形特征分析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故不需要进行变形计算。

5.4.5 沉桩可能性分析

  本工程拟建物若采用预应力管桩,在拟建平房仓地段桩端持力层选用强风化层,则桩身须穿透局部地段分布的厚度较大的残积粘性土层,对预应力管桩沉桩阻力影响较大,采用大吨位压桩机或大吨位锤击式桩机可较顺利穿透。对局部残积粘性土层及全风化层的中风化孤石和碎块状强风化残留体,沉桩时难以穿透此风化残留体和孤石,建议采用预引孔使桩端进入理想的持力层。

  由于钻(冲)孔灌注桩穿透能力强,故选择合适的机具和钻头,配合一定稠度的泥浆护璧,则钻(冲)孔灌注桩成桩能顺利进行。

5.4.6地下水对桩基施工的影响分析

    本场地地下水碓预应力管桩施工影响不大。对钻(冲)孔灌注桩成桩影响较大,主要是易对泥浆的稀释作用,故施工时应配置合适稠度的泥浆进行护壁,以保证钻(冲)孔灌注桩施工顺利进行。

5.4.7桩基施工条件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若采用管桩,施工过程中应考虑上部⑥残积粘性土及⑦全风化花岗岩层中局部地段夹有碎块状强风化残留体及中风化孤石,沉桩时难以穿透此风化残留体和孤石,建议采用预引孔使使桩端进入理想的持力层。若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成孔过程中排出的大量泥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桩基施工时应采用有效措施做好排污和环境保护工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1]拟建场地地势平坦开阔,地貌单元为闽江一级堆积阶地。地层主要为冲淤积及坡残积成因土层,基底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壳,场地及附近未发现断裂通过,也不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空洞不良地质作用,为稳定场地,适宜兴建本拟建物。

[2]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3]拟建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场地为三类建筑场地,属于抗震不利地段。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45s。

[4]场地内地下水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及无干湿交替作用下对混凝土结构均五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对钢结构均具有弱腐蚀。应按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5] 综合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结合拟建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拟建油灌建议采用预应力管桩,桩端持力层可以选择强风化层,桩端竟如持力层深度可根据单桩承载力设计要求而定,但不应少于1.00M。应以贯入度为主,桩长为辅相结合进行控制。

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橙子阿里特征值可根据本报告提供的地基设计计算参数进行估算;建议桩基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试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由单桩竖向静载荷实验确定,使设计更为可靠,合理。

[6]①素填土回填时间约5~6年,回填过程未进行振密压实,松散,为欠固结土层,应考虑桩侧负摩阻力;负摩阻力系数可取0.30.建议对素填土进行分层压实处理,以减少其负摩阻力。

[6]桩基工程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检测复核。建议设置长期的沉降观测系统,并制定长期的观测计划,确保工期施工期和使用期的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