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设备检修的规律总结及重要性

企业设备检修的重要性和意义

1. 设备检修的意义

机器设备在日常使用和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负荷、内部应力、磨损、腐蚀和自然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个别部位或整体改变尺寸、形状、机械性能等,使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原料和动力消耗增高,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这是所有设备都避免不了的技术性劣化的客观规律。

在企业中,由于机器设备的生产连续性,而大多数设备是在磨损严重、腐蚀性强、压力大、温度高或低等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因此,维护检修工作较其他部门更为重要。为了使机器设备能经常发挥生产效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必须对设备进行适度的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它是挖掘企业生产潜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多、快、好、省地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物资基础。

2.设备功能与时间的关系

由于上述的内在与外界因素,设备在运行一定阶段以后,其功能逐渐劣化,尤其是传动设备、工业炉和受腐蚀严重的设备。一般表现为能力下降、工艺指标恶化、消耗定额上升、可靠度降低,导致设备总功能的下降。

设备的总功能即额定出力A0,当运行m1时间后,其功能就逐渐降低到A1,此时就应对设备进行维修。从0到这段时间为m1,称其为运行间隔期或检修间隔期。按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定义,称为平均检修间隔期。此间隔期应该略短于故障间隔期,使得能在故障(事故)发生之前,就置换掉已经磨损或蚀损相当严重的零件或其他故障部件。t2-t1=tr这是停机修理时间。显然对无备用设备的生产流程来讲,这个时间tr越短越好。但必须保证其检修质量,即使在检修完毕后开车运转时间(时间t2),设备的功能应恢复到额定功能A2,A2应等于A0。再运行m1时间,即运行间隔后,至时间t3时,设备功能又降到A3,此时又需停机检修,经过tr时间修理后,设备功能再次恢复。经过运行时间的延续(n次),经几次修理后,其功能已不能完全恢复,即An <A。。其以后的运行周期MN也缩短了,即MNtr。最后已接近使用寿命的终结,设备已很难保持其运行间隔期,造成检修频繁,设备功能不断下降。此时已进入设备后期故障期,应对其进行分析,考虑报废更新了。 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正确操作使用和精心维护设备的前提下,才遵循这样的规律。否则,这种合理的规律也就完全被打乱,设备的有效寿命就将大大缩短。

根据上述设备功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规律。

(1)运行中的设备,在运行较长时间以后,其功能将逐渐下降,只有通过维修手段,才能恢复其原有功能;

(2)用维修手段恢复设备功能是有限的,超过一定时间限度,由于设备主体和所有部件的老化,其功能将逐渐下降,再也无法达到原有水平; (3)若将运行与检修看作循环运动,则这个循环运动将以螺旋形下降,其半径将逐渐减小(运行周期缩短),形成倒圆锥形;

(4)设备功能下降的速率,与使用、维护和检修的质量密切相关;使用、维护和检修质量越好,设备功能下降越慢,反之则越快;

(5)当结合大修进行技术改造后,其总功能可能超过原来的A0。这就是设备功能变化的规律。

3.各种检修制度

对于不同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性质和设备数量及其复杂程度的不同,其检修制度也不一样。实际经验证明,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化工企业只采用两种检修制度。这是因为企业中设备数量多少、性能好坏、重要性、复杂性等都不相同。例如,化工系统行业多,生产流程相

差很大,有的生产工艺要求长周期连续运行,甚至最好是一年内连续运行330天以上;有的生产工艺却是批量的,只要求连续运行一段时间即可;有的工艺不能间断;有的可以开开停停。另外设备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检修要求也不同。所以企业设备检修应该采取分类检修的方针,才是比较合适的。

所谓分类检修,就是按设备的重要性将其分为4类。凡属甲、乙类设备为主要设备,应采用计划预修制度;而属于丁类设备,则可以采用事后修理制度。这种做法,不仅在技术上可以保证各类设备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可节约资金,使维修费用既不浪费,又保障了安全和重点。

现将几种主要检修制度介绍如下。

(1)日常维护保养

日常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用较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及早地发现并处理突发性故障,及时消除影响设备性能,造成质量下降的问题,以保证装置正常安全地运行。

(2)事后修理制

事后修理制是指设备运行中发生故障或零部件性能老化严重,为恢复改善性能所进行的检修活动。

事后修理是在机器设备由于腐蚀或磨损,已不能再继续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随坏随修的修理制度。它的特点是修理工作计划性较差,难以保证修理工作的质量,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妨碍生产的正常进行。如设备的故障多,将使停机次数增加,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增高。因此,在连续生产的企业、备机少的装置中,不应采用这种修理制度。但对于结构简单、数量多可替换,容易修理、故障少的设备可以采用这种修理制度。

(3)检查后修理制

检查后修理制的实质是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检修项目和编制检修计划。

对于企业中丙类设备占设备总数的比例很大的工厂,这种修理制度应用比较普遍。但是在目前检测技术较落后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操作、检修工人负责设备的维护、检查工作,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检查后修理制虽然比事后修理制好一些,但也不能较早的制定检修计划和事先做好设备的检修准备工作。

(4)计划预检修制 计划预检修制,是以预防为主、计划性较强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检修制度。它适用于企业中对生产有直接影响的甲、乙类设备和连续生产的装置。 计划预检修制的计划,是根据设备的运行间隔期制定的,所以能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就进行检修,恢复其性能,从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检修前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编制计划、审定检修内容、制作各种图表、准备所需的备品配件、材料及人力、机具的平衡等),来保证检修工作的质量和配合生产计划安排检修计划。这对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化工企业现阶段都在实行这种检修制度。

 

第二篇:设备检修的作用

设备检修的作用  (1)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无形磨损和有形磨损  设备的无形磨损是指设备在未投入使用或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型设备的出现及新技术的发展,原有设备经济价值的下降过程。  设备的有形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下降,设备由于磨损、腐蚀、受力变形等因素而发生故障,造成设备使用价值的损失。通过维修可以对磨损和消耗施加影响并加以控制或者补偿。  科学合理的维修可以使设备在正常条件下长期运行,减少故障的发生和由此引起的停机损失,降低生产成本。  (2)磨损是设备物质实体功能方面的劣化和价值形态的贬值  维修是对设备磨损与消耗在物质实体功能的恢复及价值形态的补偿。从投资的观点来看,每一次的维修都是价值上的追加,或者是对未来的投资。  (3)维修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减少维修费用就意味着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效益。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节约维修费用已经成为企业界关心的问题。据统计维修费用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中占据70%的比例。  例如,维修费用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所占比例在国防装备中,战斗机是50~70%,驱逐舰是60~75%,战车是80%。在美国, 修理和保养汽车的工人比制造业的工人多出10%。在德国,用于维修的投资达4~5千亿马克,维修的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6~12%。  (4)设备维修与企业的安全环保关系密切  由于设备失效可能造成事故或者引起有害物质的泄漏而污染环境,据统计19xx年,全国工交企业中67·9%的重大事故是由设备造成的。例如80年代吉林省液化石油气球罐破裂发生爆炸,引起大火,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就是因为液化气球罐制造质量问题和没有对容器进行及时检查和维修所造成的。  (5)维修意义的延伸  通过维修,不但可以恢复设备的功能,而且可以使设备的性能得到改善,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信息反馈,使设计部门改进设计,制造商改善制造工艺,使设备的固有可靠性得以提高。如化工泵的轴套、密封环,经等离子喷涂,比一般不锈钢寿命高10倍以上。采用喷涂技术修复水轮发电机过流部件,抵抗气蚀和冲蚀能力提高3~5倍。可见,维修不仅为了恢复设备原有功能,同时也可能有改善设备性能的附加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