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世界地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总论
大洲分界线(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围)
  A、南美洲、北美洲自然分界线;北美洲、拉丁美洲政治分界线。
  B、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C、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D、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大、地势最高的洲;欧洲是地势最低的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洲。

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围);及大洋中著名的岛屿
  A、分别被哪些大洲包围
  B、岛屿:
  太平洋------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南北二岛
  大西洋------格陵兰岛、冰岛
  印度洋------科伦坡岛、马达加斯加
  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大的大洋。

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运河、海峡)
  A、苏伊士运河:通航能力26万吨;巴拿马运河------通航能力为5—10万吨。
  B、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非洲南端好望角、曼得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150多个,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国家。

亚洲
季风气候显著:(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大陆性季风、海洋性季风)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日本
  (1)自然环境特点:
  先熟悉地名:四大岛、濑户内海、日本海、太平洋、关东平原、东京湾、富士山、北海道渔场。
  A、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如横滨(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
  B、3/4为山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森林覆盖率世界第一(68%);水力丰富。
  C、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1995年阪神地震)
  D、矿产贫乏------工业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进口。
  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铁矿石、石油、煤炭:
  铁矿石------由澳大利亚、巴西、印度进口
  石 油------中东、东南亚
  煤 炭------中国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A、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多港湾、多人力资源优势、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利条件:矿产贫乏、市
    场狭小。
  C、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大力开拓国家市场。冶金、石化、汽车、造船、电子等工业是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D、日本工业遵循“接近消费市场,接近对外贸易的海港”布局原则,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四大工业区:京滨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东南亚
  (1)熟悉东南亚各国的位置
  (2)熟悉东南亚的物产: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锡(马兰西亚)、石油。------“单一经济”
  A、分析东南亚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湿热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B、分析东南亚单一经济的不利影响是什么?(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廉,因而在国家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新加坡似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扼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且地处东南亚中心,成为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
  B、针对资源匮乏,面积小、市场狭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国人口多,技术先进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
    (加工型贸易)。
  C、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世界花园”城市)
  新加坡成为“世界花园“城市的原因?
  A、热带雨林气候,适宜热带树木、花草的生长。
  B、市政规划合理:重工业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
  C、环保工作做得深入、细致。

印度的位置
  (1)熟悉南亚的位置: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恒河三角洲、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新德里
  主要物产:煤、铁、锰、棉花、小麦、水稻、黄麻
  (2)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
  一年分三季:
  4—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气温很高,降水稀少。)
  6—9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常出现洪涝灾害。)
  10—次年3月为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温暖干燥。)
  由于热季和凉季同属干季,因此,一年也可分为干季(10—5月)和雨季(6—9月)两季。
  (3)印度耕地面积1.73亿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寒较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中亚
  (1)中亚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是亚欧大陆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
  中亚深居大陆中心地区,远离海洋。
  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从中亚南部穿过。“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和渭水流域,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阿姆河和锡尔河中上游,直到地中海东岸。“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在现代,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已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从而形成从我国江苏连运港向西横穿中亚,直到西欧的铁路线------亚欧第二大陆桥。
  (2)中亚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棉花)
  中亚主要的出口物资:小麦、棉花、畜产品(细毛羊、羔羊皮)

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 (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只有资源)
  (1)熟悉西亚地图,掌握主要产油国、海湾、霍尔木兹海峡等。
  (2)西亚成为战略要地的原因:
  A、处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
  B、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地区。
  储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1/3,出口量占世界60%。西亚石油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和西欧。
  (3)西亚发展农业离不开灌溉。(灌溉农业)

非洲
  1. 熟悉一组地名:四大河流、沙漠、几内亚湾、埃及、南非、尼日利亚、开普顿等。
  2.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
    成因:属于地堑构造,由板块张裂作用造成。(或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大断裂)
  3. 非洲的气候特色:
  A、“热带大陆”------3/4以上面积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200C以上。
  B、“干燥大陆”------干旱半干旱面积广大。
  C、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并大致对称于赤道

分析气候类型南北对称的原因
  先看图,熟悉南北对称的气候类型------自然带。
  (1)赤道横贯中部
  (2)地形起伏不大,海岸线较平直。
  但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因地势高,而出现了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一)

非洲尤其是东非、中非、西非粮食匮乏的原因
  (1)人口增长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大洲中居首位,约为28‰。(欧洲5‰,中国11.2‰)
  1978—1988年十年中,非洲人口增长了34%,粮食只增长了24%。人口增长超过了粮食增长。
  (2)农牧业生产落后,产量很低。
  因为:长期的殖民统治
  长期地发展单一经济。
  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使自然环境恶化。
  (3)国家政局不安定,影响生产发展。

“富饶的大陆”----黄金和金刚石产量长期以来居世界首位
  尤其是南部非洲区是世界罕见得矿产富集区,主要有金、铀、金刚石河多种稀有金属。

埃及:(属于北非,属于白非洲)
  (1)熟悉地名:开罗、尼罗河(世界最长6600KM)、阿斯旺大坝、苏伊士运河
  (2)盛产长绒棉。
  条件适宜:A、肥沃的沙性土壤
       B、便利的灌溉条件
       C、夏季阳光充足,冬季温暖无霜。
  埃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港是著名的棉花市场。
  (3)首都:开罗,是非洲最大的城市。附近有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南非
  (1)开普顿港口:属于地中海气候。
  (2)黄金之国,其他主要矿产有铀矿、煤炭等。

欧洲
  1、海岸线最曲折 多半岛、岛屿、海湾。(地名:四大半岛、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
  冰岛、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巴伦支海、挪威海、英吉利海峡。) 
  欧洲大陆深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亚洲地区相比,冬季比较温和,夏季较为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挪威峡湾------冰川侵蚀形成。
  2、面积第六(1000万平方公里);地势最低(平原地形为主)。
  3、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1)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的原因?(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
  A. 欧洲大部分地处盛行的西风带 (复习有关气压带、风带的知识)
  B. 西部沿岸海域有势力强盛的北大西洋暖流,直达北冰洋巴伦支海西部。西风吹过暖流上空,将温暖
    湿润的空气带入欧洲大陆内部,使之温和多雨。
  C. 欧洲海岸曲折,山脉多呈东西向延伸,有利于西风和海洋影响的深入。
  (2)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有雨,秋冬较多,雨日多,日照少。 
  由于日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3)分析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主要分布在南欧地中海一带)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复习有关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质坚硬。 盛产油橄榄、柠檬、无花果、柑橘等
  4、熟悉欧洲各分区主要国家
  看图时,注意河流与流经的国家,河流与流经的城市,河流与流经的工业区之间的关系。(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唔士河。)

简介欧洲联盟
  原称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是欧洲国际性经济组织,成立于1957年,成员国有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和英国等12国。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该条约1993年11月生效,原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欧洲联盟。欧洲联盟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已成为国际上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

德国
  1. 熟悉德国的位置;德国1990年10月统一,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柏林。
  2. 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贸易额与美国不相上下。
  鲁尔区是欧洲和世界著名的工业区。
  有利条件:
  A、煤炭资源丰富(褐煤产量世界第一)
  B、地处东欧和西欧、南欧和北欧铁路交通枢纽,莱茵河流贯全区,水源充足,航运便利。
  C、雄厚的科技力量。
  工业部门中以煤炭、钢铁、化工有名。
  德国的新兴工业正在向南部发展。如慕尼黑------宇航、飞机和电子工业。

英国与法国
  1. 英国与法国的相对地理位置:英吉利海峡
  2. 比较英国、法国的主要自然特征


俄罗斯
  (1)了解其邻国;掌握莫斯科、摩尔曼斯克(冬季不冻港,受暖流影响)的位置。
  邻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朝鲜
  (2)重要的地理特色:
  A、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B、拥有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
  C、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北,终年不冻。
  D、西伯利亚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E、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核工业、宇航工业占绝对优势)。轻工业不发达。农业不稳定,谷物需大量进口。
  F、主要工业区:莫斯科综合工业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新西伯
    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
  G、目前工业、人口正向乌拉山脉以东迁移。

北美洲(自然地理意义)
熟悉四组地名
  (1)海洋、海湾、半岛、岛屿(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墨西哥湾、拉布拉多半岛、阿拉斯加半岛、佛罗里达半岛、纽芬兰岛。)
  (2)主要地形区(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
  (3)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五大湖(美洲大陆地中海)冰蚀形成、尼亚加拉瀑布)
  (4)著名城市(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温哥华)

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1)分析三大地形区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北美洲大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
  使太平洋和西风带的影响难以深入内陆。(使北美洲的降水来源主要来自大西洋。)
  使山系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呈南北延伸分布。
  B、中部广阔的大平原:(西部称大草原)
  冬季,北方寒潮可不受阻碍地南下。夏季,南部暖湿气候可长驱北上。
  大面积地区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特征显著。
  C、东部低矮的山地高原:
  由于地势低矮 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一直影响到东海岸。
  夏秋季节,飓风常常袭击东南部。

美国
  (1)美国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进口最多的国家。
  A. 工农业高度发达,生产消费量大。
  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美国农业属“石油农业”,能源消费量大。
  B. 人口多,高消费,高浪费。
  (2)美国三大工业区:
  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高度发达的原因?
  A. 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B. 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C. 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D. 五大湖水运便利。(保证了铁矿石、煤炭与主要城市高效率的运输联系)
  E. 平原肥沃,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F. 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发达的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
    业本身就是重工业产品庞大的消费市场。)
  G. 东北部地区是美国技工和科技人员集聚的地方。
  东北部主要工业城市:
  纽约------美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港口和金融中心。
  芝加哥------美国第二大工业中心,机械制造有名。也是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
  底特律------四大汽车城之一。
  匹兹堡------著名的“钢都”。
  波士顿和费城------是重要的工业中心。
  小结: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规律。
  a.历史基础;b.矿产资源;c.交通运输;d.农业基础;e.消费市场;f.科技力量;g.劳动力。(运用以上分析规律,学会分析日本、德国、英国工业发展的条件。)

  分析美国西部、南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原因?
  西部、南部工业区是新兴工业区,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东北部工业区。
  A. 东北部工业区已达饱和状态,且出现环境问题。
  B. 西部、南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南部墨西哥湾沿岸,西部加利福尼亚洲。
  C. 西部、南部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属于“阳光地带”。
  D. 建立了新兴的石油、宇航、电子、飞机等工业。
  休斯敦------石油化工、宇航工业。是最大的石化中心和最大空间研究、发展中心。
  旧金山------附近有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
  洛杉矶------西部最大的城市、工业中心和海港。其西北郊有电影业中心好莱坞。
  西雅图------飞机制造工业

  分析美国“硅谷”高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硅谷”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集中了数千家电子工业企业,是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微电子工业是电子工业的技术基础,因而成为高技术中的最高技术。“硅谷”的每一项重要发明,都会影响到全世界电子工业的发展。自60年代以来,世界电子工业更新换代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几乎都出自“硅谷”。至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国内的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硅谷”现在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地区。
  刺激“硅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部,背靠海岸山脉,面金山湾。)
  B、气候宜人。
  C.有高等院校,智力和科技发达。(有斯坦福大学等)
  D.便捷的交通,临近旧金山航空港,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E.稳定的军事订货量。(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 其订货额一度占“硅谷”总产值的40%。)
  (3)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A、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国。
  B、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中国、 美国、中亚地区是世界产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产国)、大豆、甜菜、烟草等,畜牧业很发达,以养牛、猪、鸡为主。)
  C、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进口热带农产品)
  D、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域专门化。
  地域专门化------指农业生产中按地区进行的社会分工,即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及历史地位,形成一种比较集中的特定农业部门,该部门以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投入到区际农产品的交换中去。
  地域专门化生产的好处是:a.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b.充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缺陷: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状况。
  主要的专业化农业区和农业带有:(参考地图)
  棉花带:位于北纬350以南的美国东南部。得克萨斯州是美国棉田面积最大、棉花产量最多的州。
  玉米带:位于乳畜带以南广大低平原地区。这里也是美国的大豆产区和重要的肉牛与猪的饲养区。
  乳畜带:位于五大湖以南的东北部地区。(此处热量不足,土壤不肥沃,不宜发展种植业。)
  小麦区:位于大平原中部(冬小麦区)和北部地区(春小麦区)。
  混合农业区:
  亚热带作物带:以种植柑橘、甘蔗和水稻为主。
  畜牧灌溉农业区:

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了解中美七国的国名;
  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为古巴岛(甘蔗)

南美洲
熟悉地名
  (1)海洋、海峡、岛屿:加勒比海、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
  (2)河流:亚马孙河(世界河流之王)、马拉开波湖(石油产区)
  (3)主要地形区:呈“K”字
  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巴西高原(世界最大)、巴塔哥尼亚高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
  巴西高原与拉普拉塔平原交界处,多急流瀑布,如著名的伊瓜苏瀑布。巴西和巴拉圭在伊瓜苏瀑布以北合作建造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
  (4)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巴西高原东南部、潘帕斯草原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

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1) 使来自太平洋的水汽难以影响东部。如南段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山脉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破坏了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2) 山脉西侧气候类型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且南北更替。(规律类似于北美大陆西岸)

巴西
  (1)掌握巴西的轮廓,和阿根廷的相对位置。
  (2)主要物产:
  矿产:铁、锰的储量占世界前列
  农产:咖啡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香蕉和蔗糖产量居首位。
  巴西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主要是热带经济作物)出口国。但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
  (3)首都:巴西利亚(政治职能)、圣保罗(南美最大)、里约热内卢(原巴西首都)。

大洋洲
  1. 熟悉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关岛、火奴鲁鲁港的位置。
  注意赤道、180度经线的位置。
  2. 太平洋中众多的岛屿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
  (1)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海上、空中航线和海底电缆的必经之地。
  (2)是远洋船舶的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
  3. 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人均资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如人均水资源、人均粮食等。

澳大利亚
  (1)显著特征:面积------768万平方千米,世界第六。
  人口------1600万
  地广人稀(2人/平方千米)。
  (2)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形区。
  西部高原(450-600米)
  中部平原(200米以下)------有大自流盆地
  东部山地(800-1000米)------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 东北沿海有大堡礁

  大自流盆地的成因:
  自流井水盐度很高,不适合灌溉农田和人的饮用,可作为牲畜的饮水。
  (3)气候炎热干燥,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
  ------植物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外围的北、东、南三面森林带,向内陆过渡到草原带,到大陆中央和西部沿海为半荒漠和荒漠带。

  分析原因:
  东部山地东侧面迎东南信风,降水丰富。且受到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湿的影响。南部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丰富。北部沿海夏季(1月份)受来自海洋的西北风的影响,降水也较多。
  广大的中部和内地,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稀少,且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又起了降湿的作用。
  (4)是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的国家: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毛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小麦出口占重要地位。养羊区和小麦产区基本一致,属于混合农业。 
  “躺在矿车里的国家”:东煤西铁北铀。铀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铀原料的主要供应者。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海港---悉尼。注意两者的相对位置。

南极洲(纬度最高、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广)
  1、熟练标注南极洲周围的海洋:
  (1) 根据大陆轮廓判断:南极洲轮廓似“蝌蚪”,头部沿印度洋,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为太平洋、大西
     洋。
  (2) 看经度位置判断:印度洋300E-1200E 太平洋1200E-900W 大西洋300W-200W
  2、海拔最高的洲:
  海拔:2350米,冰层厚2000多米。全部融化,全球海面将上升60~70米。
  冰川类型:属大陆冰川,呈盾形,厚度大,体积占世界总体积的90%。大陆冰川向沿海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飘浮的冰山,有20多万座,给海上航行带来威胁。有些科学家提出将冰山拖到某些缺水的国家附近海域,以解决其供水合农业灌溉问题的设想。
  3、南极洲气候特点:(属典型的冰原气候)
  酷寒------纬度高;海拔高;冰面的强反射;西风漂流形成的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
  干燥------处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属于极地少雨带,是全球降水最少的地方。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微弱,仍较湿润。
  烈风------吹极地东风,最大风速可达为100米/秒,被称为“风极”
  4、资源:
  (1)固体淡水:冰川体积占世界90%
  (2)矿产资源: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和煤矿。(但开采困难,运输不便,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开发。)
  (3)海洋生物资源:磷虾(人类潜在的蛋白质来源)、鲸鱼(20多种)
  5、南极考察的意义:
  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等首次到达南极点。
  1959年12月,《南极条约》签订。中国1983年正式加入这个条约。条约规定:南极洲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洲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
  1985年2月,中国考察队在南极半岛尖端附近的乔治王岛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 (在南极圈以北,靠近阿根廷,600W处。)
  1989年2月,中国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在南极圈以内,750E处)

  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在科学和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
  1. 其他大洲的矿产和生物资源正在逐步减少,南极洲的资源及其开发将日益显示出极大的重要性。
  2. 有利于各有关学科的发展。如对南极古地理和地质学的研究,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南极洲是南半球各大洲的中间基地,弄清楚其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高考复习区域地理——世界篇 高中世界地理复习详细知识点

《东亚与日本》

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比较: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日本

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N~45°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气温最高最低月分别是8月和2月):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寒冷的西伯利亚寒流(西北风)从陆地经过海上时,吸收一定水汽,被日本岛中部山脉阻挡,抬升,所以日本海沿岸的降雪比较多,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⑵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因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宇航中心——种子岛硅岛——九州岛

《东南亚》

1.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2.10个国家(新世纪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东帝汶);3.赤道穿过;4.克拉地峡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⑴ 范围 赤道两侧,100S—25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处于三大板块交汇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质灾害频发。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惟一内陆国,半岛上的半岛是马来半岛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xx年5月独立

⑵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的位置

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控制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途经马六甲海峡

[注意]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

⑶ 地形与河流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河流 上游河流 流经国家 城市

红河 元江 中国、老挝、越南 河内

湄公河 澜沧江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金边、万象

湄南河 泰国 曼谷

萨尔温江 怒江 中国、缅甸

伊洛瓦底江 中国、印度、缅甸 仰光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⑷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⑴ 人口稠密 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佛教建筑、泰国将佛教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⑵ 主要农产和矿产

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光照强 热量组 降水丰富 火山灰形成的土地肥力较高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②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稻米产国,其中泰国出口最多。

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

缅甸、泰国、马亚西亚、印度尼西亚处于东南亚的锡矿带,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莱,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主要输往日本,当两伊战争爆发时,东南亚的石油尤其显得重要。

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 蕉麻 金鸡纳霜 稻米 锡 石油 :主要国家 马亚西亚 马亚西亚 菲律宾 菲律宾 印尼 泰国 马亚西亚 印尼、文莱

⑶ 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二十世纪60年代后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外向型市场经济)1.大力发展制造业,2.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这种长期掠夺式的开发模式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暴露出了资金和技术对外国的严重依赖,还有生态环境恶化,地区之间差别扩大。

3、新加坡——“花园式城市”

⑴ 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⑵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和造船业(最大的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井平台的制造中心)、电子电器业(第二大工业部门)等;利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⑶ 工业布局: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南亚与印度》

1.概述;南亚位于亚州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喜马拉雅山的隔断使南亚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南亚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临海国家,尼泊尔和不丹是喜马拉雅南坡内陆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是岛国。主要宗教信仰是印度教(印度,尼泊尔)和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

2.地形;底薪分为三大部分,北部山地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中部是平原包括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是低矮的德干高原

3.气候:南亚气候多样,但已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北部喜马拉雅山是山地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的热带沙漠气候

4.西北部塔尔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冬季受副高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2.夏季西南风无法到达。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印度

一.概述

⑴位置范围: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2.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克什米尔海拔最高的冲突地

3.三大地形: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⑵自然条件: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二.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需要较高的热量和水分)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喜光耐旱 沙质土壤)出口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喜低湿土地和潮湿的气候)出口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多雨气候,酸质土壤,排水较好的坡地)出口 ⑶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中亚》

四、中亚

1.五国及周围邻国;2.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天山、帕米尔高原

1、概述

⑴ 自然环境

位置: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次生盐渍化) ⑵ 居民与经济

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横穿哈全境,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5000万吨。工程分三期完工,20xx年完成一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全长448.8公里。20xx年完成二期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000公里。三期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300余公里。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2001)

《西亚,北非,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概述

1.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

2.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3.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4.北回归线

北非1.五国;2.北回归线;3.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⑴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⑵ 高原为主的地形

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均海拔750米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埃塞俄比亚为非洲屋脊 有刚果盆地 乍得盆地 阿特拉斯山等地形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西亚),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 纵贯非洲高原 埃塞俄比亚高原 向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两侧珠状分布断层湖,坦葛尼克湖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第二大深水湖,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

⑶ 炎热干燥的气候(热带大陆之称)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赤道横穿非洲大陆中部,南北跨度相当,地形起伏,海岸平直,是非洲的气候类型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去后 ,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回归线的两侧常年受副高和信风的控制 形成全年高温少于的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两端 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⑴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⑵ 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⑴ 亚非的“陆桥”:巴勒斯坦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⑵ 先进的灌溉农业: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以色列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⑶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埃及

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

3.北回归线;4.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河谷地区种植小麦水稻枣椰。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两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

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量各洲最低

粮食: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环境:人们为了生存,采取了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解决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欧洲西部与德国》

1.主要国家;2.群岛、岛屿、海峡、海域;3.北极圈;4.平原、山脉、河流、运河;5.北海石油和航运。

1.自然环境

⑴位置范围: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⑵海岸线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⑶地形: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博朗峰本区最高。

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

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角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形。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东欧平原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气候:成因 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大部分地区盛行西风 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地形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征及成因: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河网较密,水量充沛,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欧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2.国家和居民

⑴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⑵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匈牙利、德国等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⑶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⑷发达的旅游业。

欧洲西部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多汁牧草生长好,经济较发达 适合发展乳畜业。

3.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⑴西欧的岛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⑵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分布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⑶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小麦、大麦)集中地区(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⑷首都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

4.法国

⑴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

(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⑵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小麦)。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福斯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5.德国

1.北海、波罗的海、基尔运河;2.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莱茵运河;3.三大地形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巴伐利亚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汉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图加特、慕尼黑(新兴工业区中心)、鲁尔区(德最大工业区);5.欧洲西部陆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人口较稀;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⑶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有利条件:丰富的煤炭(鲁尔区)、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条件: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飞机、微电子。 分布特点: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必修内容)

a.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b.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c.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硅谷)

《欧洲东部和北亚》

1.范围和国家

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间的欧洲部分。

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

2.俄罗斯

(1)北冰洋、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北极圈;

(2)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高加索山;

(4)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流,世界最长内流河)、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毕业了”);

(5)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符拉迪沃斯托克、摩尔曼斯克、西伯利亚铁路。

A.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其政治经济中心都位于此。

B.较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C.气候:大部分国土都处于50N以上为度较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广阔,太平洋沿岸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黑海海岸有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D.河流与湖泊。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不利于航运,有凌汛。贝加尔湖世界最深。

沼泽的形成要考虑四个因素:水源、地形(排水)、蒸发量、下渗。

俄罗斯的沼泽形成也是套用这几个因素:

(1)水源:有鄂毕河、叶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

(2)地形: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平坦,不利于水流的排出。

(3)蒸发量:纬度位置高,蒸发量小。

(4)下渗量:冻土广布,不利于水流的下渗。

E.资源丰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

中日关于俄石油管线走向的争夺问题。

F.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G.农业: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H.交通:铁路为主(注意: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差异)。

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I.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运输以铁路为主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出海口

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北美与美国》

1.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2.北极圈、大洋、海湾;3.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尼亚加拉瀑布;4.城市群(带)。

1.概述

⑴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

位置: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范围: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⑵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间,山脉是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 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平原、西部-大平原)。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地势较低。

⑶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

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剧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⑸外来移民大汇集,英裔和法裔较多,英语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是黄种人

2.美国

1.两大洋、墨西哥湾、两个海外州;2.三大地形区(剖面图):落基山脉、密西西比河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新奥尔良──墨西哥湾;3.大西洋沿岸(波、纽、费、华),五大湖沿岸(德、芝、底、布),大西洋沿岸(西、圣、洛、硅谷),南部(休、新);4.主要农业带

⑴国土组成:除本土48个州,1个特区外,还有2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⑵自然条件特点

以落基山为界 北纬35为界,本土都在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在高纬度,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在热带(故热带产品需进口)。

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海上航运便利。

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 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便利。

美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哥伦比亚河(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迎风坡降水丰富)。 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高消费和浪费,仍大量进口,是世界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

⑶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

人口2.7亿,白种人占80%以上,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有华人聚居,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域,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几十年来人口由东北部向东南、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⑷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国。

②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中国、美国、中亚地区是世界产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产国)、大豆、甜菜、烟草等,畜牧业很发达)。

③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小麦、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进口热带农产品)。

④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域专门化(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地域专门化──指农业生产中按地区进行的社会分工,即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及历史地位,形成一种比较集中的特定农业部门,该部门以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投入到区际农产品的交换中去。

地域专门化生产的好处:a.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b.充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地域专门化生产的缺陷: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状况。

⑸发达的工业和主要城市

现代化程度高,是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本国消费最大,是世界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进口大于出口,海外投资多,跨国公司遍布各大洲。由于西欧、日本的兴起,地位在下降。

三大工业区

工业区

东北部工业区

(五大湖南岸

和东北部大西

洋沿岸) 发展特点 世界著名工业区,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南部工业区(墨

西哥湾沿岸等

地) 西部工业区(太

平洋沿岸的加二战后工业迅速发展,条件优越的“阳光地带”石油、化学、宇航 二战后兴起,资源丰富的“阳光地带”,航空、石洛杉矶:最大飞机制造中心,航天、电子、石油、电影。 圣弗朗西斯科:港口、电子石油、农产品加工、华人集中,

硅谷。 休斯敦:最大石油化学工业基地,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工业中心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海港、综合性工业中心、金融中心。 芝加哥:第二大城市、最大钢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铁路枢纽。 底特律:最大汽车工业中心。 利福尼亚等地) 油、电子

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最早。

②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③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如纽约、费城等。

④五大湖水运便利。(保证了铁矿石、煤炭与主要城市高效率的运输联系)

⑤平原肥沃,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⑥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发达的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本身就是重工业产品庞大的消费市场。)

小结: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规律。

a.历史基础;b.矿产资源;c.交通运输;d.农业基础;e.消费市场;f.科技力量;g.劳动力。

《拉丁美洲与巴西》

1.范围(南美洲、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2.赤道,南、北回归线;3.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4.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水电站。

1.政区和自然环境

⑴范围和国家: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主要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

⑵北部和南部多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古巴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国,南端最大火地岛、南美大陆之间隔着麦哲伦海峡。南美隔着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⑶地形

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多火山地震(与落基山组成了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 东部:从北向南高原和平原相间排列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草场面积广,适宜畜牧业潘帕斯牧场}、巴塔哥尼亚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均为世界之最。)

⑷气候

特征: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也有广大热带草原,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除了火地岛南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安第斯山脉西部是狭长的热带沙漠气候。

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拉丁美洲的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

分析这个问题应围绕两个要点:(1)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2)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本区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成为气流东西方向运行的屏障,对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燥少雨。安第斯山东侧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能够随信风深入大陆内部,直达安第斯山麓,使这一地区降水丰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较高,高山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热带雨林的危机

亚马孙河流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雨林,这里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无论森林储量、植物种类和鸟类、淡水鱼等都非常丰富,是人类珍贵的宝库。从这一论点出发,进一步明确,热带雨林的破坏,将会导致全球升温,沿海低地面临受海水侵吞的危险,这是全世界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⑸河流

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最窄处。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

⑹自然资源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伊塔比拉铁矿);智利、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牙买加的铝土;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秘鲁附近的渔场;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2.居民和经济

⑴人种:混血种人占多数。 语言: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⑵人口:稀少区: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 稠密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

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比较温和的高原地区,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长快。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人口多在1000万以上,城市化进程快。

⑶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的钢铁、汽车、飞机,阿根廷的肉类加工和机械制造工业;热带经济作物:巴西的咖啡、古巴的蔗糖和中美国家的香蕉;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还不能自给。

世界热带经济作物及其分布

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等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区。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树、丁香、剑麻、可可、甘蔗、香蕉、咖啡等。

马来西亚是天然橡胶、油棕的主要生产国,曾被誉为“橡胶王国”;椰子和蕉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金鸡纳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非洲的坦桑尼亚盛产丁香和剑麻;加纳的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拉丁美洲,巴西的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美洲诸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产地;古巴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大部分土地种植甘蔗,蔗糖产量很高。

这些国家的经济特征是以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出口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粮食往往不能自给。为改变这种因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留下的畸形经济结构,许多国家已开始进行农业“绿色革命”,变部分种植园为水稻田,扩大耕地面积,逐渐摆脱发达国家的经济控制。

3.巴西

两大洋,南北两大地形,亚马孙河、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经度西经30°~75°,赤道、南回归线。

⑴国土面积广大的热带国家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⑵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白种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语,信仰天主教。

⑶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经济发展较快,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

⑷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

1.三大群岛、主要大陆、岛屿;2.赤道、南北回归线、日界线

1.概述

⑴世界面积最小的一洲

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两岛、新几内亚岛及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自东北向西南)。

居民: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后裔,土著居民为黄种人和黑种人。

⑵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瑙鲁面临磷矿资源枯竭,图瓦卢因气候变暖而举国移民。

澳大利亚

1.两大洋、塔斯马尼亚岛、大堡礁;2.经度(110°E~155°E)、纬度(10°S~40°S)、回归线;3.三大地形区(剖面图)、河流;4.四个主要城市。

⑴大洋洲最大的国家: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等岛屿,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地广人稀,居民以英裔为主,讲英语。

⑵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势最低处北艾尔湖。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一半。

⑶特有动物

种类: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如袋鼠、鸸鹋、鸭嘴兽。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条件单一,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⑷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①北部西北季风多雨与东南信风干燥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由自东向西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东南角及塔斯马尼亚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东北角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南回归线以南的东南沿海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信风 东澳大利亚暖流)

③西南部地区及墨累河河口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④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由于澳大利亚大陆的降水量自北,东,南沿海向内陆减少,呈半环状分布,植被也有类似特点,外缘是森林,向内陆是广阔的干草原,大陆中央和西岸是荒漠

⑸经济

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羊毛、小麦闻名世界,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和铁矿石出口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产值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国。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两极地区》

1.南极圈;2.周围的海峡、大陆;3.长城站、中山站。

1.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位置: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面积:世界第五大洲。

重要性:未来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唯一中间基地。

2.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平均厚2000千米,有“冰雪高原”之称。

3.寒极和风库

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原因: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

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

④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5.反射率高

暖季:11月~次年3月。

4.资源和科研宝地

淡水资源:体积占冰川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

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原始的自然环境,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最好考察时间:每年9月~次年3月,极昼、暖季。

我国的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中山站(在南极圈内)。

5.南极条约: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宗旨:保护南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

北极

北极黄河站

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在挪威斯瓦尔巴

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20xx年7月28日投入使用。

选址原因:人类干扰较少,是科学研究的天然试验室;这里是一个国际平台,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北极科考将围绕全球变化及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和研究。

☆我国黄河站、中山站和长城站哪个有极昼极夜现象?哪个最长?

我国黄河站和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黄河站要长,因为,黄河站的纬度位置比中山站纬度位置要高,在极圈以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又因为夏半年,地球绕日公转速度慢,所需的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圈以内极昼的时间也长。

☆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北冰洋突出的特征

①世界上面积最小、最浅的大洋。面积为1230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l/4。②世界最寒冷的大洋。极寒的气候,使北冰洋上有广布的常年不化的冰盖,约占北冰洋的2/3;大洋的周围多浮冰和冰山漂移。③大陆架面积辽阔。北冰洋的大陆架占北冰洋的36%,其他大洋还不到10%。④北冰洋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还有少数岛屿有常居人口,如格陵兰岛、斯瓦尔巴群岛、新地岛、埃尔斯米尔岛等。

☆北冰洋范围内气候非常低的原因

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④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

☆北冰洋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海底中的锰结核以及—些金属矿等。

☆北冰洋虽然海运困难,但其上空是重要空中要道和捷径

北冰洋周围由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环绕,北冰洋上空是亚洲北部(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远东部分)、北美北部(美国、加拿大)、欧洲北部(北欧、东欧、西欧)三个地区之间来往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最短的航线。如从“日本东京一北极一丹麦的哥本哈根”的航空线,由15600千米缩短了27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