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1实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1.1目的

自然地理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我们可以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其主要目的有如下四点:

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而又直观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分析,加深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思维能力,调动我们学习上的积极性。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记录、描述、分析以及罗盘仪使用等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以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4感受大自然的风貌,提高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个人思想情操。

1.2要求

自然地理学实习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因子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实习过程中需要突出重点,学会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并时刻注意安全,不单独行动,要有集体意识,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礼让。

1.3时间安排

20##-7-5至20##-7-13

07.05  实习动员大会 实习专题 参观地质博物馆 地质学基础专题讲座

07.06  陕西自然地理专题讲座

07.07  遥感影像专题讲座

07.08  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柞水溶洞)

07.09  古镇野外实习(凤凰古镇)

07.11  地质公园野外实习(翠华山)

07.13  骊山影像野外识别实习(学校周边)

2具体实习过程及内容

2.1实习动员大会及参观校地质博物馆

7月5日上午,在实习之前,首先召开自然地理实习动员大会。老师向我们具体介绍了近两周的自然地理实习安排,并对我们提出殷切希望。要求我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中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努力思考相关问题,并适当做好笔记。希望我们能切实从这次实习中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老师提醒我们去野外实习需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互相帮助,互相礼让,并做到文明出行。

随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观了校地质博物馆,她建立在临潼校区图书馆内。据地质系老师的介绍,馆内最为珍贵的藏物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套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从美国进口的系统地质标本,她所陈列标本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标本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珍贵的地质标本在宽敞而又明亮的博物馆内集中保存并展出。 

博物馆大致分为了古生物、矿物、岩石和矿产四个展区,比较系统地展示了地球历史科学、地球物质科学和经济地质学的实物标本,反映了人类探索地球奥秘,利用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美好愿望。其中古生物展区陈列标本近千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寒武纪以来地球生态环境和生命发展演化的过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邓宝教授发现的大型弓笔石群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中下志留统

地层界线划分的化石空白,而且也使该化石产地陕南紫阳中下志留统地层被1990年国际地层会议确定为国际层型剖面。这些发现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矿物展区陈列有矿物标本1300余块,包括矿物的自然晶体、矿物物理性质等,标本系统完整,特征鲜明;岩石展区则陈列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标本1200余块。岩浆岩部分展出了侵入岩与火山岩的代表性标本,并按酸性、中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类详细地分类展出;矿产展区展出了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标本,尤其一块“神木乌金”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参观博物馆期间,老师们给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关于地质标本的介绍,我们受益匪浅!

2.3地质学基础专题知识讲座

       随即进行的是地质学基础知识讲座,马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

   法。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测定岩石的构造要素以及矿体的产状。我们主要了解了岩层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测量。相信它会为我们随后的野外实习提供大量帮助。

2.3陕西省自然地理以及遥感影像知识讲座

6日,孟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陕西省自然地理知识的讲座,通过对陕西省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我这名外地学生对这片伟大的土地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据老师描述和相关资料显示,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北山和秦岭作为分界线,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分别是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以及南部的秦巴山地。

其中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开发和转化潜力巨大,同时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关中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素以风雅和谐富庶著称于世,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陕南秦巴山地山青水秀,聚南国之神韵,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西省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

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因此她堪称大自然博物馆。此外,陕西在中国地理位置显赫,其中陕西泾阳县永乐镇更是我国的大地原点,也即地理中心。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陕西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最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关中人民的“陕西八大怪”了:面条像腰带,辣子是道菜,锅盔像锅盖,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不唱吼起来。这些无不体现了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的一些独特的行为方式。随后,老师又介绍了长安八景,陕西在我的心目中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

7日,又由竞老师为我们做了遥感影像方面的专题讲座,虽然由于教室内条件限制,无法做深入的讲解,但我随后通过查看相关资料,还是了解到了关于遥感方面的很多知识。遥感以缩小的影像真实再现地表环境,使人类超越了自身感官的限制,以不同的空间尺度、感知方式快速、及时地监测地球环境的动态变化,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遥感影像直观逼真,便于目视定性解译,是最常用的遥感资料。它用途广泛,在卫星拍摄、航拍、巡航导弹的坐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实现远距离调度与监控,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应用技术。

   2.4柞水溶洞及凤凰古镇野外实习

8日早晨,我们驱车前往野外实习的第一站——柞水溶洞,感受喀斯特地貌。在途中,我们看见了中国人的骄傲——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终南山隧道,她全长18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看着这一伟大的工程,我很难想象当时的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重重艰难困苦最终完成她的。我为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随后,我们就来到柞水溶洞。柞水县属于秦岭山系,这里山峦逶迤、秀水环绕、环野苍翠、气候宜人,风光十分秀丽。境内广泛分布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仅极个别地方有质地较纯的石灰岩。老师介绍,柞水溶洞群的地层构造大都属于奥陶系,大体形成于公元前50万年,即中更新

世晚期的产物。溶洞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对这些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中立崩塌、坍陷、堆积等地质作用。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溶洞内的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溶洞内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十分典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琳琅满目、绚丽多姿;石笋、石幔、石花、石瀑布美不胜收;佛爷洞更是将佛爷的肚子与山洞相连,创意十足;还有“万佛朝宗”的壮观场面。都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博大精深的大自然的艺术宫殿令所有人惊叹不已!柞水溶洞不愧被称之为“西北一绝”!

从溶洞内出来后,我们又在其下部观察了背斜构造。背斜主要由石灰岩层构成。背斜与向斜相对,是褶皱的基本类型,所谓褶皱,是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下午,我们继续前行,来到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古镇。其民居建筑综合了南北的建筑风格,继承了江汉古民居特色。而我又恰恰是一名安徽人,见过无数的徽州古建筑,她们散落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像一朵朵雍容华丽的艺术奇葩,妆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更是其建筑艺术的典范,令纷至沓来的中文旅游者赞叹不已!在我看来,凤凰古镇的建筑虽不及徽州古建筑,但与之在建筑特点上确实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她也同样是陕西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上在此驻足,彻底感受了古镇的古老而又朴素的风貌。

9号,我们从凤凰古镇发返回,老师沿途带领我们观察了比较典型的滑坡现象,他们是由于斜坡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而引起的,稳定性很差。发生大型滑坡危害巨大,不但堵塞交通,甚至会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因此我觉得应该在较易发生滑坡

的地段修筑排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修筑挡土墙支挡不稳定岩体从而预防滑坡的发生,减少相关危害的发生。此外,我们还观察了流水地貌,主要是堆积阶地。它位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得以形成的。

最终,我们在国家级农家乐标准化示范区——长安区上王村落脚。这是个典型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十分合理,我想这个村的村干部一定是很好的学习了科学

发展观的,为广大村干部起到了表率作用。中午,我们在这里享受了一份很不错的午餐,随后,返回学校。

2.5翠华山山崩地貌野外实习

11号上午,我们又到达翠华山。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在我看来,有独特的山崩地貌景观和奇异的岩性地质景观;有天然堰塞湖、涌泉、跌水和瀑布等构成的水文景观;名木古树、珍稀动植物群落构成的生物景观;风云变幻的烟云异彩等气象景观;也有史迹、传说、寺庙、石刻书法等人文景观等。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而我们则主要考察翠华山山崩地貌体系,探索其形态特征、成因以及发育过程。

首先,我们参观了翠华山山崩地质公园,据馆内介绍,翠华山发育有全新世以来形成的规模属于世界第三位的山崩遗迹,山崩总体量达三亿平方米,总面积5.2平方千米,最大山崩石块单体体积89640平方米属国内最大。

实地观察,我们可见翠华山崩塌堆积、堰塞坝、堰塞湖、崩塌洞穴等山崩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完整。山崩造成的地貌给人以奇特、险峻、壮拔的感受,在嶙峋的山石上生长着北温带郁郁葱葱的森林;天池0.14平方公里的水面给四周雄壮的山体增添了无限灵气,我们还在此划船,身临其境,感觉十分舒畅;浩荡的石海里隐藏着奇怪的洞穴,尤以冰风洞最令人难忘,洞内千回百转,十分曲折,且温度很低,是天然的空调,避暑的好地方。正因如此人们说翠华山的山崩地貌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的。

对于该地貌的成因,分为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其中地貌条件是由于深切的太乙峪和两侧的断崖使岩体失稳,形成临空面;而地质条件是由于坚硬的岩石因地壳运动和风化产生大量裂缝,岩体完整性被破坏。 这两个诱因使得翠华山的山体变得十分松脆,到处都是裂缝,到处都有潜在的摇摇欲坠的石块。只要受到地震和暴雨一类的外力影响,这些石块就会像积木一样脱离山体,崩落下来,以滑崩的方式运动,形成崩塌壁、崩积物和堰塞湖等地貌,特别是地表崩积物的岩块,在滑崩过程中,受反

弹力影响,形成千姿百态的山崩裂石,是罕见的山崩地貌奇观现象。总的说来,翠华山山崩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地震强度,以及地质地貌等环境因素有关。

然而此次在翠华山的野外实习,感受最多的还是当地人对其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正是由于他们对翠华山的开发,才使得翠华山成为尽人皆知的风景名胜地和中国的山崩地貌地质公园。这一点值得凤凰古镇学习,在我看来,凤凰古镇对其旅游资源的利用并不到位。同样,我们也应该本着造福下一代的原则,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确保他们不被破坏,得以永存下去。

2.6骊山影像野外识别实习

13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再次离开校园,在校园外进行影像识别实习。通俗的说,就是根据影像地图上的标记,识别相应的建筑和道路。最终,在老师们细心而不懈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途中,老师还又给我们做了影像识别方面相关的讲解,使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实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广泛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对大自然有了更广泛更具体的认识。这次通过为期近两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并结合老师的讲解,使我对书本上的知识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了解了这门课的实际意义和作用。无论如何,书本知识必不可少,因为在实习过程中随时会用到书本中的知识,根据书本中的知识能很好的判断岩石的种类和地貌类型等地理现象。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随时需要自己动手去发现和了解。这次实习也是对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大家团队合作的精神,更是对自身意志的磨砺。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但受益匪浅,还欣赏了美丽的山水风光,缓解了身心压力,感觉无比的惬意。这次实习意义深刻,终生难忘!然而,我认为这次实习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老师们予以考虑:

1希望我们每个学期都能有这样的实野外考察实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2能够适当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从而更好更深入的掌握考察知识。

3希望能够我们野外考察时,能去更多的地方,考察更好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

4希望能在野外实习完成之后和别的高校相同或相似专业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实习深度。

大自然是无比神奇的,只有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实际探索,才会对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0##年7月15日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认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认识实习报告

一、 前言

20xx年x月x日至7月x日我们资源101班级对崂山、马山、中山公园、鲁迅公园等地进行了为期数天的野外考察实习。

此次认识实习行程如下:

崂山北九水——鱼鳞峡

滨海一线从八大关——鲁迅公园——石老人

即墨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

中山公园植物园

这次实习是为了通过认识学习,培养野外观察和独立分析地貌问题的能力,验证有关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工作方法。通过观察与调查青岛地区主要植物群落,识别山东地区常见造林树种,参观与识别北亚热带引种树种,学会分析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实习的具体任务要求为:

1. 认识青岛附近的大地构造背景、岩性,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关系。

2. 认识崂山山地地貌的主要特征及山区河谷的发育特点。

3. 认识青岛附近海岸侵蚀与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成因和分布特点。

4. 登崂山途中观察植物分异情况。

5. 识别中山公园的主要树种。

二、内容

第一站我们到了崂山,在山下我们分组后,沿不同方向上山,并沿途使用手持式GPS定位,并用刚学的知识测不同高度的风速。我们探索了崂山山地地貌的主要特征及山区河谷的发育特点。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的崂山区,它耸立于黄海之滨,气势雄伟,山海紧错,岚光变幻,云气离合,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总面积446平方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 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崂山的主体山脉,为花岗岩石质耸拔成山,气势雄伟,千峰竞秀,贵为华夏滨海第一高山。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三分子所组成,石色白净,石质坚硬,是建筑行业的优质石料。花岗岩经千古风化酥蚀以后,淤积在河道海滩上的白沙,所含石英石占到很大的比例数,是建筑上的优质沙料。崂山在中生代燕山晚期造山运动以前,这里的“老坐地户”有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崂山高处的九水和明道观一带的山谷里,还残存有这些岩石的踪迹。崂山的花岗岩热熔岩浆在地层深处冷凝成石后,耸拔抬升成山,巨大的鼎力将地表的原有岩石

推的四分五裂,局促屯集于周边。在花岗岩高温强力挤压的崂山成山过程中,周边的围岩发生热熔烘烤变质,许多变异成了变质岩。

和花岗岩纠结在一起的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三大类。特别是崂山头一带,几乎尽为沉积砂岩,层层叠叠像千层饼一样,很是壮观。

崂山河谷资源丰富。境内有主要河流23条,以崂顶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流淌。这些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多直流入海。崂山还蕴藏大量的花岗岩石,质地优良,驰名中外。

北九水为崂山的一大景点,是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全长9.5公里,是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称为“九水十八潭”。

第二天,我们到了海边,我们沿着海岸线走,不断地认识各种海岸侵蚀与堆积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青岛海岸线是地质博物馆。海蚀地貌不仅是海洋城市“蓝色青岛”奇特景观,也是青岛古老地质“活化石”。

青岛海岸边的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性景观,也是青岛东部一重要标志。青岛地质专家刘锡清认为,石老人是火山喷发的安山岩,为白垩纪早期约1亿多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之后历经沧桑,大约全新纪(100xx年前)海侵(60xx年前)到达青岛地区之后,由于海水侵蚀逐渐形成的现在的石老人,他估计石老人年龄小于六千年,也就是说,石老人岩体属于古老的岩体(火山喷发的安山岩),但海蚀地貌为较晚的后期形成的。

由南向北近观的石老人,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峰窝状石孔、煤核状,西面也较多。刘锡清认为是火山岩遗物,是青岛地区火山岩佐证。并认为,青岛历史上曾发生过大规模火山爆发,形成了众多的火山岩,“胶莱盆地”(东起莱阳、跨莱西、即墨、西至胶州及至诸城)遗存有大片大片的火山岩,尽管当年火山爆发时的地貌已荡然无存。

石老人西侧有一开阔的“海蚀阶地”、南侧退潮后露出“海蚀平台”。岸上渔村“石老人村”至今传承着北方渔家风情。在石老人山,看海蚀地貌、听潮起潮落、看日出赏晚霞、望海上渔帆点点、千鸥竞翔,恍若海上仙境。

海蚀柱的形成是有一定过程的。在地质史上,这里原是一个伸进大海中的尖形的陆地,谓之岬角、在青岛海岸的许多岬角中,只有这里组成岬角的岩石与他处不同,是由火山岩(安山凝灰岩)构成的。这种火山岩浸在海中,受着风吹浪打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经海浪的精心雕琢.使岩石千疮百孔,磷峋多姿。由于呷角突入海中,使海浪运动受阻.海浪在哪角处折射产生能量聚集,对岩石产生了强大的冲压力,天长日久,便把这些石缝石孔掏成了石洞。当海浪从两侧冲击突出的呷角时,便会渐渐地形成海蚀洞穴,使海水连通,成为大小不一的海蚀拱桥或象鼻子洞;当孔径随海浪冲击不断加大到一定程度时,“拱桥”顶端或“象鼻子”处便会支撑不住而塌落下来.形成海蚀柱,这就是岬角后退残留在海滩上它对于研的耸立柱体,也就是石老人的真正身世。

石老人是这一带海陆变迁的重要标志和见证,究青岛地区以及胶东半岛的海陆演化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涌入这片金色的海滩,青岛市东部开发区的宏伟蓝图已开始描绘。凭借这里旅游资源丰富、国际旅游业比较发达、对外交通便捷和对外开放工作基础较好这些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xx年x月,经国务院批准,石老人将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按照规划,度假区由东向西分成8个功能小区。目前,这里开发正“热”,形成了火红的投资气氛。也许再过20xx年,一座集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博览城、啤酒城、

歌剧院、音乐厅、海底世界和水上乐园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度假区将在这里崛起,历尽沧桑的石老人将会欣喜地看到这里的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那时,“老人”将会高兴地迎接投向他怀抱中的子孙们。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站,我们到了马山自然保护区,这里可谓是一个研究地质学的绝佳场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地质构造类型、各种岩石。在这里我们还学会了罗盘仪的使用,用罗盘仪在野外考察时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非常方便实用。

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马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即墨城西5千米处。由主峰马山 (海拔233米 )及其它 4个山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 ,状似马鞍 ,故得其名。

它不仅有着被称为“石林”的柱状节理 ,而且还是一个世界罕见的集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马山地貌类型属于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 ,山体圆凸 ,由于火山岩的结构与构造特征 ,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 ,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其它因素 ,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的残丘地貌 ,使之山虽不高 ,却有拔地突起之感觉。马山区内的地层属于中生代下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 ,为莱阳群的最上层。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 ,一般以中粒、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因为此时地壳活动由弱开始变强 ,局部有火山活动 ,所以地壳中含有较多的火山物质。地层中偶见花岗岩及灰岩砾石 ,对构造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区内岩层产状平缓 ,断层附近变化大 ,倾向无规律。区内沉积岩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 ,大型交错层理。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据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

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可谓巍巍壮观,这的确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珍品。可惜因年代的久远以及风化的影响,马山部分石林已出现坍落现象。这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以便保护我们青岛的瑰宝“马山石林”。另外,马山有着许多年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岩层层次有序。在一座山上有沉积、变质、火成均具备的岩层在国内十分罕见;更值得骄傲的是马山有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化石之完整和栩栩如生的状态极具有科研价值,可以说马山是我国理想的地质公园。

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马山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

马山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

马山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

马山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中山公园,这天主要研究植物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各个植物园内的不同植物的认识了解,有助于以后在搞绿化时植被的选择。

中山公园与汇泉广场一路之隔,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是青岛市区植被景观最有特色的风景区。建园较久,至今已有90余载,原系会前村村址。

公园三面环山,南向大海,天然造就了这处风景佳地。园内林木繁茂,枝叶葳蕤。与公园大门正对的樱花路直通动物园,成为中山公园的主干道。路两侧上万株旬,樱花重重叠叠,形成了美丽的樱花长廊。至5月上旬淡粉色的单瓣樱花和浅红色的重瓣樱花堆满树枝,争芳斗艳,灿若云霞。

中山公园的园中之园各具特色,桂花园内有一数十米长的藤萝廊,苍劲的藤枝相互缠绕,每到春夏花开之时,密匝匝的淡紫色藤花串串下垂,幽香四溢沁人心脾。牡丹园内则名花荟萃,此谢彼开,四时不断。春季桃花盛开之时,桃园如园的特有品种被彩云覆盖,煞是好看。雪松在国内久负盛名,青岛成为我国重要的雪松繁育基地。

中山公园现在可以说是一个植物种植试验基地,内有约60个科、近120种植物。 松科

雪松:常绿乔木。树冠塔形,侧枝平展,小枝常下垂。叶针形,三棱形。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球果成熟时种鳞与种子一同从宿存的中轴上脱落,供观赏。

白皮松:幼树树皮光滑,灰绿色,长大后成不规则薄片状脱落。针叶,3针一束,叶鞘早落。绿化及观赏。

黑松:树皮黑灰色,冬芽银白色。针叶2针一束,粗硬,有光泽;树脂道6-11个,中生;叶鞘宿存。鳞盾突起,鳞脐微凹,有短刺。造林树种,沿海重要防风林。

柏科

侧柏:常绿乔木。木枝排成平面,侧展或斜展。叶鳞形,交互对生,背面有腺点,雌雄同株,雌雄成熟时红褐色,种鳞木质,尖头向外弯曲。种子无翅。

圆柏(桧柏) :常绿乔木。叶二型,幼叶刺形,老树叶鳞形,壮年树的二者皆有。刺叶通常3叶轮生,披针形,先端渐尖,上面微凹,有2条白粉带;鳞叶交互对生或3叶轮生,先端钝尖,背面中部有微凹椭圆形腺体,球果近球形,第二年成熟时暗褐色,被白粉、肉质、浆果壮。 衫科

水杉:落叶乔木。侧生小枝排成羽状,冬季凋落。也线形,对生,扭成2列,羽状。种鳞木质,盾形,鳞顶扁棱形.种子周围有翅.绿化用材。中国特有。

杏科

银杏:乔木。叶扇形,交叉脉。雄球花具长柄,顶端2叉,各生1胚珠。种子核果状,橙黄色。木材良好,种子入药。

豆科

合欢:二回羽状复叶,小叶10~30对,镰刀形,短于15毫米。头状花序;雄蕊多数,花丝外伸,粉红色。树皮及花入药,安神,活血,止痛。

紫荆:单叶,心形,全缘。花紫红色,先叶开放,簇生老杆上。荚果扁平。观赏。树皮、根入药,活血行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锦鸡儿:小枝有棱,无毛。小叶2对,羽状排列,顶端一对较大;托叶硬化成刺状。花单生,花梗中部有关节。花冠黄带红色。根皮、花入药,祛风活血、化痰止咳。

紫藤:大型木质藤本。小叶7——13,幼时密生白毛,后渐无毛。总状花序侧生,长15——20cm;花大,花冠蓝紫色。观赏。

刺槐:枝具托叶刺,总状花序腋生,密被白色短柔毛。花冠白色。重要造林树种,优良蜜源植物;花药治大肠下血、吐血及子宫出血。

海桐科

海桐:常绿灌木。单叶,互生,倒卵形,全缘,草质。圆锥状伞房花序;萼片5,基部连合;花瓣5,倒披针形,白色,雄蕊5。蒴果,卵球形。供观赏。

蔷薇科

月季:羽状复叶,小叶3-5,托叶边缘有睫毛状腺毛。花单生成数朵簇生;萼片三角状卵形,成羽裂状,具毛。花、根、叶活血祛瘀。

樱桃:叶卵状椭圆形,侧脉7~10对,叶缘有大小不等的重锯齿。伞形花序,具3~6朵花。果卵形,熟时鲜红色。水果。

日本樱花:叶椭圆形至卵圆形,边缘有尖锐的单或重锯齿,多少带刺芒状。萼筒圆筒形,带紫红色,外面有短柔毛,重瓣。果球形,熟时紫黑色。原产日本。供观赏。

榆科

榉:叶卵状椭圆形,边缘有整齐锐尖锯齿。小枝、叶、叶柄均较光滑。坚果斜扁球形,背部有纵棱脊。

朴树:小枝密生毛。叶阔卵形,中部以上有疏浅齿,下面叶脉处有毛,核果熟时橙红;果柄等长或稍长于叶柄。

千屈菜科

紫薇:灌木。树皮片状脱落,光滑。也近对生,革质,椭圆形。花序顶生,花淡红色,花瓣邹缩,有长爪。变种有白色紫色等色。供观赏。

木犀科

连翘:灌木,茎直立,枝条下垂,中空。单叶或3小叶。花冠钟形,金黄色,先叶开放。 杜鹃花科

杜鹃:落叶灌木。枝上被棕色或褐色扁平糙毛伏毛。叶纸质,卵形,下面较上面毛密。花红

色,2~6多朵簇生枝端。

槭树科

鸡爪槭:乔木叶近圆形,通常7裂,裂片长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两翅果张开呈钝角,树叶美,观赏树种。

芸香科

枸橘(枳) :枝有棱角,长绿,密生粗壮棘刺。3小叶复叶,总叶有翅。果圆球形,绿色。果实入药,破气消积,疏肝理气,止痛。

小檗科

小檗:小灌木。老树枝灰棕色,嫩枝紫红色。刺简单,不分叉。叶倒卵型,全缘。黄色花。

三、总结

自然地理学无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不仅仅要求我们了解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我们深入探寻为什么,在实践中分析大自然。

在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通过这几天去崂山、马山、中山公园、鲁迅公园等地的实习,参观到许多岩石及植被等,与大自然充分接触,我对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这次野外实习不仅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推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对青岛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有了深刻认识,也了解了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但其中并不乏人为原因。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大自然产生的影响势必在人类自己身上也会有所体现

这几天与老师、同学们的朝夕相处,我还学到了一些东西。我明白了什么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受到了一个大家庭似的融洽气氛。正是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下,才能做出成绩,才能不断的进步。科学的道路上需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同样也需要有团队精神,协作互助。否则是作不出什么大事的

尽管实习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颇丰,过程的辛苦是值得的!我们不但学会了野外的基本学习以及研究方法,还锻炼了艰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也体会到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魄力,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微妙之处,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沧海桑田,不断转化。虽然在我们的短暂得一生中不能亲眼见证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自然在我们身边留下了痕迹,等着我们探索发现。

四、致谢

实习结束了,在老师及同学们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最后,也很感谢农大老师的细心讲解。

相关推荐